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蘇軾詞蝶戀花春景

解讀蘇軾詞蝶戀花春景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同學們不斷的學習和努力。小編為大家提供瞭解讀蘇軾詞蝶戀花春景,希望能幫助大家更好的複習所學的知識。

  蝶戀花春景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

  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

  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

  牆外行人,

  牆裡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

  多情卻被無情惱。

  據說,這首詞是蘇東坡被貶密州任太守時所作,但在《百家講壇》上楊雨教授說,是蘇軾來到惠州的第二年所作。蘇軾長於豪放,亦最擅婉約,本詞寫春景清新秀麗,但時值暮春,春天那綠樹紅花最美的時段已然過去,留下來的只是花退杏小的情景,詩人很是有些借物傷情。

  “春天將盡,百花凋零,杏樹上已經長出了青澀的果實。燕子飛過天空,清澈的河流圍繞著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來越少,但不要擔心,到處都可見茂盛的芳草。”

  “圍牆裡面,有一位少女正在盪鞦韆,少女發出動聽的笑聲,牆外的行人都可聽見。慢慢地,圍牆裡邊的笑聲聽不見了,行人惘然若失,彷彿多情的自己被無情的少女所傷害。”

  以上兩段是很一般的白話解釋,就事論事,覺得那就是一首感春傷人的情感詩,和其他人寫的春景詩沒有什麼兩樣。很多人還拿詞的上闋中最著名的一句話“天涯何處無芳草”,勸慰那些失戀的人:美女俊男到處都有,不必擔心找不上心愛的人兒哦,其實這是一種天大的誤解;另外就詞的下闋而言,牆裡的女子並不知道牆外有個男子正為她苦惱,男子“多情”,女子“無情”。這裡的“多情”與“無情”常被當愛情來釋然,其實,這也是一種誤解。蘇軾此處的“多情反比無情惱”,純粹是對自己政治前途的嘆謂,並非指什麼兒女私情。

  請看“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兩句,蘇軾認為:朝廷不念舊勞,對我蘇軾的眷顧就像柳絮一樣被風吹得越來越少;天下之大,繁花似錦,何處又是我蘇軾的安身之地啊!再如“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兩句,蘇軾認為按照朝廷法律,誹謗朝廷那是殺頭大罪,皇上沒有殺我的頭,而只是把我流放到一個他們看不見的地方,我何苦要去自尋煩惱呀!在我看來,蘇軾這個向以豪放不羈著稱的人,有時候也會做一些婉約詩詞。他到惠州後每給親友寫信,末了總是要綴上“秘之、焚之”的字樣,生怕親友被他的事連累,所以寫詩填詞不可能用直白的語言來形容自己當時那種心有不甘的情愫,他是用一種隱晦的、借物寓意的文學形式,抒發情懷,藉以表述自己的憤懣。

  蘇軾寫《蝶戀花·春景》詞的背景是,1085年,宋神宗的兒子宋哲宗即位,哲宗奶奶高太后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蘇軾原來是哲宗幼年時當侍讀的老師,曾因政見不同被王安石排斥,所以高太后掌權後復召蘇軾為朝奉郎知登州事(蓬萊)。四個月後,以禮部郎中之職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為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按照當時的升遷速度,蘇軾順風順水,應當說是春風得意的時候。然而,蘇軾是個正直而又愛顯露自己才華的人。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所作所為與所謂的“王黨”,不過是一丘之貉,於是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他對自己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因此,他此舉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遭誣告陷害,被貶密州。

  元祐八年,高太后死後,哲宗親政,他對自己的這個老師時有煩言。在這種情況下,蘇軾此時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不得不再度自求外調,這便形成蘇軾第二次被貶。紹聖元年(1094年),蘇軾被貶為遠寧軍節度副使,惠州(今廣東惠陽)安置,這其實是一個有職無權的閒職。於是,就引出了本文的主題:解讀蘇軾《蝶戀花·春景》的寫作背景與賞析。

