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的德育方法

《弟子規》的德育方法

  《弟子規》是我國蒙學經典著作,蘊含著豐富的德育思想,《弟子規》在德育方法運用方面的研究,有利於當今的青年德育實踐從中吸取經驗,從而進一步推進我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展。

  全球化與資訊化這把雙刃劍不但為人類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在意識層面給我們帶來挑戰。隨著中西方文化的激盪,新觀點、新思潮不斷湧現,在青年們面對這些問題不斷鑑別、選擇的過程中,一些青年面臨著意識層面價值選擇的混亂,從而沒有正確樹立價值觀、人生觀與社會觀。我國的青年思想教育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出現了偏差,一味灌輸而忽視了德育的疏導,並且學校德育與家庭、社會脫節,沒有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導致了德育效果不佳。《弟子規》是我國傳統儒家蒙學的經典著作,蘊含著豐富的德育思想,包括全面的德育目標、立體的德育內容和靈活的德育方法,具有德育的重要功能。探析《弟子規》的德育方法,研究《弟子規》的德育方法對當代青年思想教育的啟示,能夠進一步推進我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展。

  一、堅持灌輸與言語疏導的統一

  《弟子規》全文一共一千零八拾字,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形式編纂而成,其語言形式獨具特色。作為童蒙讀物,《弟子規》獨具韻律,使孩童讀來朗朗上口、抑揚頓挫。如“冬則溫,夏則;晨則省,昏則定”,其中“”、“定”押去聲韻。又如“朝氣早,夜眠遲;老易知,惜此時。”,其中“遲”、“時”押上聲韻。韻腳的轉換使文章具有傳統詩歌的樂感美,便於朗讀和背誦。語言親切,簡單自然,而又意味深長,並且作為道德啟蒙讀物,《弟子規》尊重兒童的成長規律,從兒童日常生活中經常能接觸到的語句入手,如“晨必盥,兼漱口;便秘回,輒淨手”,這些句子意思淺顯,在日常生活也碰到的多,對兒童的影響力較大。又如,“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引用了典籍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表述,這些句子在兒童生活中耳熟能詳,有利於兒童對人生道理的理解。《弟子規》的語言風格簡明而不失文學意蘊,語言形式易懂而不失深刻內涵。《弟子規》用這種言語疏導的方法,在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和認知規律的同時,又便於兒童透過朗誦背誦就獲得道德理論知識,明白人生的道理,對道德產生初步的瞭解,從而達到道德認識的啟蒙作用。

  當今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借鑑這種灌輸與言語疏導相結合的德育方法。我們以往的德育方法僅注重一味灌輸具體的思想理論,對受教育者進行正面的說服教育,而忽視了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交流。單一的灌輸從根本上削弱了受教育者道德發展所必需的理智慧力和自主意識,只能使被教育者口頭上信服,達到虛假的德育目標,具有滯後性,而且不能適應當今德育的需求。我們對灌輸的理解必須做出轉變,對灌輸方式的運用也應該避免單一性和片面性。堅持灌輸與言語疏導的統一,應以灌輸客體為中心,在充分考慮灌輸客體的認知規律的前提上,借鑑《弟子規》中通俗而不庸俗的言語疏導方式闡述道德理論,發揮我國傳統文化的感染力,循循善誘,又要做到以理服人,實事求是,充分尊重客體,建立主體與客體平等的對話與情感溝通,使受教育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從而達到教育者與被教育者雙向互動。

  二、堅持理性教育與感性教育的'統一

  感性教育是教育者透過一定的情境對受教育者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自然而然地使受教育者得到道德情感與心靈的薰陶,培養其道德品質並且使之得到昇華與提高。《弟子規》運用理性教育與感性教育相結合的德育方法進行教育,使其德育過程中道德理論的傳授與雙方情感交流同時進行,進而達到德育的目標。《弟子規》運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手段,充分調動受教育者的情感,如“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用簡明的話語告訴孩子們不論是什麼人都要用心去關心愛護,因為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之下,生長在同一地球之上,能更好的激發兒童的情感,使兒童能很真切地感受到教育者的“愛人”之心。如“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傷心。”是運用感性教育的方式教育孩子,不要因為東西小而私自隱藏,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會因此而傷心。《弟子規》並沒有以冰冷的強行規範要求孩子不許有貪念且私藏物品,而是用“親傷心”這樣的表述來從情感上約束他們。又如“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以雙關的文學修辭,如果身體受到傷害我們的父母會為此而擔憂,那麼品德上的缺失呢?會令父母蒙受羞恥。這就使孩子們在富有情感色彩的氛圍中深切地理解了道德品質修養的重要性。

