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弟子規》心得體會範文(精選17篇)

有關《弟子規》心得體會範文(精選17篇)

  心得體會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後所寫的感受性文字。語言類讀書心得同數學札記相近;體會是指將學習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透過實踐反思學習內容並記錄下來的文字,近似於經驗總結。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有關《弟子規》心得體會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1

  弟子規是聖人的教導,這本書教育我們要尊敬長輩,團結同學,認真學習等等。

  學習《弟子規》之前,我還是個不懂事的小孩,但學習《弟子規》之後,我認真反省了自己。

  在各方面我都存在缺點,例如“孝”“餘力學文”“出則弟”等我都有很深的感觸。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說父母叫你時,應快速回答,父母交代的事情也不要偷懶。一讀到這兒,我就深感愧疚,平日裡,父母喊我,我也要拖個老半天。父母交代我做事,有時也會偷點小懶,甚至不做,讀弟子規後,我一定尊敬長輩,認真完成長輩交代的事情。

  “團結就是力量”既然我們有緣分分到同一個班,就更應該團結一心。《弟子規》中有一句是這樣說的,“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要和同學團結,把同學當作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樣對待,可是我們有誰做到了這一點呢?我想很少吧!不過現在改正並不遲,如果我們想在一個優秀,團結的班集體中,就請你做到了這樣一點吧!

  時間流逝飛快,一眨眼就過去了,我們很容易從年輕到老了,珍惜此時吧,“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啊!也許你覺得時間過得並不快,但他往往是在不知不覺中從你手中溜走了,讓我們一起珍惜時間,用寶貴的時間來學習知識。

  《弟子規》值得我們學習的還有許許多多,其中的人生道理更值得我們去領悟,去學習,感悟它所蘊含的深刻哲理。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2

  讀《弟子規》啟蒙了我的智慧,震撼著我的心靈,其中的道理很簡單,早就知道了,但他們其中的含義都是透過熟讀之後才深刻理解,如果能早知道這些,也許我的人生機遇會大不相同,學習《弟子規》有四點重要體會。

  1、做人要懂得感恩。2、待人接物要懷著恭敬之心。3、為人要謙虛。4、找準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培養增養人的德行,讓我明白了立身處世的道理,耳濡目染聖賢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潛移默化間教會了我們逐漸形成高尚的品德、強列的責任感,學習它就是把聖人的教誨融入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愛因斯坦說:“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麼,而不應該看他取得什麼。”所以我們大可不必去羨慕別人取得的成就,獲得多麼財富,過多麼奢侈的生活,而是要把“努力學習,積蓄力量,勤奮工作,貢獻社會”作為人生目標。

  《弟子規》主要講孝順父母,友愛兄弟,良好品德和生活習慣,博愛的精神,正確的讀書方法。時過境遷,歲月流逝,書中的內容同現在的時代形勢迥然不同,但書中提倡的家庭和睦、做品德高尚的人,養成良好習慣卻是我們值得學習的。

  《弟子規》功課裡的——親仁,親仁的“親”是親近,仁者是有道德、學問的人,就是要親近仁者,以師事之,要跟他學,這是講擇師,仁者無敵,“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稀”是同樣在世為人,品德高低各為相同,跟著潮流普通俗人很多,而仁德的人卻很稀少,在現代社會的人群們只嚮往著時尚,不向往該怎樣為人。美,是什麼?是心靈?是外表?還是??歌德曾說:“外貌美只能取悅一時,內心美方能經久不衰。”我們要內心美,讓《弟子規》讓古典文化來美麗我們的心靈,來感化別人,幫助別人。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3

  存好心,行好事是做人的根本。我認為,就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誠信是金。書中講到:父子關係、君臣關係、夫婦關係都需要建立在信任、在付出當中。再來,兄弟亦復如是,你愈照顧兄弟,兄弟就愈信任你。最後朋友,朋友是沒有血緣關係的,這都是要透過長期的相處,所謂日久見人心,才能真正贏得朋友的信任。也就說,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要以一顆誠摯的心做一些對別人有益的事,不管是對人對事都要講究誠信,即誠實守信。這也是自古以來做人的基本準則。

