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蝶戀花》賞析
晏殊《蝶戀花》賞析
晏殊《蝶戀花》賞析1
晏殊《蝶戀花》賞析2
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
蝶戀花晏殊原文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蝶戀花晏殊原文註釋
第①點:檻(kǎn):一般指欄杆。
第②點:羅幕:一般指絲羅的帷幕,富貴人家所用。
第③點:朱戶:一般指猶言朱門,一般指大戶人家。
第④點:尺素:一般指書信的代稱。古人寫信用素絹,通常長約一尺,故稱尺素,語出《古詩》“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蝶戀花晏殊原文翻譯
欄杆(檻在這裡念kǎn,欄杆的意思)外,菊花被輕煙籠罩,好象含著愁;蘭葉上掛著露珠,好象在哭泣。羅幕閒垂,空氣微冷;一雙燕子飛去了。明月不知道離別的愁苦。斜斜地把月光照進屋子裡,直到天明。
昨天夜裡,秋風吹落碧樹的葉子。我獨自登上高樓,看路消失在天涯。想寄一封信。但是山水迢迢,我想念的人在哪裡呢?
蝶戀花晏殊原文賞析
全詞深婉中見含蓄,廣遠中有蘊涵。
起句寫秋曉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籠罩著一層輕煙薄霧,看上去似乎脈脈含愁;蘭花上沾有露珠,看起來又象默默飲泣。蘭和菊本就含有某種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潔),這裡用“愁煙”、“泣露”將它們人格化,將主觀感情移於客觀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畫痕跡較顯,與大晏詞珠圓玉潤的語言風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寫心情、渲染氣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寫新秋清晨,羅幕之間盪漾著一縷輕寒,燕子雙雙穿過簾幕飛走了。
這兩種現象之間本不一定存聯絡,但充滿哀愁、對節候特別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為不耐羅幕輕寒而飛去。這裡,與其說是寫燕子的感覺,不如說是寫簾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輕寒,而且心理上也盪漾著因孤孑悽悽而引起的寒意。
燕的雙飛,更反托出人的孤獨。這兩句純寫客觀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來兩句“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從今晨回溯昨夜,明點“離恨”,情感也從隱微轉為強烈。明月本是無知的自然物,它不瞭解離恨之苦,而只顧光照朱戶,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應怨恨它,但卻偏要怨。這種彷彿是無理的埋怨,卻有力地表現了女主人公離恨的煎熬中對月徹夜無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悵觸。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過片承上“到曉”,折回寫今晨登高望遠。“獨上”應上“離恨”,反照“雙飛”,而“望盡天涯”正從一夜無眠生出,脈理細密。“西風凋碧樹”,不僅是登樓即目所見,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臥聽西風落葉的回憶。碧樹因一夜西風而盡凋,足見西風之勁厲肅殺,“凋”字正傳出這一自然界的顯著變化給予主人公的強烈感受。
景既蕭索,人又孤獨,幾乎言盡的情況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現出一片無限廣遠寥廓的境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裡固然有憑高望遠的蒼茫之感,也有不見所思的空虛悵惘,但這所向空闊、毫無窒礙的境界卻又給主人公一種精神上的滿足,使其從狹小的簾幕庭院的憂傷愁悶轉向對廣遠境界的騁望,這是從“望盡”一詞中可以體味出來的。這三句儘管包含望而不見的傷離意緒,但感情是悲壯的,沒有纖柔頹靡的氣息;語言也洗淨鉛華,純用白描。這三句是此詞中流傳千古的佳句。
高樓騁望,不見所思,因而想到音書寄遠:“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彩箋,這裡指題詩的詩箋;尺素,指書信。
兩句一縱一收,將主人公音書寄遠的強烈願望與音書無寄的可悲現實對照起來寫,更加突出了“滿目山河空念遠”的悲慨,詞也就這渺茫無著落的悵惘中結束。“山長水闊”和“望盡天涯”相應,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處”的慨嘆則更增加曳不盡的情致。
