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精選25篇)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精選25篇)
我們有一些啟發後,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那麼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1
《弟子規》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聖先賢的智慧結晶。它不僅在教孩子如何立身做人,也要求師長身教在前,率先垂範,成為孩子效仿的楷模。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是《弟子規》的總則,這24個字清楚明晰地告訴我們每個人出塵入世做人的基本準繩。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要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並向他學習。以上這些是為人處世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這些都做好了之後,還能有餘遐,就應更努力地學習禮、樂、射、御、書、術等六藝,各種經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學問。,
先立德,後學文。俗話說: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對於一個人,一個民族來說,首先要培養良好的品德,這是根本的東西。因此《弟子規》總序中說,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但長期以來,受市場經濟不良影響,我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過分追求知識技能的學習,忽視思想品德的教育。這種捨本逐末的錯誤做法使許多人表現浮躁,急功近利,唯利是圖,缺乏愛心,沒有社會會責任感,甚至身敗名裂,違法犯罪。因此,我們必須努力弘揚傳統優秀文化,淨化人們的心靈,提倡以德立人、以德興國。
從《弟子規》的第一章裡,我首先讀到了孝道。孝悌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千百年來,中國人都講究一個“百善孝為先”。歷朝歷代,都很認同一個人如果能夠孝順,那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像“孟子哭竹求筍”、“王祥臥冰求鯉”、“黃庭堅車衣順母”、“張良為母埋兒”等典故,寓意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孝順父母、尊老敬老的良好風尚。而這些典故里的人也成為後世學習的榜樣,這些事也日益成為流傳至今的經典長久不衰。古人所講的“仁愛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華。“仁”的核心是“愛人”,即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同情人。在家庭生活中,“仁愛”以“孝悌”為根本,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從而形成一種濃厚的家庭親情,進而有利於形成“尊老愛幼”的社會風尚……在學習之前,我自認為是個孝敬父母的人。可是讀了這本書之後,我才發現我做得遠遠不夠。以前我常常因為這樣那樣的理由不能常回家看看,總認為多打幾個電話,多給父母幾個養老錢就算是孝子了。這是何等的認識錯誤啊!現在我的父母都已進入花甲之年,我應該怎樣盡到作為子女的孝道,讓他們盡享天倫之樂。現在心中自有了答案。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也可以用弟子規來教育學生。如上英語課時,發現溜號的同學,教師可用《弟子規》中的“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的教誨教育學生,幫助他們改掉不良行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批改英語作業,發現學生抄作業,監考、改英語試卷發現學生作弊,教師可以用《弟子規》中的“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的教誨教育學生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想從《弟子規》學到做人的智慧。人生是一個過程,過得如何很大程度取決於選擇什麼樣的目標。“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從這句經文讓我明白了要以“德學”和“才藝”為重。把“努力學習,積蓄力量,努力工作,貢獻社會”作為人生的目標。因為如果以外在的物質作為追逐目標,無論多少都不能讓人感到真正長久的快樂,這種快樂可以充滿人生的每一個瞬間、每一個過程,這種快樂我想應該是可以帶入墳墓並影響後世的,應該不會讓人的一生有什麼遺憾。
總而言之,《弟子規》所講的道理,正是聖人的訓誨,從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親仁及餘力學文著手,在日常生活中的倫常廣泛運用,並經過家庭、學校、社會,逐步推廣定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所以我覺得這本書應該認真地反覆讀誦,深入內心,並把它當成個人反省的鏡子和行為的指南。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2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沒有深入學習,不知其深淺,我是越來越覺得自己的無知,越學越覺得自己的淺薄,慢慢地發現貪大不精。此時,我明白了“一門深入。長期燻修”的真正道理,也堅定了我用《弟子規》去規範孩子與我的行為,做一個有德、有才的人。現在的孩子,迷茫、無聊、空虛,沒有目標。孩子的心靈沒有寄託,沒有寄託的心靈是不可能安穩和充實。為孩子找一個心靈的家園,讓孩子的心有一份寄託,是我們現在的當務之急。而構建什麼樣的心靈家園,給孩子和自己的心靈澆什麼樣的養分,就一一擺在我們的面前。中華傳統文化是最好的機床和養分,而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孝”,夫孝德之本。“孝”是德育的“根本”,構建孩子心靈的家園,應以“孝”的培育為本?讓孩子的心靈歸附在“孝”上,在“孝”的家園裡健康成長。
一、在孩子中推展《弟子規》和《孝經》。中華傳統文化育德本中,《弟子規》和孝經》是孩子養正的最好讀本。孩子學《弟子規》時,要一門專入地去修習。從背誦、抄寫、講解、力行、分享這幾步去專心學習,誠心念,常說善惡只是一念之差,養成善念,在做悖之事時,這些善念就會提醒你,使你時時警惕自己不去做壞事,長此以往,善行多了,惡行少了,心靈就乾淨了。《資治通鑑》裡有一句話“行有不止,乃成君子。”長期去學習《弟子規》,按《弟子規》的要求去力行,力行後分享自己的感受,傾聽別人的分享,找出自己的差距,努裡向別人看齊。讓我們的心靈家園擁有更多健康、積極的精神。
二、學習《弟子規》要放寬心量,這是學習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的心態。心懷誠敬心和感恩心,心量放寬了,才能容下《弟子規》的一切。不要還沒有開啟《弟子規》,沒有了解和深入體會《弟子規》就帶著分別心去對待《弟子規》懷疑它,帶著有色的眼光去評判它,你怎麼能深入體會和感悟到它其中的精華,又怎能分辨出其中的?可見,心態很重要,把心態方正,不偏不倚,認真學習,心有懷疑,隨時記錄,找名人名師求解,以求得到正確的意義,真正學好學透,用心去感悟,才能找到其中的精華,分析出其中的糟粕。才能真正地學好《弟子規》,並用之以孩子的德育中去。
三、推展《弟子規》時,要能克服障礙,堅持正確的事情。有時,我在推行《弟子規》時會聽到家長懷疑的聲音,說“《弟子規》是不是太呆板了,把我的孩子都教儒腐了,孩子沒有個性了,哪來的創造力,整個人的競爭意識都沒了,將來在社會上怎麼生存?”等等疑問,其實,所有的這些疑問只是家長沒有深入瞭解《弟子規》,真正瞭解《弟子規》,深入學習《弟子規》,你就不會有這些疑問了。其實,《弟子規》就是一部行經,就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別無他意,比如說: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這就是在培養孩子待人接物的習慣,比如說:喪三年,常悲咽。“這是在培養孩子的恭敬心和感恩心,實際就是我們常說的愛心培養,先人雖然不在,但我們應緬懷先人的恩德。你連祖先都不感念,你說你有愛心,那不是騙人的嗎?所以說,沒有領悟其真諦和精髓,那就先學,再有取捨不遲。《弟子規》不是把孩子的個性沒有了,而是把孩子的個性加以整飾,然後孩子不那麼貪心,不那麼情緒化,不那麼傲慢了。而是懂得格物,致知,有誠意,正心,修身,家齊,進而天下平,這種內涵的個性比張揚個性好的多,孩子以後的成就就要大得多。
四、抓住《弟子規》中的核心”孝心“,對孩子進行教育,開啟孩子的孝心,一切的善心都打開了。一個人不“孝順”自己的親人而“孝順”別人,那是不可能的,試想一下,你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你還能說自己有愛心,那不是自欺欺人嗎?孝心一開,感恩心,恭敬心就開,感恩心一開愛心就開了,愛心一開,仁義道德都能得到踐行。並念念想著去利益別人,把愛不斷地傳遞下去。
