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哪個朝代的人
杜甫是哪個朝代的人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下面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杜甫是哪個朝代的人,歡迎大家瀏覽。
杜甫是哪個朝代的人
唐代
杜甫的一生: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
公元718年,杜甫能作詩,方才7歲。
公元720年,杜甫開始學習書法。
公元725年,14歲的杜甫開始同文人出遊,能與他們對詩。
公元730年,杜甫為19歲,身懷抱負和不羈,開始他的遊歷時期,與友人遊歷江南一帶。
公元731年至公元734年,杜甫花費了4年的時間在吳越一帶遊歷。
公元735年,杜甫回鄉參與科舉考試,但是未入選。
公元736年,再次出遊的杜甫在齊趙一帶遊歷,結交友人蘇源明。此後的五年杜甫均在這一代遊歷,在他三十歲的時候方回東郡。
公元744年,回鄉的.杜甫在東郡呆了三年,在這裡與“詩仙”李白相結識,兩人共遊齊魯,訪問各方名士,甚是愉悅。
公元746年,35歲的杜甫去長安參與考試未入選,便客居長安十年,為謀取生活常作為儒生為權貴門上客,獻詩。
公元755年至公元763年,安史之亂的爆發到平定期間,杜甫曾任官職左拾遺,後因耿直諫言為人所誣被貶,期間認識到統治者腐朽而辭官,而後一直在躲避戰亂而逃,生活窘迫至極。
公元770年,59歲的杜甫病逝舟中。
杜甫的歷史影響
杜甫一生顛沛流離、窮困潦倒,但卻傲骨錚錚,才華橫溢。首先,他傾一生之心血,以詩的形式記載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杜甫35歲以前,正值唐代的開元盛世,國泰民安,他在遊覽祖國山河之時,寫出了大約130餘首歌頌王朝,抒發壯志的詩。如“杜陵一布衣,老大意轉挫,許身一何愚,自比稷與契”。“老夫怕趨走,率府且消遣,耽酒須微祿,狂歌託聖朝”。表現了詩人對朝廷的嚮往,即使落第,也沒有消沉,因為繁榮興旺的太平環境,能為他提供施展才華的地方。安史之亂以後,他飽歷戰亂的磨難,戰爭、流離等成為他的詩的主題,如“野曠天清無城聲,四萬義軍同日死”,“山雪河冰野蕭瑟,青是烽煙白人骨”,又如“落雁浮寒水,飢烏集戍樓。市朝今日異,喪亂幾時休”。安史之亂後,國難並沒有結束,吐蕃又成為唐王朝的威脅,杜甫帶著對唐王朝的絕望,離京入蜀,又出蜀東去,在長達11年的流浪生活中,用詩記載了各地人民的生活與渴望歸故鄉的願望。如“百年同棄物,萬國盡窮途”,“滿目生悲事,因事作遠遊”,“今春看又過,何日是舊年”,反映了唐王朝經過安史之亂後國家衰敗,人民絕望的事實。總之,杜甫一生的詩作,反映了唐朝因安史之亂而由盛轉衰的歷史。
其次,杜甫以敏銳的目光,犀利的語言反映了唐朝中後期的社會現實。雖然杜甫在年輕時期寄希望於王朝,但安史之亂的爆發及唐王朝的腐敗,使他對整個社會有了一個深切的瞭解,於是寫出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富家廚肉臭,戰地骸骨白”,“高馬達官厭酒肉,此輩抒抽茅茨空”,“貴人豈不仁?視汝如莠蒿”等讓人覺得有“恨聲出紙上”的絕句,而造成這種貧富不均的原因則是“關中小兒壞紀綱”,於是他譏諷道:“唐堯真自聖,野老復何知!”透過這種深刻的揭露,反映了唐代整個社會現實。
再次,杜甫以飽滿真摯的感情、生動豐富的語言描寫了廣大下層人民的生活,並對他們寄予深切的同情。杜甫反映廣大人民的代表詩作為“三吏”(《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這些詩篇描寫了戰亂下的人民苦難。入蜀後,杜甫把自己的命運和勞動人民密切聯絡起來,寫下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如此高尚境界的詩篇,即使在臨近死亡、飢寒交迫的小船上,他仍關心著國家和人民的命運,用乾枯的右手寫下了“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的絕筆,表達了杜甫對人民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