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
在平日裡,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有利於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那麼心得體會該怎麼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1
為人子女: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自己是一個比較孝順的人,自從學習了弟子規以後,發現自己其實是一個很不孝順的女兒。《弟子規》開篇入則孝頭兩句話“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汗顏啊,哪一條也沒做到。以前在家時,早上媽媽叫我起床,經常裝作聽不見,直至第三遍聽出媽媽要生氣罵人了,才極不情願的答應著起床;媽媽讓我刷碗,做家務也及其不願意,經常推三阻四的;認為父母沒自己的見解高等,直至學了《弟子規》才發現原來自己有多麼的不孝順。
弟子規裡告誡我們對於親人傷感情的話要忍住,可是反思一下自己,有時覺得自己很有理,就硬是要去力爭,現在想想就算是你再有理為此傷了親情值得嗎,贏了理又怎麼樣呢?傷了我們最愛的人和最愛我們人的心,我們真的贏了嗎?家庭的和睦融洽會離我們越來越遠,我們會幸福嗎?我們的最愛的家人會幸福嗎?
《孝經》裡把孝順父母分了三個等級,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而養父母之身只是最初級基本的層次,所以每個月不管給多少給父母,並不代表你真正孝順父母,每月給父母錢,確經常指責頂撞父母也是大不孝。
為人父母:
已經是為人父母的朋友們,建議先不要拿《弟子規》當做標準,看孩子哪哪都不對而指責孩子,學習《弟子規》不是讓我們拿著《弟子規》的標準去批評指責別人,而是要學習力行《弟子規》讓我們身邊的人認同我們,使我們的家庭和睦,人際關係變得更加友善。
“教者,上所施,下所效”所以教育最重要的本質是以身作則。“育者教子使做善也”,教孩子做善良的人。所以不要抱怨孩子不聽話,想想我們時如何對待我們自己的父母的,還記得中央臺早年的那則公益廣告嗎?媽媽給自己的母親洗腳,孩子看見了,也學者打盆水給媽媽洗腳。這就是以身作則的力量。
還有不要太溺愛孩子,從小就寵著慣著什麼家務也不讓做,有一天你覺得孩子長大了,或身體不舒服的時候,應該幫你做家務時你覺得孩子會做嗎?那是誰養成孩子的習慣的呢?所以家長朋友們一定要在教育孩子問題上有所警覺,怎樣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利於孩子一生。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2
為加強學校的德育工作建設,豐富校園文化,我校響應教育局的號召,全校師生進行誦讀《弟子規》,學習聖人經典,傳承民族聖人經典文化的讀書學習活動。全校上下、師生之間、班級之間,處處呈現出學習、誦讀、力行《弟子規》的情景。現在,學生誦讀學習《弟子規》的情景給我們的校園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
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使我受益非淺,它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透過對《弟子規》的學習我有三點體會: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就充分體現了“孝”字的重要性,古人有云:“百事孝為先”,可見,孝是做人的根本。
第二待人接物要懷著恭敬之心,為人要謙虛。“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這些都是古人總結出的經驗。而《弟子規》則給出了系統的準則“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如果能夠把這些都落實到行為上,那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更加融洽,整個社會都會更加和諧。
第三要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則警。”只有懂得時刻反省自己,規正自己的人,才可以使其自身有長足的進步。這才應該是人一生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弟子規》講述的是我們身邊的學問,我們學習古聖賢經典文化,是教育學生從小學會為人處世的根基。學習弟子規優秀心得體會。學習《弟子規》,不光要會誦讀,重要是能做到,並且長期堅持,最終把它作為我們生活中的的行為準則。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3
春節之前,我回孃家遇到對中國傳統文化頗有研究的老叔。我們一見面他就問我三個問題:“1,想讓你的孩子考上大學嗎?2,想擁有健康的身體嗎?3,想讓自己的工作一帆風順嗎?”當時我在想,這不都是廢話嗎,誰能不想啊!但是嘴上敷衍的回答:“想。”然後他說:“那太容易了。”此時心裡除了懷疑還是懷疑。接著他遞我一本書《弟子規》,並告訴我儘快背會再落實行動,然後讓孩子也照著做,就OK了。
好在年前閒著沒事,我硬著頭皮開始看這本書,一邊看原文一邊看解釋。第一章是“入則孝”,我越看越慚愧,連最起碼的孝順都沒做好,竟然還自以為是這麼多年。原以為對老人,只要給她們錢,她們就高興了,其實不然,他們需要的是發自內心的關心和體貼。如書中所說“冬則溫,夏則淨,晨則省,昏則定……”當我背會“入則孝”後,讓女兒拿著書檢查我背的是否正確,在我背完的時候,女兒用詫異的眼神看著我並且給我加個問題:“號泣隨,撻無怨。”是什麼意思?我仍然對答如流,這時她小聲說:“真厲害”。接著我開始背第二章,照例讓她考我,我仍然很順利,這次女兒不服氣的拿起《弟子規》說:“我明天就能攆上你”。果然當我背到第四章時,她已經把一本書(共七章)都背完了,身教大大勝於言教啊!
