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初中讀書筆記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初中讀書筆記

  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小編今天為大家帶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初中讀書筆記,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篇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初中讀書筆記

  今天,我早早地就把作業做完了。於是,我就從書架上拿起一本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寫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我看著看著,不知不覺的,就天黑了我被書中的保爾·柯察金深深地感動了。

  文章大意是這樣的:保爾·柯察金出生在烏克蘭的舍佩托夫卡城,他和母親,哥哥生活在一起。他們和大多數人生活的一樣貧窮。保爾因報復兇狠的神甫的虐待,被學校開除了。為了生活,保爾只好去火車站的食堂做童工。在那裡,他看到社會更多的醜惡和不平,一九一七年沙皇被推翻了。紅軍來到了保爾的家鄉。在老布林什維克朱赫來的引導下,年輕的保爾逐漸成長起來。他冒著生命危險救出被捕的朱赫來,並被哥薩克匪兵毒打,關進了監獄……

  在苦難中成長起來的保爾參加了紅軍,成為了一名優秀的偵查兵,後在著名的英雄布瓊尼率領的騎兵部隊英勇作戰。他因負傷回到地方,但任共青團的工作他忘我地投身到為鞏固蘇維埃政權的建設和鬥爭中。在嚴寒的西伯利亞修築鐵路時,保爾的舊傷復發,差點兒死去。出院後,保爾已不能正常工作,他很痛苦,身體每況愈下,以致雙目失明。他始終頑強地與病魔鬥爭,並用筆寫下了光輝的人生。

  保爾·柯察金真偉大呀,他不顧個人安危投身到為鞏固蘇維埃政權的建設和鬥爭中,真令我敬佩!

  篇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初中讀書筆記

  在上一個暑假中,我閱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讓我迷失在保爾?柯察金那為人類的解放而奮鬥的偉大志願中,為他那鋼鐵般頑強的鬥志,堅定的革命信念,無比珍惜生命和熱愛生活的 大無畏精神感動,對他的不幸遭遇深感同情。

  細細體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同時,有股似曾相識的思緒湧上心頭,我不禁想起了茅盾先生筆下那迎風威挺的楊樹,心裡納悶著:兩個不同國度的人,怎麼歌頌同樣的精神?

  “胡楊,是生活在沙漠中的惟一的樹種,而且,它自始至終見證了中國西北乾旱區走向荒漠化的過程。而今,雖然它已退縮至沙漠河岸地帶,但仍然是被稱為‘死亡之海’的沙漠的生命之魂。”

  “胡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種楊樹,以強大生命力聞名,素有‘大漠英雄樹’的美稱。”

  品味著描繪胡楊的語句,心裡驀然冒出一個想法:這是在描寫他——保爾?柯察金俄羅斯人民的心中的偶像和楷模——保爾?柯察金。

  保爾?柯察金——奧斯特洛夫斯基,正是那種活著,被人民記在腦子裡;死後,被人民刻在心上的英豪。正如他自己所言:“人生最美好的東西,就是一個人已經不在人世的時候,他還能以自己所創造的一切繼續為人們服務。”

  保爾?柯察金,雖然身體有缺陷,卻沒有在死神面前退縮,依然頑強地活著,頑強地搏鬥著,最終,也取得了偉大的成就。

  正如小說裡說道:“那顆因病痛折磨疲憊而憔悴的心,又注入了新的活力,怦怦地歡跳起來。……是啊,病魔的枷鎖被粉碎了,他又信心百倍地拿起新的武器,神采煥發地投身於革命隊伍,他又開始了新的戰鬥,生活又揭開了嶄新的'一葉,生命有奏響了新的進行曲!”

  是的,保爾?柯察金,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

  篇三:《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初中讀書筆記

  “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是保爾·柯察金的生活原則。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一本世界文學中的經典之作。這本書把保爾·柯察金鋼鐵般的意志表現的淋漓盡致。這本書利用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生活為線索,展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蘇俄廣闊的歷史畫面和艱苦卓絕的鬥爭生活,那個年代,塑造了保爾這個無產階級的英雄形象,也是作者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的真實寫照。

  保爾鋼鐵般的意志,使他在被捕入獄、身體癱瘓、雙目失明等困難下堅持生活了下去,並用文學創作打開了生活的另一面窗。保爾是布林什維克,是一名英雄,他突破重重困難,使他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

  保爾身體癱瘓、雙目失明……卻仍然樂觀面對生活,可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多少人就因為一點小困難而退縮,況且,保爾生活的那個年代要比我們苦的多得多!因為考試考砸而跳樓的學生比比皆是;因為生活經濟、精神壓力就要尋死的新聞也不少……就只是這一點小困難,就要尋死覓活的值得嗎?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就再也沒有了,可仍有人不懂得珍惜。保爾·柯察金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奧斯特洛夫斯基在解釋這部作品的標題時說道:“剛是在烈火裡燒,高度冷卻中煉成的,因此它很堅固。我們這一代人也是在鬥爭中和艱苦考驗中鍛鍊的,並學會了在生活中不灰心喪氣。”雖然我們現在沒有生活在硝煙戰火當中,但我們要學習在生活中不灰心喪氣,樂觀面對生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