  作為教師,我每天都要和孩子相處的很融洽。我覺得想和孩子處理好這一關係,就的和孩子交朋友。朋友之間是非常平等的,任何一個人想要獲得友誼就要學會尊重你的朋友,否則,你將失去他。對孩子也一樣。他也許還小,也許不懂事,但是他絕對懂得尊重。作為朋友你必須要講誠信,當你學會信守承諾時,你便獲得了朋友的信任。同時也獲得了孩子的信任,而這種信任是世界上最珍貴,最無條件的。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學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學生的智力比作種子,他說:只關心種子而忘了耕地,等於撒下種子喂麻雀。他還說:學校裡的學習不是毫無表情的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裡裝進另一個頭腦,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地進行心靈的接觸。這席話讓我們懂了老師和孩子之間重要的是情感交流,每一次心靈的碰撞都有利於建立和諧、輕鬆、愉快的師生關係;有助於老師和孩子之間產生情感共鳴;使孩子自覺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這種活動,只有在互相信賴講究誠信的基礎上才能進行。

  總之,學習《弟子規》就是規範人的行為,做人應盡的道理,做人應盡的規範。它對一個人價值觀念的形成、人格的確立,以及智力的開發有著關鍵的作用,尤其對小朋友來說,或多或少地瞭解一些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道德規範,才能更好地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對教師來說也是一本難得一面鏡子。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4

  2012年8月,我走進上海火炬潤滑油這個大家庭。就從這天起,我的人生髮生了轉變。

  入職那天,我第一次接觸到《弟子規》,讀了近20年書,我從來都不知道世界上原來還有這樣一本好書,原來只知道有本《三字經》,而且就知道那麼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小時候把它當做了一句順口溜。當我翻開《弟子規》時,頓時呆住了,裡面都是短短的三個字為一句,但就是這短短的三個字卻蘊藏了人生的大道理。就是這麼小小的一本《弟子規》,成為了我每天空閒時間必看,而且百看不厭的好書。

  記憶中_深的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是《弟子規》中第一篇《入則孝》,讀完後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過去我是那麼的不珍惜。

  記得那時我剛上初中,由於不習慣一個人的住校生活,再加上體質差所以時常感冒。有一次,恰好是臘冬,外面還下著大雪,乾冷乾冷的,經不起寒冷氣候的突變,我感冒了,並伴有高燒,上課時腦袋暈乎乎的,坐在教室就暈暈大睡,無法堅持上課。於是撥通爸爸的電話,委屈地說:“爸爸,你快點過來,我感冒了”.等了大概20分鐘,還不見爸爸過來,又氣又急,又撥通了電話:“爸爸,你怎麼還沒有過來啊”.說著說著,就委屈的哭個不停,爸爸也沒有多說,只說“快了,馬上到,你堅持住”.很快,爸爸來了,把我叫出來,在我出來的那一刻,一陣刺骨的冷風吹得我渾身直抖,那漫天瀰漫的雪花還沒有消停。這時爸爸趕緊走過來把軍大衣讓我穿上,我卻嘟囔著“那麼醜,我才不穿呢”.說著就一撅嘴坐上摩托車,當摩托車啟動的那一刻,撲面而來的寒風和冷雪簡直讓人窒息。爸爸一邊騎著摩托車一邊朝後對我說:“把大衣收緊點”.出了學校大門,我才把那個象爺爺經常披著的軍大衣披在身上,瞬時身上一股暖流流過。無意間抬了一下頭,這才發現爸爸或許因為急促的原因穿的如此的單薄,頭上沒帶頭盔,手上也沒帶手套,膝蓋上更沒加護膝,卻堅實地在我前邊替我遮擋風雪和寒冷,靠在爸爸的背上是那麼暖意融融,頓時,眼淚止不住地流了下來。父愛如山。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5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人有餘力則學文……”從一年級,我們的班主任楊老師,就開始教我們《弟子規》作者:孔子。透過學習《弟子規》一書,使我認識提高了。

