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給杜甫的詩有哪些

李白給杜甫的詩有哪些

  李白與杜甫這是中國詩歌上最高規格的相遇,杜甫對李白的景仰如同滔滔江水連綿不絕,而李白對杜甫的賞識只能用夏天的一場雨來形容,來得迅猛,去得也突然。下面為大家分享了李白給杜甫的詩,歡迎欣賞!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

  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

  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譯文

  我來這裡終究是為了什麼事?高枕安臥在沙丘城。

  沙丘城邊有蒼老古樹,白日黑夜沙沙有聲與秋聲相連。

  魯地酒薄難使人醉,齊歌情濃徒然向誰。

  我思念您的情思如滔滔汶水,汶水浩浩蕩蕩向南流去寄託著我的深情。

  賞析

  李白與杜甫的友誼是中國文學史上珍貴的一頁。在李白傳世的詩歌中,公認的直接為杜甫而寫的只有兩首,一是《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另一首就是這首詩。

  沙丘城,位於山東汶水之畔,是李白在魯中的寄寓之地。詩人送別了杜甫,從那種充滿著友情與歡樂的生活中,獨自一人回到沙丘,倍感孤寂,倍覺友誼的可貴。此詩就是抒發了這種情境之下的無法排遣的“思君”之情。詩人一開始用很多的筆墨寫他自己的生活,住處的周圍環境,以及他自己的心情。詩的前六句沒有一個“思”字,也沒有一個“君”字,給讀者以山迴路轉、莫知所至的感受,直到詩的結尾才豁然開朗,說出“思君”二字。詩中無一句不是寫“思君”之情,而且是一聯強似一聯,以至最後不能不直抒其情。前六句的煙雲,都成了後二句的烘托。這樣的構思,既能從各個角度,用各種感受,為詩的主旨蓄勢,同時也賦予那些日常生活的情事以濃郁的詩味。

  詩劈頭就說:“我來竟何事?”這是詩人自問,其中頗有幾分難言的惱恨和自責的意味。這會引起讀者的'關注,並造成懸念。“高臥沙丘城”,高臥,實際上就是指詩人閒居乏味的生活。這句話一方面描寫了眼下的生活,一方面也回應了提出上述問題的原因。詩人不來沙丘“高臥”,原因就在於懷念杜甫這位友人。這凌空而來的開頭,正是把詩人那種友愛歡快的生活消失之後的複雜、苦悶的感情,以一種突發的方式迸發出來了。

  一二句偏於主觀情緒的抒發,三四句則轉向客觀景物的描繪。“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眼前的沙丘城對於詩人來說,像是別無所見,別無所聞,只有城邊的老樹,在秋風中日夜發出瑟瑟之聲。“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這蕭瑟的秋風,悽寂的氣氛,更令詩人思念友人,追憶往事,更叫詩人愁思難解。“別離有相思,瑤瑟與金樽。”然而,此時此地,此情此景,非比尋常,酒也不能消愁,歌也無法忘憂。魯、齊,是指當時詩人所在的山東。“不可醉”,即沒有那個興趣去痛飲酣醉。“空復情”,因為詩人無意欣賞,歌聲也只能徒有其情。這麼翻寫一筆,就大大地加重了抒情的分量,同時也就逼出下文。

  汶水,發源于山東萊蕪,西南流向。杜甫在魯郡告別李白欲去長安,長安也正位於魯地的西南。所以詩人說:“我的思君之情猶如這一川浩蕩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緊隨著你悠悠南行。”詩人寄情於流水,照應詩題,點明瞭主旨,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絕的意境,更造成了語盡情長的韻味。這種綿綿不絕的思情,和那種“天邊看綠水,海上見青山。興罷各分袂,何須醉別顏”的開闊灑脫的胸襟,顯示了詩人感情和格調的豐富多彩。

  在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中,古體先於律體。但是,律體的盛行對於古詩的寫作也不無影響。例如李白的這首五古,全詩八句,中間四句雖然不是工整的對仗,但其中部分詞語的對仗以及整個的格式,卻可以見到律詩的痕跡。這種散中有對、古中有律的章法和句式,更好地抒發了詩人純真而深沉的感情,也使得全詩具有一種自然而凝重的風格。

  《魯郡東石門送杜甫》

  李白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譯文

  離痛飲後大醉而別還有幾日,我們登臨遍附近的山池樓臺。

  什麼時候在石門山前的路上,重新有我們在那裡暢飲開懷?

  漾漾的秋波搖盪在眼前泗水,熠熠的海色映亮了遠山徂徠。

  我們就如飛蓬一樣各自飄遠,且來個淋漓痛快飲盡手中杯!

  賞析

  “醉別復幾日”,沒有幾天便要離別了,那就痛快地一醉而別吧!兩位大詩人在即將分手的日子裡捨不得離開。“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魯郡一帶的名勝古蹟,亭臺樓閣幾乎都登臨遊覽遍了,“登臨遍池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李白多麼盼望這次分別後還能再次重會,同遊痛飲:“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石門,山名,在山東曲阜東北,是一座風景秀麗的山巒,山有寺院,泉水潺潺,李杜經常在這幽雅隱逸的勝地遊覽。這兩句詩也就是杜甫所說的“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的意思。“重有金樽開”這一“重”字,熱烈地表達了李白希望重逢歡敘的迫切心情;又說明他們生活中有共同的樂趣,富有濃烈的生活氣息,讀來令人感到親切。

  李杜同嗜酒,同愛遊山玩水。他們是在秋高氣爽、風景迷人的情景中分別的:“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這裡形容詞“明”用如動詞,賦予靜態的自然色彩以運動感。不說徂徠山色本身如何青綠,而說蒼綠色彩主動有意地映照徂徠山,和王安石的詩句“兩山排闥送青來”(《書湖陰先生壁》)所採用的擬人化手法相似,這就把山色寫活,顯得生氣勃勃而富有氣勢。“明”字是這句詩的“詩眼”,寫得傳神而生動。在這山清水秀、風景如畫的背景中,兩個知心朋友在難捨難分,依依惜別:“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好友離別,彷彿轉蓬隨風飛舞,各自飄零遠逝,令人難過。語言不易表達情懷,言有盡而意無窮,那麼,就傾盡手中杯,以酒抒懷,來一個醉別吧!感情是多麼豪邁而爽朗。結句乾脆有力,李白對杜甫的深厚友情,不言而喻而又傾吐無遺。

  這首送別詩以“醉別”開始,乾杯結束,首尾呼應,一氣呵成,充滿豪放不羈和樂觀開朗的感情,給人以鼓舞和希望而毫無纏綿哀傷的情調。詩中的山水形象,雋美秀麗,明媚動人,自然美與人情美——真摯的友情,互相襯托;純潔無邪、胸懷坦蕩的友誼和清澄的泗水秋波、明淨的徂徠山色交相輝映,景中寓情,情隨景現,給人以深刻的美感享受。這首詩以情動人,以美感人,充滿詩情畫意,是膾炙人口的佳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