五、讓《弟子規》成為孩子的心靈家園,讓我們在這個美好的家園裡薰陶我們的德行,成就我們幸福美滿人生。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3
20xx年4月11日我們集通專案在專案書記的帶領下已經第二次學習《弟子規》了,對於學習《弟子規》現在不僅僅限於學齡兒童了,引薦延深到企業裡,教育員工的言行舉止,讓員工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爭取做企業的精品。
透過學習《弟子規》,使我認識提高了。每天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什麼時候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怎麼做好,人人都清楚。也許有人認為這是一本兒童讀物,是教育小孩子的和成年人沒有多大關係,其實做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每個人都沒有理由去拋棄的。雖然時代在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更新,但中國國學博大精深,雖然歷時久遠,可仍具有極強的閱讀價值和深刻的教育意義。我們透過中國古典文化的薰陶,對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增強自已的審美底蘊和人文意識都是非常有益的。透過此次學習,我感到對自已是一場深刻的思想革命、一次心靈的洗滌,克服平時自己的一些惰性,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使我受益匪淺。有些道理透過學習《弟子規》之後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透過對《弟子規》的學習我有三點體會: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 應勿緩父母命 行勿懶”“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透過這次學習,希望自己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給操勞的父母幸福的生活。
第二待人接物要懷著恭敬之心,為人要謙虛。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雖然從小就唸過許多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我卻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品質,反而常常爭強好勝,驕傲自滿。想一想驕傲自滿的確給自己造成了很多損失,也讓自己落後於別人一大截。人不可有傲慢之心,工作成績再突出,不尊重別人,我行我素還是得不到大家的認可,相信自己能夠很好的協調好與人相處的關係。
第三要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透過學習《弟子規》明白和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你選擇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目標,就有一個什麼樣的人生。同樣,我們在教育孩子時也應該透過各種途徑來傳達《弟子規》中的精髓,從而取得更大的進步。
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懂得反省自己,時刻反省自己,做一個真正無愧於心的人!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4
今天我們聽了羅晨老師和沙愛琴老師的課<主題班會>是我們想到這樣的一句話:一流的班主任靠情感薰陶學生。主題班會——讓我們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使我們瞭解到主題班會是班級實踐活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班主任與全體學生共建班級發展願景並同心協力使之得以實現的重要平臺。所有優秀班主任都非常重視班會課,在這樣的時空中,往往會開展若干主題班會。如共商對策,解決班級問題;開展對話,達成心靈交融;匯聚資訊,達成教育效果等。那麼辦主任如何把先進的東西內化為自己的教育成果。羅晨老師和沙愛琴老師的主題班會針對班級學生學習沒有目標,不理解父母,不體諒父母進行學習《弟子規》的活動,使學生學會觀察父母,體諒感恩父母,從而落實自己的行為上的教育,主題班會始終貫穿於班主任的教育思想,引領學生在愛的天枰中反思,在對比中反省,在故事中回味,怎樣回報父母老師的教育,都深深地觸動著學生的心靈。讓許多老師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方法,班主任在引導學生學會感恩中,不斷成長,主持主題班會的老師也在總結反省中成長。
沙愛琴老師的在應對自己本班學生的過程中不做作,很真實,圖片解讀有啟發。全體同學的活動組織的井然有序,沙老師始終把自己作為班級的一員,與學生共同進步共同成長,學生髮言積極參與率高,在小品演完之後,討論了人物的特點和期望。讓學生有成長的目標效果很好,學生認識到學習《弟子規》對照自己的行動,哪些方面做得不好,背誦《弟子規》作為座右銘,來鞭策自己促使進步,當我們的父母為我們做的很多,而我們覺得是理所當然的時候!你覺得快樂,幸福嗎?其實父母為我們做了很多讓我們感動,我們僅僅感動是不夠的,我們怎樣報答父母呢?怎樣落實在行動上呢?請沒人對父母說一句話如何做。
這兩節主題班會給我的感受最深的是:父母為我們做的很多,我們應該怎樣報答父母,其實讓學生反思自己的過程中,才能不斷的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當然前提是對學生的引導,在這兩節班會中引導學生學會感恩承擔責任,所跟進的是學生的一切感恩話得,包括學習在內的其他行為。這樣做就不僅僅是學習一項活動。可以有效的關注全學生,包括學生學習不好的,不代表其他方面不好。是要學會感恩,就能學會責任的擔當,爭取做一個大寫的人。 這節主題班會課,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題,教師為主導的特點,通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常常是學生出了問題,老師解決,老師解決不了的,年級組長解決,其不然,當我們把問題教給學生的時候,在主題班會上,我們會發現學生對自己很嚴格的,對別人很寬容,而且調動的好,他們會提出許多好的建議,正如班華教授認為學問高的人,思想道德不一定就比學問低的人高,孫雲曉,魏書生等教育專家給我們做出了榜樣,提出向學生學習,這2節主題班會讓我們看到了學生的智慧,看到了老師的智慧。
主題班會是有針對性的,是解決班級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和方法,可是過去我們卻沒有很好的利用,常常是政教處佈置檢查,才被動的去做,過去常注重形式,不重視教師的引導。學生積極的自我管理意識得不到培養和提升,這是我們欠缺的。主題班會是隨時可以召開的。主題班會的召開,需要辦主任持有一種態度,對發生在教育中的任何事情,都要追問為什麼的務實根本的態度。透過研究其背後的教育問題,對教育的細節不輕易放棄,對各種現象,如遲到,不交作業,撒謊,迷戀網咖,早戀等追根溯源,才能從根本上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治標不治本,
這兩節主題班會課,羅晨老師,沙愛琴老師的“學習《弟子規》,踐行感恩教育”的主題班會,讓學生成為主體,教師做好引導,我們的班主任工作才會快樂而充實,因此,快樂的做好班主任工作,做更好的班主任是我們現實的追求。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5
學校開展了誦讀《弟子規》活動,《弟子規》記載著許多傳統美德和生活中的良好習慣、學習態度等,透過學習《弟子規》讓我受益匪淺,改變了我許多壞慣。
說到收穫,我深有體會。《弟子規》有段話是這樣的,“老易至,惜此時”,意思是:我們要珍惜時間,自覺地做作業、複習功課。但是,每到寫作業的時候我總是故意慢吞吞的,直至媽媽催我才肯動筆寫,邊玩邊寫,一點也不認真。學習也不是很自覺,一點都不好好珍惜時間和學習的機會。可是自從學習了《弟子規》以後,我都把那個壞習慣漸漸地改了。我明白了學習是自己的事,我們應自覺地寫作業,好好把握時間學習,主動學習,並給自己定學習計劃,自然學習成績也提高了。還有一次我早早地完成了家庭作業,便捧著一本童話故事書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正在我看得入迷的時候,聽見媽媽在廚房裡叫我,我想:一定是又叫我洗菜,還是看完這篇再說吧!正想假裝沒聽見,“父母呼,應勿緩”這六個字一下子蹦出我的腦海,我馬上清脆地“哎”了一聲,跑到廚房幫媽媽洗起菜來。我偷偷地觀察到,媽媽的臉上洋溢著欣慰的笑容。像這樣的改變還有很多,現在我常常聽見爸爸媽媽誇我比以前懂事多了。
在《弟子規》裡,我還學到了許多道理,對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以後我一定更加認真地學習《弟子規》。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6