  每天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什麼時候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怎麼做好,人人都清楚。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使我受益匪淺。其中有些道理很簡單,但就是沒有真正去體會其中的道理。因為在學習《弟子規》之後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書中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因小而不為,良好的習慣都是從一點一滴做起的。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

  透過這次學習,希望自己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給操勞的父母幸福的生活。待人接物要懷著恭敬之心,為人要謙虛。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雖然從小就唸過許多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我卻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品質。我對這些名言警句剛有領悟,這也是從現實生活中所體會到的心得。

  從姥爺、爺爺得重病住院時候起,我看著疼我、愛我的爺爺、姥爺他們虛弱的身體被病魔折磨著,媽媽一天忙忙碌碌,很早起來給我和老人們做飯,還要送到醫院去,一直忙碌到晚上十點多,家裡、醫院、學校一天不知走多少遍路。

  在我週末休息時,我一早便陪媽媽去醫院,照顧姥爺,給姥爺洗腳、洗臉、洗襪子、按摩、餵飯。回到家裡,幫媽媽切菜、煮飯,我這個人從小就愛挑食,又很倔強,媽媽說我又很自私的一個孩子。漸漸地變成一個有愛心、懂得關心、照顧別人了。我自己也感覺到為別人付出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這也是《弟子規》中的“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其實在生活中,再去品味弟子規,那是最有說服力的。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6

  《弟子規》是我們中華民族弘揚的傳統美德。它也是我國文化思想的一部著作。它記載著中華民族做人的道理以及文明禮儀方面的相關事項。

  《弟子規》中有很多方面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例如,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裡主要講的是做子女的應該孝敬父母,尊敬父母。若不能對自己有養育之恩的父母做到“孝”,那就是忘本,所以,孝敬父母是我們首先要做好的。

  有人說:“誠信是道德之本。”對於我們中學生來說,“信”則是人生的信條。人如果失去了信任,那麼他活在世間也就沒什麼意義了。正如《弟子規》中所說到:“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所以,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要想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就要自己先做好誠信。

  在《弟子規》中,有一句讓我感觸很深,那就是,“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說,家裡的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要和睦相處。這樣就能讓父母少操一份心。而在我兒時不懂事的時候,我經常和我哥哥鬧矛盾。我哥是男孩子,又比我大,我當然鬧不過他。於是,我只好向媽媽告狀,說哥哥怎麼、怎麼欺負我。媽媽見我年小,自然是護著我。現在學習了《弟子規》後,再想想那些事,覺得很不應該,也給家裡增添了不少的麻煩和矛盾。

  其實,只要仔細閱讀,就會體會到,《弟子規》確實對我們又很大的幫助,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反思。我們既然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自然應該將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很好的傳承下去。讓我們用行動來證明自己吧!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7

  初次接觸《第子規》,認為和兒時背的《三字經》一樣,不過是兒童的啟蒙教育而已,因此很是不以為然。聽完某位名家的幸福人生講座之後,才知道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寶典,淺顯易懂的文字蘊卻含著做人的真理,不僅對於教育少年兒童,對於我們成年人如何經營我們的幸福人生,和諧的家庭有著重要的意義。