一邊學習《弟子規》一邊落實行動,快到春節了,親自幫三位老人買衣服,辦年貨。無論是回孃家還是婆家,徹底改掉了往日的“懶”的毛病。三位老人看著我的變化,臉上露出比以往更幸福的笑容,老公也對我越來越滿意,更重要的是:我所有的變化女兒都看在眼裡,當她和我大聲說話時,她會用“怡吾色,柔吾聲”來約束自己,當她感到學習太累,想懈怠時,她會用“親所好,力為具”來鞭策自己,第一次月考儘管成績不是很突出,但是令人欣慰的是:女兒已經由原來的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這是我最想看到的,無論她做什麼,只要盡力就好。
現在我不得不承認《弟子規》的力量很神奇,但這種神奇的力量只對接受它的人生效。我學習這本書接近四個月,受益匪淺,願看到這篇日誌的朋友能有所觸動。相信《弟子規》能幫您圓幸福美滿人生之夢!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4
今天在班會課我們學習了弟子規的知識,領悟了弟子規的含義,書寫了弟子規的精髓。有些同學對這些知識受益匪淺,但有些同學還對這些知識領悟的不太深。對於我來說,這些知識是寶貴的,是我現在做不到的,是我現在缺少的。
在飲食方面,學校中餐有三種菜,可我很少三種菜都吃,昨天不要這個,今天不要那個,這就是我挑食的壞習慣。在這個方面我就沒有做好。
在孝順方面,我做的也不是很好,我只不過是偶爾做做家務,有時不做,有時甚至為了一點小事和媽媽吵起來。現在回想起來,心裡有著一種愧疚感,媽媽生了我,養了我,對我有著群山般,海洋般的恩,我們卻沒有一點報答,我們不報答,難道還有理由和媽媽吵架嗎?
在珍惜時間方面,我更沒有做到位。每節課下課,有時間不去做做題目,而是去和同學們嘻嘻哈哈;每天放學回來,有時間可以看會兒書,可我不能浪費一點看電視的時間;每個週末,做完作業可以預習或複習,可我卻是在看電視。這些不都是在浪費美好時光嗎?小學六年時間已如流水般逝去,我們不能再浪費初中三年的時間了。
這些都是我做不到位的,需要改正的。從《弟子規》中就可以反映出這些問題,從而改正。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5
自從參加了《弟子規》的學習,在那裡學到了很多知識,周老師和林老師教會了我們很多《弟子規》的內容,教會了我們要學會“凡出言 信為先”“父母呼 應勿緩”“出必告 反必面”等很多內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的事情幫著做,不會的事情學著做,會做的事情馬上做。我學會了自己吃飯前先幫長輩夾菜,有時候幫父母煮飯,曬衣服,倒垃圾,自己做點心飯,自己洗頭洗襪子,自己喜歡的東西學會了讓別人先挑,前幾天,我們在天一閣裡買了《寧波諺語》和《寧波童謠》,我其實很喜歡《寧波童謠》,讓表妹先挑,她很開心,我也很開心,因為“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最開始因為好奇走進《弟子規》的課堂,並且每次都可以得到一個不一樣的小玩具,現在發現每次都能學到很多道理,現在也沒以前那麼愛發脾氣了,有時也能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學著說話稍微幽默一點。現在最喜歡《弟子規》的分享環節,可以看到別人力行弟子規的情況,這時候就會反省自己,還有哪些不足,需要向別人學習,因為“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 以漸躋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無加警”,自己心裡暗暗下決心,下次要做得更好。所以現在每次都期待著週五的《弟子規》課,期待上臺分享,希望自己一直堅持學習,努力做得更好!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6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後,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我讀完《弟子規》後,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現在想起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不住父母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我所做的一切我覺得都是應該的。有時,父母過於關心我,哆嗦了幾句,我反而討厭他們。現在想想那多不應該啊!
