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三首預習提示
杜甫詩三首預習提示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劍南節度使嚴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於是買舟東下,準備返回故鄉河南。第二年春天,杜甫攜家來到夔州(今重慶奉節)暫居。在夔州居住的兩年時間,杜甫創造了詩歌創作的又一個高峰,寫下了四百多首詩,本課所選的三首律詩,都是作於這個時期。
當時,安史之亂雖然已經結束四年,但地方軍閥們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另外,唐朝與吐蕃在劍南川西的戰爭也接連不斷,社會仍是一片混亂。在這種形勢下,他只得繼續“漂泊西南天地間”(《詠懷古蹟·其一》),在“何日是歸年”(《絕句·其二》)的嘆息聲中苦苦掙扎。時代的苦難,家道的艱辛,個人的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所有這些,像濃雲似的壓在他的心頭。杜甫的這些詩作就是這種心情的反映。
《秋興八首》這組詩意境闊大深邃,悲壯蒼涼。它把詩人的故國之思、傷時之念、身世飄零之感和眼前蕭瑟的秋景融為一體,集中地表現了詩人憂國傷時的感情,也充分顯示了雄渾沉鬱的風格。《秋興八首》章法縝密嚴整,脈絡分明,不宜拆開,亦不可顛倒。正如前人所評:“秋興八首,以第一首起興,而後七首俱發中懷;或承上,或起下,或互相發,或遙相應,總是一篇文字……”,課文選的是第一首,透過對巫山巫峽的秋色秋聲的形象描繪,烘托出陰沉蕭森、動盪不安的環境氣氛,令人感到秋色秋聲撲面驚心,抒發了詩人憂國之情和孤獨抑鬱之感。有統攝全詩的作用。
《詠懷古蹟》(共五首)也是一組結構嚴密的組詩,都是借古蹟抒發詩人的身世之感。課文選的是第三首,寫昭君出塞的不幸遭遇。作者曾因上疏救宰相房珀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被貶為華州司功。所以作者在詠歎王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王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登高》這首詩也是旅居夔州時所作。夔州位於長江之濱,瞿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全詩透過寫登高所見所聞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絃。前人稱讚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精光萬丈,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學習這幾首詩可採用的方法有:
1.從歷史的角度入手。杜詩是歷史的一面鏡子。讀杜詩需要比較詳細地瞭解詩人的經歷和歷史背景。對詩人生平有了總體印象後再瞭解每首詩的具體背景,方可深入理解詩的內容。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知人論世”的讀書方法。
2.在誦讀中進入詩的意境。成誦是鑑賞的起步,又是進一步鑑賞的前提,特別是短詩(包括律詩和絕句),要養成背誦的習慣。不養成這個習慣就不易學好詩。
3.從名句賞析入手。這是鑑賞詩歌的簡便辦法。杜詩中名句極多,這三首詩中,“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都是千錘百煉的名句,可以作為鑑賞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