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園林特色

杜甫草堂園林特色

  杜甫草堂的建築佈局、山水以及植物配置的特色之處,透過園林造景營造詩意的境界。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杜甫草堂園林特色,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杜甫草堂的簡介

  杜甫草又稱浣花草堂、工部草堂、少陵草堂,位於四川省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現今是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是為了紀念中國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而修建的博物館。公元759年冬天,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家入蜀,在成都營建茅屋而居。 杜甫先後在此居住了三年零九個月,創作詩歌240餘首,經過1200多年的演變,當年“誅茅初一畝”的草堂,現已發展成為佔地300餘畝的集紀念性祠宇,民居,園林為一體的“混合式”中國古典園林。

  二、杜甫草堂園林特色

  中國園林往往注重展示某種內涵。它是中國園林傳統風格和特色的核心,也是中國園林藝術的靈魂,情由景生,境由心造,情境交融。杜甫草堂的園林藝術,以其特殊的建築佈局,植物配置和匾聯題詠所形成的詩情境界見長,具有獨特的魅力。它既有杜甫本人的人格魅力,也有園林造景所形成的魅力,兩者合而為一、相輔相成,極具特色。

  (一)建築佈局――移步換景,以小見大

  杜甫草堂園林建築有機地結合了民居與祠宇的特點,既體現出紀念性園林的莊重肅穆,又不失詩聖故居的清幽淡雅。結構上風格各異,以小巧雅緻見長,移步換景;色彩上青磚素瓦,粉牆丹柱;建築風格上接近民居,穿鬥木構,質樸自然;空間處理上採用對比的手法,時而開闊明朗,時而曲折幽深,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多角度借景,給人以小中見大的藝術效果。草堂園林中的建築形式多變,有廳,堂,臺,亭,樓,檻,軒,祠,廊等。草堂主體建築在空間上形成“照壁――正門――大廨與詩史堂――柴門與工部祠”的格局,既打破了固有的空間關係,改變了紀念性祠堂的單調刻板,同時增加了景深的層次。照壁作為序景,在草堂建築群與郊野之間,形成一道屏障,增加了景觀的縱深感和含蓄感。正門設計簡潔素雅,大廨建築均衡穩重,以左右月洞門與東,西兩側的迴廊連線,形成一個相對閉合的空間。穿過大廨到達整個建築群體量最大的主廳詩史堂, 詩史堂打破了“序景――起景――高潮――結景”這種傳統園林佈局手法,並不作為整個建築群的高潮,而是作為過渡空間,由此更好地推動高潮即工部祠的到來。經柴門之後便最終到達整個建築的高潮工部祠,由於高潮後移至中軸線末端,因此結景的營造也相當精妙,透過空間的呼應與視線的滲透,形成一箇中心院落,三個結景點即碑亭,茅屋,水檻的總體格局。整個佈局嚴整,左右對稱,莊嚴而不失穩重,體現出傳統祠堂園林的`特色。碑亭,茅屋和水檻構成了草堂的三個重要的景緻,與主題建築遙相呼應。工部祠及其東西兩側的水竹居和恰受航軒構成一對稱院落,工部祠往東可觀古楠掩映下拙樸厚重的少陵碑亭,向南則遙望詩聖的茅屋故居,向西則借竹影中若隱若現的水檻,巧妙地構成空間上的借景對景,構圖上的均衡,讓人自然地從紀念杜甫的肅穆環境中,過渡到詩情畫意的園林景觀中,手法自然不露痕跡。

