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詩風被稱為什麼

杜甫的詩風被稱為什麼

  關於杜甫,大家瞭解多少呢?我們看看下面的相關資料,大家瞭解一下吧!

  杜甫的詩風被稱為什麼

  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 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杜甫的詩歌在風格上,是兼備多種風格的,元稹這樣評價杜甫:“至於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

  例如杜甫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就可以看出杜甫的豪氣。主流觀點認為,杜甫詩歌的風格沉鬱頓挫,語言精煉,格律嚴謹,窮絕工巧,感情真摯,平實雅談,描寫深刻,細膩感人,形象鮮明。“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是他的創作風格。

  就杜詩特有的敘事風格和議論風格而言,有學者認為是受到《詩經·小雅》的影響,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調,又與《離騷》相近。也有學者認為,杜詩具有仁政思想的傳統精神,司馬遷的實錄精神。還有觀點認為杜甫詩作具有“人道主義精神”。

  杜甫的《登岳陽樓》被選入新課標高中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的“詩歌之部”的第二單元,屬於“自主賞析”篇目。這首詩寫景意境開闊,境界雄渾,是描寫洞庭湖的名篇,也是杜甫五律之中的優秀篇目。“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這裡的“五言絕唱”,指的就是杜甫的《登岳陽樓》,此詩寫於唐朝大曆三年,即詩人逝世前一年,當時詩人五十七歲,已由蜀中一路漂泊到了湖南一帶,與家人寄身於一葉孤舟之上,晚景淒涼,登上岳陽樓,有感於雄渾壯闊的洞庭美景,將深藏於新的悲痛傾注於筆端,訴諸文字,字字蘊藏著詩人心中之悲,句句由血淚寫成,也讓我們看到了杜甫的偉大。

  杜甫早年就有遊覽名山大川之願,二十歲開始先東遊吳越,五年後歸洛陽應舉不第,後漫遊齊趙,途中先後與李白、高適相遇,三人同遊梁、宋。對當時的千古名勝――岳陽樓,杜甫也是神往已久。岳陽樓,下臨洞庭湖,為觀賞洞庭湖水的最佳之地。“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仇兆鰲《杜詩詳註》“‘昔聞’,‘今上’。喜初登也”,“昔聞”說的是早年嚮往;

  “今上”,如今登上岳陽樓,此時詩人已五十七歲,人生暮年,今昔對比,寫出了詩人多年夙願得以實現,終於登上岳陽樓的喜悅之情,然願望實現時間過於長久,卻將這份喜悅沖淡了許多,更添了一份沉鬱。彼時雖不至於“萬方多難此登臨”,但身處唐朝後期,國勢衰微,戰爭仍時有發生,各地動盪不安。詩人到此之前已在異地輾轉漂泊多年,本在成都草堂定居,後因蜀中動亂,從四川順流而東,本欲繞道還鄉,卻又逢吐蕃叛亂,只能改道湖南,抵達岳陽時只有一葉孤舟容身;

  半生奔波,顛沛流離,生活困窘,仕途上亦一事無成,這樣的社會背景和人生經歷讓詩人登臨的喜悅之情中更蘊藏著無法訴說的悲情。在此種情形之下,登上早年嚮往多年的岳陽樓,不過是半生苦難中一點點讓詩人暫時忘卻煩憂的快樂之事罷了,這短暫的`快樂也便平添了幾許沉重。這兩句平平無奇的敘述中蘊藏的情感非常豐富,似喜實悲。

  在湖南嶽陽樓,俯瞰洞庭湖,可謂漫無邊際,碧波萬頃,水霧瀰漫,氣象萬千。詩句“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狀洞庭之景,吳、楚在這裡被分割成兩地,天地日月都似在水中漂浮。“吳楚”,春秋時期的古國名,其地理位置大約以洞庭湖為界,吳國在東,楚國在西。“吳楚東南坼”,承首聯“今上岳陽樓”而來,描寫岳陽樓上所觀洞庭湖的壯闊之景,“坼”,裂開之意,洞庭湖猶如一把巨斧,以開天闢地之勢將吳、楚兩地分割,這是從地理位置上極言洞庭湖面積之廣闊;