  我們都知道,蘇東坡一生姬妾眾多,風流韻事層出不窮。他先後娶過三房妻室,結髮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輕貌美,知書達禮,16歲嫁給蘇軾。她堪稱蘇軾的得力助手,有“幕後聽言”的故事。

  王弗與蘇軾生活了十一年之後,1605年病逝。蘇軾依父親蘇洵言“於汝母墳塋旁葬之”,並在埋葬王弗的山頭,親手種植了幾十棵松樹以寄託哀思。又過了十年,蘇軾為王弗寫下了被譽為悼亡千古第一詞的《江城子·記夢》:……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蘇軾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閏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後第三年嫁給了蘇軾。她比蘇軾小十一歲,自小對蘇軾崇拜有加,生性溫柔,處處依著蘇軾。王閏之伴隨蘇軾走過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歷經了“烏臺詩案”,黃州貶謫,在蘇軾的宦海浮沉中,與之同甘共苦。

  二十五年之後,王閏之也先於蘇軾逝世。蘇軾痛斷肝腸,寫祭文道:“曰歸哉,行返丘園。曾不少許,棄我而先。孰迎我門,孰饋我田?已矣奈何!淚盡目乾。旅殯國門,我少實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嗚呼哀哉!”

  本文主要敘述的是跟隨蘇軾不離不棄、直到病亡於蘇軾之前的第三任妻子王朝雲。朝雲原是蘇軾妻王閏之在杭州為蘇軾買來的侍妾,那年蘇軾39歲,王朝雲比蘇軾小二十六歲。後來朝雲曾經為蘇軾生下過一個兒子,不幸的是在一歲那年夭折。但朝雲身體一直很孱弱,在蘇軾被貶離開杭州來到惠州的三年零七個月最困頓的歲月裡,她從未離開過自己的丈夫,她最懂丈夫的心,所以她是蘇軾的紅顏知己。蘇軾寫給王朝雲的詩歌最多,稱其為“天女維摩”。紹聖三年七月,王朝雲病逝於惠州,葬於惠州西湖。朝雲逝後,蘇軾非常傷痛,一直鰥居,身邊再無女人,直到終了。

  話說,元祐五年(1090年),蘇軾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事在杭州任上,將家中所有資財用於修建蘇堤。後來,紹聖元年(1094年),在他被貶謫到廣東惠州時,沒有薪水,過著依靠朋友接濟的窮困潦倒日子。去惠州前,蘇軾將身邊的姬妾一律遣散送人,這其中據說還有兩妾已經身懷有孕,他也無暇過問。只有王朝雲死活不肯離開,於是蘇軾只好帶她和自己的小兒子蘇過,一同來到惠州。在惠州蘇軾過著被貧窮、疾病、恐懼纏繞的日子。許多時候遇到朋友來訪,他都沒有什麼好東西招待客人。

  那一日,他們夫妻在庭院閒坐時,蘇軾對朝雲說:“你不是最喜歡我寫的《蝶戀花》嗎,何不唱上一曲?”當朝雲婉囀歌喉,準備唱時,卻已潸然淚下。蘇軾奇怪,遂問朝雲因何垂淚,朝雲回答道,是她想到詞中“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兩句詞,覺得老爺對朝廷一片忠心,朝廷卻對老爺沒有半點憐憫,竟與屈原在遭到楚國國君流放時寫的“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相似,故而傷感。蘇軾聽後連連點頭稱是,“知我者,惟朝雲也!”朝雲病故後,蘇軾再也沒有叫人彈唱過這首他最喜歡的《蝶戀花》詞。

  《蝶戀花·春景》一詞,上片寫傷春:“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觸目紅花紛謝,柳綿日少,青杏初結,普天芳草,充滿了繁華易逝,“落花流水春去也”之意。下片寫傷情:借“多情卻被無情惱”的意象,寓意詞人對朝廷一片痴心,但卻被朝廷貶官遠謫的惆悵,含蓄地表達出作者仕途坎坷、飄泊天涯的失落心情。這才使這首詞真正成為能表達蘇軾心情的絕世佳作。