  當今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我們要積極提倡理性教育與感性教育相結合的德育方式。將感性教育作為理性知識傳授的載體,是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原則的重要體現。理性教育與感性教育的結合,將思想政治教育寓於情感之中,對受教育者能起到一種獨特的感化與教化作用。教育者應當樹立“堅持理性教育與感性教育的統一”的觀念,在尊重青年認知成長規律的基礎上,對青少年進行感性教育,使青少年懂得情感變化的一般規律,並能認識自身的情感變化特點,適當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在這種德育方法的運用中應當注意,教育者必須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透過理性教育這一媒介與受教育達成雙向的情感交流。理性教育與感性教育的統一能夠使教育者傳授的知識不再禁錮於書本中,而是內化於受教育者內心,達到情感與認知的高度統一。良好的感性教育可以使青年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吸收知識,教育者應善於創造有利於感性教育的情境,並且應淡化職業角色,不僅是幫助者,更要成為關心者,建立於受教育者教育者真誠平等的對話,將德育內容寓於生動形象、趣味盎然的環境與活動中,從而發揮更大的德育功效。

  三、堅持道德理論與實踐鍛鍊的統一

  德育是道德倫理的認知向道德行為習慣昇華的過程,而這一過程是雙向的運動過程。《弟子規》在德育過程中,注重教育青少年身體力行,透過實踐鍛鍊的方式以鞏固道德理念,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中,知識和行為的關係問題十分重要。人的認識歸根結底來源於實踐,道德教育領域中也一樣,從教育者那裡獲得的道德理論,也必須透過親身實踐才能內化為道德認識。受教育者產生道德認識,並且內化為道德情感必須要透過相應的道德實踐鍛鍊來展現,例如“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此句揭示了“知”與“行”的關係,即只有“知行統一”才能使人達到自身德行修養的目標,從而塑造完美的人格。其中“力行”,即實踐鍛鍊,如果只是一味的研讀典籍中的人生道理,而不能把所學的人生道理與知識用於實踐,自己的道德品質就會變得浮華習氣,最終將不成器。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也會導致人只是憑著自己的一己之見行事,做出不符合倫理綱常的事來。而在這裡,《弟子規》運用反問的句子,闡述了對於人的道德修養、道德品質和人格的塑造來源於實踐的修養錘鍊的道理。實際的道德鍛鍊能夠促進人的知識和道德品質的改變。又如“有餘力,則學文”,這句話來源於孔子的“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行”要作為道德教育的重要科目,且為“文之首”。也就是要求受教育者必須進行道德修養的實踐修煉,對道德準則能自覺遵循,認真履行,才能真正成為有道德的人。《弟子規》更是從實踐行為中最細小的部分對孩童提出了道德行為準則,如“凡出言,信為先”是教育孩子在言行方面要做到誠信為先,“借人物,及時還;人借物,有勿慳”是教育孩子在日常社交中要做到誠信待人,借人東西及時歸還,別人來借東西,有的話不要吝嗇。   當今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我們要積極提倡道德理論與實踐鍛鍊相結合的方法。道德理論只有透過實踐的鍛鍊才能內化為一個人的道德品質、道德情感。實踐鍛鍊能使有受教育者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實踐鍛鍊也是道德教育是否達到預期教育效果的重要體現。在德育過程中,教育者必須避免單一地灌輸道德規範和原則,而是應該更重視受教育者的實踐鍛鍊在德育過程中地位與作用。有目的有計劃的道德實踐活動,有利於道德理論與實踐鍛鍊的良好結合,使德育過程寓於受教育者的主體學習或探索之中。實踐鍛鍊不僅鞏固了道德知識的教學成果,更能促進青年道德技能的訓練和價值觀念的培養。教育者在運用道德理論與實踐鍛鍊相結合時,為了避免對道德規範的踐行只是在某些特定場合或偶爾存在,應該開展日常道德規範的訓練。教育者應嘗試借鑑《弟子規》中對青年日常行為制定明確的道德規定,使青年懂得從生活細節中日積月累地積累良好的道德行為,並且在長期的實踐鍛鍊中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四、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的統一

