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的總敘解釋

弟子規的總敘解釋

  弟子規總敘是我們學生必學的一門課文,那麼這裡的內容都講述了什麼呢?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弟子規的總敘解釋,歡迎閱讀!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弟子規》具體闡述了孔子說的:“學生,在家裡應當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兄長,對人恭敬而有禮貌,說話做事謹慎而嚴密,為人誠實而又守信用,對人有廣泛的愛心的同時又要親近品行高尚的人,做到這些之後如果還有多餘的精力,就再去學習一些有益的知識。”

  (《論語 ·學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講的做一個學生學習的先後順序實際上也就是一個人學會做人的先後順序。

  弟子規 聖人訓

  【註釋】弟子:1.弟與子,相對於父兄而言。2.泛指少年。3.學生。規:1.法則,準則。2.告戒。聖人:孔子。訓:教導的話,教誨。

  弟子:在《弟子規》裡講如何孝敬父母、尊敬兄長時,弟子可以理解為“弟與子”;在《弟子規》裡講如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踏實做人等良好行為時,弟子可以理解為“少年”;在《弟子規》裡講如何讀書、學習等時,弟子可以理解為“學生”。

  【解讀】1.孩子們做人的行為準則,依據的是聖人孔子的教誨。

  2.告戒孩子們的這些話依據的是聖人孔子的教導(“規”也有告誡的含義)。

  首孝悌 次謹信

  【註釋】孝:盡心奉養父母。悌:敬愛兄長。謹:1.恭敬。2.謹慎小心。3.嚴格,嚴密。信:誠實,守信用。

  【解讀】做人首先應該盡心奉養父母,敬愛兄長,其次要做到對人恭謹有禮,說話做事謹慎而嚴密,為人誠實而又守信用。

  《弟子規》是一本兒童啟蒙教材,是一本教育孩子的書。教育孩子先教什麼?首先必須是“孝”!孔子說:“孝,是德的根本,教育一詞產生的基礎是教會、指導人們如何行孝。”(《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從“教”字的構成,就可以看出“教”和“孝“密不可分,我們祖先把教會孩子孝作為頭等重要的事情,教育孩子首先要教會他們對生自己養自己的父母好,其他都在後面排隊。

  在古代,“仁”和“人”是通假字,是可以通用並相互替換的,這說明我們祖先很早就認識到:仁愛之心是人類所特有的,人類也必須擁有仁愛之心才能更好地生存在這個世界上。

  孔子一生都在極力主張仁愛思想。仁愛之心應先從哪裡開始?仁愛之心應先從與自己血緣關係最近的人開始,從帶給自己生命並把自己撫養大的父母親開始,然後是同一血緣關係的兄弟姊妹。

  《中庸》中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中庸第二十章》)意思是說:“所謂仁,就是愛人,最重要的是愛自己的親人。”

  “孝”字的寫法是“老”字下半截變成兒子的“子”,意味著老子護佑著兒子,兒子肩上揹負著老子,上下兩代緊密結合。“悌”字的寫法是“心”字旁加上弟弟的.“弟”,意味著哥哥時刻要把弟弟放在心上。

  從“孝”和“悌”的造字組成上就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多麼重視家庭和睦。讓孩子孝順父母的同時,還要讓父母親護佑著孩子,顯得“父慈子孝”;讓弟弟敬愛哥哥的同時,還要讓哥哥把弟弟放在心上,顯得“兄友弟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樣的家庭才結合得緊密,才不容易生出事端,才不容易因家庭矛盾而四分五裂。

  有的家庭為什麼整天不得安寧?鬧得雞飛狗跳?最溫馨的家反而成了一家人爭鬥吵鬧的戰場?究其原因,總離不開“父不慈,子不孝;兄不友,弟不恭。”

  古人說:“千經萬典,孝悌為先”, 大意是說,大道理講了那麼多,不過是讓人先孝順父母友愛兄弟而已。

  謹有三個含義:1.恭敬,比如一部反映重大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總在結尾處莊重地打上字幕“謹以此片獻給…”;2.說話做事要小心謹慎,即謹言謹行或慎言慎行;3.嚴格、嚴密,即說話做事要嚴而不漏。

  “謹”的一個很重要的含義就是“恭敬”,即對人恭謹有禮。孔子對禮非常重視,既說過“不懂得禮儀,無法立足於社會。”(《論語堯曰》不知禮,無以立也。)又在告誡他的兒子孔鯉時說過“不學習禮儀,無法立足於社會。”(《論語季氏》不學禮,無以立。)

  孔子還說過:“一個人如果對人恭恭敬敬,彬彬有禮的話,就不會被人恥笑,遭受侮辱。”(《論語陽貨》 恭則不侮)

  “謹”的另外兩個含義就是:謹慎小心、嚴格嚴密。一個人說話做事應該謹言謹行、嚴而不漏,這樣才踏實穩健,才容易走向成功之路。

  “信”是言語真實、誠實,並且守信用。

  孔子說:“一個人既不說實話,又不守信用,這樣怎麼能行?這就像大車或者小車沒有車轅和橫木銜接的活銷,車怎麼行走?”