現在自己既為人子女,就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為母親的我就應正確引導孩子誦讀《弟子規》。讓她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潛移默化,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為日後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也是作為母親的最大的收益。
另外,我對書中提到的 “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 求確意。”這幾句話,感觸最深,亦是受益非淺的。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工作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時領導佈置做的工作,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後一刻都不想去做。
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深入研究或查閱資料,而且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含糊了事。這兩種錯誤都是我所犯的,這樣的工作效率通常不高。現在讀過了《弟子規》後,我終於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若今後能按照它上面所說的去做,相信我的工作效率會更上一層樓。
我想,一個人活著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今後,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覆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並提高自己的修養。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7
我的身體狀況不是很好,為此很鬱悶。
因為長期身體不好,手術就做過四次。
住院期間,父母家人既要照顧我,還要給予我經濟上的幫助,讓我非常愧疚。
透過學習我明白了:身體不好源於自己的身心不和諧。
一次學習中,有學長問我是否有按時起床、睡覺的習慣時,我突然醒悟:身體不健康是因為自己的壞習慣——賴床、不注意飲食造成的。
回想結婚前,一直是媽媽喊我好幾次我才起床,而且經常不吃早飯就去上班,為此媽媽既心痛又上火,真的是不孝又不敬。
結婚後,因為公婆是非常勤勞、節儉的人,真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我感到很不適應。
面上不敢反對,但心裡牴觸不接受。
有時,因為自己起晚了婆婆臉色不好看,我就心生怨氣,認為婆婆不如媽媽對我好——其實婆婆對我並沒那麼嚴厲,各方面對我都很好。
直到婆婆去世,我心裡對她仍有揮之不去的陰影。
那天晚上,我靜下心來回想從前婆婆待我種種的好,猛然醒悟到是自己錯了,我真誠地在心裡向婆婆道歉:“媽,我錯了!對不起!”
父母是孩子的影子。
由於我沒給孩子做好榜樣,孩子和我一樣地賴床,不知愛惜身體。
我是一切問題的根源!雖然對我來說醒悟得太晚,但我仍感覺身心輕鬆了許多。
感謝學長的提醒,感謝祖宗的護佑,使我有機會在儒蓮這個平臺明白許多道理,學習到改變自己的方法。
今後我要努力學習,學會按照自然規律生活,讓自己變得身心和諧,變成讓父母家人省心的人。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8
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我學了“首孝悌”這一段,感悟很深。
首孝悌,是告訴我們要孝敬與尊重自己的父母。如果連這都不懂,就不可能尊重朋友、同學等在生活中幫助過你的.人。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是告訴我們:父母叫你時,不能慢吞吞;父母讓你做事時,你就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偷懶。到這裡,我很內疚,因為我在三年級時(現在也有),媽媽要求每學課後要聽寫英語。那時的我總是慢吞吞地,很不情願,或想辦法脫身,甚至哭過。可是媽媽緊抓不放,堅持每學課後要我聽寫英語。正因為這樣,在三年級英語期末考試考了100分,才知道媽媽的用心良苦。可是在四年級時依然不怎麼情願聽寫,分數下降了,可是我還是外甥打燈籠——照舊(舅)。媽媽只好隨便我,什麼時候自願就什麼時候聽寫。學了《弟子規》後,覺得自己對不起媽媽……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的意思是:自己的身上有傷時,自己的親人會非常擔憂;而你的道德有“傷”時,親人的臉面就都被丟了。我在深圳時,不小心摔破了頭,媽媽被嚇得臉色蒼白。媽媽送我到醫院,邊哭邊送我進手術室……。讀了《弟子規》“入則孝”後,聯想那時的情景,真正理解“身有傷,貽親憂”這句話的意思。
《弟子規》是中華文化的經典,它正以特殊的魅力感染著每一位炎黃子孫。當古老的鐘聲再次響起,讓我們一起徜徉在這美妙的文化經典裡—“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9
這個學期,我們去二中聽取了老師給我們講解的講座,獲益匪淺。透過誦讀和學習,方知道《弟子規》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寶典,淺顯易懂的文字卻蘊含著做人的真理,不僅對於教育少年兒童,對於我們成年人如何經營我們的幸福人生、創造和諧的家庭有著重要的意義。
