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審美賞析

杜甫《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審美賞析

  《絕句其三》是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一首七言絕句,作於成都草堂。那時候,安史之亂平定,詩人生活較為安定,心情舒暢,而又時值成都初春,花紅柳綠,生機盎然,詩人面對安寧的生活和如此的美景,觸景生情,詩興大發,並一掃過去詩歌的沉鬱之風,寫下了這首充滿對大自然讚美之情的詩歌,同時表現出詩中有畫之美。全詩如下:

  一、原文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二、賞析

  “兩個黃鸝鳴翠柳”是描寫的近景。詩人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出發,描寫了“翠柳”、“黃鸝”及其鳴叫聲。在視聽中,表現出了春的蓬勃生機,萬物復甦的景象。特別注意的是“兩個”這個數量詞,從修辭的角度來說,在詩中屬於精細,或者擬實,不但表明黃鸝成對地嬉戲於翠柳中,而且表現出了春天的美好。一個 “翠”字,一個“黃”字,色彩對舉,表現出春暖花開、百鳥爭鳴的熱鬧景象。詩人在開始的兩句中,著力描繪了春天美好景象。“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而這美好的春光正好反映了詩人的愉悅的心情,表現出了詩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情懷。

  “一行白鷺上青天”描寫的是遠景。意思是在青綠高遠的天空中,一行白鷺悠然而來。這裡,一行與“青天”配搭,點面結合,更反襯出天之高遠。這一句與前面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句構成了對偶,而且是工對。從詩人觀察的角度來看,是仰視,上一句是平視。具體說來,上句寫地,下句寫天;上句的“兩個”對下句的“一行”,上句的“黃”對下句的“白”,上句的“翠”對下句的“青。這樣透過對偶的手法,不但從色彩上描繪出和諧而豔麗春景圖,而且從空間距離上更好地提高了詩歌的審美意境。

  “窗含西嶺千秋雪”寫詩人離窗而又透過窗遠望,看著那千年積雪的西嶺,好像鑲嵌在窗框中。這裡是詩人從平視的角度,由“詩人——窗——西嶺”構成的一幅立體圖畫,不但表現出一派春光明媚的景象,而且也只有在這春光明媚的條件下才能看到“西嶺千秋雪”。“千秋”表明的是時間。“千秋雪”不但表明時間感,也蘊含著空間感。這裡,詩人在時空交錯中描繪出了更為深遠和廣闊的審美境界。特別要注意句子的“窗含”一詞,其意為窗對西山,好似口含。一個“含”字用得極為巧妙,它不但把“千秋雪”活化了,而且以小括大,透過一個小小的視窗,把西山雪嶺透視出來,與眼前明媚春光配合,從而表現了詩人愉快心情。而身在成都的杜甫,描繪出如此開闊的境界,真有“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審美想象能力。

  “門泊東吳萬里船。”這是近景描寫。詩人的視線從“西嶺”收了回來,停留在眼前的。這一句與上一句也形成對偶。但很有意思的是,在對偶中,上句中的“千秋雪”與“萬里船”相對,前者側重於時間,後者側重於空間,兩句相對結合,時空交錯,並加以豐富想象,造成了虛實相生的審美空間。一個“泊”字,是停靠的意思,這裡暗示了遠行人即將啟程。“萬里”是遙遠的,而今可以船行萬里,可以到“東吳”(指長江下游的江蘇一帶),而戰亂時交通阻隔,到“東吳”是不可能的。因而,這裡就暗示了安史之亂後社會的安定,人民生活的安寧,這對是“窮年憂黎元”的杜甫來說,是希望所在。所以,這一句就形象而生動地表現出詩人對安寧社會生活的喜悅情懷。

  總之,這首詩歌不但表現了詩人在春回大地、生機勃勃的景象中產生的愉悅心情,而且也體現出杜甫沉鬱詩歌之外詩歌的審美特點:清新自然的詩歌語言,亮麗色彩的和諧搭配,時空交錯的開闊境界。

  三、前言

  《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唐代詩人杜甫的組詩《絕句》中的第三首,唐朝平定“安史之亂”,心情愉快所作。前兩句詩人對美景進行了細微的刻畫。後兩句詩人睹物生情,想念故鄉。