婉約派詞人許多傷離懷遠之作中,這是一首頗負盛名的詞。它不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點,而且具有一般婉約詞少見的寥闊高遠的特色。它不離婉約詞,卻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約詞。
蝶戀花晏殊原文作者晏殊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詞人、詩人、散文家,北宋撫州府臨川城人(今江西進賢縣文港鎮沙河人,位於香楠峰下,其父為撫州府手力節級),是當時的撫州籍第一個宰相。晏殊與其第七子晏幾道(1037-1110),在當時北宋詞壇上,被稱為“大晏”和“小晏”。
晏殊《蝶戀花》賞析3
這首詞寫離恨相思之苦,情景交融,細緻入微,感人至深。上片重在寫景,寓情於景,一切景語皆情語。在詩人的眼中,菊花似為愁煙所籠罩,蘭花上的露珠似乎是它哭泣時流下的淚珠,這一亦真亦幻幽極悽絕的特寫鏡頭,正是抒情主人公悲涼、迷離而又孤寂的心態的寫照。“羅幕輕寒”二句將筆觸由苑中折回室內,似乎是寫燕子由於羅幕輕寒而離去,實則寫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雙飛去”,不僅是帶有鮮明的季節特徵的景物,而且,燕之“雙飛”更襯出人之“孤棲”。不難想象,當作者目送時而繞樑呢喃、時而穿簾追逐的雙燕相隨而去之際,該懷著怎樣一份孑然獨立的悵惘!“明月不諳”二句引來明月作進一步的烘托與映襯。作者嗔怪“明月不諳離恨苦”,是從另一角度加以生髮――月已圓而人未圓,作者對那皓潔的月光羨極生妒、略致微詞,乃是情理中。
下片寫登樓望遠。“昨夜西風”句,使固有的慘淡、悽迷氣氛又增添了幾分蕭瑟、幾分凜冽。西風方烈,碧樹盡凋;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望盡”,既表明其眺望之遠,也見出其凝眸之久,從時空兩方面拓展了詞境。但“望盡天涯路”,不見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書寄意了。 “山長水闊知何處”,以無可奈何的悵問作結,給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把此詞“昨夜西風”三句和歐陽修、辛棄疾的詞句一起比作治學的三種境界中之第一境界,足見本詞之負盛名。
即第一境界為: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境界為: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為: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晏殊《蝶戀花》賞析4
一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引得古往今來人們多少感嘆。今天我們一起賞析晏殊的另一名篇《蝶戀花 六曲闌干偎碧樹》。
蝶戀花 [晏殊]
六曲闌干偎碧樹,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雙飛去。
滿眼遊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濃睡覺來鶯亂語,驚殘好夢無尋處。
蝶戀花晏殊六曲賞析:
詩詞開篇就描寫了一副春日景象:闌干環繞,綠樹掩映,在陣陣和煦的春風中,楊柳舞動,展盡風姿。黃金縷,特指楊柳剛剛綻放時,嫩黃的樹枝。此處有幾個詞特需留意。闌干六曲,言闌干之曲折迴繞,樹碧,言春天樹木之茂盛。而一“偎”字,即寫出闌干碧樹的相互掩映,我們又隱隱看到漫步於其中的主人公,一會兒拍拍闌干,一會兒又依偎在碧樹旁,她在幹什麼呢?她又在想些什麼呢?此句似是寫景,但人物卻又無處不在。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二句寫景,但風而輕,似乎也體會主人公的心情,展盡二字,則道盡春日之風景,似乎楊柳在盡情展示自己的風姿,一個展字,賦予了楊柳人的情感,如同人一樣在盡情展示個人的姿態優雅。景是如此,人呢?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雙飛去。把,就是握,是誰拿出了自己裝飾精美的錚,撥弄它的弦柱,逗弄的海燕穿過珠簾,雙雙飛去了呢?上邊寫景,此句就開始寫人了,但人又在虛無縹緲中。一個“誰”,便點出只能聽到,卻沒有看到。但箏是細箏,柱為玉柱,人說晏殊是富貴人寫富貴詞,便可從此看出詞人的富貴氣象。但是誰在彈,她又在彈些什麼呢?作者沒說,留給了人們無限的想象,他只告訴我們穿簾海燕雙飛去,聽到了陣陣的箏聲,海燕穿過珠簾,雙雙飛去了。燕子在古代詩詞中,從來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意象,在晏殊的詩詞中體現的也更為突出的。“似曾相識燕歸來”中燕子是人生有限時光永恆的體現,而燕子雙飛,在晏殊詞中更是頻頻出現。《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中有“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的意象,《清平樂》又有“雙燕欲歸時節,銀屏昨夜微寒”的詞句。雙字,在詩詞中也別有意味。溫庭筠的詞中有“新貼繡(一作著綺)羅襦,雙雙金鷓鴣”的名句。燕子而雙飛,當孤獨的閨中人看到此種景象時,內心是何等傷感呢?