做一名幸福的教師,是我們每位教師追逐的夢想。教師的幸福是什麼?教師的幸福是一種精神享受。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一種幸福;受學生愛戴,是一種幸福;得家長信任,是一種幸福;被同行敬重,是一種幸福;教師的幸福從哪裡來?從理解與尊重中來,從溝通與合作中來,從博愛與智慧中來。讀了《弟子規》之後,我對幸福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我也從書中學到了很多為人處世之道。
一、做一名幸福的教師,要有孝敬之道。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百善孝為先”,孝是做人的根本之道,周朝以孝治天下,國運昌盛八百年。“孝,德之根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我們都知道教育學生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的人,可是卻忽略了德為先,甚至我們自己都說不清楚品德好的具體表現是什麼。我們看到“孝”字,是“老”和“子”為一體的,孝順的孩子不用父母操心,自然老師也少操很多心,孩子也必定是學業成功的。再看“教”字,由“孝”和“文”組成,即文載孝道,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們教書育人也必須孝敬父母做好學生的榜樣,而教育最好的辦法也是自身作則的身教而不是言教。那麼如何盡孝,《弟子規》給了我們很好的行為準則: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另外還包括諸如:出有告,返有面。親好力為,親惡謹為等,教師可對照自身是否有做到。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孝順父母,孝順的心才能傳遞給學生愛和幸福。
二、做一名幸福的教師,要有教育之道。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弟子規》雲“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意思是老師不深入研究學問,不在人品上紮紮實實的落實,不在道德上提升自己,又如何教育別人呢?所以我們要懂得修身養性,認識到以身作則的重要性,這樣才能教育好學生。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努力做好;凡是不允許學生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在平時的工作中,除了教給學生知識,拓寬學生視野外,更重要是深入挖掘教材,對學生應更多一些情感撫育、人文教育,繼而教會他們如何做人,讓他們從我們身上感受到知識的魅力和人格的魅力。因此,我們既要教會學生懂得“長者立,幼勿坐。長著坐。命乃坐”“過猶待,百步餘”的禮節,又要讓學生擁有“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的良好心態。學生是有思想的人,他們對教師不但聽其言,而且要觀其行,教師只有以身作則,才能贏得學生的信任和愛戴。
三、做一名幸福的教師,要有勤奮之道。
要做一個成功的教師,就要勤奮、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對此,我對書中提到的“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意。”這幾句話,感觸最深,亦是受益匪淺的。在平時的學習和工作中,。如有時對於手頭的工作,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後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馬馬虎虎的。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深入研究或查閱資料,而且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含糊了事。這兩種錯誤都是我經常犯的,這樣的工作效率肯定不高。在讀過了《弟子規》後,我終於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若今後能按照它上面所說的去做,相信我的工作效率會更上一層樓。
四、做一名幸福的教師,要有處事之道。
作為生活中的一份子,單位中、家庭中做人處事的方法關係到我們與同事與家人是否融洽。“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讓我進一步明白了一個道理,便是對待工作和生活應該在把握節奏的同時要保持正確的態度;“話多說,不如少,唯其是,勿佞巧。”是在告誡我們言多必失,做人應該謹慎守信;“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是在提醒我們要想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必須做到德才兼備,而絕非什麼御人之術。謹、信、仁三點告訴我們不管在生活中、工作中做什麼事情都要時刻謹慎,而且要遵守承諾並且要對待家人、同事要仁慈,以誠相待。立身處世謹言慎行,做人處事實事求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助於業務水平的提高,從容面對各種工作和壓力,從而感受到快樂。
總之,學習《弟子規》不僅是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我們對於《弟子規》的學習,絕不能停留在學習的層面,而重在落實餞行,我們要在平時的不斷的學習中形成良好的習慣,不斷地豐富提高自己的水平,做好屬於自己的每一件事:認真備好每一節課,激情滿懷地上好每一堂課,循循善誘地講透每一道題,精心批改好每一次作業,全面地分析好每一張試卷,安撫每一顆受傷的心,幫助每一個困境中的人,做好每一次規劃,反思每一次得失。現在的學生最大的特點是思維活躍、自我意識強、行為習慣差、抗逆能力弱,一個孩子就是一個家庭的全部希望和未來,作為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社會要求其具有更高的人格素養和知識素養,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要先做到,而且還要做的更好。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7
《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閱讀《弟子規》,瞭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匪淺。以下是我閱讀此書後的點滴體會。
弟子規,顧名思義,這是作為學生的規範,它雖然簡短精悍,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文明的靈魂,讀起來朗朗上口,直入人心。這是聖賢之人都應刻苦學習的良言,是中華民族幾百年來的精髓,是學生文化的瑰寶。
弟子規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它教育我們首先在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還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如果還有餘遐,更應努力學習禮、樂、射、御、書、術等六藝,各種經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學問。
我徜徉在《弟子規》的世界中一天天成長,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讓你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要行動緩慢,父母的命令也要聽入耳並且服從。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很少懂得孝敬長輩,反而還是長輩對我們百依百順,這種行為是極其錯誤的,是父母辛辛苦苦把我們撫養長大,我們一定要懂得感恩和孝順。
我連續兩次參加過學習舉行的《弟子規》背誦比賽,我有了一個更多時間去誦讀,更深刻去理解《弟子規》的過程,這使對我《弟子規》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它也成為了我的行動指南,將一直伴隨著我一路成長!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8
春節之前,我回孃家遇到對中國傳統文化頗有研究的老叔。我們一見面他就問我三個問題:“1,想讓你的孩子考上大學嗎?2,想擁有健康的身體嗎?3,想讓自己的工作一帆風順嗎?”當時我在想,這不都是廢話嗎,誰能不想啊!但是嘴上敷衍的回答:“想。”然後他說:“那太容易了。”此時心裡除了懷疑還是懷疑。接著他遞我一本書《弟子規》,並告訴我儘快背會再落實行動,然後讓孩子也照著做,就OK了。
好在年前閒著沒事,我硬著頭皮開始看這本書,一邊看原文一邊看解釋。第一章是“入則孝”,我越看越慚愧,連最起碼的孝順都沒做好,竟然還自以為是這麼多年。原以為對老人,只要給她們錢,她們就高興了,其實不然,他們需要的是發自內心的關心和體貼。如書中所說“冬則溫,夏則淨,晨則省,昏則定……”當我背會“入則孝”後,讓女兒拿著書檢查我背的是否正確,在我背完的時候,女兒用詫異的眼神看著我並且給我加個問題:“號泣隨,撻無怨。”是什麼意思?我仍然對答如流,這時她小聲說:“真厲害”。接著我開始背第二章,照例讓她考我,我仍然很順利,這次女兒不服氣的拿起《弟子規》說:“我明天就能攆上你”。果然當我背到第四章時,她已經把一本書(共七章)都背完了,身教大大勝於言教啊!