  四、註釋

  (1)西嶺:西嶺雪山。

  (2)千秋雪:指西嶺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積雪。

  (3)泊:停泊。

  (4)東吳:古時候吳國的領地,江蘇省一帶。

  (5)萬里船:不遠萬里開來的船隻。

  五、翻譯

  翠綠的柳樹,在河邊搖盪,引來了愛嬉鬧的黃鸝。兩隻可愛的黃鸝鳥,不斷的鳴唱,好像在讚頌柳樹的美麗。抬頭一看,許多隻又白又可愛的白鷺排著整齊的隊伍,一齊向蔚藍的天飛去,樣子真是令人喜愛。從小小的窗戶裡望出去,西邊的山嶺依然被白雪所覆蓋,那潔白的雪,好像是永遠溶化不掉的樣子,一直罩在山頂上。接著,我開啟門,望著遠遠的湖泊,看著那正要遠征的東吳戰艦,一排排,一排排,真像是一條條水中的蛟龍啊。

  六、賞析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兩個黃鸝在鳴,這就有聲音了。“一行白鷺上青天”,這就有一個行為、一個行動。一橫一縱,“兩”和“一”相對;一橫一縱,就展開了一個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這句詩中以“鳴”字最為傳神,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黃鸝描寫的更加生動活潑。那麼接下來杜甫又講到“窗含西嶺千秋雪”,我的窗子裡包含了岷山千萬年累積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積雪的一個岷山。“門泊東吳萬里船”我的門口停著長萬里的船隻。這樣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這個積雪的山頭來進入你的視野,送這個船到下游去。

  那麼這個“萬里船”能夠通行,也說明這個“安史之亂”已經進入了尾聲了,已經接近要平定了,這個時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這條江上來來往往了。 那麼這麼一首詩,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飾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對仗的。從六朝開始就有絕句,到了唐代以後絕句就形成了非常圓熟的一種藝術,我們很多著名的詩都用絕句。絕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對仗,或者四句前面兩句寫景對仗後面兩句抒情不對仗,或者是前面兩句不對仗後面兩句對仗,而他這首詩四句都對仗,可以說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寫得非常認真的一首詩。杜甫有一個寫詩的時候讓人“語不驚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這首詩千錘百煉。

  七、古詩翻譯

  兩隻黃鸝在柳枝上鳴叫,

  一行白鷺在天空中飛翔。

  視窗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

  門口停泊著從東吳萬里迢迢開來的船隻。

  八、詩句註釋

  西嶺:西嶺雪山。

  千秋雪:指西嶺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積雪。

  泊:停泊。

  東吳:古時候吳國的領地。

  萬里船:不遠萬里開來的船隻。

  “絕句”是詩的名稱,並不直接表示詩的內容。這種形式便於用來寫一景一物,抒發作者一瞬間的感受。詩人偶有所見,觸發了內心的激情,信手把詩人自己的感受寫下來,一時不去擬題,便用詩的格律“絕句”作為題目。杜甫用這一形式寫了一組詩,共四首,用“絕句”為總題。《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其中的一首。詩歌以自然美景,透一種清新輕鬆的情調氛圍。前兩句,以“黃”襯“翠”,以“白”襯“青”,色彩鮮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機初發的氣息。首句寫黃鸝居柳上而鳴,與下句寫白鷺飛翔上天,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窗含西嶺千秋雪”上兩句已點明,當時正是早春之際,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這就給讀者一種溼潤的感受。末句更進一步寫出了杜甫當時的複雜心情——說船來自“東吳”,此句表戰亂平定,交通恢復,詩人睹物生情,想念故鄉。

  九、全詩賞析

  《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唐代詩人杜甫的組詩《絕句》中的第三首。公元761年,杜甫在聽聞唐朝平定“安史之亂”後所作。前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是詩人對美景進行了細微的刻畫,後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反映了詩人因見吳船而想念故鄉的情懷。

  安史之亂時,詩人杜甫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時,聽聞後便寫下《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全詩描寫了草堂周圍明媚秀麗的春天景色。

  《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全詩以一幅富有生機的自然美景切入,給人營造出一種清新輕鬆的情調氛圍。前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詩人以不同的角度對這副美景進行了細微的刻畫。翠是新綠,是初春時節萬物復甦,萌發生機時的顏色。“兩”和“一”相對;一橫一縱,就展開了一個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這句詩中以“鳴”字最為傳神,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黃鸝描寫的更加生動活潑,鳥兒成雙成對,構成了一幅具有喜慶氣息的生機勃勃的畫面。而黃鸝居柳上而鳴,這是在靜中寓動的生機,下句則以更明顯的動勢寫大自然的生氣,白鷺在這個清新的天際中飛翔,這不僅是一種自由自在的舒適,還有一種向上的奮發。再者,首句寫黃鸝居柳上而鳴,與下句寫白鷺飛翔上天,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使詩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機充盈著整個環境,這樣就再從另一角度顯出早春生機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嶺千秋雪”,詩人憑窗遠眺,因早春空氣清新,晴天麗日,所以能看見西嶺雪山。上兩句已點明,當時正是早春之際,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這就給讀者一種溼潤的感受,此句“窗”與“雪”間著一“含”字,表現出積雪初融之際溼氣潤澤了冬凍過的窗欞,這更能寫出詩人對那種帶著溼氣的早春生機的感受。而“西嶺”,正是詩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嶺,想到西嶺山上的長久積雪,以西嶺上的千秋積雪代替窗上的殘