所謂“弟子”就是學生,活到老,學到老,做聖人的學生。“規”是什麼意思?就是大丈夫的見解、聖人的見解,是做人的標準。“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地去學習、去感悟,就會明白許多的道理,為人處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準繩,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在過去孩童都懂得的道理,我們現代人又有幾人能知曉呢?我記得我的父親對我們的教育是嚴而寬,用餐時長輩不上桌,晚輩絕不可以動筷子,“長者先,幼者後”有好吃的長輩先嚐。在我們做子女的心中就紮下了“孝”的根。“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我們姐弟之間也非常友愛,所以,家庭非常和睦。
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很感性趣,也先後讀過有關傳統文化的一些書籍,覺得裡面的東西很好,但現在看來當時瞭解得只不過是其中的皮毛而已。直至我們學校推行《弟子規》的學習以來,我才有幸聽到老師講《弟子規》,明白《弟子規》是十分的細化,是孔孟之學和大乘佛法的契合點。儒家講的“仁”與佛家講的“慈”是息息相通的。
聽過老師講《弟子規》,我才明白自己的過失是如此之多。但是,我能有機會開始學習中國聖賢的學問對我來說畢竟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了。“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萬事開頭難,有了開始,能夠步步精進,就可以接近或達到聖與賢的德行和智慧了。
我很感恩師父和老師,感恩古代先賢的慈悲和智慧。要報佛恩、報師恩,唯有認真學習《弟子規》並學以致用,用《弟子規》來規範言行,指導生活和學習,培養自己孝親尊師、溫和謙遜的品德,以恭敬的心、謙卑的態度、彬彬有禮的行為,來對待一切人、事、物,不斷提升自己的品行修養,服務於一切,貢獻自己有限的力量。如果有機會一定將聖賢書介紹給每一個人,並將這些聖賢先人的智慧傳給小孩。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10
《弟子規》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童蒙養正的最佳教材,教育學生的一劑良方。這次有機會去南京學習傳統文化,我受益匪淺。我的體會是:《弟子規》能治社會百病,能給千家萬戶帶來幸福,真學真幹真受益,誰學誰受益,早學早受益。
20xx年9月,我校正式推行學習《弟子規》,學習《弟子規》的活動雖然開展起來了,但是,如何學?真學真幹,還是學不幹;教師先學,從我做起,還是隻叫學生學,自己不沾邊等等卻是是我校學習傳統文化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弟子規》能治社會百病,能給千家萬戶來幸福,這是真的嗎?是真的,千真萬確。這關鍵是看你想不想治,想不想幸福;真想還是假想,想的厲害不厲害。如果真想而且又想得厲害,那就必須真學真幹。所謂真學,就是放下自己原有的陋知陋習,恭恭敬敬地學習聖賢人地教誨;所謂真幹,就是真力行,真實踐。只有這樣學,這樣幹,才能真受益。
在學習期間,來自北京的一位年輕小夥,由於父母不和,導致家庭關係十分緊張,使他和父親之間產生了許多激烈的矛盾,以致使他做了一些嚴重傷害父母的事。透過學習傳統文化,他明白了做人子女應有孝順父母之心,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智,對他觸動很大,在大會分享上,他痛哭流涕,三跪三扣頭表達他對父母的懺悔,場面十分感人。這就是傳統文化的魅力,他拯救了一個家庭,這也是學傳統文化的好處。
人們認為現在的孩子難管難教,真讓人發愁。尤其是學校老師面對開學的壓力,往往只注重對學生智育的培養,而忽視對學生品行道德的教育。《禮記、學記》指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是治國的根本。中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他教育思想的核心正是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這完全體現在《弟子規》一書之中。我校自從推行學習《弟子規》老師和學生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但在真學真幹上還力行不夠。比方學校安排每週六全校教職工必須參加《弟子規》學習,我們摸著良心說說我們抱怨過沒有!我們是被“必須”限制而被動在學習,我想抱著這種心態學習,肯定收穫不大,甚至沒有收穫。
學習《弟子規》重在踐行,要求學生做到的,我們老師必須先做到,用我們的實際行動為學生做榜樣,因為身教勝於言教。所以,我們在今後的學習中一定要以身作則,真抓實幹,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真學真幹。願我們共同努力把海天學校學習《弟子規》的活動推向高潮。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11
《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閱讀《弟子規》,瞭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匪淺。以下是我閱讀此書後的點滴體會。
弟子規,顧名思義,這是作為學生的規範,它雖然簡短精悍,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文明的靈魂,讀起來朗朗上口,直入人心。這是聖賢之人都應刻苦學習的良言,是中華民族幾百年來的精髓,是學生文化的瑰寶。