  所謂“弟子”就是學生,活到老,學到老,做聖人的學生。“規”是什麼意思?就是規範、道理,做人應盡的道理,做人應盡的規範。

  “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地去學習、去感悟,就會明白許多的道理,為人處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準繩,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在過去孩童都懂得的道理,我們現代人又有幾人能知曉呢?父親早年讀過幾年私塾,對我們的教育是嚴而寬,用餐時長輩不上桌,晚輩絕不可以動筷子,“長者先,幼者後”,有好吃的長輩先嚐。所以,在我們的人生理念中,長輩就是太陽,我們是星星,永遠圍繞著太陽轉。父親老家在農村,生活非常貧困,爺爺奶奶生病時,母親把家中所有的積蓄和每月工資,全部拿出來給老人治病,而父母只好借債過日子。父母從沒有刻意要求我們姐弟孝順他們,而我們如今對父母都很孝順,耳渲目染父母的言行,對孩子來說是刻骨銘心的。

  早年雖然讀過《三字經》、《道德經》,但讀而不知其意,聽了幸福人生講座以後,才恍然大悟,《弟子規》是十善的細化,是孔孟之學和大乘佛法的契合點。儒家講的“仁”與佛家講的“慈”是息息相通的。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是以五戒十善來檢驗約束自己的言行,然而五戒十善比較概括,具體運用到生活中有點不知所以然,所以常常犯小惡卻不能覺察,時常因為工作忙碌而忽視了別人的感受,話說出口不是很柔和,“怡無色,柔無聲”沒有做到,和同事討論問題,意見不統一,語調會不知不覺就提高了八度,“言語忍,忿自泯”沒有落實,學習《弟子規》後才發覺自己的缺點竟然有這麼多。除了前面的兩條,自認為還算及格外,其餘每一條都有很多的不足,試想,如果時光倒退200年,當我們面對無邪而知禮的孩童,該是怎樣的汗顏。

  和古人相比,我們的品行已經落後的太遠太遠了,今天能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感到非常幸運,很感恩這本書。要報恩,唯有認真學習《弟子規》並學以致用,用《弟子規》來規範言行,指導生活和學習,培養自己孝親尊師、溫和謙遜的品德,以恭敬的心、謙卑的態度、彬彬有禮的行為,來對待一切人、事、物,不斷提升自己的品行修養,“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以眾生之苦為己苦,幫助更多有緣人。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8

  這學期,我們學校掀起了讀、背《弟子規》的熱潮,我也不例外,也認真讀起了《弟子規》。讀了《弟子規》這本書,它讓我感受很深。

  “入則孝”講的是為人子女的本分就是一個“孝”字。古人說:“百善孝為先”,當一個人知道在家孝敬父母后,在外面才會尊敬老師、長輩及其他人。只有在家把孝道行好了,在社會上才會做好人做好事。父母教導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要用心去聽,那都是為了我們好。有時父母說錯了,也不要和他們去頂嘴,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出則弟”是說我們隊長輩要有恭順的態度和行為,還要尊敬他人,在外面以禮待人。一個有禮貌的人,他無論走到哪裡都能贏得眾人的喜歡和稱讚。

  “謹”就是我們做人要謹慎小心,這樣才不至於犯錯誤。我們還要養成忍讓、克己、吃苦耐勞和善解人意的品質,培養堅強的意志力。孔老夫子說:“人無信不立”。所以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遵守承諾,沒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不能答應。誠信之人可以在社會上立於不敗之地。

  “泛愛眾”教給我們用愛心對待大眾和社會,要為中華的和平、人類的共處做出偉大的貢獻,還要養成大公無私的品質。“親仁”是親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它告誡我們:人的內在一定要有道德作為基礎,我們不可一日遠離良師益友,不可一日不讀聖賢書。“餘力學文”讓我知道了要努力學文化知識,將來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學習了《弟子規》之後,在學校裡我要尊敬師長,友愛同學,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在日常生活中孝敬父母,關心家人,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言行上小心謹慎,使自己成為一個言而有信、正直善良的人。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9

  我最喜愛的一本書就是《弟子規》,弟子規是一本古典文學,是聖人留給我們的教誨,它教我們應該怎麼樣做人和做人應該具備什麼,我們應該珍惜這本古典文學。

  俗語說的好: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交朋友先要讓他相信你,而弟子規會告訴我們怎樣讓朋友信賴你,如果你做到了,你將有許多好朋友,因為他們信任你,雖然我做的不太好,但是我會努力把它做好的。