一邊學習《弟子規》一邊落實行動,快到春節了,親自幫三位老人買衣服,辦年貨。無論是回孃家還是婆家,徹底改掉了往日的“懶”的毛病。三位老人看著我的變化,臉上露出比以往更幸福的笑容,老公也對我越來越滿意,更重要的是:我所有的變化女兒都看在眼裡,當她和我大聲說話時,她會用“怡吾色,柔吾聲”來約束自己,當她感到學習太累,想懈怠時,她會用“親所好,力為具”來鞭策自己,第一次月考儘管成績不是很突出,但是令人欣慰的是:女兒已經由原來的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這是我最想看到的,無論她做什麼,只要盡力就好。
現在我不得不承認《弟子規》的力量很神奇,但這種神奇的力量只對接受它的人生效。我學習這本書接近四個月,受益匪淺,願看到這篇日誌的朋友能有所觸動。相信《弟子規》能幫您圓幸福美滿人生之夢!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9
本月青年教師讀書的範圍是經典名篇,因此我學習了弟子規。
在道德精神缺失的現代社會,人們要向經典學習。《弟子規》在當今真是一本既古老、又時尚的讀物。它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好老師,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帶領我們領略人生的真諦,規範我們做人的準則,指明我們做人的方向。
《弟子規》這本書,從孝順父母、尊重長輩、兄弟和睦、做事謹慎、誠信做人、德愛相待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細緻的說明,使我明白了許多道理。《弟子規》教誨人們首先要有孝順長輩的心,要有一顆友愛的心;只有一個人的品德上進了,才能做好人,而我們學習的根本就是:人的品德修養。
《弟子規》實實在在地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做人,應該如何仁愛待人,如何正確地處事,如何分寸有度地接物,它會時刻照耀著我們前進的步伐,豐富我們的思想。讓我們沉浸在傳統文化知識的海洋,學會做人的道理。
《弟子規》的總綱領是“入則孝 出則悌 謹而信 泛愛眾 行有餘力 則以學文”。只要我們認真學習、認真感悟,就會明白許多道理,為人處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在教書育人這個光榮的事業中,我們要嚴格要求自己,懷著感恩與恭敬之心來待人接物,謙卑待人,身體力行,勤奮學習,不斷提高個人修養和素質。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10
本月青年教師讀書的範圍是經典名篇,因此我學了弟子規。
在道德精神缺失的現代社會,人們要向經典學。《弟子規》在當今真是一本既古老、又時尚的讀物。它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好老師,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帶領我們領略人生的真諦,規範我們做人的準則,指明我們做人的方向。
《弟子規》這本書,從孝順父母、尊重長輩、兄弟和睦、做事謹慎、誠信做人、德愛相待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細緻的說明,使我明白了許多道理。《弟子規》教誨人們首先要有孝順長輩的心,要有一顆友愛的心;只有一個人的品德上進了,才能做好人,而我們學的根本就是:人的品德修養。
《弟子規》實實在在地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做人,應該如何仁愛待人,如何正確地處事,如何分寸有度地接物,它會時刻照耀著我們前進的步伐,豐富我們的思想。讓我們沉浸在傳統文化知識的海洋,學會做人的道理。
《弟子規》的總綱領是“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只要我們認真學、認真感悟,就會明白許多道理,為人處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在教書育人這個光榮的事業中,我們要嚴格要求自己,懷著感恩與恭敬之心來待人接物,謙卑待人,身體力行,勤奮學,不斷提高個人修養和素質。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11
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使我受益匪淺。
其中有些道理很簡單,但就是沒有真正去體會其中的道理。
因為在學習《弟子規》之後才真正的懂得。
《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
透過對《弟子規》的學習我有三點體會: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
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
透過這次學習,希望自己在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給操勞的父母幸福的生活,能讓父母為我們而感到自豪,做到這些也算是給父母一個小小的報答。
第二待人接物要懷著恭敬之心,為人要謙虛。
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
“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雖然從小就唸過許多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我卻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品質,反而常常爭強好勝,驕傲自滿。
想一想驕傲自滿的確給自己帶來了很多損傷,也讓自己落後於別人一大截。
透過學習《弟子規》讓我認識到恭敬和謙虛的重要性,讓自己有改過的機會。
第三要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
《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
而我也是透過學習《弟子規》明白和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選擇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目標。
比如我上學期間學習是為了應付各種考試,參加工作以後,好像一下子就沒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標。
開始為生活忙碌奔波,但是忙碌了好幾年,一直都不怎麼開心,在這個大千世界裡,想到的是為什麼別人比自己過的好,感覺心裡不平衡,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沒有努力奮鬥過覺得活著很累。
現在透過學習才知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自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所以不用羨慕別人取得什麼樣的成就,獲得多少財富,過多麼奢侈的生活,而自己要把“努力學習,積蓄力量,努力工作,貢獻社會”做為自己的人生目標。
把自己的青春夢想和對工作的熱情獻給我熱愛的工作事業,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12
隨著自己對《弟子規》等聖賢文化的燻修,我感覺從個人到家庭都受益匪淺。孩子越來越懂事,家庭氣氛也越來越好,特別是夫妻關係得到很大改善。
我丈夫是刑警,工作很忙,所有的家務活、帶孩子基本是我自己做。而我在高中教學,工作也不輕鬆。丈夫回來,往往就是一堆髒衣服、臭襪子一扔,大丈夫相一擺,坐吃等喝。儘管我為家庭為丈夫以前所做不少,而丈夫似乎並不領情,而且甭說你對他發脾氣了,態度言辭稍有不好他就跟你斤斤計較。所以,我心中時常感到不平衡,總有種「忍辱負重」之感,兩人之間也時常疙疙瘩瘩的。
隨著聖賢文化的燻修,我慢慢醒悟了,原來問題的根本就在自己身上,是我自己的心態不對,雖然為家庭為對方付出的不少,但並不是念念為對方好,而是時常在用得失心衡量:我為他做了多少,他又為我做了多少,總覺付出多回報少,故心含委屈。對方感受到這種不正的思想,必然反饋回來的也是不好的態度。
《弟子規》上說「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夫妻之間不也是這樣嗎?是自己太自私了,所以我就知過改過,首先改變自己的心態,多看丈夫的優點,儘量不看他的缺點,丈夫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果然變了,而且變成了我的「大恩人」。因為是丈夫在社會上遮風擋雨,維護著我們這個家,治家理財也是多虧了丈夫;更主要的,正因為有了他的磨鍊,我原來焦躁的性情才變得溫和、沉靜,狹小的心量也變得更加寬闊,是丈夫成就了我。所以,我發自內心地感謝他,感恩心一出來,恭敬心、真誠心都出來了。我也把這種心態傳遞給孩子,所以每當丈夫上班走時,我和孩子都送到大門口:「爸爸再見,您慢走。」下班回來,孩子趕緊迎上去:「爸爸辛苦了!」我則拿過毛巾給他擦汗。睡前孩子還要問安:「爸爸晚安,祝您做個好夢!」
丈夫出差時,我會打電話問候,在生活上也儘量體貼丈夫。若自己在家吃就簡單對付,他回來時我就用心做一道菜;看到丈夫勞累,我自己再疲勞也要給他捶捶背,做做按摩,甚至打好洗腳水幫他洗腳。而且現在做這一切都是我心甘情願的。平時我還常用手機給他發條簡訊,對他的優點或善行進行讚揚,因為《弟子規》說「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對他的缺點,儘量委婉地提出,一切事情都儘量考慮到他的感受。
前些天,我遇到一次學習聖賢文化的好機會,開始丈夫答應了,結果臨走前一天晚上,他又變卦了,儘管我非常渴望並珍惜這次機會,但為他我忍痛放棄了。我對他說:「我們學習聖賢文化的目的就是為了家庭、社會更加美好和諧,不能反而引發矛盾。我知道你也是為了我好,我也為了你,不去了!」他說:「這樣的話,以後我支援你學!」隨即,他出差去南方,回來時頭一次給我捎回了衣服,而且還是兩套;平時非常節儉的他,花60元錢為我買了一把精緻的梳子,還讓人在上面刻上我的名字。
