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的教育意義

弟子規的教育意義

  《弟子規》一點一點地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雖然其中還有某些封建禮教迂腐的色彩,但“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學到其中“孝信”的主旨,學習怎樣完善自己,這才是最重要的。

  一、 認識教育的重要性

  《禮記》雲:「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教育,自古以來即是安邦興國之首要。人民的教化,文化的延續,社會的風氣,國家的興盛,無不來自良好的教育。因此,教育的良寙,將攸關國家的興衰。故教育是興國大計,是人類存續與幸福的大事,我們應予重視。

  當前,我們看到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細忖之,無不出在教育問題上。尤其是品德教育,嚴重的失德,帶來社會治安的敗壞,已嚴重影響我們的生活與安定,而這核心的教育關鍵,其實就在家庭教育上。家庭教育是立人處世的根本,它是一切教育的基礎與延伸,怎樣把家庭教育的根基抓牢,為人生紮好堅固的深根,做為父母及老師者,不能不省思它的重要性。因為,家庭教育一旦被忽略了,其危害社會的嚴重性將難估量!

  二、教育的意義

  「教」字本義為:上所施,下所效,長善而救其失。即教育者必先做好樣子,學生才能學習效法,並且還要啟迪善良的本性,導正其缺失。所以為人師表及父母必須瞭解到以身作則的重要性,此乃真正是教育效果的關鍵。

  「育」的本義為:養子使作善。即生子必須養之教之而至成人。人必須透過教育、學習才能明辨是非,通情達理,做好本份與責任,方能瞭解怎樣立足於世。

  三、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

  從妊娠開始,母子連心,母教已開始了。母親的起心動念,言行舉止時刻都在深深的影響胎兒。孩子先天資質的養成,胎教可謂佔了大半。所以教育我們的首任老師就是母親,從胎教始直至終老,母親就是我們一輩子的老師。故古人云:「母教是天下太平之源,閨閫乃聖賢所出之地」確實至理。而父親威嚴的風範,氣節的形象,亦是教育子女的榜樣。這麼重要的教育責任在父母身上,父母要以什麼標準來教育孩子,其根基重點在哪裡?深信,做為父母都會擔心,怎樣才能勝任呢?在此,我們鄭重介紹可以終身學習的人生守則,最好的家庭教育寶典,成功人生的處世指南--《弟子規》。

  四、 怎樣在生活與教育中落實《弟子規》

  首先明白《弟子規》不是用來背的,而是要真正落實在生活中。

  真正落實須先熟識經文,且不能按字義來理解,必須再進一步深入,才能活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瞭解到學好《弟子規》對人生的重要。且讓我們進入《弟子規》的幾則學習:

  例如:入則孝篇首條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這四句是父母教育孩子的第一步。從父母的呼喚能否及時應答,到父母叫做事,教學習或責罰時,孩子能否認真聽話,把父母的話放在心上,這就是教孝須從「敬順」二字教起。當孩子自幼能聽父母的話,將來必能聽老師、長輩、長官、領導的話,若父母的話都不聽、不敬、不學、不做,那將來會成何人呢?所以,《弟子規》先從孝悌入門,其次再把生活中的禮儀、規矩、習慣、學習具體列出,每一條都是生活教育,關係著我們的未來,關係著下一代的幸福;而身為父母的自我教育,亦必須與時俱進,才能陪伴孩子健康成長,真正教育好我們優秀的下一代。

  若我們再把呼與應,細細的剖析延伸,又可以教孩子更多「呼與應」的禮貌,如:爺爺奶奶的呼喚,我應答有禮嗎?是否要趕緊過去呢?當我叫爺爺奶奶時,我的口氣會懂得尊重嗎?若遇老師、長輩呼,我的回應態度會一樣的既快又有禮貌嗎?當同學呼我,我又是怎樣的響應呢?對成人而言,當先生呼太太,太太叫先生,是否也會注意相互間的尊重呢?所以,光是從「呼與應」當中我們就體會到了禮貌的細緻,從怎樣呼人、聲調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口氣急或緩,都會引起對方好壞的感受。所以,怎樣呼才合禮,應答時,禮貌又應如何,才能令人聽來有愉悅歡喜感,這看似小事的呼應,但往往都被我們忽略了。其實言語是與人溝通交流的橋樑,把最基本的「呼應」學好,與人為善的第一步便建立了。

  所以,從上面四句當中,可以總結出,子女對父母有無存敬之心、有無受教之心、有無感恩之心,這三心都是孝敬父母的基礎。而父母在平常也應特別注意到,不能輕率的叫喊孩子,或大聲吼孩子,應用和緩的語氣與孩子對談交流,當我們能用真愛呼喚,真慈的言傳,相信孩子聽了也能滿心歡喜的受教。