  我有一個好朋友,她即是我的好朋友,又是我的表姐。記得有一次,我和表姐約好一點點鐘去新華書店看書。姐姐總是讓我信賴,因為姐姐總是說到做到,除非姐姐不能出門。這次也不例外。我從表姐這也學到了誠信。那我更應該要該誠信,讓大家對我有信心,還有一次,我和堂妹一起去買本子,可是我等了好久,堂妹也沒有來,我想不等她了吧!要不然我也買不成本子了,可是做人又要有誠信,我應該怎麼辦呢?這上疑問在我腦中排旋。於是,我做了一個果斷的決定,我就打了一個電話給堂妹,原來堂妹她玩忘池,現在又在寫作業,沒有來了。我只好一個人去買本子。我覺得堂妹沒有誠信,不過我相信堂妹以後會有誠信,也有很多朋友的。希望世界上的人都能懂的誠信。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10

  經過了一個學期的學習生活,我們迎來了升入中學的第一個長假——寒假。

  為了不浪費寒假的時間,我想在寒假裡學習不一樣的'知識,便在姥爺的推薦下找來了《弟子規》來閱讀。閱讀才知道,這本書果然是“名不虛傳”,不禁可以陶冶情操,更是教了我們後人做人的道理,我想,要真能讀透這本書,肯定是受益匪淺啊!

  《弟子規》中一再強調“孝是信根,信是命根”,雖然只有八個字,但卻蘊含了決定人一生的大道理。就比如《入則孝》這一篇中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所說,父母就好比樹根,我們好比樹枝。長出什麼樣的樹枝,不是有樹枝決定,而是由樹根決定。我們是樹,父母是根,根樹相連,樹由根生。父母叫我們,不能慢悠悠的。不孝順,不僅傷父母的心,到最後,最受傷害的還是自己,我們想:沒有父母愛的孩子,肯定不能茁壯成長。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遇事能先想到父母,從一件小事中使父母開心,久而久之,這一件件小事情積累起來,這便是孝了吧!

  《弟子規》教給了我做人的基本原則和禮儀,使我懂得了怎樣愛別人、尊敬別人,使我成為了一個懂禮貌的人!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11

  最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後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裡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裡面也有寫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弟子規》共分八個部分,首先《總敘》篇為我們介紹了《弟子規》正文七個部分的題目。《孝》篇告訴我們如何孝敬父母;《悌》篇告訴我們要尊敬長輩,與兄弟和睦相處;《謹》篇向我們端正了日常行為,要有一個好習慣;《信》篇教育我們要誠信待人。《泛愛眾》篇讓大家知道要愛護所有群眾,不分貧富;《親仁》篇告訴我們必須要仁義,否則人品不好;《學文》告訴我們要好好學習,要有好的學習計劃、態度。這就是古代學生的“日常守則”。

  在這本書裡講了許多故事,其中讓我感受最深刻的是:“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

  不管是喝飲料吃東西,還是和長輩一起時,一定要先讓長輩先吃先坐先走,作為小輩的要時刻尊重長輩。

  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認為孩子小,都可以讓著他們,等孩子大了就會做人的,把好吃的好穿的都只讓孩子先享用,這樣會讓孩子有一種錯覺,認為他們生下來就是享福的,大人們就是他們的傭人,一旦得不到滿足,就會發脾氣、撒嬌,讓大人很頭痛,其實都是大人溺愛所致的!