  詞句註釋

  ⑴蝶戀花:詞牌名。又名“鳳棲梧”“鵲踏枝”等。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⑵花褪殘紅青杏小:指杏花剛剛凋謝,青色的小杏正在成形。褪(tùn),萎謝。

  ⑶飛:一作“來”。

  ⑷繞:一作“曉”。

  ⑸柳綿:即柳絮。

  ⑹天涯何處無芳草:指春暖大地,處處長滿了美美芳草。

  ⑺漸悄:漸漸沒有聲音。

  ⑻多情:指旅途行人過分多情。卻被:反被。無情:指牆內盪鞦韆的佳人毫無覺察。[2] [3-5]

  譯文

  花兒殘紅褪盡,樹梢上長出了小小的青杏,燕子在天空飛舞。清澈的河流圍繞著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風吹得越來越少,天涯路遠,哪裡沒有芳草呢!

  圍牆裡有位少女正蕩著鞦韆,圍牆外行人經過,聽到了牆裡佳人的笑聲。笑聲漸漸就聽不到了。聲音漸漸消散了。行人悵然,彷彿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無情所傷。

  創作背景

  此詞朱祖謀本、龍榆生本未編年。其後諸家編年有異,而主要觀點有以下四種:

  曹樹銘本雲:“細玩此詞上片之意境,與本集《滿江紅》之上片相似。而這首詞下片之意境,復與本集《蝶戀花》之下片相似。以上二詞,俱作於熙寧九年丙辰密州任內。銘頗疑此詞亦系在密州所作,志以待考。”

  薛瑞生本、鄒同慶、王宗堂本均據《冷齋夜話》所載王朝雲在惠州貶所曾唱此詞及蘇軾惠州時期的詩文裡慣用此詞中出現的“天涯”一詞而繫於紹聖二年(1095)春,作於惠州。陳邇冬《蘇軾詞選》也懷疑這首詞是“謫嶺南時期的作品”。

  張志烈《蘇詞二首系年略考》,認為蘇軾打擊定州流亡稍微瞭解英語國家希望他離開南邵勝元年(1094)閏四月從接觸Dingnan路釋出現場。

  李世忠《蘇軾〈蝶戀花·春景〉作時考》則據詞中“青杏”、“燕子”、“柳綿”意象斷定此詞必不作於蘇軾貶惠期間,據其所表述的思想情感看,當作於蘇軾貶謫黃州時期,但沒有具體編年。

  賞析

  本詞是傷春之作。蘇軾長於豪放。亦最擅婉約,本詞寫春景清新秀麗。同時,景中又有情理,我們仍用“何處無芳草(知音)”以自勉。作者的“多情卻被無情惱”,也不僅僅侷限於對“佳人”的相思。本詞下片所寫的是一個愛情故事的片段,未必有什麼寄託。只是一首很好的婉約詞。王士禎所說的“枝上柳綿,恐屯田緣情綺靡。未必能過。”《花草蒙拾》指出本詞與風格婉約的柳永詞不相上下。

