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註釋翻譯賞析
《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註釋翻譯賞析
《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是宋代詞人柳永的一篇詞作。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註釋翻譯賞析,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
朝代:宋代
作者:柳永
原文: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註釋
⑴佇(zhù)倚危樓:長時間倚靠在高樓的欄杆上。佇,久立。危樓,高樓。
⑵望極:極目遠望。
⑶黯黯(ànàn):心情沮喪憂愁。生天際:從遙遠無邊的天際升起。
⑷煙光:飄忽繚繞的雲靄霧氣。
⑸會:理解。闌:同“欄”。
⑹擬把:打算。疏狂:狂放不羈。
⑺對酒當歌:語出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當:與"對"意同。
⑻強(qiǎng)樂:勉強歡笑。強,勉強。
⑼衣帶漸寬:指人逐漸消瘦。語本《古詩十九首》:“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⑽消得:值得。
《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翻譯
我佇立在高樓上,細細春風迎面吹來,極目遠望,不盡的愁思,黯黯然瀰漫天際。夕陽斜照,草色濛濛,誰能理解我默默憑倚欄杆的心意?
本想盡情放縱喝個一醉方休。當在歌聲中舉起酒杯時,才感到勉強求樂反而毫無興味。我日漸消瘦也不覺得懊悔,為了你我情願一身憔悴。
《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賞析
這是一首懷人之作。詞人把漂泊異鄉的落魄感受,同懷念意中人的纏綿情思結合在一起寫,採用“曲徑通幽”的表現方式,抒情寫景,感情真摯。
上片首先說登樓引起了“春愁”:“佇倚危樓風細細。”全詞只此一句敘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形像一幅剪紙那樣突現出來了。“風細細”,帶寫一筆景物,為這幅剪影添加了一點背景,使畫面立刻活躍起來了。
“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極目天涯,一種黯然魂銷的“春愁”油然而生。“春愁”,又點明瞭時令。對這“愁”的具體內容,詞人只說“生天際”,可見是天際的什麼景物觸動了他的愁懷。從下一句“草色煙光”來看,是春草。芳草萋萋,剗盡還生,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愁恨的連綿無盡。柳永借用春草,表示自己已經倦遊思歸,也表示自己懷念親愛的人。至於那天際的春草,所牽動的詞人的“春愁”究竟是哪一種,詞人卻到此為止,不再多說。
“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欄意”寫主人公的孤單淒涼之感。前一句用景物描寫點明時間,可以知道,他久久地站立樓頭眺望,時已黃昏還不忍離去。“草色煙光”寫春天景色極為生動逼真。春草,鋪地如茵,登高下望,夕陽的餘輝下,閃爍著一層迷濛的如煙似霧的光色。一種極為悽美的景色,再加上“殘照”二字,便又多了一層感傷的色彩,為下一句抒情定下基調。“無言誰會憑欄意”,因為沒有人理解他登高遠望的心情,所以他默默無言。有“春愁”又無可訴說,這雖然不是“春愁”本身的內容,卻加重了“春愁”的愁苦滋味。作者並沒有說出他的“春愁”是什麼,卻又掉轉筆墨,埋怨起別人不理解他的心情來了。詞人在這裡閃爍其辭,讓讀者捉摸不定。
下片作者把筆宕開,寫他如何苦中求樂。“愁”,自然是痛苦的,那還是把它忘卻,自尋開心吧。“擬把疏狂圖一醉”,寫他的打算。他已經深深體會到了“春愁”的深沉,單靠自身的力量是難以排遣的,所以他要借酒澆愁。詞人說得很清楚,目的是“圖一醉”。為了追求這“一醉”,他“疏狂”,不拘形跡,只要醉了就行。不僅要痛飲,還要“對酒當歌”,借放聲高歌來抒發他的愁懷。但結果卻是“強樂還無味”,他並沒有抑制住“春愁”。故作歡樂而“無味”,更說明“春愁”的纏綿執著。
至此,作者才透露這種“春愁”是一種堅貞不渝的感情。他的滿懷愁緒之所以揮之不去,正是因為他不僅不想擺脫這“春愁”的糾纏,甚至心甘情願為“春愁”所折磨,即使漸漸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決不後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才一語破的:詞人的所謂“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其中伊指深愛的女子,也指自己的人生理想)
這首詞妙緊拓“春愁”即“相思”,卻又遲遲不肯說破,只是從字裡行間向讀者透露出一些訊息,眼看要寫到了,卻又煞住,調轉筆墨,如此影影綽綽,撲朔迷離,千迴百折,直到最後一句,才使真相大白。在詞的最後兩句相思感情達到高潮的時候,戛然而止,激情迴盪,又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延伸閱讀:讀柳永《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
