杜牧詩歌中的水意象

杜牧詩歌中的水意象

  水是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見意象之一,水意象在某些方面的涵義具有約定性,水象徵時間的流逝是最具約定性的一個涵義,除此之外,詩人不同的個體特徵和境遇又使之產生了情感意蘊、隱逸意蘊等。

  “意象”一詞,就其淵源來說,最早出現於劉勰的《文心雕龍 神思》:“運照之匠,窺意象而遠近,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就其美學範疇來講,“意象”指人的主觀情感與外在物象的統一。它有兩個層級:一是文人藝術家個人觸景生情或移情於景而產生的意象,有非穩定性;二是固定的客觀物象積澱了人類、民族、群體類似的心理情感,這類意象內涵較為穩定,有約定性。

  中國古代詩歌意象異彩紛呈,水是眾多意象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一種,“水”以它獨有的審美藝術特徵吸引著歷代文人,晚唐著名詩人杜牧便是其中一位鍾情於水的詩人。杜牧詩歌中寫水的篇目很多,呈現的意蘊豐富,既有約定的、穩定的內涵,又有一些表達詩人獨特情感和思想的意蘊。

  一、“水”意象象徵時間的流逝

  “水”的這一意蘊是在一個民族群體的思維方式、創作習慣、接受慣例的共同作用下產生的,並不斷地沿襲、接受。水流動不息,似時間綿延不絕;水一去不復返,似時間不可逆轉,時間如逝水,流動不息,變化不止。

  水象徵時間流逝在杜牧詩歌中大致分為三類:

  1. 象徵事物的盛衰變化。

  “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金谷園》)此詩借金谷園的興廢抒發了今昔盛衰之感。金谷園是西晉富豪石崇所建的別墅園林,金谷園昔日的繁華如今已隨時間流水而逝。“流水無情草自春”,時間和流水不管人間悲歡、世事滄桑,依舊流逝,在它盪滌之下,權威富貴短暫易逝。“芝蓋不來雲杳杳,仙舟何處水潺潺。”(《洛陽長句二首其一》)寫中唐藩鎮割據,皇帝不再巡幸幾度遭到破壞的洛陽,東都昔日的`繁榮隨潺潺流水而逝,作者由東都表面的榮謝透視到盛衰本質,揭示晚唐社會不可逆轉的沒落。

  2. 見證時移世易,時代變遷。

  “瀲豔倪塘水,叉牙出骨須。”(《臺城曲二首》其二)

  此詩寫隋軍將領王頒入陳國都城,在水光瀲灩的倪塘附近掘陳武帝墓報仇的情景,陳亡隋興,朝代更迭,不變的只有仍舊瀲灩、曾經見證過歷史的倪塘水。

  3. 象徵時間和生命的不可逆轉。

  “誰為駐東流,年年常在手。”《惜春》

  杜牧以東流之水喻消逝的時光,流水東去,時間流逝,人生苦短,有誰能夠將時光握在自己手中去幹一番利國利民的事業呢?

  二、水意象的情感象徵

  杜牧詩歌中寫水之處多寫情感,但詩人一般不明指,水似乎只是自然景色之一,但讀者若仔細品味,不難在“水”中領略到綿綿情意。

  1. 抒發思鄉之情。

  “鳴軋江樓角一聲,微陽瀲瀲落寒汀。不用憑欄苦回首,故鄉七十五長亭。”(《題齊安城樓》)

  “南陵水面漫悠悠,風緊雲輕欲變秋。正是客心孤迥處,誰家紅袖憑江樓。”(《南陵道中》)

  以上兩首詩皆為詩人抒發思鄉之情的作品。前一首作於杜牧任黃州刺史之時,詩人登上黃岡城樓看見夕陽就要落向水波瀲瀲的江中寒洲,頓生思家念園之情。後一首的漫漫江水是初秋景物,但它何嘗不是“客心孤迥”的詩人對故鄉家園、對妻兒的悠悠思念呢?

  2. 抒發念遠懷人之情。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寄揚州韓綽判官》)

  “去夏疏雨餘,同倚朱欄語。當日樓下水,今日到何處。恨如春草多,事與孤鴻去。楚岸柳何窮,別愁紛若絮。”(《題安州浮雲寺樓寄湖州張郎中》)

  “雪溺前溪水,啼聲已繞潭。梅衰未減態,春嫩不減寒。跡去夢一覺,年來事百般。聞君亦多感,何處倚欄杆。”(《初春有感寄歙州邢員外》)

  “雲闊煙深樹,江澄水浴就秋。美人何處在,明月萬山頭。”(《有寄》)

  《寄揚州韓綽判官》這首七絕主要是寫他對揚州友人韓綽的憶念。繆鉞《杜牧年譜》:“杜牧於唐大和七年(833)到揚州淮南節度使莫府中掌書記,大和九年(835)離去,兩年多的揚州生活,在他的心靈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離開後,他多次憶起這段難忘的經歷”。水既為南方秋季自然景物,又象徵著憶念之情,“迢迢”寫流水之悠長,襯托情感的深度,極寫憶念之強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