丈夫對我確實變了,大熱天他會滿頭大汗地搶著炒菜;衣服、碗筷有時也幫助洗;看到我很累時他還會為我捶捶背;甚至有時還幫我剪腳趾甲。當然偶而丈夫臉上也會陰雲密佈,我就趕緊反省自己,一靜下心肯定會發現自己心態或言行上有不好之處,只要糾正了,他也很快會「多雲轉晴」。
我越來越感到,家庭的幸福需要我們用愛心、感恩心來好好經營。同時我體會出遵循聖賢教誨的兩個原則,肯定你的家庭會非常美滿。第一句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要學會換位思考,自己想得到什麼就要先付出什麼,不想得到什麼當然也不能讓對方承受;第二句話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也就是當出現矛盾或不順時,我們應首先好好反省自己,往往問題的癥結就在自己身上。其實只要念念為對方著想,一切就會無所求而自得,總之一句話:只要念念為對方,家庭就可變天堂!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13
寫下這個題目,我首先想起我送兒子到慈明學校時的情景,兒子說:“媽媽我不想在這兒上學。”沒和兒子說,在我心裡也是這樣想的。我告訴兒子:“我們既然千里迢迢的來到了慈明學校,連考試都沒考,不是白來一趟了嗎?等到考完試再做決定吧。”就這樣兒子通過了考試,看到老師都很可親,最後還是把兒子留在了慈明學校。回去的路上,女兒看哥哥沒有一起哭著要哥哥,我也流眼淚,因為當時我對慈明學校一點都不瞭解,也沒有一個認識的人。兒子是我媽媽帶大的,我媽也說我這麼狠心把兒子送那麼遠去上學,說他還是個孩子。
慈明學校和其他學校有一個不一樣的地方,就是花費財力和精力讓家長學習。後來我才明白,慈明學校的領導和老師才是最懂教育的,因為只有讓家長受教育了,明理了,才能真正的做到家校合作,家校共育。剛開始我也沒有太用心的去學習,至到有一次我在慈明學校聽了李老師講解的《了凡四訓》,我才意識到經典的重要,那次從學校學習回來,我和女兒就開啟了讀經之旅,從《弟子規》開始讀起。聽李老師講解《弟子規》,一段時間學習後,我發現我家裡發生了一些變化,尤其是我們遇到煩心的事兒,總能用經典的話來化解。我未成長大的女兒經常用《弟子規》上面的話勸誡爸爸不要喝酒,她說;
“爸爸,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醜。”有一次隔壁小男孩和媽媽頂嘴吵架,她聽到跑去說:“小哥哥,父母命,行勿懶。別和媽媽吵架。”先生雖然不讀書,但也告訴我,現在的心不像以前那麼煩躁了。他看到兩個孩子的變化。就和我說:“我們就少掙點錢吧,你別幹活了,把家裡面收拾好,陪著孩子讀經典學習吧。”我的兒子在學校裡受老師的關愛和智慧引領變化也很大。尤其是有孝心了。今年暑假裡,我腿疼了十幾天,當時先生去外面幹活,家裡面的家務買菜洗菜做飯,洗衣服,收拾全是兒子帶著女兒做的。上次國慶回來看到我說他爸爸。他和我說:“媽媽,你經常和我說爸爸幹活很辛苦。你和爸爸說話柔和一些嘛。”以前看兒子總喜歡哼流行歌曲,我怕孩子崇拜明星,大家都知道,如果我們的孩子都崇拜明星,而不是科學家或是為國家做出貢獻的人,那麼對於我們小家和國家都是非常危險的。上次兒子回來,我就故意問他:兒子的偶像是哪個明星啊?兒子說他從來沒有崇拜過明星。我看他在手機上經常看一些科學家的`故事,向錢學森,鄧稼先的故事,和一些軍人的故事,看到感人的地方,還會和我一塊分享。這點我很欣慰。其實孩子長時間在學校裡也會有一些想不開,也不想和老師說的話。上次兒子國慶回來問我一個問題,他說:“媽媽有一次吃飯,有三個同學最後吃飯,食堂阿姨就把剩下的蝦每人分十幾個,給他們三個吃了,結果被老師看到了,說了那三個同學,最後還罰三個同學每人寫1000字的檢討。老師是不是錯了?”我說:“老師沒有錯,學生錯了。”兒子和我爭辯說:“是阿姨給他們吃的,不是他們要的。”我想了一下說:“《弟子規》前面四句話是不是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老師和父母的心是一樣的,所以老師沒有錯。”我的回答似乎讓兒子不接受。他又問我:那人販子是不是也是為人父母,那人販子是不是也沒有錯。我沒有生氣。告訴兒子:“人販子雖然是為人父母,但是他沒受過聖賢教育,他是個糊塗的父母。你聽過張良履鞋的故事。張良三次受辱為老人穿鞋,老人才把兵書給張良,那是考驗張良呀。你們現在就像溫室裡面的花朵一樣,經不住的一言一語的批評,到社會上怎麼辦?你們都看不出老師的智慧,老師是希望你們現在經歷一點委屈,以後才能經得起大風大浪呀。是愛你們的心。沒想到你們才這點水平。”這次兒子愉悅的告訴我:“媽媽我知道了。”這次開心的對話,讓我們兩個都有所領悟。要是以前兒子這樣問我,我雖然不會說老師的不好。我肯定會搪塞兒子。現在有了聖賢經典做指導,很多問題也都迎刃而解了。慈明學校的宗旨是一人上學,全家成長在我家得到了印證。感恩偉大的古聖先賢!感恩李老師的諄諄教誨!感恩慈明學校給我學習的氛圍!感恩老師!感恩一切!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14
自從參加了《弟子規》的學習,在那裡學到了很多知識,周老師和林老師教會了我們很多《弟子規》的內容,教會了我們要學會“凡出言 信為先”“父母呼 應勿緩”“出必告 反必面”等很多內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的事情幫著做,不會的事情學著做,會做的事情馬上做。我學會了自己吃飯前先幫長輩夾菜,有時候幫父母煮飯,曬衣服,倒垃圾,自己做點心飯,自己洗頭洗襪子,自己喜歡的東西學會了讓別人先挑,前幾天,我們在天一閣裡買了《寧波諺語》和《寧波童謠》,我其實很喜歡《寧波童謠》,讓表妹先挑,她很開心,我也很開心,因為“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最開始因為好奇走進《弟子規》的課堂,並且每次都可以得到一個不一樣的小玩具,現在發現每次都能學到很多道理,現在也沒以前那麼愛發脾氣了,有時也能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學著說話稍微幽默一點。現在最喜歡《弟子規》的分享環節,可以看到別人力行弟子規的情況,這時候就會反省自己,還有哪些不足,需要向別人學習,因為“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 以漸躋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無加警”,自己心裡暗暗下決心,下次要做得更好。所以現在每次都期待著週五的《弟子規》課,期待上臺分享,希望自己一直堅持學習,努力做得更好!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15
《弟子規》是一本教人怎樣做人、學習、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的書。近學期,我校掀起了學習誦讀《弟子規》的熱潮,關於《弟子規》的各種活動也廣泛開來。
我在開始時覺得學習《弟子規》枯燥無味,我想:難道我們還學習古代人跪來跪去嗎?但是,經過後來老師的講解和同學的熱情,我被感染了,也加入了學習誦讀《弟子規》的行列中。在《弟子規》中,我最為喜愛的是“信”這一內容,講述了作為一個人應該怎樣誠實守信。“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意思是:凡是說出去的話,誠信為先;欺詐別人或胡言亂語,那怎麼可以呢?誠信是一種美德,只有擁有想、誠信的人,才能擁有幸福的生活。
還有一句是“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意思是如果一個人聽到別人說自己的缺失就生氣,聽到別人稱讚自己就歡喜,那麼不好的朋友就會接近你,而真正的良朋益友逐漸疏遠退卻了。相反,那些正直誠實的有德之士,就會逐漸成為好朋友與你親近起來。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並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讚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於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
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裡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後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同學們,晏殊的這則故事不就是大家應當學習的典範嗎?我們缺失的不也就是這種精神嗎?
同學們,誠信是金,它是一艘能夠駛向希望與快樂的航船,它是一個能扇動我們偉大理想的風箏與翅膀,我們為什麼不能好好的珍惜它呢?同學,不要猶豫,拿起《弟子規》,跟著我一起去享受誠實守信帶給我們的寶藏吧!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16
為人子女: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自己是一個比較孝順的人,自從學習了弟子規以後,發現自己其實是一個很不孝順的女兒。《弟子規》開篇入則孝頭兩句話“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汗顏啊,哪一條也沒做到。以前在家時,早上媽媽叫我起床,經常裝作聽不見,直至第三遍聽出媽媽要生氣罵人了,才極不情願的答應著起床;媽媽讓我刷碗,做家務也及其不願意,經常推三阻四的;認為父母沒自己的見解高等,直至學了《弟子規》才發現原來自己有多麼的不孝順。
弟子規裡告誡我們對於親人傷感情的話要忍住,可是反思一下自己,有時覺得自己很有理,就硬是要去力爭,現在想想就算是你再有理為此傷了親情值得嗎,贏了理又怎麼樣呢?傷了我們最愛的人和最愛我們人的心,我們真的贏了嗎?家庭的和睦融洽會離我們越來越遠,我們會幸福嗎?我們的最愛的家人會幸福嗎?