柳永的愛情詞寫得非常有特色,可能因為都是柳永親身體驗,情動於心然後形於筆端,自然有著憑空想象難於表露的充沛意象與豐富情感。詞的字裡行間貴在以情動人,情切而意深,那種刻骨銘心的愛不只讓自身銷魂,也讓每一個讀者動容,這就是他在《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中所表達的相思,幾百年來,一直讓每一個被思念所困擾的人體驗著,那是一種無比真切的表述。
原詞: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
柳永(984年-1053年),字耆卿,原名三變,福建崇安人,因在族內排行第七,俗稱柳七,當時他和兄長三複、三接被世人譽為“柳氏三絕”。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詡。柳永在宋詞中有著很高的的地位。如果說李煜是宋詞婉約派的開門人,那麼柳永就是將婉約風格推向了鼎盛。他的詞不僅風格浪漫多情,鋪敘刻畫,情景交融,委婉悽美,而且通俗易懂、音律諧婉、朗朗上口,在當時廣為流傳,以至於“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柳三變作新樂府,天下詠之”。樂工每譜得新曲,必找他填詞,而歌妓只要唱了他填詞的歌曲,就會“聲價十倍”。這是宋代任何詞人都無法相比的。故柳永受到歌妓們的愛戴。柳永也有自己思慕的美人,一生的'追求,即使面容憔悴也不改初衷。他的這首《蝶戀花》就是柳永自始至終為追求真愛而不惜耗盡精力以致身體消瘦的真實寫照。
《蝶戀花》卻是柳永作於晚年。不論當年柳永是如何春風得意,疏狂放浪,而今都已然成為往事。此時的柳永登高而望,但見滿目春愁。春愁為何物?見到春天生髮的愁。什麼愁呢?如果是個年輕美貌的女子,當然可以是懷春,可以是思念,可以是嘆息韶華;如若是個年輕才子,當然可以是惜春,嘆流年逝去,然理想仍遙遙無期。然而此時倚欄而立的卻是位年事已高的柳永。看著這勃然生機的無際春色,就跟看著活潑可愛的小孩子在追逐嬉戲一樣,不得不嘆息自己的衰老。特別是,一位一生不得志的老人,望著這無極春色,想起自己此生再無有實現心志的機會,理當感到愁苦無窮。所以無邊的春色都瀰漫著愁緒了。而這種愁緒卻沒有人能夠領悟的,這是怎樣一種落寞無助的感受。當柳三變流連歌樓酒肆之時,紅袖添香,多少紅顏?拍歌飲酒,多少詩友?而今卻再無人能知他心情了。
柳永年輕的時候借詩詞和酒來消遣,但是沒辦法年輕時的那種興致已然過去了,即使想要像年輕時的疏狂也永遠的不可能,已經覺得無所謂了。但是,為了她(心儀的女人)而消瘦憔悴,這一點卻始終沒有後悔過。或許也正是“春愁”中的其中之一吧。因為“她”不在身邊,滿目春色皆是愁;因為她不在,沒有人能“會憑欄意”;因為沒有她,歌酒都無味。當然,這是對這首詞的其中一種理解,但是,細細想來未免覺得有點膚淺。往深裡再想想,柳永筆下的“伊”未嘗沒有所指。指代他過去的那種生活,為歌伎酒女樂工填詞的豪興,以及藐視官場終於落得漂泊一生的狂放。然而王國維卻賦予“伊”以理想之意,拿了這句來比喻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的三種境界之第二境。於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有了新的解釋,也深入人心。為理想而孜孜不倦,不惜為其銷魂著迷,即使憔悴也不後悔,正是追求理想者的確切描寫。
北宋仁宗年間,有位女子叫謝玉英,色佳才秀,最愛唱柳永的詞。柳永才高氣傲,惱了宋仁宗,得不到重用,中科舉後只能當個餘杭的縣宰。他途經江州時,照舊流浪於煙花柳巷,結識了謝玉英,見其書房有一冊“柳七新詞”,這是謝玉英用蠅頭小楷抄錄的。因而與她一讀而成知心,才情相配。臨別時,柳永寫新詞向謝玉英盟誓,表示忠貞不渝的愛心。謝玉英則發誓從此至誠專一以待柳郎。柳永在餘杭任上三年,又結識了許多江浙女子,但未忘謝玉英。三年任滿回京,到江州與她相會。不想謝玉英另尋新歡,陪人喝酒去了。柳永十分惆悵,在花牆上賦詞一首,述三年前恩愛光景,又表今日失約之不快。最後道:“見說蘭臺宋玉,多才多藝善賦,試問朝朝暮暮,行雲何處去?”謝玉英回來見到柳永的題詞,發現柳永果然是多情才子,自愧未守前盟,就賣掉所有傢俬趕往東京尋柳永。幾經周折,謝玉英在東京名妓陳師師家找到了柳永。久別重逢,種種情懷難以訴說,兩人再修前好。謝玉英就在陳師師東院住下,與柳永如夫妻一般生活。“嘆人間真男女難為知己,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這是柳永的愛情結局,但願那讀書人也有耐人尋味的下文。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兩句是全詞的點睛之筆、通篇之警策。既然“對酒當歌”也無法排遣心中的愁苦,那麼就索性任由自己的愁緒漫天飛舞,讓相思來伴隨人生也會衍生出無限的愜意。相思確實是一種精神上折磨,但這種折磨又是苦中含蜜的,為了心儀的女人,哪怕被相思折磨得瘦骨嶙峋、憔悴不堪也在所不惜!一個“終”字,使得一個對愛情忠貞不渝、至死靡他的才子詞人的形象躍然紙上。
這首詞妙在緊扣“春愁”即“相思”,詞人的所謂“春愁”,不外乎是“相思”卻又遲遲不肯說破,只是從字裡行間向讀者透露出一些訊息,眼看要寫到了,卻又煞住,掉轉筆鋒,如此遮遮掩掩,撲朔迷離,千迴百折,直到最後一句,才使真相大白。詞在相思感情達到高潮的時候,戛然而止,激情迴盪,感染力更強了,也更吸引人們去猜測、琢磨。
全詞刻畫了一個至誠男子追逐真愛的形象,心理描寫細膩充分,詞的最後兩句,直表胸臆透闢地揭示了柳永的精神境界。柳永的這首《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把愛情的執著表現到了極致,成了後人表達真情摯愛的載體,尤其是最後兩句,體現了人們永不言棄的精神,更是廣為傳頌。時間風雨數百年的吹吹打打,只是帶走了浮塵,這蘊藏著詩人真情的詩篇,卻一直在深深地感動著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