  (二)疊山、置石、理水――山水寄情

  古人稱水為園林的靈魂,中國古典園林自古有著“無水不成園”之說。園林的選址以依山得水為貴,大多選址在水系流經之處或者靠近水系的地方, 杜甫《卜居 》詩曰:“浣花溪水水西頭 ,主人為卜林塘幽 ”。由此可知,杜甫浣花溪草堂的選址是在朋友的推薦下將草堂修建在浣花溪邊,順應了我國古典園林依山即西嶺雪山,傍水即浣花溪的自然風水格局,草堂園內所見之水,均全部引自浣花溪,形成西,中,東三個方向跌宕起伏,綠水繞園流動水系,剛柔相濟,動靜結合。園內水景呈散點佈局,各水景之間輔以細流,迂迴曲折,形同自然,水光波影,相映成趣。步人草堂正門,左右兩潭碧水漣漪,森森翠竹,蒼莽高楠,繁蔭掩映,小橋流水,呈現出愜意的詩意空間。茅屋故居景區四周竹籬柴扉,清溪環抱,真實地呈現出“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見群鷗日日來。”等杜甫所描繪的詩意景象。位於草堂園內北面的唐代遺址水系,水中以石築堤,水系由遠至近,由上而下,形成了多層動態水景。草堂園中西北角的梅園挖湖疊山,挖出的泥土疊積於工部祠西側,形成兩座土山,並按清代草堂石刻圖,在土山上覆建了“春風啜茗臺”和“襄香亭”。茅屋故居西側在原有土山基礎上堆砌而成的景點“西嶺”,依據杜甫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之意,以小中見大的象徵手法,將只可遙望的西嶺,微縮於自然有限的園林空間中,如一幅真實的中國水墨寫意畫,景深而意遠,給人以無限遐想的空間。園中茅屋景區內建石數處,竹林深處,楠木林中,青石板路旁,小徑盡頭,水檻邊等,有聚有散,有挺有臥,有仰有伏,以少勝多,上面鐫刻著杜甫流芳千古的詩作以及後代學者對詩聖杜甫的評價,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梅園觀景臺旁,置石與植物,水體組景,三者互為補充,植物使石與環境融為一體,石在植物的點綴下隨意自然,水在石的襯托下更顯輕盈,明澈,水石相依之境,令人流連忘返。

  (三)植物配置――花木寓意

  園林花木是杜甫草堂最為重要的構成要素,杜甫對此花費的心血遠遠超過一般文人。杜甫對浣花溪原有植物按照自己的審美觀進行了調查研究,他善於辨別園林植物,剪除荊棘和雜亂無章的不良樹木,對於優質花木予以保留。如《高楠 》曰 :“楠樹色冥冥,江邊一蓋青。 近根開藥鋪,接葉制茅亭。落景陽猶合,微風韻可聽 ”。《絕句漫興》曰:“舍西柔桑葉可拈 ”。柔桑可養蠶制絲,可食以度饑荒。楠木是我國南方生長的高大喬木,或可入藥,長大時參天蔽日,能為人遮風擋雨乘涼,杜甫對其懷有特別的感情,鍾愛其古樸,蒼勁,深沉。“倚江楠樹草堂前,古老相傳二百年”等都是杜甫詠楠樹之詞。不幸的是,公元761 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 , 把這株古楠連根拔起。杜甫悲痛地吟出:“我有新詩何處吟,草堂自此無顏色 !”表達了詩人對古楠的鐘愛之情。後人為表達對詩人的緬懷和景仰之情,明清兩代在草堂內廣植楠木,至今已茂密成林,蒼翠蔥蔥。如今園內主景配景及大片林區,遍植楠,竹,銀杏,伴植香樟,榕樹,柏樹,羅漢松等高大常綠喬木,並點綴梅,桃,桂,玉蘭,海棠,紫薇,山茶等植物;在林下空間種植多種灌木如三角梅,杜鵑,梔子,繡球,迎春,丁香等;水中植荷蓮;園內地被皆用麥冬,由此營造草堂園林古雅幽翠的自然境界。在工部祠前的院子內,種有臘梅、羅漢松、桂花、茶花、紫薇等花木。這些花木配置得當,疏落有致,春夏秋冬,花開不斷,為工部祠肅穆靜謐的氛圍,增添了幾分清麗脫俗的意趣。分立於祠前階下的兩株羅漢松,據傳已有二百多年樹齡。這兩株盤曲參天、蒼翠的古松有如巨傘,其濃廕庇日,亦十分引人注目。   竹,堅韌挺拔,是歷代文人墨客最喜愛的植物,並賦予他高尚的品德。杜甫生性喜竹,在草堂寓居留下的詩作裡,不乏大量描寫竹的佳句,如“籠竹和煙滴露梢”,“自沙翠竹江村暮”等。今之草堂,不論是以竹造景、借景、漏景、還是用竹點景、框景、移景,風格多種多樣。《園冶》裡所描述的“結茅竹裡”,“竹徑通幽”,“竹籬夾道”等數種竹類造景手法,無不遍及草堂園林。草堂花徑是草堂中最具特色的景緻,幽靜深長的紅牆小徑長約百米,寬約四米,行走在其中,有種穿越時空的感覺,似乎凡塵的紛擾都隔在了紅牆之外。竹種以綿竹,慈竹為主,竹高約十一二米,竹梢自然傾斜彎曲 , 形成一道道優美的弧線。竹徑兩旁築有朱牆黛瓦,竹林在朱牆之後越牆而出,傾瀉而下,紅綠相間,極賦予詩意。