  末句“門泊東吳萬里船"更進一步寫出了杜甫當時的複雜心情。一說船來自“東吳”,此句表戰亂平定,交通恢復,詩人睹物生情,想念故鄉。用一個“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來飄泊不定,沒有著落,雖然他心中始終還有那麼一點希冀,但那種希冀,已經大大消減了。“泊”字,正好寫出了詩人這種處於希望與失望之間的複雜心情。而“萬里”則暗示了目的達到的遠難,這與第三句中的“千秋”並列,一從時間上,一從空間上,同寫出那種達到目的之難。三國孫權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譽為明主,作者借東吳代指孫權,暗示了杜甫對當朝皇帝的希望。而以“泊”、“萬里”、“東吳船”合而為一句,正是為了寫出那個“難”字。

  《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全詩看起來一句一景,是四幅獨立的圖景,但詩人的內在情感使其內容一以貫之,以清新輕快的景色寄託詩人內心複雜的情緒,構成一個統一的意境。一開始表現出草堂的春色,詩人的.情緒是陶然的,而隨著視線的遊移、景物的轉換,江船的出現,便觸動了他的鄉情。表面上表現的是生機盎然的畫面,而在歡快明亮的景象內,卻寄託著詩人對時光流逝,孤獨而無聊的失落之意,更寫出了詩人在重有一線希望之時的複雜心緒,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詩人對失望的感傷。[7]

  詩的上聯是一組對仗句。草堂周圍多柳,新綠的柳枝上有成對黃鸝在歡唱,一派愉悅景象,有聲有色,構成了新鮮而優美的意境。“翠”是新綠,“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剛抽嫩芽。“兩個黃鸝鳴翠柳”,鳥兒成雙成對,呈現一片生機,具有喜慶的意味。次句寫藍天上的白鷺在自由飛翔。這種長腿鳥飛起來姿態優美,自然成行。晴空萬里,一碧如洗,白鷺在“青天”映襯下,色彩極其鮮明。兩句中一連用了“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顏色,織成一幅絢麗的圖景;首句還有聲音的描寫,傳達出無比歡快的感情。

  詩的下聯也由對仗句構成,上句寫憑窗遠眺西山雪嶺。嶺上積雪終年不化,所以積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氣不好時見不到,只有空氣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可見。用一“含”字,此景彷彿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圖畫,近在目前。觀賞到如此難得見到的美景,詩人心情的舒暢不言而喻。下句再寫向門外一瞥,可以見到停泊在江岸邊的船隻。江船本是常見的,但“萬里船”三字卻意味深長。因為它們來自“東吳”。當人們想到這些船隻行將開行,沿岷江、穿三峽,直達長江下游時,就會覺得很不平常。因為多年戰亂,水陸交通為兵戈阻絕,船隻是不能暢行萬里的。而戰亂平定,交通恢復,才看到來自東吳的船隻,詩人也可“青春作伴好還鄉”了,怎不叫人喜上心頭呢?“萬里船”與“千秋雪”相對,一言空間之廣,一言時間之久。詩人有意無意身在草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胸次何等開闊!

  杜甫的這首絕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為一,其中起聯結作用的正是詩人內心的心緒。表面上表現的是生機盎然的畫面,而在歡快明亮的景象內,卻寄託著詩人對時光流逝,孤獨而無聊的失落之意,更寫出了詩人在重有一線希望之時的複雜心緒,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詩人對失望的感傷,對希望可否成真的無著和彷徨。以清新輕快的景色寄託詩人內心複雜的情緒,正是這首詩的主旨所在。

  雪,這就使所表達的意境更為廣遠。另外,詩人從少年時就懷有報國的志向,在歷經數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後終於有重展的機會,多年戰亂得以平定,這與詩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嶺,並以嶺上千年雪代窗上殘雪,進而給詩人以頑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聯絡。

  十、創作背景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時期,成都尹嚴武入朝,當時由於“安史之亂”,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亂得以平定,嚴武還鎮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當時,他的心情很好,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情不自禁,寫下這一首即景小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