  “花褪殘紅青杏小。”褪對旨顏色變淺或消失。開頭一句描寫的是暮春景象,句意為:暮春時節,杏花凋零枯萎,枝頭只掛著又小又青的杏子。作者的視線是從一棵杏樹開始的:花兒已經凋謝,所餘不多的紅色也正在一點一點褪去,樹枝上開始結出了幼小的青杏。“殘紅”,他特別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語氣中透出憐惜和喜愛,有意識地衝淡了先前濃郁的傷感之情。“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燕子在空中飛來飛去,綠水環繞著一戶人家。這兩句又描繪了一幅美麗而生動的春天畫面,但缺少了花樹的點綴,仍顯美中不足。“繞”字,曾有人以為應是“曉”。通讀全詞,並沒有突出的景物表明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顯得沒有著落。而燕子繞舍而飛,綠水繞舍而流,行人繞舍而走,著一“繞”字,則非常真切。“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兩句大意是:樹上的柳絮在風的吹拂下越來越少,春天行將結束,難道天下之大,競找不到一處怡人的景色嗎?柳絮紛飛,春色將盡,固然讓人傷感;而芳草青綠,又自是一番境界。蘇軾的曠達於此可見。“天涯”一句,語本屈原《離騷》“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是卜者靈氛勸屈原的話,其思想與蘇軾在《定風波》中所說的“此心安處是吾鄉”一致。最後竟被遠謫到萬里之遙的嶺南。此時,他已人到晚年,遙望故鄉,幾近天涯。這境遇和隨風飄飛的柳絮何其相似。

  上闋描寫了一組暮春景色,雖也有些許亮色,但由於缺少了花草,他感到更多的是衰敗和蕭索,這正如作者此時的心境。作者被貶謫在外,仕途失意又遠離家人,所以他感到孤獨惆悵,想尋找一些美好的景物來排解心中的鬱悶,誰知佳景難覓,心情更糟。上闋表達了作者的惜春之情及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牆外是一條道路,行人從路中經過,只聽見牆裡有盪鞦韆的聲音,一陣陣悅耳的笑聲不時從裡面傳出,原來是名女子在盪鞦韆。這一場景頓掃上闋之蕭索,充滿了青春的歡快旋律,使行人禁不住止步,用心地欣賞和聆聽著這令人如痴如醉的歡聲笑語。作者在藝術處理上十分講究藏與露的關係。這裡,他只寫露出牆頭的鞦韆和佳人的笑聲,其它則全部隱藏起來,讓“行人”去想象,在想象中產生無窮意味。小詞最忌詞語重複,但這三句總共十六字,“牆裡”、“牆外”分別重複,竟佔去一半。而讀來錯落有致,耐人尋味。牆內是家,牆外是路;牆內有歡快的生活,年輕而富有朝氣的生命;牆外是趕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態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過,在這無語之中,讓人感受到一種冷落寂寞。“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也許是行人佇立良久,牆內佳人已經回到房間;也許是佳人玩樂依舊,而行人已漸漸走遠。總之,佳人的笑聲漸漸聽不到了,四周顯得靜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卻怎麼也平靜不下來。牆院裡女子的笑聲漸漸地消失了,而牆外的行人聽到笑聲後卻心緒難平。他聽到女子甜美的笑聲,卻一直無法看到女子的模樣;心情起伏跌宕不已,而女子也並不知道牆外有個男子正為她苦惱。男子多情,女子無情。這裡的“多情”與“無情”常被當愛情來解釋,有感懷身世之情,有思鄉之情,有對年輕生命的嚮往之情,有報國之情,等等,的確可謂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輕單純、無憂無慮,既沒有傷春感時,也沒有為人生際遇而煩惱,真可以說是“無情”。作者發出如此深長的感慨,那“無情”之人究竟會撩撥起他什麼樣的思緒呢?也許是勾起他對美好年華的嚮往,也許是對君臣關係的類比和聯想,也許倍增華年不再的感慨,也許是對人生哲理的一種思索和領悟,作者並未言明,卻留下了豐富的空白,讓人回味、想象。

  下闋寫人,描述了牆外行人對牆內佳人的眷顧及佳人的淡漠,讓行人更加惆悵。在這裡,“佳人”即代表上闋作者所追求的“芳草”,“行人”則是詞人的化身。詞人透過這樣一組意象的刻畫,表現了其抑鬱終不得排解的心緒。

  綜觀全詞,詞人寫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而後者也可以算是一種特殊的景觀。詞人意欲奮發有為,但終究未能如願。全詞真實地反映了詞人的一段心理歷程,意境朦朧,令人回味無窮。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