  自我教育的德育方法,是受教育者根據德育目標和要求,在自我意識的基礎上,主動產生進取之心,不斷自我認識自我省視,從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弟子規》十分重視孩童的自省,要求受教育者能夠主動學習,在不斷反思中成長,例如“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這是教育孩子們要見到別人高尚的道德品質就要立刻去學習,即使與之相距很遠,也要下定決心,逐漸趕上。也就是說要求受教育者能時刻以較高的倫理道德水平嚴格要求自己,自我規範,自動自覺地改正錯誤,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質,見賢思齊。又如“見人惡,即自省;有則改,無則警。”是指看到別人的惡劣的品行,要即刻自我檢討。如果發現自己也有這些道德品質上的瑕疵,要立即改正,如果沒有也要時刻警惕。這是要求受教育者自省自查道德品質上的缺失,將道德的學習過程轉化為自覺的過程。“惟德學,惟才藝;不如人,當自勵。”是教育孩子當自己的道德品質、學識、才能、技藝不如別人的時候,應當自我勉勵,迎頭趕上。也就是說在德育過程中,受教育者應當自勉自省的同時還要對自己產生信心,不斷自我鼓勵從而更好地實現德育目標。

  當今我國青年思想教育,應當積極提倡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自我教育的德育方法是實現德育目標的關鍵,教育活動只是外因,永遠無法代替受教育者的認識、內化活動和實踐、外化活動。葉聖陶曾說“教育的目的是為了達到不教育。”這裡所說的“不教育”可以理解為自我教育。只有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歸根結底是要取決於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不斷自檢自省自勉自勵,主動提高自身思想意識和道德水平,自覺改正自己的錯誤思想和行為方式,從而做到把道德融入思想靈魂,內化為道德理念道德情感,增強實踐道德的自覺性。自我教育是教育的客體轉化為主體的過程,也是內在的主觀能動性得以發揚的表現。受教育者必須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才能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環境中堅持正確的方向,更好地實現教育的目的。

  五、堅持道德規範與價值引導的統一

  《弟子規》文如其題,闡釋的是弟子如何在漫漫人生中樹德立命的道德行為規範與準則,而這種規範與準則並不是以單一而冰冷的方式強加於受教育者,而是循循善誘,將道德規範與價值引導相結合,培養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質。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講述的是作為兄長要愛護弟弟,做弟弟要尊敬兄長,兄弟間和睦相處,“孝悌”之道才能盡在其中。這句闡述了“悌”之道,也就是兄弟之間如何相處的準則。《弟子規》將道德行為規範落實到細微之處,卻並不是單一而生硬的強加於孩童,而是透過價值引導的手段,循循善誘地使受教育者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誼友信這樣的美德內化為自身的道德品質。

  規範與引導是辯證統一的關係,沒有引導片面強調規範,教育將變得空洞而無力;忽視規範,引導也將失去其目的和意義。堅持道德規範與價值引導的統一能夠使受教育者明確規範、守則、章程、制度的,透過教育者積極的引導,使其遵守教育者設定的道德規範,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應當注意的是,道德規範與價值引導的結合必須以做到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自主意識,遵循受教育者的認知規律。道德規範必須是受教育者能夠理解和願意接受的,不能以封閉、禁錮受教育者的思想為目的。而價值引導應以促進受教育者道德思維能力不斷髮展為目的,使其能夠接受並遵守道德規範的同時又不違背自主意識。

  總之,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為實現德育目標、完成道德教育任務而採用的重要手段。優秀的德育方法運用可以使德育的結果有效而又成功達成,而《弟子規》的德育方法,是我國傳統文化中道德教育理論史中的明珠,並且符合當今我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規律,對這些德育方法的研究,對當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