下片作者接著抒發個人內心的傷感,但作者並沒有鋪張,而是融情於景,寫景抒情。“滿眼遊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同“六曲闌干偎碧樹,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一樣,都是典型的春天景色,但已包含了無限的情思。遊絲,落絮,就如同流蕩在外的遊子,並且滿眼都是,怎能不引發作者的傷感呢?再加上清明時節的紛紛細雨,打落了剛剛綻放的多少杏花啊!幸福總是如此的短暫,而痛苦卻一次次打擊著人們的心靈。作者難怪要怪罪那亂語的黃鶯了,你為什麼將濃睡中的我驚醒,可讓我到哪裡去尋找那美妙的夢境呢?這與唐代金昌緒的“打起黃鶯兒,莫叫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堪稱一脈相承啊。那麼作者到底有夢到了什麼,作者卻隱而不露,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想象。
整首詞作者由寫景始,由寫人終。寫景抓住春天的特指,但有富於變化,在變化中蘊含了作者的情感,寫人先寫人物的行動,把細箏移玉柱,但穿簾雙燕卻勾起了主人公無限的傷感,成為全詞感情轉折的基點。再寫人物的心理,“驚殘好夢無尋處”,直接抒發主人公內心的傷感。整首詞寫景與寫人相互交融,透過穿簾的雙燕,亂語的黃鶯,遊絲,落絮,清明雨,使人物的心理活動步步呈現,達到了情與景的高度統一,但又含而不露,堪稱“金碧山水,一片空濛。”
晏殊《蝶戀花》賞析5
每一首唐詩,都是鮮活的遊歷圖;每一位詩人,都是資深的旅行家;跟著唐詩去旅行,在詩中尋覓美麗的風景。
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
宋代: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作者簡介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詞人、詩人、散文家,北宋撫州府臨川城人(今江西進賢縣文港鎮沙河人,位於香楠峰下,其父為撫州府手力節級),是當時的撫州籍第一個宰相。晏殊與其第七子晏幾道(1037-1110),在當時北宋詞壇上,被稱為“大晏”和“小晏”。
●重點字詞解釋
⑴蝶戀花:又名“鳳棲梧”“鵲踏枝”等。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樂章集》《張子野詞》併入“小石調”,《清真集》入“商調”。趙令畤有《商調蝶戀花》,聯章作《鼓子詞》,詠《會真記》事。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⑵檻(jiàn):古建築常於軒齋四面房基之上圍以木欄,上承屋角,下臨階砌,謂之檻。至於樓臺水榭,亦多是檻欄修建之所。
⑶羅幕:絲羅的帷幕,富貴人家所用。
⑷不諳(ān):不瞭解,沒有經驗。諳:熟悉,精通。離恨:一作“離別”。
⑸朱戶:猶言朱門,指大戶人家。
⑹凋:衰落。碧樹:綠樹。
⑺彩箋:彩色的信箋。尺素:書信的代稱。古人寫信用素絹,通常長約一尺,故稱尺素,語出《古詩十九首》“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兼:一作“無”。
●譯文
清晨欄杆外的菊花籠罩著一層愁慘的煙霧,蘭花沾露似乎是飲泣的露珠。羅幕之間透露著縷縷輕寒,一雙燕子飛去。明月不明白離別之苦,斜斜的銀輝直到破曉還穿入朱戶。
昨天夜裡西風慘烈,凋零了綠樹。我獨自登上高樓,望盡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給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連綿,碧水無盡,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處。
●賞析
《蝶戀花》是晏殊寫閨思的名篇。詞之上片運用移情於景的手法,選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點出離恨;下片承離恨而來,透過高樓獨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態生動地表現出來。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把此詞“昨夜西風”三句和柳永、辛棄疾的詞句一起比作治學的三種境界,足見此詞之負盛名。全詞深婉中見含蓄,廣遠中有蘊涵。
>晏殊《蝶戀花》賞析6
《蝶戀花》
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
羅幕輕寒,
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
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
獨上高樓,
望見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
山長水闊知何處!