  在第四課“信”,我知道了能實踐諾言,便是守信;不能實踐諾言,無論是出自不得已,還是故意食言,都違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處世的基本原則。

  《弟子規》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它能讓你明白許多人生道理,它能教你如何做一個品行端正的人,它會使你迸發出無限的感想。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12

  在上一年級時,老師教我學了一本書—《弟子規》,那本書可教會了我不少做人的道理。

  比如,“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床”。它的意思是:父母生病的時候,煎好的湯藥,做子女的都要先嚐一嘗。照料生病的父母,要日夜服侍在床前,不離開一步。

  哎呀,想想自己做得真是不好。媽媽生病的時候,我雖然給媽媽倒了水,但是我連嘗都沒嘗,就把水遞給了媽媽。這樣,我怎麼能知道這水燙不燙,媽媽能不能喝呢?我從來都沒有日日夜夜照料過媽媽。一到了晚上,我就跑回自己的小房間睡覺去了。

  記得有一次我生病了,媽媽急得眼淚都掉下來了,顧不得天黑,一個人帶我到醫院去看病。到了醫院,一會兒樓上,一會樓下,媽媽一直揹著我,汗水順著媽媽的臉頰流下來。回到家,媽媽更是一刻不停地照顧我。餵我吃藥、給我量體溫,夜裡我醒過來,媽媽歪坐在我身邊的被子上,手還放在我的頭上。頓時,我心裡暖暖的。啊,媽媽真是太愛我了!

  以後,我一定要牢記《弟子規》裡的話,努力改正自己身上的缺點,向媽媽學習,學會孝敬父母。像媽媽照顧我的那樣,哄她開心。

  在老師的教育下,還有爸爸媽媽的幫助下。現在,我已經進步了很多啦。自己身上的壞毛病也改掉不少了。爸爸媽媽經常表揚我,誇我《弟子規》學得不錯,重要的是做得不錯。

  我真的能當爸爸媽媽的好閨女啦。我感覺自己長大啦!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13

  從我進入湖濱一小學習以來,學校就開展了誦讀經典《弟子規》的活動。古人寫的《弟子規》壓韻、好背,讀上去琅琅上口,津津有味,且是至理名言。它主要記載了古人對我們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和求學等各方面的訓示。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古人對父母的尊敬。父母親叫你的時候,要立刻答應,不能遲緩;父母親讓你做事的時候,要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懶。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對於我們這些“小皇帝”、“小公主”來說,真正做到的又有幾個人呢?就拿我來說吧。平時父母叫我時,我總是很不難煩地說:“好啦好啦,知道了,知道了!”現在拿自己和古人比起來,我真是自嘆不如!首先,父母叫我,我就不應該這樣跟他們說話,這就是對他們的大不敬!其次,就算不是父母長輩叫我,我也不應該這樣不禮貌地跟別人說話。還有,父母平時叫我幫忙時,我總是會找各種理由來拒絕。以前總是以為這本來就不是我做的事情,因此就沒有放在眼裡。現在我才知道,我真是太不懂事了!父母叫我幫忙,我就應該無條件接受。

  “出必吿,反必面。”這句話的意思是出門要告訴父母一聲,回來也要通報一聲,以免父母掛念。我們大部分同學都做得很好,也有極個別同學卻做不到。有一次,我們班有個同學放學後沒回家,可把他爸爸媽媽急壞了,到處打電話詢問,最後才知道去了一個同學家裡。後來他爸爸媽媽把他狠狠批評了一頓。

  我們應該從小就做一個文明懂禮的孩子,做一個誠實守信的學生,要向好同學學習,把缺點改成優點,《弟子規》給我們的好處和知識遠遠不只這些……同學們,讓我們一起誦讀《弟子規》這本書吧,它會讓我們終生受益無窮,讓我們的一生更加豐富多彩!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14

  《弟子規》這本書我雖然讀完了,但是我再次每讀一遍,都有恍然大悟的感覺。從總體上談自己的體會,現在我還不能做到,即使是別人對自己說過,那也只能代表是別人的理解。因此,讀這本書時,我力求理解,希望做到精讀。讀一篇有一篇的感受和體會。