  (《論語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ní],小車無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從“謹”和“信”的構字組成看:“謹”是言字旁,“信”中有言字,可見古人對“言”的重要性相當重視。要做到“謹慎”,首先要“慎言”;要做到誠實守信,“言”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泛愛眾 而親仁

  【註釋】泛:廣泛,普遍。愛:仁愛。親:親近,接近。仁:指有仁德的人。

  【解讀】內心要對普天之下的人存有一顆仁愛之心,在對人有廣泛的愛心的同時又要有選擇性地親近品行高尚的人。

  孔子說:“關愛他人的人必然得到他人的關愛,憎惡他人的人必然也會受到他人的憎惡。”(《孔子家語·賢君第十三》:“愛人者則人愛之,惡人者則人惡之。”)

  “親仁”是親近有仁德的人,對你有所幫助,有所提高的人,同時還要避免接觸那些品行不端的人。

  諺語裡說:親戚是上帝安排的,朋友是自己挑選的。

  孔子說:“我死之後,子夏會一天比一天進步,而子貢會一天比一天退步。”曾子問:“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孔子說:“子夏喜歡同比自己強的人相處,子貢卻喜歡同不如自已的人相處。不瞭解這個孩子是什麼樣的人,看看孩子的父親就知道了;不瞭解一個人怎樣,看看他所交往的朋友就知道了;不瞭解國君是什麼樣的人,看看他所使用的人就知道了;不瞭解這塊土地狀況如何,看看這塊土地上長出來的草木就知道了。所以說:經常和品行好的人在一起,就如同進入種有芝蘭的房間裡一樣,時間長了就聞不出芝蘭的香氣了,那是因為芝蘭的香氣已經與人融為一體了;經常和品行不好的人在一起,就如同進了賣鮑魚的店鋪,時間長了也聞不出鮑魚的臭氣了,那也是因為臭氣已經與人融為一體了。儲藏丹砂的地方時間長了會變成紅色,儲藏漆的地方時間長了會變成黑色。所以君子對所處的環境一定要謹慎選擇。”

  (《孔子家語·六本第十五》 孔子曰:“吾死之後,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曾子曰:“何謂也?”子曰:“商也好與賢已者處,賜也好說不若已者。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識其地,視其草木。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

  有餘力 則學文

  【註釋】力:能力,精力。則:就,便,那麼。文:文化,包括禮樂典章制度。

  【解讀】在做到孝、悌、謹、信、愛眾、親仁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要學一些有益的知識了。

  在古代,學生們要學習、掌握六種主要技能,即“六藝”:禮(禮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書(文學、書法)、數(數學)。如果對應今天學生們上學所學內容,射箭相當於體育課,文學書法相當於語文課,再加上和古人相同的音樂課,數學課,共有四門課“樂,射,書,數”和古人所學的課程相同,那麼只有“禮”和“御”,現在的學生不學了,而這兩門課正是和人交往,立足於社會非常重要的“禮儀”課和實用性非常強的“駕車”課,可見現在學校開設課程對學生們著重於片面知識性培養,對學生們將來步入社會認識不足。

  孔子要求學生們先學會做人,再去學知識(“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知識“是當成學生最後一項學習內容的。現時社會很多家長和學校則要求孩子“全力以赴去學文”,這是一種本末倒置、捨本求末的行為,最後培養出來的是“木材”?是“人才”?恐怕還有待於時間的檢驗。

  據報道,有一位大學教授在父親去世後不久,就要求和母親分割父親的那一半房產,並簽訂了協議。這份協議要求由當時和母親一同居住的大哥按當時的市場價支付他一萬多元房錢,這份協議也都執行了。不料幾年後隨著房價的不斷上漲,那套房子的價值也直線上漲了。教授到底是教授,再按現時的市場價屈指一算,自己虧大了!這怎麼能行?於是就要求母親按新的市場價重新分割父親的那一半房產,母親不同意,教授於是發揚“秋菊打官司”的精神,硬是把七十多歲的老孃拉進了法院,和老孃對簿於公堂,只有兩個字:要錢!這真是:爹親孃親,不如錢親啊!

  孔子說一個人最先學的應該是孝,最後學的才應該是一些有用的知識,這句話真對啊!學知識都學成了教授,卻還沒學會做人最起碼的孝,成了個認錢不認孃的教授,這教授教授成人中禽獸了!

  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就像一棵大樹的樹幹,而知識就像這棵樹的枝葉,擁有廣博的知識可這棵樹顯得枝葉繁茂而鬱鬱蔥蔥。如果一顆樹樹幹部分過細,枝葉卻過於繁茂,那麼過細的樹幹則難以承受枝葉的重量,稍有天災人禍整棵樹就有傾覆折斷的可能。

  如果做人做不好,知識越多給自己或他人或社會造成的危害越大。

  我們既然作為“人”生存於這個世界上,就應該先學會“做人”;學會“做人”後再去學一些有用的知識,做一個“有用的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