晏殊的《蝶戀花》賞析
此為晏殊寫閨思的名篇。詞之上片運用移情於景的手法,選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點出離恨;下片承離恨而來,透過高樓獨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態生動地表現出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把此詞“昨夜西風”三句和歐陽修、辛棄疾的詞句一起比作治學的三種境界,足見本詞之負盛名。全詞深婉中見含蓄,廣遠中有蘊涵。
起句寫秋曉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籠罩著一層輕煙薄霧,看上去似乎在脈脈含愁;蘭花上沾有露珠,看起來又象在默默飲泣。蘭和菊本就含有某種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潔),這裡用“愁煙”、“泣露”將它們人格化,將主觀感情移於客觀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畫痕跡較顯,與大晏詞珠圓玉潤的語言風格有所不同,但在借
外物抒寫心情、渲染氣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寫新秋清晨,羅幕之間盪漾著一縷輕寒,燕子雙雙穿過簾幕飛走了。 這兩種現象之間本不一定存在聯絡,但在充滿哀愁、對節候特別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為不耐羅幕輕寒而飛去。這裡,與其說是寫燕子的感覺,不如說是寫簾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輕寒,而且在心理上也盪漾著因孤孑悽悽而引起的寒意。燕的雙飛,更反托出人的孤獨。這兩句純寫客觀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來兩句“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從今晨回溯昨夜,明點“離恨”,情感也從隱微轉為強烈。明月本是無知的自然物,它不瞭解離恨之苦,而只顧光照朱戶,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應怨恨它,但卻偏要怨。這種彷彿是無理的埋怨,卻有力地表現了女主人公在離恨的煎熬中對月徹夜無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悵觸。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過片承上“到曉”,折回寫今晨登高望遠。“獨上”應上“離恨”,反照“雙飛”,而“望盡天涯”正從一夜無眠生出,脈理細密。“西風凋碧樹”,不僅是登樓即目所見,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臥聽西風落葉的回憶。碧樹因一夜西風而盡凋,足見西風之勁厲肅殺,“凋”字正傳出這一自然界的顯著變化給予主人公的強烈感受。景既蕭索,人又孤獨,在幾乎言盡的情況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現出一片無限廣遠寥廓的境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裡固然有憑高望遠的蒼茫之感,也有不見所思的空虛悵惘,但這所向空闊、毫無窒礙的境界卻又給主人公一種精神上的滿足,使其從狹小的簾幕庭院的憂傷愁悶轉向對廣遠境界的騁望,這是從“望盡”一詞中可以體味出來的。這三句儘管包含望而不見的傷離意緒,但感情是悲壯的,沒有纖柔頹靡的氣息;語言也洗淨鉛華,純用白描。這三句是本詞中流傳千古的佳句。
高樓騁望,不見所思,因而想到音書寄遠:“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彩箋,這裡指題詩的詩箋;尺素,指書信。兩句一縱一收,將主人公音書寄遠的強烈願望與音書無寄的可悲現實對照起來寫,更加突出了“滿目山河空念遠”的悲慨,詞也就在這渺茫無著落的悵惘中結束。“山長水闊”和“望盡天涯”相應,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處”的慨嘆則更增加搖曳不盡的情致。
在婉約派詞人許多傷離懷遠之作中,這是一首頗負盛名的詞。它不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點,而且具有一般婉約詞少見的寥闊高遠的特色。它不離婉約詞,卻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約詞。
晏殊《蝶戀花》賞析7
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
宋代: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雙飛去 一作:雙來去 離恨苦 一作:離別苦)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譯文
清晨欄杆外的菊花籠罩著一層愁慘的煙霧,蘭花沾露似乎是飲泣的露珠。羅幕之間透露著縷縷輕寒,一雙燕子飛去。明月不明白離別之苦,斜斜的銀輝直到破曉還穿入朱戶。
昨天夜裡西風慘烈,凋零了綠樹。我獨自登上高樓,望盡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給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連綿,碧水無盡,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處。
賞析
婉約派詞人許多傷離懷遠之作中,這是一首頗負盛名的詞。它不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點,而且具有一般婉約詞少見的寥闊高遠的特色。它不離婉約詞,卻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約詞。
