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大清朝是如何貼對聯以及倒福的來歷
淺談大清朝是如何貼對聯以及倒福的來歷
在古代,新年(古稱元旦)之日有貼福的風俗習慣,這個習俗源於一個有趣的故事。
西周取代商朝之後,姜太公封各路神仙,眾路神仙都快封的差不多了。但是此時,“後院”起火了,姜太公那位十分潑辣的夫人也來討要神位。太公無奈之下,只得封她個“窮神”(當然也有說是倒黴神的),並規定凡是貼了“福”字的地方她都不能進去。
於是,民間家家戶戶貼“福”,燃放爆竹,用來驅趕這位不受歡迎的“窮神”。不管人們最初貼福的動機是什麼,但從現在看,“福”就是幸福的代名詞,是福氣的象徵,大紅“福”字寄託了人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
在民間傳統中,“福”字可用來倒著貼。追根溯源,“福”字倒貼的由來得益於清代恭親王管家的“將錯就錯”。
有一年元旦,恭親王府的'大管家命人把“福”字貼在大門上。誰承想這個下人不識字,居然把“福”字給貼倒了。恭親王知道後勃然大怒。這大管家畢竟見過世面,腦瓜靈活,他立馬跪倒在地上說道:“奴才常聽人說親王福大壽高,如今‘福”真的到(倒)了,此乃吉祥之兆啊!“這樣一來,恭親王的臉色由陰轉晴了,一高興重賞了大管家和他的家人。所以後來,人們紛紛效仿,在過春節的時候有意把“福”字倒著貼,以圖吉利。
“福”寓意不凡,一般由德高望重的老人執筆。如果是皇帝親自執筆,意義就更是非同凡響。清朝雖然源自關外,大清皇帝們的文字功底可不低。
據記載,康熙皇帝是第一個手書“福”字賞賜給大臣的大清皇帝,而第一個獲此殊榮的是翰林院編修查慎行。到了乾隆時,每年都要在重華宮舉行書“福”大典,賜“福”之筆也刻上了“賜福蒼生”四字,意為御賜福字,福歸天下。
臣子得到御賜“福”字,斷不會貼在門上,得要供起來以光宗耀祖。在乾隆朝當了30多年尚書的王際華,就有幸得到御賜24幅“福”字,將其裝裱懸掛,起名“二十四福堂”。自此後世皇帝紛紛效仿,從而使得清帝御賜“福”字習俗成為典制。
每當春節來臨,除了貼福字,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紅紙黑字抑或是紅紙金字的春聯往門上、柱子上一貼,即位節日增色,又反映了人們的祝福企盼。
一張大紅紙,在上面筆走龍蛇地寫上一幅對聯,即喜慶又文氣。但奇怪的是,春節時大清的皇宮、王府、宗室一律懸掛的是白色春聯。
滿族人有“尚白賤紅”的風俗,在早期的滿人看來,作為狩獵民族來說,紅顏色代表著不“吉利”。因為在森林裡狩獵時,紅色是最易受到野獸攻擊的顏色。所以,滿族獵人一般不穿紅色衣服,而是穿白色衣服。
但是,隨著清朝入關以後,滿族人漸漸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尚白賤紅”的習俗也慢慢轉變,在對聯外形上會把白色對聯鑲上藍邊或紅邊。
此後,也有不少滿人向漢人學習,採用大紅紙來書寫對聯,所以,白色的對聯,也就成為清代皇宮過年的特有對聯了。宮廷內元旦之日的盛大排場是少不了的,但也有節儉的一面。
就貼對聯而言,清廷過年貼對聯時採用的是掛的方式,與民間人們常用貼上的方式不同,這樣既環保又可重複使用。
最後多囉嗦一下,值此新年到來之際,小編攜內人、小女恭賀各位新年快樂,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