  (四)匾聯題詠――詩意境界

  草堂園林的匾聯題詠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園內散佈的題景,刻石,匾額,對聯,木刻等,集文學、書法、詩畫於一身,賦予園林以詩意化。而園中景觀又寄情於詩畫,情景交融,起到點景、深化和引發藝術聯想的作用,使園林景象與思想內涵得到了高度的昇華,產生深遠的詩意境界。草堂園林每一重建築上都懸掛有歷代名人留下的匾聯題詠,不僅文字雋秀,書法精妙,精練含蓄,內涵獨到,回味悠長。這些都是草堂歷經滄桑的歷史見證,同時也是展現西蜀歷史文化的博物館,行進於此,倍感思緒萬千,心靈得到了洗滌,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三、結語

  草堂園林,質樸清幽,恬靜淡泊,古雅自然,其獨特之處在於草堂所營建的詩意園林空間,疏而不失獷,簡雅而不陋,其人文精神與自然景觀相互滲透,相互融匯,達到了和諧的統一,是紀念性園林建築與景觀結合的經典之作,只有加大相關人員研究的深度,才能使其得以真正延續和儲存。

  拓展內容:杜甫草堂園林藝術論文

  一、疏密有致、虛實相生

  (一)疏密有致

  從中式古典園林美學的角度來講,園林中各種景觀要素的安排鬚疏密得當,過於密集難顯空靈飄逸之趣,過於稀疏則又會顯得毫無深邃、蘊藉之感。下面筆者就從建築、花木、水體三方面詳細分析杜甫草堂疏密有致的空間特徵。首先來看建築安排。杜甫草堂從正門入口開始,依此建造了大廨、詩史堂庭院等氣勢恢宏的建築。這些建築形態方正,排列密集而緊湊,視覺效果相對集中。從詩史堂開始到工部祠品字庭院一段,西邊設有水檻,東邊設有碑亭,建築密度相對減小,視野也較為開闊。再沿中軸線向東而行,主要建築茅屋及輔助建築花徑等景觀再次集中排列。如此一來,整個園林就形成了由密到疏,再由疏到密的佈局,有效提升了空間的節奏感。其次來看花木造景。整個杜甫草堂花木造景的組織方式多種多樣,這造就了配景區疏密得當的空間特徵。具體來講,工部祠品字型庭院與詩史堂的方形庭院中的花木均採用了點植佈局,用於襯托建築、裝點庭院的低矮開花類植物比重大。到了茅屋景區附近,植物則採用了群植配置手法,且多為竹、楠等能夠掩映建築的較高植物。再次來看理水造池。杜甫草堂中的水體大多以溪渠形式存在,這些溪渠先後流過大廨門前、柴門前、工部祠後,最終於茅屋前匯聚成一個水面相對平闊集中的池塘。這樣的安排使流水有了弛張起闔之感,進一步豐富了園林的空間效果。