  透過讀這本書我知道了,讀書第一要立志,第二要力行。立志要做什麼樣的人,要做什麼樣的事,就要讀什麼樣的書,走什麼樣的路。如果沒有志向,你的讀書就會漫無目的,對自己能力的提高,對個人的修養所起到的作用都不是很大。書中也講到我們應該從小就教育孩子(教師教育學生),要立志做一個聖人。如果做到這些,我們的社會將會越來越好。這樣無形之中還幫助許多沒有志向的人立了志,真是兩全其美。再一個就是要力行,道德的事情如果只停留在嘴上,那麼就成了假仁假義。書中告訴我們不要等著全學完了再去實行,要學一條就做一條。我們在這一點上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倘若做到,我們的學問、道德修養便會有很大的進步。

  我們仔細觀察一下現在的家庭,甚至個別學校的所作所為,正好把這個順序反過來。社會環境的薰陶,家庭教育的偏頗,學校教育的無奈,以及學生自身的迷茫,因此我們的教育也要不斷地調整自己。學生身上揹負的壓力很大,尤其是思想壓力,他們大多數都逃脫不了獨生子女的束縛,以自我為中心,任性,自我約束差,這給教育的育人環節增加了很大的難度,現在又不能簡單的機械的把責任推給任何一方,這就需要大家攜起手來共同來把育人做好。

  在孝方面,現在想起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不住父母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我所做的一切我覺得都是應該的。有時,父母過於關心我,哆嗦了幾句,我反而討厭他們。現在想想那多不應該啊!現在自己既為人子女,就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為學生的老師就應正確引導學生誦讀《弟子規》。讓他們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潛移默化,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為日後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也是作為教師最大的收益

  這本書對我的思想、乃至對我的人生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時常感到讀得太晚。而這些體會只是在讀時生髮出來的,還很淺薄,今後我不僅要再讀這本書,還要讀精。今後,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覆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並提高自己的修養。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15

  《弟子規》是中華傳統文化一個家庭教育的課本。它是以聖賢之道,來指導我們的生活。目的是為了讓我們人人透過學習聖賢的教誨,落實聖賢的教誨,獲得幸福成功的人生,乃至於成聖成賢。我們知道,一個人的幸福成功,都要以道德品行作為根基,而道德品行最好的教材就是《弟子規》。

  許多人認為《弟子規》是小孩子學的,大人就不用學習了。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弟子規"三個字"規"是規矩,"弟子"是什麼意思?是學生的意思。誰的學生?聖人的學生。

  《弟子規》是根據孔老夫子《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作為整篇的綱目來進行開解的。《弟子規》是孔老夫子要求他的學生們必須做到的。孔老夫子的學生顏回、子貢、子路、冉求都不是小孩子,他們都是成年人,都是大賢大德之人,都是力行《弟子規》的典範。我們想要做聖賢人的好弟子,就必須要在生活規範方面去紮根,而《弟子規》就是紮根的教育,是讓我們能夠得到幸福、成功的人生,成聖成賢的根基。因此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要學習,也都應該落實到生活中去。因為祖國的未來就掌握在孩子的手裡。如果一個孩子沒有德行,縱然他有科學知識,將來必定會形成讓社會混亂的一種力量。而且他越有科學知識,但是沒有品行就越危險。社會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有才無德是毒品",我們要培養的是有德、有才的好孩子。現在的社會普遍都強調功利、強調競爭,都以"利"作為行為的準則。如果這個事情有"利",大家就趨之若鶩去做了。如果沒"利"可圖,大家就都不願意幹。久而久之在"利"面前,人們就會忘記了道義。的悲劇。因為在孩子心目中只有利、沒有義,這是很危險的事情。。

  我們希望社會和諧、世界和諧,用什麼方法能夠達到?用我們傳統的倫理道德教育,便是最好的方法。和諧社會、和諧世界,根源在於人心,人心都能夠向善,都能夠遵循倫理道德,這個社會,這個世界不就是太平盛世了嗎?