弟子規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它教育我們首先在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還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如果還有餘遐,更應努力學習禮、樂、射、御、書、術等六藝,各種經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學問。
我徜徉在《弟子規》的世界中一天天成長,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讓你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要行動緩慢,父母的命令也要聽入耳並且服從。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很少懂得孝敬長輩,反而還是長輩對我們百依百順,這種行為是極其錯誤的,是父母辛辛苦苦把我們撫養長大,我們一定要懂得感恩和孝順。
我連續兩次參加過學習舉行的《弟子規》背誦比賽,我有了一個更多時間去誦讀,更深刻去理解《弟子規》的過程,這使對我《弟子規》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它也成為了我的行動指南,將一直伴隨著我一路成長!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12
透過這兩天的業務學習,我對《弟子規》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並透過網路查詢相關資料,使我的育人能力得到增強,育人水平得到了提升。尤其是《弟子規》“出則弟”中提到的“長者先幼者後”(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不要因為大人的寵愛而忽略了應從小培養禮讓的美德,不管是吃東西或喝飲料,要請長輩先用;如果和長輩坐在一起,要請長輩先坐;如果和長輩走在一起,應讓長輩先走),讓我從內心中真正懂得了怎樣做一名好老師,怎樣教好學生。
中國一貫有尊敬長輩,注重做人的優良傳統,在今天經濟發展迅猛的背景生活中,民族的傳統美德顯得尤為重要。對於學生而言,首先要懂得尊敬長輩、學會感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敬長輩,尤其要尊敬以全部心血無私養育自己的父母。試想一想,一個連自己的父母都不能深愛的人,還談得上愛祖國、愛人民嗎?因此我們應從小在孩子心靈中播下愛的種子,教育他們從小尊敬父母和長輩:
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古人言:“子不教,父之過”。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庭對孩子的成長起著很大的促進作用。為此孩子健康成長需要“好家長”作榜樣。
二、老師要尊重學生。
為學生創設一個民主、平等、祥和的氛圍。老師要做學生的朋友,而不應高高在上。要利用各種機會和學生溝通,溝通多了,就能瞭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行動表現,及時解決他們的思想困惑,糾正其不良行為。老師應首先把自己擺在和學生平等的位置上,從關愛的心態出發,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們,要讓學生真正的從心底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而做為一個班主任,則更要關心愛護班級的每一個學生,使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教育,是真心的愛護,是真心希望學生個個都能健康成長,真心希望學生個個都能成材。老師有愛心,能夠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學生才能更加尊敬,愛戴老師,師生的感情才能更加融洽,充分發揮情感教育作用。
尊重學生,寬容學生,並不是放任自流,對學生的不良行為有時還要作恰如其分的批評。作為一名班主任,對學生所犯錯誤進行批評教育時,也應尊重學生的人格,諄諄教導學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應。一味的訓斥,只能促成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更不能用挖苦、諷刺傷學生的心。批評學生要慎用批評用語,要講究語言藝術,要處處顧及學生的自尊,使學生產生親切感、信任感,願意與你作心靈的交流,這樣才能使學生從思想深處認識錯誤,改正錯誤。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13
這個學期,學校開展了誦讀經典《弟子規》的活動。“真是不讀不知道,一讀嚇一跳!”古人寫的《弟子規》壓韻、好背,讀上去琅琅上口,津津有味,且是至理名言。
“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聽到別人讚美自己就感到惶恐不安,聽到別人指出自己的錯誤就歡喜接受。經常這樣做,那些正直誠實的人就逐漸與你親近起來。在現實生活中能夠這樣做的人太少了,而我呢?我的行為不正與這相反嗎?記得不久前的期中考試,數學我拿了個99分,我就高興得不知天高地厚地驕傲起來。
媽媽告誡我說:“碗外有盆,盆外有缸,缸外有湖。”原本滿心期待媽媽能誇獎我幾句,真掃興。我憤憤不平地說:“好不容易考得這麼好,只差一分就是滿分,也不曉得說幾句好聽的,哼!”唉,現在,我懂了,我們的古人多麼謙虛呀,他們竟然是“聞譽恐,聞過欣”,我是不是該為自己曾經的驕傲感到羞愧呀!