《孝經》裡把孝順父母分了三個等級,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而養父母之身只是最初級基本的層次,所以每個月不管給多少給父母,並不代表你真正孝順父母,每月給父母錢,確經常指責頂撞父母也是大不孝。
為人父母:
已經是為人父母的朋友們,建議先不要拿《弟子規》當做標準,看孩子哪哪都不對而指責孩子,學習《弟子規》不是讓我們拿著《弟子規》的標準去批評指責別人,而是要學習力行《弟子規》讓我們身邊的人認同我們,使我們的家庭和睦,人際關係變得更加友善。
“教者,上所施,下所效”所以教育最重要的本質是以身作則。“育者教子使做善也”,教孩子做善良的人。所以不要抱怨孩子不聽話,想想我們時如何對待我們自己的父母的,還記得中央臺早年的那則公益廣告嗎?媽媽給自己的母親洗腳,孩子看見了,也學者打盆水給媽媽洗腳。這就是以身作則的力量。
還有不要太溺愛孩子,從小就寵著慣著什麼家務也不讓做,有一天你覺得孩子長大了,或身體不舒服的時候,應該幫你做家務時你覺得孩子會做嗎?那是誰養成孩子的習慣的呢?所以家長朋友們一定要在教育孩子問題上有所警覺,怎樣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利於孩子一生。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17
學習《弟子規》有1個多月了,並每天堅持聽《中華大講堂》中對它的講解,使我的內心比以往平靜了許多,也感悟了很多。一開始學習的時候老認為沒那麼多時間去接觸它,心情有時很浮躁,認為沒啥意義,就像有些人說的《弟子規》從古傳頌,清朝不也照樣滅亡了,認為不切合實際,也就沒有真正體會和感受到那麼多,大約讀了一個星期了的時候,兒子看到我寫的筆記後對我說:“媽媽,你進家委就對了,能讓你多學點習,還能為我們班級做點貢獻”。兒子的這番話觸動了我,讓我每天堅持繼續學習,每當《弟子規》中講到一些並不符合當今社會現狀的問題時,我會重複的去聽李毅多老師的講解,從疑惑中尋找答案,這樣我對一些事就不再糾結。對於不符合實際的問題,我們將它忽略不計,就當它不存在,大體瞭解一下就行,而對我們生活和成長有益的就去好好理解並運用到生活當中去。
“入則孝”裡最先講到的是當子女的要孝順父母,所謂“父母呼,應勿緩;
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
父母責,須順承。”這幾句話的意思很明確,當父母呼喚時,要及時回答,不能遲緩;
父母差遣,要立刻去做,不可拖延或偷懶;
對父母的教導,應該恭敬的聆聽;
對父母的批評,應當順從的接受。這是對字面的解釋,如果拿到生活中,我們做子女的和我們的子女都是怎麼去對自己的父母的?值得深思一下,就當今社會現象而言,每個家庭幾乎都是獨生子女,當長輩的對小輩是各種的疼愛,可謂言聽計從,從而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有的溺愛孩子很嚴重,卻感覺不到,以至於孩子對父母大聲喊叫、甚至打罵父母,使他們丟失了原本純真的善良,多了怨恨和不滿。拿我的大家庭來說吧,父母生了我們兄妹四人,父親在世時很有威嚴,屬於聽到他聲音就有些緊張的那種,而我們的母親性情溫和,與父親截然相反,正是母親的溫柔疼愛,讓我們兄妹四人養成了對母親的愛卻視而不見,甚至無視,久而久之讓我們養成了不好的行為和習慣,尤其無視母親的呼喚和教導,也不願意接受母親的批評,還會去頂撞她,回想那些真是慚愧。記得有一次我帶著當時上三年級的兒子去母親家,當時因為母親的一句關心我的話,讓我感到母親很煩,想讓她少操閒心,就大聲呵斥了母親,事後我並沒當回事兒,幾天後我和兒子也因為一句我關心他的話而發了脾氣,兒子霸氣的回話讓我啞口無言:“你那天就是這樣大聲喊我姥姥的,我跟你學的。”我的天,當時我就在想,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運用在我身上真是“恰到好處”,內心五味雜瓶、翻江倒海的難受,我的言行已經不知不覺的影響到自己的孩子了,從那時開始,我就不斷改變自己對母親的態度,我是家中最小的一個,上面有年長的哥哥姐姐,平時我們也經常互相告誡對待母親要和顏悅色,多些耐心,母親養大我們不容易,70歲的母親了,每天都牽掛著她的孩子,而她的孩子卻不以為然。慢慢的我用自己反省後的行為去影響哥哥姐姐,我認為一個能對自己言行做出反省並能及時醒悟的人才配得到大家的認可和尊重,相對那些有錯不改,還執迷不悟,我行我素的人來說,這樣的人生是悲哀的,是讓人看不起的。表面做的所謂孝順永遠上不了檯面,甚至令人唾棄,父母需要的是孩子們的關心和理解。到現在,我非常感謝兒子當年的那句話,讓我瞬間醒悟,以至於到現在我經常會反思自己哪裡說錯話啦,做錯事啦,亂髮脾氣啦,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啦等等。我雖快四十,但我慶幸自己的修養在不斷進步,這種進步能讓我的生活更加幸福。
人,需要在反思和學習中感悟前行。我們一個人在認真的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是在以身作則,以身效法傳播一種動力和能量。一個人的改變也會潛移默化影響身邊的人,事無大小從自身做起,時間能證明一切,放下浮躁和雜念,把目光從別人的身上轉移到自己身上,你才會明白,改變自己也是在改變別人。接納自己的同時才能真正看到別人的苦楚和付出,我們需要的是對自己的認可,對他人的感恩和真心的給予,有一顆柔軟的心才會悲憫和珍惜人活這一世的不容易,以及被我們日常忽略的親情,友情,愛情。
短短的幾句聖訓,意義非凡,能去孝順父母的人值得尊敬!
孩子在慈明學校的這些日子有很大變化,比以前更懂事、更細心、更優秀了,孩子的變化讓我欣慰,也是我們所夢寐以求的,我和孩子用彼此的改變來影響著對方更好的發展,對我的孩子而言,選擇慈明學校是正確的。對我而言,感恩慈明,感恩父母,感謝兒子!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18
這個學期,學校開展了誦讀經典《弟子規》的活動。“真是不讀不知道,一讀嚇一跳!”古人寫的《弟子規》壓韻、好背,讀上去琅琅上口,津津有味,且是至理名言。
“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聽到別人讚美自己就感到惶恐不安,聽到別人指出自己的錯誤就歡喜接受。經常這樣做,那些正直誠實的人就逐漸與你親近起來。在現實生活中能夠這樣做的人太少了,而我呢?我的行為不正與這相反嗎?記得不久前的期中考試,數學我拿了個99分,我就高興得不知天高地厚地驕傲起來。
媽媽告誡我說:“碗外有盆,盆外有缸,缸外有湖。”原本滿心期待媽媽能誇獎我幾句,真掃興。我憤憤不平地說:“好不容易考得這麼好,只差一分就是滿分,也不曉得說幾句好聽的,哼!”唉,現在,我懂了,我們的古人多麼謙虛呀,他們竟然是“聞譽恐,聞過欣”,我是不是該為自己曾經的驕傲感到羞愧呀!
“出必吿,反必面。”這句話的意思是出門要告訴父母一聲,回來也要通報一聲,以免父母掛念。我們班有很多同學做得真好,反之有個別同學在同學家玩到七八點才回家,他父母可著急了,打電話問這個同學,問那個同學的。過了一天,老師在課堂上嚴厲的批評了他。那時我想到了“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其實我也有這樣的毛病,有時下午上一節課玩到五點才回家,我得趕緊改啊!
《弟子規》裡像以上這樣的生活學習方面的“小”道理還有很多很多,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用心去體會,去理解,才能慢慢運用它,實踐它。當我們把一些良好的習慣融入我們的生活中,我想這個世界就多一份和諧和文明。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加油吧!