  “乾坤日夜浮”,透過寫天地、日月星辰都在其中沉浮,運用誇張的手法,從洞庭湖水囊括天地的角度來表現洞庭湖水域面積之廣闊。《水經注》上說,洞庭湖“廣圓五百里,日月若出沒其中”。“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此兩句詩雖未直接刻畫洞庭湖水寬廣無垠之態,卻更能讓人感受到洞庭湖雄渾壯闊的氣勢,其壯闊的境界勝過孟浩然詩句“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深處亂世之中,杜甫這位憂國憂民的詩人,其筆下流淌的景都蘊含著詩人心中的情,如“三峽星河影動搖”,詩人筆下之景,處處含情。此聯詩句寫景,“坼”,雖引申為“劃分”的意思,但其本意為“裂”,給人以山河分裂之感。“浮”,“漂浮”之意,寫出了洞庭湖湖水湧動之態,但亦有“沉浮”之意。因而,此聯雖寫洞庭湖雄闊的氣勢,但也給人一種悲壯之感,似乎當時的大唐王朝就如吳楚一般被戰火分割,國家命運、百姓存亡就如那水中的天地日月一般載沉載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字”,即書信;

  “有”,即“唯有”之意。“無一字”,意思是一字也無,音訊全無之意;

  “有孤舟”,是唯有孤舟,即只剩孤舟之意。詩人多年漂泊在外,因躲避戰火輾轉各地,漂泊多年,往日的親朋好友早已失去了訊息,故鄉也音訊全無。朋友零落,自己既無法得到物質上的資助,也無法訴說自己漂泊的孤苦之情,以獲精神上的慰藉。更何況當時詩人已五十七歲,身患重病,左臂麻木,右耳已聾,僅靠印藥維持生命,帶著妻小隻有一葉孤舟可以容身。這兩句詩是對詩人當時現實生活的直述:詩人年華老去,白髮蒼蒼,一生渴望能夠為國效力卻只能對天長嘆,理想壯志無法實現;

  戰事頻仍,國家多難,親友離散,也不知是否有再相見的那一天;

  年老力衰,生無著,寄身孤舟,晚景淒涼;

  居無定所,跟著自己的家人連安身之所都沒有;

  體弱多病,更不知生命還有幾何,壯志無望。此聯雖只有十個字,卻道出了詩人心中的無限悲苦之情。儘管詩人晚年孤苦無限,人生之悲苦遍嘗,寫入詩句卻並不多著墨,只用了簡短的十個字“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這與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是分不開的。這十個字所寫的不僅是杜甫晚年的生活境況,也是當時飽受戰亂之苦的天下芸芸眾生的寫照,而這一切的根源在於“戎馬關山北”。當時吐蕃侵擾寧夏、陝西一帶,已處風雨飄搖之中的大唐王朝匆忙起兵抗敵,儘管詩人當時已經流落到了湖南一帶,遠離了外族侵擾的邊塞,但當訊息傳來時,“不在其位”的詩人仍憂心不已。他“憂”的不僅是國家局勢的動盪,更是對飽受戰火之苦的百姓的同情,憂心百姓又將深受戰亂之苦,兵亂之禍。“憑軒涕泗流”“憑軒”,依靠著窗戶;

  “涕泗流”,涕淚縱橫。登樓遠眺,相信詩人想看到的,不僅有戰火再起的邊塞,還有自己一心希望能夠為之效力的政治權利中心――長安。詩人面對壯闊的洞庭湖美景,想到自己半生經歷的種種苦難,想到社會的動盪百姓的苦痛,這位憂國憂民的詩人老淚縱橫,也只剩兩行熱淚。一介平民,仕途無望,身處困境,飽經滄桑,朝不保夕,人命危淺,晚年的杜甫處境已經艱難到連承受痛苦的身體都沒有,然而他心中牽掛的仍舊是他的國、他的民,讓他在岳陽樓上遙想著北方涕淚縱橫,狼狽不堪,這狼狽讓世人看到了一個悲情的杜甫,更讓人看到了一個大寫的杜甫!

  《登岳陽樓》全詩四十個字,字字含情,字字是詩人血淚匯成,將詩人身世之悲,家國之憂,與“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洞庭湖水融為一體,詩人悲不可抑,讀者為之落淚。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