起句“檻菊愁煙蘭泣露”,寫秋曉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籠罩著一層輕煙薄霧,看上去似乎脈脈含愁;蘭花上沾有露珠,看起來又像默默飲泣。蘭和菊本就含有某種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潔),這裡用“愁煙”“泣露”將它們人格化,將主觀感情移於客觀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畫痕跡較顯,與大晏詞珠圓玉潤的語言風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寫心情、渲染氣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寫新秋清晨,羅幕之間盪漾著一縷輕寒,燕子雙雙穿過簾幕飛走了。
這兩種現象之間本不一定存聯絡,但充滿哀愁、對節候特別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為不耐羅幕輕寒而飛去。這裡,與其說是寫燕子的感覺,不如說是寫簾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輕寒,而且心理上也盪漾著因孤孑悽悽而引起的寒意。燕的雙飛,更反托出人的孤獨。這兩句純寫客觀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來兩句“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從今晨回溯昨夜,明點“離恨”,情感也從隱微轉為強烈。明月本是無知的自然物,它不瞭解離恨之苦,而只顧光照朱戶,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應怨恨它,但卻偏要怨。這種彷彿是無理的埋怨,卻有力地表現了女主人公離恨的煎熬中對月徹夜無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悵觸。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過片承上“到曉”,折回寫今晨登高望遠。“獨上”應上“離恨”,反照“雙飛”,而“望盡天涯”正從一夜無眠生出,脈理細密。“西風凋碧樹”,不僅是登樓即目所見,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臥聽西風落葉的回憶。碧樹因一夜西風而盡凋,足見西風之勁厲肅殺,“凋”字正傳出這一自然界的顯著變化給予主人公的強烈感受。景既蕭索,人又孤獨,幾乎言盡的情況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現出一片無限廣遠寥廓的境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裡固然有憑高望遠的蒼茫之感,也有不見所思的空虛悵惘,但這所向空闊、毫無窒礙的境界卻又給主人公一種精神上的滿足,使其從狹小的簾幕庭院的憂傷愁悶轉向對廣遠境界的騁望,這是從“望盡”一詞中可以體味出來的。這三句儘管包含望而不見的傷離意緒,但感情是悲壯的,沒有纖柔頹靡的氣息;語言也洗淨鉛華,純用白描。這三句是此詞中流傳千古的佳句。
高樓騁望,不見所思,因而想到音書寄遠:“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彩箋,這裡指題詩的詩箋;尺素,指書信。兩句一縱一收,將主人公音書寄遠的強烈願望與音書無寄的可悲現實對照起來寫,更加突出了“滿目山河空念遠”的悲慨,詞也就這渺茫無著落的悵惘中結束。“山長水闊”和“望盡天涯”相應,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處”的慨嘆則更增加搖曳不盡的情致。
晏殊《蝶戀花》賞析8
原文:
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字詞解釋:
⑴蝶戀花:又名“鳳棲梧”“鵲踏枝”等。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樂章集》《張子野詞》併入“小石調”,《清真集》入“商調”。趙令畤有《商調蝶戀花》,聯章作《鼓子詞》,詠《會真記》事。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⑵檻(jiàn):古建築常於軒齋四面房基之上圍以木欄,上承屋角,下臨階砌,謂之檻。至於樓臺水榭,亦多是檻欄修建之所。
⑶羅幕:絲羅的帷幕,富貴人家所用。
⑷不諳(ān):不瞭解,沒有經驗。諳:熟悉,精通。離恨:一作“離別”。
⑸朱戶:猶言朱門,指大戶人家。
⑹凋:衰落。碧樹:綠樹。
⑺彩箋:彩色的信箋。尺素:書信的代稱。古人寫信用素絹,通常長約一尺,故稱尺素,語出《古詩十九首》“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兼:一作“無”。
翻譯:
清晨欄杆外的菊花籠罩著一層愁慘的煙霧,蘭花沾露似乎是飲泣的露珠。羅幕之間透露著縷縷輕寒,一雙燕子飛去。明月不明白離別之苦,斜斜的銀輝直到破曉還穿入朱戶。
昨天夜裡西風慘烈,凋零了綠樹。我獨自登上高樓,望盡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給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連綿,碧水無盡,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處。
閱讀答案:
試題:
(1)“檻菊愁煙蘭泣露”一句中用了哪種修辭手法?渲染了什麼樣的氛圍?(2分)
(2)“昨夜西風凋碧樹”一句“景中含情”歷來為人稱道,請簡要賞析。(4分)