對比古人,反思自己。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19
這個月我們主要學習了《弟子規》中的—泛愛眾—部分。透過這個月的學習讓我懂的了以下幾點:
1、人和人都是一樣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所以我們不能鄙視任何人,也不能因為某一個人有財有權有勢就去巴結他,我們大家應該互敬互愛,相親相愛。現在的有些孩子們就特別有這種歪風邪氣,天天比自己家裡多有錢,比自己穿的名牌衣服等等,其實孩子就是要以此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他們的內心是空虛的,是需要家人的理解和陪伴。
2、一個人受人尊敬不是因為他得容貌好看,而是這個人的品德修養和才能,德行高尚的人,名望自然高。有才有能力的人,人們在和他相處以後會更加欣賞佩服他的處事能力。我在外面工作時遇到同事特別有能力的我們就會主動稱呼他為老師,這就能看出一個人受人尊敬不是他所在的位置和他如何能說大話而是他的內在才能。
3、當你有能力而別人沒有這種能力時,你要無私的奉獻去為眾人服務,不要自私自利,只考慮到自己,捨不得付出。對於他人的才能,應當學習欣賞讚嘆,而不是批評、嫉妒、毀謗。不要去討好巴結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窮人面前驕傲自大,或者輕視他們。不要喜新厭舊,不管是人還是物。別人正在忙碌的時候,不要去打擾他使其分心,當別人心情不好的時候,不要說話干擾他,增加他的煩惱與不安。父親經常告訴我:不要吝嗇你的讚美,也許你的一個小小的舉動或語言就能成就一個人的成功和幸福。
4、別人的短處,不要去揭穿,對於他人的隱私,更不能去和別人說。讚美他人的善行就是等於自己在行善。當對方聽到你的稱讚之後,必定會更加勉勵行善。相反宣揚他人的過失或缺點,就是作了一件壞事。如果指責批評太過分了,還會給自己招來災禍。朋友之間應該互相規過勸善,共同建立良好的品德修養。如果有錯不能互相規勸,兩個人的品德都會有缺陷。
5、財物的取得與給予,一定要分辨清楚明白,寧可多給別人,自己少拿一些,才能廣結善緣,與人和睦相處。要讓他人做事時,先要反省問問自己:“如果換作是我,我願意嗎?”,如果連自己都不喜歡,就要立刻停止。受人恩惠要時時想著報答,別人有對不起自己的事,應該寬大為懷把它忘掉,不開心的事過去就算了,不要老放在心上,處罰自己,苦惱自己!至於別人對我們的恩德,要感恩在心常記不忘,常思報答。俗話說:滴水之恩乃當湧泉相報。我家昨天把地裡種的姜刨了,今天給親戚朋友都送一些,婆婆說讓我把好的留著自己吃不好的送人就可以了。我說要送就送好的,不然就不送。婆婆不高興了我就不吱聲了,然後偷偷把好的一份一份包裝好,今天都給送出去了。其實換位思考一下別人給你送東西都是不好的你會怎麼想,雖然我沒能說服婆婆但是她知道以後也會理解我。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20
王陽明先生的龍場悟道向同學們提出了立志,勤學,改過,責善四事教條!
立志,學,必先立志,則不如不學,一生勞苦,無成亦無益!立聖人之志,必先求其方,一去私慾,心才純,心存天理,即是存良知,先從覺悟開始,再學古訓,以聖人為師,專心正意勤學,對聖人之言,要深信不疑,即為尊師重道,才能學期精髓,不慢其先生,恭敬之心才能得以彰顯,得到利益!
求存天理之方,當從心上下深功夫,不做表面文章,不是以飢者求飽,寒者求暖,病著求俞,暗著求亮,跛者求行,這都是短暫的小目標,而不是立志,立志乃是立命。我們要立真志,真立志,立長志,立什麼志,有什麼命。孔子曰,十五志於學,就是指我們一生為什麼而學,學什麼,一生的命運向何處去呢,直至70歲的不逾矩!!雖說是一個及其漫長的過程,但是立下志,就如木之有根,水之有源,命之有續,才為君子也!我們未來的成長路上遇到各種困難都不能打擊我們的求學求聖的意志,因為我們已經立下堅定的志,織不利則一事無成,不立志,則人之私慾難除!
古之聖人用很多詞彙去釋義勵志之學,而後成就成名!我們當一起為榜樣深信不疑,就能事半功倍,速達彼岸,人生之巔峰之輝煌需要我們“夫道一”!
從貫穿半生,立志尤為重要,從今而後,定當加倍努力,學聖賢之言,行聖賢之意,時時反省自己,建設心靈品質,開發心靈本有的無限的寶藏,讓自己的仁愛智慧胸懷和能量有所提升,這也就是先喚醒自己,讓自己內心走向光明,才能去影響他人,喚醒他人!透過學習明白了,生命的意義在於提升自己的格局和境界,喚醒大我併為世界做出實質性的貢獻,依道而行,建功立業,報效祖國才是當代我們年輕人的使命,這樣的人生才具有真正的意義!
在致良知的路上,我會堅持學習堅持走下去,不斷的明心,淨心,開發心中本有的寶藏,成就舒展的生命和精彩的人生!我希望未來有更多的人都能擁有幸福自在,乃至圓滿,覺悟的人生從現在開始,我們一起做有良知有正能量的中國人,成為祖先的榮耀成為民族的榮耀!!!
文字脫俗!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21
今天在班會課我們學習了弟子規的知識,領悟了弟子規的含義,書寫了弟子規的精髓。有些同學對這些知識受益匪淺,但有些同學還對這些知識領悟的不太深。對於我來說,這些知識是寶貴的,是我現在做不到的,是我現在缺少的。
在飲食方面,學校中餐有三種菜,可我很少三種菜都吃,昨天不要這個,今天不要那個,這就是我挑食的壞習慣。在這個方面我就沒有做好。
在孝順方面,我做的也不是很好,我只不過是偶爾做做家務,有時不做,有時甚至為了一點小事和媽媽吵起來。現在回想起來,心裡有著一種愧疚感,媽媽生了我,養了我,對我有著群山般,海洋般的恩,我們卻沒有一點報答,我們不報答,難道還有理由和媽媽吵架嗎?