  「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每天早上會對父母問候請安嗎?晚上是否會溫馨的先安置父母休息?外出會先稟告父母嗎?返家會先歡喜的面見父母,讓父母安心嗎?在生活起居當中,我的.作息有規律嗎?我的學業好嗎?我的事業穩定嗎?這些提點無不在教我們如何孝親事親與自己應盡的責任有無做好,若父母能從中省思做好榜樣,深信我們的孩子也一定能學好。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居家中,諸如看電視、打電話、吃零嘴、聽收音機、玩手機、看網路等,孩子須不須要先徵得父母同意?而父母有無必要了解看什麼節目?現在可以看嗎?吃零食,吃什麼?吃了會不會影響正餐呢?聽收音機,聽什麼?玩手機,都在玩什麼?看網路,是好還是壞?這些都是慎於始的教育關注點,父母多一分的引導與防範,孩子即能免去嚴重的心靈汙染。此非小事,是父母必須常去關心孩子的教育大事。天下大事,皆源自小事,孩子擅為之事的範圍,仍值得關注。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尊卑次第的禮節,對長輩的恭敬,這是自幼必須學好的規矩。無論是飲食、讓坐、進出及走路的先後,都要先禮敬長輩。長輩未坐下,晚輩不能先坐,這些都是從小就要教育的禮節。敬長之禮,是做人的第一步,是人人必須學會的基本禮貌。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

  現在的孩子,由於上網過度,晚睡而起不來相當普遍,不僅影響學習,生活也不正常,常令父母煩惱不已。對此,父母要常與孩子進行理性的溝通,指導他們學會剋制與知止,明白人生不能虛擲光陰,將來才有前程可言。所以自幼父母對孩子的立志引導,人生奮鬥的目標,皆須及早教育,讓他明白人生有重責要擔、有義務要盡。

  「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汙穢」。

  學業知識的學習固然重要,而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也同等重要。因為良好的生活習慣,攸關人生的幸福。所以孩子從小就要教他有自理房務的能力,例如:疊棉被、整理衣服、有條不紊的擺放物品,如何隨時收拾清理房間,常保自己內務的整潔,這都是平常要學習的。當生活自理能力強時,學習也會積極的跟進;當勤勞的習慣養成後,不僅提高孩子的做事能力,同時責任的承擔、做事的智慧也開啟了,這也是驅除懶散與懈怠的好方法,父母千萬不能以課業繁重而替代之。因為,自幼培養生活的自理能力,將有利於日後的成就,故父母應重視不要錯失孩子學習的黃金機會。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

  勤儉樸實是興家的基礎。衣食是重要的家庭支出,孩子的衣服不必是名牌,但整潔與端正的著裝必須從小建立,因為氣質與儀容代表人的形象,是自重自尊禮貌的體現,忽視不得。當父母者,亦應注意居家的衣著,不能隨便或邋遢,失去父母的形象威儀;同時也應審視自己的身份地位與場合來著裝,為孩子樹立端正的形象。

  平常不要縱容孩子愛吃重口味的食物或挑食,零食也要有所節制,以免有礙發育健康。因此,讓孩子自幼吃好穿好,享福過度,都不利孩子的成長。故培養節儉的美德,防範奢侈、縱慾也是重要的教育關口。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謠言的起源,往往就是見未真就輕言,知未的就輕傳,所以人身的攻擊、毀謗的興起、不實的言論,就易鬧得沸沸揚揚,這些都不是好的社會現象。當我們讀到此條時,應特別警惕自己:所見未真時,不要輕易脫口而出;瞭解不夠明確時,也不能任意宣揚出來。因為不實的傳言,重則影響社會安定,輕則令人身敗名裂,我們必須明白言語誠信的重要。善護口德是人生必修的學問,有影響力的人更應注意。

  「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

  一生中,為我們默默付出有恩的人不知凡幾,從父母養育之恩、老師啟慧之恩、國家護佑之恩、眾生付出之恩等,因為有了這四種恩德,才能成就我們安定的生活。故知恩報恩,知恩者有福;不要常報怨,報怨者常無福。若能常看自己,反省自家,便能常生知足之樂;人生短暫無常,拓展視野,開闊胸襟,放下怨懟,才能保有恬淡的生活,享真正的幸福。

  「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

  「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

  一生當中,向好老師、善知識學習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仁者的經驗智慧與高尚的德行風範,非常值得親近學習。學習中應注意自己的謙敬與好學不倦的精神,方能真實學到德業日進,過失漸少的佳境。

  在漫漫人生中,自信心的建立非常重要,不但對自己要有期許,還要有願望、有理想。遇挫折,不能畏懼困難,一蹶不振,常記孟子之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以此常勉,自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創造出福慧美滿的人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