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九年級教案範本

《短歌行》九年級教案範本

      《短歌行》一詩表達了詩人因時間流逝,人生短暫,卻還功名未成的惋惜與苦惱,也表達了詩人求賢若渴,想要廣邀人才,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短歌行》九年級教案實錄

  一、教學設計思想

  1、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曹操及其在詩歌發展中的作用。

  (2)體會詩人在詩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閱讀古詩文的一些技巧。

  (2)培養學生藉助註解,疏通、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綜合探究能力。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樹立崇高理想,珍惜學習時間,使自己鍛鍊成為一名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

  2、教學重點:

  (1)品味詩人在詩中表現出來的求賢若渴的思想。

  (2)學習詩中用典的流暢自然。

  (3)分析本詩構思上的深入細巧。

  3、教學難點:

  詩歌在用典上如何跟主題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4、教學方法:

  (1)點撥法(對學生透過自讀、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讀課文時留下的問題進行啟發和點撥)

  (2)朗讀法(讓學生透過聽、讀,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3)討論法(教師對文章內容進行激疑,開啟學生思維,並由學生充分討論後明確)

  (4)綜合探究法(引導學生探究“古詩中的酒文化”)

  5、教具準備:錄音機和課文朗讀帶

  6、課時安排:2課時

  二、教學實施過程

  師:中國古代有四部非常有名的小說,也就是我們後來經常說到的四大名著。那麼,這四部小說分別是什麼呢?

  (學生紛紛舉手)

  生:我國的四大名著分別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施耐庵的《水滸傳》、曹雪芹的《紅樓夢》、 吳承恩的《西遊記》。

  師:說得很好。看來大家的文學常識還是挺紮實的。那請問在座的同學有多少人看過《三國演義》。

  (學生紛紛舉手,反應強烈。)

  師:好。《三國演義》是歷史小說中的經典之作,特別是它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相當成功的,如曹操、孫權、劉備、諸葛亮等。那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曹操這一個人。下面由哪位同學來介紹這一人物?

  (學生小聲議論,陸續有人舉手。)

  生1:曹操乳名阿瞞,字孟德。他曾率軍鎮壓黃巾起義,後起兵討伐董卓,又相繼滅掉了袁紹和袁術,“挾天子以令諸侯”,最終統一了北方,與吳、蜀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生2:曹操,東漢沛國譙郡人,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劉備等人視之為“漢賊”,後人評價為“一代梟雄”。

  師:看來大家對《三國演義》都很熟悉,對曹操瞭解的也不少。歷史上的曹操除了剛才同學們說到的之外,同時他還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他能文善詩。他的散文風格清峻、簡約嚴明,被魯迅稱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其詩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精神。語言質樸,氣魄雄渾,格調慷慨悲涼,代表了“建安風骨”。下面,我們就來學他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詩《短歌行》。

  師:我們先來了解其創作背景。據考證,這首詩作於曹操的晚年,即東漢末年的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敗於赤壁之戰之後。當時曹操已經53歲了,年事漸高,面對戰亂連年,統一中國的大業仍未完成的社會現實,因而“憂從中來”,苦悶煎熬。但他並沒有灰心,仍以統一天下為己任,決心廣招人才,建功立業。

  師:我們先來聽這首詩的錄音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播發錄音)

  師:這首詩抒發了作者感嘆時光易逝,生命苦短,功業未成的苦悶和要求招攬賢才、建功立業的情懷。詩的總體基調是慷慨悲涼的,朗讀時要把握好作者的這種感情。如開頭八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前四句是作者感慨人生有限、生命易盡,情調感傷蒼涼。讀時應該語速緩慢,語氣傷感低沉。後四句詩人慷慨高歌,借酒消愁,寄託憂思。讀時感情要激昂慷慨。同時,該詩繼承了《詩經》四言詩的特點,以四言為主。讀時要把握好節奏,2/2斷讀,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下面就讓大家自讀這首詩。

  (學生自讀)

  師:請一位同學來朗讀這首詩。

  (某生舉手朗讀)

  師:(讀畢,師生鼓掌)這位同學讀得很好,基本能夠把握準詩的感情基調。下面,我們再來聽聽錄音朗讀。聽的過程中,同學們可以小聲跟讀。

  (播放錄音,學生小聲跟讀)

  師: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詩猶是如此。詩歌要反覆朗讀,以讀帶解,從而體味作者在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師:下面,我們就共同來鑑賞這首詩。全詩共三十二句,大家討論一下應該怎樣劃分?

  (學生積極討論)

  生1:全詩可分為三層:1-8句為第一層,抒發詩人對人生地感慨,借酒消愁;9-25為第二層,表達詩人得到人才地喜慶心情;26到結束為第三層,抒發了詩人的胸襟抱負。

  生2:全詩分為兩層:1-25句為第一層,表達詩人對人才的渴求;26到結束是第二層,抒發了詩人要廣招人才、一統天下的胸襟和抱負。

  師:其他同學還有別的意見嗎?

  (學生沒有異議)

  師:大家贊同哪種分法?

  生:第一種。

  師:好,既然大家都同意這種分法,我們就按照這樣的思路來分析課文,理解字詞句的意思,體味詩人的思想情感。我們班共有三個小組,每個小組負責一個層次,大家可以互相討論、交流。待會,每組派一位同學來發言。

  (各組學生相互討論,交流意見,)

  生1:第一層前四句詩人借酒抒情,感嘆人生苦短、生命易逝,情調有點悲涼。後四句詩人借酒消愁,慷慨高歌。

  師:詩人在感慨人生有限的時候運用了什麼手法?