“出必吿,反必面。”這句話的意思是出門要告訴父母一聲,回來也要通報一聲,以免父母掛念。我們班有很多同學做得真好,反之有個別同學在同學家玩到七八點才回家,他父母可著急了,打電話問這個同學,問那個同學的。過了一天,老師在課堂上嚴厲的批評了他。那時我想到了“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其實我也有這樣的毛病,有時下午上一節課玩到五點才回家,我得趕緊改啊!
《弟子規》裡像以上這樣的生活學習方面的“小”道理還有很多很多,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用心去體會,去理解,才能慢慢運用它,實踐它。當我們把一些良好的習慣融入我們的生活中,我想這個世界就多一份和諧和文明。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加油吧!
對比古人,反思自己。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14
《弟子規》是一本教人怎樣做人、學習、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的書。近學期,我校掀起了學習誦讀《弟子規》的熱潮,關於《弟子規》的各種活動也廣泛開來。
我在開始時覺得學習《弟子規》枯燥無味,我想:難道我們還學習古代人跪來跪去嗎?但是,經過後來老師的講解和同學的熱情,我被感染了,也加入了學習誦讀《弟子規》的行列中。在《弟子規》中,我最為喜愛的是“信”這一內容,講述了作為一個人應該怎樣誠實守信。“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意思是:凡是說出去的話,誠信為先;欺詐別人或胡言亂語,那怎麼可以呢?誠信是一種美德,只有擁有想、誠信的人,才能擁有幸福的生活。還有一句是“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意思是如果一個人聽到別人說自己的缺失就生氣,聽到別人稱讚自己就歡喜,那麼不好的朋友就會接近你,而真正的良朋益友逐漸疏遠退卻了。相反,那些正直誠實的有德之士,就會逐漸成為好朋友與你親近起來。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並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讚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於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裡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後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同學們,晏殊的這則故事不就是大家應當學習的典範嗎?我們缺失的不也就是這種精神嗎?
同學們,誠信是金,它是一艘能夠駛向希望與快樂的航船,它是一個能扇動我們偉大理想的風箏與翅膀,我們為什麼不能好好的珍惜它呢?同學,不要猶豫,拿起《弟子規》,跟著我一起去享受誠實守信帶給我們的寶藏吧!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15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通讀了《弟子規》,接受了傳統文化的教育和薰陶,有了深刻的人生感悟。
首先,對長輩有禮有敬、對兄弟恭敬友愛。對個人而言,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我們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其次,在待人接物方面要懷著恭敬之心,為人要謙虛。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雖然從小就唸過許多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有時在具體工作中還是免不了有爭強好勝、驕傲自滿的情緒在裡面,想一想驕傲自滿的確給自己帶來了很多損傷,也讓自己落後於別人一大截。讀完《弟子規》後,我認識到恭敬和謙虛的重要性,因此,我在以後的工作中,要保持謙虛的態度,遇事要三思而後行,多向身邊的領導和同事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再次,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弟子規》規範人的行為,一句話一個道理,它給了
我們很多工作中的啟示。作為黨員,我們要正視自己,實事求是地發現問題和不足,認真改正和彌補,在工作中積極進取。最後,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透過閱讀《弟子規》明白和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選擇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目標。黨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作為一名黨員,要多傾聽群眾呼聲、接受群眾監督、尊重群眾意見,真正做到“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權為民所用。”
細節決定成敗。《弟子規》就是教導我們要重視生活行為的各個細節,用簡明通俗的語言,教導大家如何提高修養、孝親友愛以及生活起居中待人接物所應有的禮節。我們都是普通人,大多時候,都是在做一些普通的小事,如果每個人都認真對待自己所在崗位的每一件小事,都注重細節,把小事做細、做透、做好,那就會出現“細中見精”、“小中見大”的不平凡。
閱讀《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能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能變成和諧的世界。透過中國古典文化的薰陶,對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增強自己的審美底蘊和人文情懷都是非常有益的。能認真讀過,用心去做,並且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便可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