  (二)虛實相生

  疏密有致是對於平面構圖而言的,虛實相生則是從縱深角度著眼的。在園林藝術中,虛與實是相對而言的,若論及山水,則山為實,水為虛,論及建築則牆為實,窗與廊為虛。杜甫草堂在空間安排上就真正做到了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充分展現了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虛實相生之美:從建築佈局上來看,杜甫草堂的大廨、詩史堂、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四棟建築為實,連線四棟建築的通透迴廊為虛,草屋上半部的竹篾牆為實,詩史堂和工部祠在半樁臺上砌的花窗為虛;從花木安排上看,由紅牆圍合而成的花徑為實,花徑兩邊的植物以及牆外的林木為虛,工部祠後孤立的土山為實,草亭邊的林木為虛;從水體設定上看,茅屋前的林塘為實,花木掩映下的溪渠為虛,溪渠上的野渡小舟為實,渠道中若隱若現的石頭為虛。

  二、巧於因借、精在體宜

  (一)巧於因借

  無論是何種風格、何種型別的中國古典園林,其面積都有限。要想在這有限的範圍內更好地呈現景觀元素就需要藉助一些傳統造園手法。借景作為中國園林藝術中最具典型性的造景手法之一,有助於延伸園林空間,為景觀增添意想不到的美感,使人們在近觀、遠眺、仰視、俯瞰時均能獲取到更為豐富的景觀。下面筆者就分別從園內外空間借景和室內外空間借景兩方面對其巧於因借的特徵展開分析。首先來看園內外空間借景。在園內外空間借景方面,設計者充分利用了鄰借、遠借、俯借、仰借、應時而借等手法,使人們處於園內有“極目所至,盡為煙景”之感。登臨工部祠旁水檻就可遙望梅苑以及一覽亭、塔影等景觀,是為遠借;繞過工部祠即可親近池水,賞荷葉田田、游魚無數,是為近借;行至梅苑內水榭,抬頭望去可見聽秋軒、一覽亭,是為仰借;再取道岸邊,又可見青草悠悠、池底青荇,是為俯借。若值隆冬時節,人們坐於水榭之中,還可嗅臘梅之清香,觀梅花之容姿,體會“應時而借”之味。其次來看室內外空間借景。成都杜甫草堂作為中國重要的公眾紀念場所擁有大廨、柴門等許多敞廳式建築。這些敞廳式建築開設的花窗與室外相通,既實現了通光采光的實用性功能,還將室外的杜甫銅像、碑亭等景緻“引入”到了室內,實現了山水環境同紀念空間的聯通,增添了空間的層次感。

  (二)精在體宜

  所謂“體宜”是指園林整體格局以及風格的適宜與合理性。其中,“體”指的是園林的整體或全域性,它既涵蓋園林的外在表現,又指代其內在佈局;“宜”則是指園林的協調性,即歷史文化背景、自然環境等客觀時空條件同園林內部構造是否適度關聯、合理構成。杜甫草堂的整體空間設計就準確地遵循了這一原則,既營造出了濃郁的紀念氛圍,又體現出了人性化的親民風格。下面筆者就分別從總體建築佈局和細部景緻安排兩方面對其精在體宜的空間特徵進行分析。首先來看總體建築佈局。杜甫草堂主要院落之一的詩史堂院落採用了方正圍合形制和品字型形制,這種院落佈局方式同中國傳統祀祠紀念建築追求平衡與對稱的風格基本一致。杜甫草堂的另一主要院落工部祠院落則採用了品字型形制,它並沒有採用傳統古典祀祠建築中常見的配殿平衡手法,而是選擇了空花短牆對其中的建築進行平衡與連線。這使得祠堂地位更為突出,同時還增添了一分幽密寧靜的詩意感,非常合乎詩人紀念園林的體宜。其次來看細部景緻安排。設計者在草堂院落中放置了許多鐫字景石用於細部精緻的裝點。這大大昇華了茅屋的人文意境,有效提升了園林文化氣質同自然景緻的契合度,真正做到了精在體宜。透過以上對杜甫草堂園林藝術的空間特徵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杜甫草堂作為川西紀念園林的經典之作,既承載了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造園精髓,又飽含著蜀地的風情與韻味,表現出了“古雅清曠、飄逸鄉情”的藝術特色。作為當代藝術工作者,我們有必要對其設計手法和美學價值做進一步研究,以所學知識更好地促進我國現代園林事業的發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