  生:運用了比喻,把“人生”比作“朝露”。

  師:對。面對美酒本應放聲高歌、及時行樂,但詩人卻感嘆年華易逝、生命易盡,就像早晨的露珠,太陽一出來就被蒸乾了。詩人心中痛苦不堪,詩句帶有明顯的感傷蒼涼的情調。

  師:詩人說“憂思難忘”,他為何憂思?

  生1:可能是因為生命易逝所產生的憂愁吧。

  生2:依據文章的內容,詩人的憂思是因求賢若渴卻求之不得和他功業未成卻感人生苦短而產生的苦悶。

  師:回答得很好。“憂思”是全詩的'脈絡,既解釋了前面痛苦感嘆的原因,又為後面詩人對賢才的渴求埋下了伏筆。“杜康”本是古代發明造酒的人,這裡採用了借代的手法,是酒的代稱。

  師:一組的同學把這一層朗讀一次。

  (學生朗讀)

  師:接著,請第二組的同學來分析第二層。

  生1:這一層是詩人抒發對賢才的渴慕,表明自己對嘉賓的禮遇和思念。

  生2:這一層採用了借喻和比興的手法。“青青子矜,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是借喻,“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是比興。

  師:這一層作者就是用這樣的手法來展開的。他活用了《詩經·鄭風·子矜》裡面的詩句: “青青子矜,悠悠我心。”本是表達對情人的思慕,這裡借喻對人才的渴求。“明明如月,何時可掇”運用了比興的手法,以“明月”喻指“賢才”。作者面對一輪皓月,感慨人才如空中之月可望而不可得,何時才能為我所用。於是,很自然地引出下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的人生感嘆。

  師:本文在用典上貼切自然。除了剛才我們講到的例子之外,“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四句引用了《詩經·小雅·鹿鳴》,它所起的作用是什麼呢?

  生:這本是宴請賓客的詩句,這裡用以表示對賢才的禮遇。

  師:這八句化用《詩經》的成句,以明己志,表達了詩人求賢若渴、尊重賢才的思想感情。化用前人成句自然嚴整,與詩歌主題渾然一體。

  師:這一層點明前面憂思的原因,呼應了前文。

  師:現在我們進入對第三層的學習。這一層的前四句該如何理解?請第三組的同學來回答。

  生:明月當空星辰稀少,烏鵲展翅向南而飛。繞樹飛了三圈,有哪枝高枝可以棲息。

  師:這四句勾勒出一幅月夜烏鵲南飛圖。作者觸景生情,寓情於景。“烏鵲”比喻賢才,“烏鵲南飛”暗喻人才南流。“三匝”是“多圈”的意思,是個概數,不能翻譯成“三圈”。“何枝可依”比喻賢才尋找歸宿,但無所依託,表達作者的惋惜之情。

  師:“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最後四句借用典故,表達詩人願以山高海深的胸懷,效法周公廣招人才,抒發了他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

  師:大家再把這首詩朗讀一次,並試著背誦全詩。

  (學生朗讀)

  佈置作業:

  課後探究性話題――本詩以酒開篇、借酒抒情。可以說在中國古代,酒與詩是不相離的。大多詩人喝酒必賦詩,有酒興才能有詩情。最典型的是李白,他能杯酒詩百篇,他是詩的一生也是酒的一生。《歸園田居》作者陶淵明,其詩也是“篇篇有酒”。酒與詩有著源遠的姻緣,酒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其獨特的地位。同學們可以就“古詩中的酒文化”為課題,就某一方面蒐集材料,進行探究,寫一篇小論文。

 

      《短歌行》的意境之美

  《短歌行》的整個思想意蘊就是詩人在整個詩篇中所表達的中心思想。這就需要我們瞭解詩人在做這篇詩篇的背景。當時,在東漢末年,曹操參加了黃巾起義,遷為了濟南相,隨後因伐兵討伐董卓,又迎獻帝遷都許昌。在擊敗袁術、袁紹之後成為了當時北方的統治者。《短歌行》一詩表達了詩人因時間流逝,人生短暫,卻還功名未成的惋惜與苦惱,也表達了詩人求賢若渴,想要廣邀人才,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這首詩篇的基調都是一種慷慨激昂、奮發圖強。表現了生命的真情美。透過這種強大的生命力震撼著我們每一個人。曹操生在亂世尚可做到如此,我們生在太平盛世,又豈能消極度日呢。詩篇的意蘊需要透過一定的意象來表達。任何深刻的意蘊都離不開美好的意象。就像在《短歌行》中,詩人正是運用了美好的意象來抒發自己的心情。“呦呦鹿鳴,食野之苹”,透過展現一幅野鹿在呦呦嗚叫,呼喚同伴一起食野草的和諧美好畫面,折射出了詩人求賢若渴,廣納賢才,鼓瑟吹笙的歡樂熱鬧場面,另外,鹿在古代史權力的象徵,暗喻了詩人想要已透過加,建功立業的偉大雄心。又比如“譬如朝露”一句,表達了詩人用晶瑩剔透的露珠來抒發對人生短暫的惋惜。“明明如月,何時可掇”一句,用皎潔明亮的月亮比喻人才,表現了詩人對人才的渴望。“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