  中國古代的經典《禮記·學記》篇講:"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育對我國的國民重要,對世界人民也同樣重要。特別是在利與義面前,一定要懂得分辨清楚,如果腳跟稍微不穩,就容易墮落。《孝經》上講:"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順父母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的聖賢教育,都從孝開始教起。而《弟子規》從頭到尾,就是教一個孝字。孝是根基,一個人懂得了孝,他的德就展開了,他的人生態度就能得到提升了,幸福也就隨之而來。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16

  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一句話都飽含著愛的力量,我們要用一雙智慧的眼睛,去發現生活中的愛。我們的生命因為有了愛才更加精彩,世界因為有了愛才更加美麗。

  愛,可以是分享,可以是力量,可以是責任,可以是承擔,也可以是奉獻。愛,像茉莉花那樣平淡無奇卻又芳香迷人;愛,像玫瑰花一樣佈滿荊棘但又豔冠群芳。

  2008年5月12日,一個令世人震驚的日子。14時28分,四川汶川多少人在瞬間被奪去了寶貴的生命,多少人在瞬間被埋入了廢墟,多少幸福美滿的家庭在瞬間支離破碎……5·12汶川大地震,撼及了整個中國的靈魂。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我們中國人民沒有畏懼,也沒有退縮,而是堅強地挺起了身軀,勇敢地、從容不迫地面對。

  在災難發生的那一刻,溫和胡書記第一時間趕赴災區,親臨抗震救災的第一線。臂纏綠絲帶的志願者從全國各地奔向汶川,外國友人來了、臺灣同胞來了、眾多的“白求恩”來了,來自世界各地、全國人民的捐款、捐物、捐血猶如雪片似的飛來了……大難有大愛!正是這種震不垮的愛支撐著我們,支撐著抗險救災的叔叔阿姨們,支撐著廢墟下的人們……

  愛是石,敲出星星之火;愛是火,點燃熄滅的燈;愛是燈,照亮夜行的路;愛是路,指引我們走向黎明……今天,在新的學年,在新的起點,我們會在大愛之光下奮勇前進。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17

  開學已經一個月了,這一個月的時間,我收穫了很多。先是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培訓學習,全校優秀老師對自己的收穫還進行了全校分享。高中部踐行了《弟子規》力行課程分享活動。每天我們依然在堅持讀經典、聽弟子規音訊學習。上週我們還一起觀看了《醒來》這部意義深遠的影片。接觸傳統文化之後的變化是潛移默化的。

  作為班主任每天早上六點十分要帶領學生一起踐行弟子規。在跟學生一起成長的過程中,我發現我收穫了太多。而令我想不到的是孩子們對弟子規的解讀。三子一句的經典居然教會了我們這麼多做人的道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如果我們的學生可以有幸從幼兒教育就接觸弟子規的話,我們的家長還會如此的頭疼於孩子的叛逆麼?我們還會有迷戀於網咖沉迷於網路暴力的事情麼?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為什麼我們還會去傷害他們呢?

  就在上週週六,我帶著85歲的姥爺跟幾近70歲的媽媽去吃飯。我望著一桌子的親人,那時候我感覺自己是多麼幸福。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在一起吃個飯都會變得那麼溫馨。而這頓飯,我已經拖了快一個月了。隨著我們生活的節奏在加快,我們的親情貌似在退減。甚至連回家陪老人吃頓飯都變成了自己的負擔。有的人在忙於工作的應酬,有的人在奔波於生計,更有的人寧願躺在床上多睡一會兒甚至多玩一會兒手機也不捨得陪老人們吃頓飯。家人吃頓飯還不如跟自己的好朋友在一起吃頓飯。學習了弟子規以後,我們才知道自己的行為有多可笑。我相信傳統文化的道路上看,我們的朋友會越來越多,我們收穫的也會越來越多。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