在珍惜時間方面,我更沒有做到位。每節課下課,有時間不去做做題目,而是去和同學們嘻嘻哈哈;每天放學回來,有時間可以看會兒書,可我不能浪費一點看電視的時間;每個週末,做完作業可以預習或複習,可我卻是在看電視。這些不都是在浪費美好時光嗎?小學六年時間已如流水般逝去,我們不能再浪費初中三年的時間了。
這些都是我做不到位的,需要改正的。從《弟子規》中就可以反映出這些問題,從而改正。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22
我從書本中看到了許許多多的名言,但是讓我感受最深的,還是高爾基說的“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名言了。
有一次期中考試的前一天,語文老師佈置回家認真地看一看書,我回到家裡以後,不但沒有讀書,而且還沒有把作業寫完。我這時想:反正試卷上考的都是老師在課堂上講的,我都會,就不用讀書了,於是我就這樣進入了夢鄉。
第二天早上,我早早地起床了,到了學校後,我把書包放在座位上,我就藉著去廁所的名義在樓下玩。直到校長在廣播裡宣佈考試馬上開始了,我才急匆匆地跑到了樓上,坐在我的座位上準備考試。
監考老師把語文試卷發到了我們每個人的手裡,我就滿懷信心地把我的名字寫在試卷上,前面的半頁做得挺順利的,但是到了課文理解題,就出現了我不會的題目,後面一頁的課外閱讀理解,我更是讀不懂了。我絞盡腦汁才想出了一兩題的答案,我懷著沮喪的心情把寫完了之後,把試卷交了。
幾天後,語文成績出來了,我一看,大吃一驚,我居然才考了81。5分!我心想:怎麼辦,怎麼辦!媽媽一定會揍我的!放學的時候,我垂頭喪氣地回到了家裡,媽媽見我垂頭喪氣,悶悶不樂,就問:“怎麼那麼不高興呀?”我啞口無言,只指了指書包,“噢,是不是沒有考好呀?”媽媽嚴肅地問,我點了點頭。
我就把試卷拿出來,讓媽媽看,媽媽看完後,語重心長地說:“你錯的都是文章的閱讀理解題目,以後多讀一讀書吧!”我說:“好的,我記住了。”
從那以後,我寫完作業就複習學過的課文,預習沒學的課文,如果這兩項任務都做完了,還有時間的話,我就再讀一讀課外書,看到好詞好句就摘抄下來,我相信如果我一直保持這樣的學習態度和閱讀習慣,學習成績一定會提高的。
果然,我的付出得到了回報,在期末考試的時候,我的語文成績又名列前茅,再次取得了優異的成績——98分,我非常高興。我的努力沒有白費,我讀了這麼多書,從裡面得到的知識使我進步,我領悟到了書籍果然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23
《弟子規》一共分為總敘,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八部分。總敘就是總的概括一下後面的七個部分。入則孝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心裡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出則弟就就是在社會上能夠順從長上,能夠順從長上,能夠奉事兄長。謹是指我們行為上要謹慎,不可放逸。信就是指言語上要言而有信,信用是成功階梯的第一步。人無信則不立。泛愛眾就是與朋友在一起相處要講平等博愛。愛人者,人恆愛之。親仁就是親近仁者,以師是之,要跟他學習。仁者無敵。餘力學文就是除了以上六個部分所學習的之外,如果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就要好好地學習其它有益的學問。教師是教育過程中的主導力量。教師道德品質不僅是教師自身的行為規範,而且還是作用於學生的教育手段。其高尚與否,關係到到素質教育能否得以正確順利地實施。透過寒假期間的學習,我對師德的含義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
教師必須有高尚的品德。教師職業的最大特點是培養,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質將直接影響下一代的成長。在教育活動過程中,教師既要把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響學生,感化學生,使學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長髮展。因而教師必須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純潔美好的心靈。在工作中,教師要安貧樂教,甘於奉獻。必須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將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實踐中去,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說的捧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教師對學生要有一顆慈母般的愛心。教師對學生慈母般的愛心應來自對教育事業的無限忠誠,對教育事業的強烈事業心和高度責任感。教師的母愛精神具有巨大的感召作用和教化力量,她能徹底地化解學生的逆反心理和對抗情緒,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如像母親一樣,無微不至地關心學生,幫助學生,對差生不嫌棄,不歧視,給他們多一點愛,就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在學習上有無窮的力量源泉。很多教師的成功經驗都證明了母愛力量的神奇作用。
教師要不斷更新充實自己的學識。博學多才對一位教師來說當然很重要。因為我們是直接面對學生的教育者,學生什麼問題都會提出來,而且往往打破沙鍋問到底。沒有廣博的知識,就不能很好地解學生之惑,傳為人之道。但知識絕不是處於靜止的狀態,它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每時每刻都在日新月異地發生著質和量的變化,特別是被稱作知識爆炸時代,數字時代,網際網路時代的今天。因而,我們這些為師者讓自己的知識處於不斷更新的狀態,跟上時代發展趨勢,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顯得更為重要。否則,不去更新,不去充實,你那點知識就是一桶死水,終會走向腐化。
透過學習《弟子規》,我深知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對學生要有慈母般的愛心,且不斷更新,充實自己的知識,做到與時代同步,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挑好肩上這付教書育人的重擔。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24
《弟子規》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童蒙養正的最佳教材,教育學生的一劑良方。這次有機會去南京學習傳統文化,我受益匪淺。我的體會是:《弟子規》能治社會百病,能給千家萬戶帶來幸福,真學真幹真受益,誰學誰受益,早學早受益。
20XX年XX月,我校正式推行學習《弟子規》,學習《弟子規》的活動雖然開展起來了,但是,如何學?真學真幹,還是學不幹;教師先學,從我做起,還是隻叫學生學,自己不沾邊等等卻是是我校學習傳統文化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弟子規》能治社會百病,能給千家萬戶來幸福,這是真的嗎?是真的,千真萬確。這關鍵是看你想不想治,想不想幸福;真想還是假想,想的厲害不厲害。如果真想而且又想得厲害,那就必須真學真幹。所謂真學,就是放下自己原有的陋知陋習,恭恭敬敬地學習聖賢人地教誨;所謂真幹,就是真力行,真實踐。只有這樣學,這樣幹,才能真受益。
在學習期間,來自北京的一位年輕小夥,由於父母不和,導致家庭關係十分緊張,使他和父親之間產生了許多激烈的矛盾,以致使他做了一些嚴重傷害父母的事。透過學習傳統文化,他明白了做人子女應有孝順父母之心,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智,對他觸動很大,在大會分享上,他痛哭流涕,三跪三扣頭表達他對父母的懺悔,場面十分感人。這就是傳統文化的魅力,他拯救了一個家庭,這也是學傳統文化的好處。
人們認為現在的孩子難管難教,真讓人發愁。尤其是學校老師面對開學的壓力,往往只注重對學生智育的培養,而忽視對學生品行道德的教育。《禮記、學記》指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是治國的根本。中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他教育思想的核心正是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這完全體現在《弟子規》一書之中。我校自從推行學習《弟子規》老師和學生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但在真學真幹上還力行不夠。比方學校安排每週六全校教職工必須參加
《弟子規》學習,我們摸著良心說說我們抱怨過沒有!我們是被“必須”限制而被動在學習,我想抱著這種心態學習,肯定收穫不大,甚至沒有收穫。學習《弟子規》重在踐行,要求學生做到的,我們老師必須先做到,用我們的實際行動為學生做榜樣,因為身教勝於言教。所以,我們在今後的學習中一定要以身作則,真抓實幹,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真學真幹。願我們共同努力把海天學校學習《弟子規》的活動推向高潮。)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25
參加為期4天的培訓班學習後,聽了許多老師的分享,聽了很多有智慧的老師的講座,感覺受益匪淺,我想,這一切,最初起步的基石皆在於《弟子規》的學習與力行。很多人說《弟子規》裡的道理很簡單,早就知曉,我很是羨慕,因為有很多道理我是在學習了《弟子規》之後才真正懂的。《弟子規》啟蒙了我的智慧,震撼著我的心靈。學校推行和落實《弟子規》也快一年了,這一年是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提高個人修養和思想昇華的過程。起初我不知道《弟子規》的魅力,也不知道弟子規所講的是什麼。開始接觸的時候我也很茫然,壓力更大的是我更不知道如何在工作中去貫徹學習弟子規,所以越學越覺得很煩,越到後面我面臨的壓力越大。不知道到底是要堅持還是放棄?
而在繼續不斷深入學習《弟子規》後,我的這一切的困惑慢慢都解決了。在這裡,我找到了人生的座標和方向,透過學習《弟子規》,我還了解了許多禮儀,懂得了許多做人道理和與人相處的原則和一些技巧,最主要應該做到誠信、友善、博愛相待,尊敬師長,尊重周圍一切人。要坐有坐像,站有站相,做到“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同事還是朋友,相處久了,避免不了有小小的摩擦,要善於溝通,如果你處理得當,就會化干戈為玉帛;反之則矛盾加深,最後連朋友都沒得做。交友必須以誠相待,相互幫助、體諒、支援和鼓勵,做到“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否則,“損友來,益友卻”;朋友有錯,不能只記著討厭人家,即使討厭也不要討厭得過了頭,因為“嫉之甚,禍且作”,真誠的人就會友好地指出,否則“過不規,道兩虧”;即使是朋友不對也要寬容對方,要齊心協力最新精品推薦地去做每一件事,不要互相依賴,推卸責任,更不能互相猜疑,做到相互照顧共同做事。
《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文化和思想,它不但教會了我們如何為人處世,如何孝順父母、尊敬老師、友愛兄弟和同學,它還教會了我們要有孝心、恭敬心和感恩心。《弟子規》像陽光一樣,給倫理失綱、人心不古、精神缺失的現代社會的人們指引了一條光明之道。尤其是作為一名技工學校的教育者,我們更是任道而重遠。教育者的使命是關注孩子的一生幸福,我們不但要教給學生知識文化,更要教會他們做人。
弟子規與我們同行,我們要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我們要堅定信心,持之以恆,做好自己,影響孩子,最終達到正己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