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是“根深業茂”的生命手冊!

《弟子規》是“根深業茂”的生命手冊!

  引導語:《弟子規》是兒童啟蒙教育的良師益友,也是是“根深業茂”的生命手冊,我們一起來學習。

  《弟子規》,誰讀?

  大人讀,孩子讀?

  我讀,還是勸人讀?

  自己不讀,焉知其妙;大人不讀,焉知其要。故大人先讀,知良善,而後訓子,代代相傳。

  《弟子規》雲“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首者,第一也,根本也,人格也。做人,何為根本《論語》雲“孝悌者也,其為人之本與。”孝悌,第一人格。生命是一棵大樹,樹斷根,必枯萎。我連根,立命有根,根深業茂。業者,家業、學業、事業、企業,百業興盛。我們是樹,父母及祖宗是我們的生命樹根。孝是心態,樹與根連而不斷的心態。心態決定命運,命不離心,心不離根,人心向祖,連根養根,根深業茂。叄代五代,八代十代,連根愈深,枝葉更加繁茂,花榮果實。《中庸》雲“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舜帝至孝,感天動地,五福臨門。五福者,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何謂至孝?《弟子規》雲,“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今日,求福的人多,得福的人少,何故?命斷其根,枯萎凋零,諸事不順。

  何為孝悌?《弟子規》,一千零八十個字,一百一十叄件事,由事入理,簡要詳明,知孝言孝,連根養根,根深業茂。

  宋朝宰相趙普雲,“半部《論語》治天下。”明治維新,日本著名實業家澀澤榮一先生,秉持《論語》,大興“道德經濟”,影響了松下幸之助、豐田喜一郎等日本的一代企業家。他將自己的演講彙集成書,名之為《論語與算盤》。故古今中外,《論語》之光,無處不照。或問,何為《論語》精髓?答,孝悌而已。曾國藩雲,“讀盡天下書無非一個‘孝’字。”孝悌是生命樹根,《弟子規》是“根深業茂”的生命手冊。故人人要讀,從小就讀,老而不衰,代代相傳。

  《論語》雲,“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之趣,深廣無涯,故後世弟子復作《弟子規》以明其事,而實其用。《弟子規》總序雲,“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開宗明義,直陳細說《論語》之旨。故《弟子規》,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妙法,內聖外王之門徑,格物致知之階梯,破迷開悟之慈航。

  孝是信根,信是命根。生命靠信心,失去信心,人還擁有什麼?沒有信心,人還能做什麼《華嚴經》雲,“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儒家五德,仁義禮智信,因為有信,仁為真仁,義為真義,禮為真禮,智為真智。信心,從何而來?孝,樹與根連,父子有親,母子連心,信心自生。有首歌唱道,投入媽媽的懷抱,幸福享不了。今日,生命最大的隱患是“缺乏安全感,人生最大的傷害是“怨氣。父子不親,夫妻不和,兄弟相爭,祖孫不知,後繼無人,懷才不遇,事業不順,學業不興,恐懼不安,心浮氣躁,焦慮失眠,皆是生命斷根的衰相。今天,我們所關心的一切心理問題,都從“恐懼”而來。恐懼,從何而來生命斷根,人心浮躁,怨天尤人,犯上作亂,天下不安。連根養根,信心生,和氣來,根深業茂。《今日弟子規》是連根養根的說明書。

  今日弟子,讀《弟子規》難,用《弟子規》難,我最初讀之,亦感其難。一日,誦讀《弟子規》“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言下略悟,知其難在何處。難,難在不曾力行。《弟子規》是靠做才能讀懂的生命寶典。

 

  《弟子規》概述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

  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論語》

  《弟子規》是清朝李毓秀夫子所作,其中的主要思想來源與孔子的《論語》學而第一,其中還包含了《禮記》中許多規範的行為準則。

  內容分為四個單元:孝悌、瑾信、親仁、學文

  本文宗旨在於教導弟子如何盡本分、保身心、全人格、推人己、善交友、勉學文,使成為文質兼備的彬彬君子。

  為了便於諷誦,而以三字成句,言簡意賅,是兒童啟蒙教育的良師益友。

  弟子規,故名思義,當時就是說小孩子學習的規矩,那因為我們小時候沒有學習過,所以不管我們現在是多少歲都應該補上學習,都先當弟子。其實這和之前上課的內容是有諳合的,就是我們隨時都要保持一個謙卑的態度,只要是自己不知道的知識,只要是好的,我就去學習;只要這個人身上的優點是我沒有的,那他(她)就是我的老師。

  現在社會進步了,大部分人都有了受教育的.機會,而且現在小學到初中,九年都是義務教育,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學費,反而是老師要求著學生學,父母懇求著孩子學。加上現在的教育內容,遵從內心的東西越來越少,競爭高下的東西越來越多。老師為了順應大流,為了迎合學校和家長的要求,課本知識越壓越多,真正為孩子指導做人的道理,為孩子指引人生之路的時間和精力是少之又少的。所以能讓孩子喜愛又尊重的老師是彌足珍貴的。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實踐它,學而時習之嘛,而且是自己實踐它,必須是自己做到了的前提下才可以去要求別人,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自己都沒有做到的時候,何以去要求別人?再說你只要自己儘量往好了做,別人不用要求也會被你感染帶動,往好的方向做。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