(3)詞中刻畫了一位什麼樣的主人公形象? 請簡要分析。(4分)
答案:
(1)(2分)①擬人;(1分)②清冷(哀愁)。(1分)
(2)(4分) ① 碧樹因一夜西風而盡凋,景色蕭索;(1分)②暗示主人公昨夜通宵不寐臥聽西風落葉的愁苦心境;(1分)蕭索之景含有強烈的孤獨之情。(2分)
(3)(4分)主人公因離別之苦而一夜未眠,次日所見庭院之景更感孤獨悽清;(1分)登高望遠不見所思,滿腹離愁更無處可寄。(1分)刻畫了一位滿腹離愁、孤獨(悵惘)的女主人公形象。(2分)
賞析:
此為晏殊寫閨思的名篇。詞之上片運用移情於景的手法,選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點出離恨;下片承離恨而來,透過高樓獨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態生動地表現出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把此詞“昨夜西風”三句和歐陽修、辛棄疾的詞句一起比作治學的三種境界,足見本詞之負盛名。全詞深婉中見含蓄,廣遠中有蘊涵。
起句寫秋曉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籠罩著一層輕煙薄霧,看上去似乎在脈脈含愁;蘭花上沾有露珠,看起來又象在默默飲泣。蘭和菊本就含有某種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潔),這裡用“愁煙”、“泣露”將它們人格化,將主觀感情移於客觀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畫痕跡較顯,與大晏詞珠圓玉潤的語言風格有所不同,但在借
外物抒寫心情、渲染氣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寫新秋清晨,羅幕之間盪漾著一縷輕寒,燕子雙雙穿過簾幕飛走了。 這兩種現象之間本不一定存在聯絡,但在充滿哀愁、對節候特別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為不耐羅幕輕寒而飛去。這裡,與其說是寫燕子的感覺,不如說是寫簾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輕寒,而且在心理上也盪漾著因孤孑悽悽而引起的寒意。燕的雙飛,更反托出人的孤獨。這兩句純寫客觀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來兩句“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從今晨回溯昨夜,明點“離恨”,情感也從隱微轉為強烈。明月本是無知的自然物,它不瞭解離恨之苦,而只顧光照朱戶,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應怨恨它,但卻偏要怨。這種彷彿是無理的埋怨,卻有力地表現了女主人公在離恨的煎熬中對月徹夜無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悵觸。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過片承上“到曉”,折回寫今晨登高望遠。“獨上”應上“離恨”,反照“雙飛”,而“望盡天涯”正從一夜無眠生出,脈理細密。“西風凋碧樹”,不僅是登樓即目所見,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臥聽西風落葉的回憶。碧樹因一夜西風而盡凋,足見西風之勁厲肅殺,“凋”字正傳出這一自然界的顯著變化給予主人公的強烈感受。景既蕭索,人又孤獨,在幾乎言盡的情況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現出一片無限廣遠寥廓的境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裡固然有憑高望遠的蒼茫之感,也有不見所思的空虛悵惘,但這所向空闊、毫無窒礙的境界卻又給主人公一種精神上的滿足,使其從狹小的簾幕庭院的憂傷愁悶轉向對廣遠境界的騁望,這是從“望盡”一詞中可以體味出 來的。這三句儘管包含望而不見的傷離意緒,但感情是悲壯的,沒有纖柔頹靡的氣息;語言也洗淨鉛華,純用白描。這三句是本詞中流傳千古的佳句。
高樓騁望,不見所思,因而想到音書寄遠:“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彩箋,這裡指題詩的詩箋;尺素,指書信。兩句一縱一收,將主人公音書寄遠的強烈願望與音書無寄的可悲現實對照起來寫,更加突出了“滿目山河空念遠”的悲慨,詞也就在這渺茫無著落的悵惘中結束。“山長水闊”和“望盡天涯”相應,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處”的慨嘆則更增加搖曳不盡的情致。
在婉約派詞人許多傷離懷遠之作中,這是一首頗負盛名的詞。它不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點,而且具有一般婉約詞少見的寥闊高遠的特色。它不離婉約詞,卻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約詞。
個人資料: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
生於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進士出身,命為秘書省正字,官至右諫議大夫、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1055年病逝於京中,封臨淄公,諡號元獻,世稱晏元獻。
晏殊以詞著於文壇,尤擅小令,風格含蓄婉麗,與其子晏幾道,被稱為“大晏”和“小晏”,又與歐陽修並稱“晏歐”;亦工詩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詞》、《晏元獻遺文》、《類要》殘本。
晏殊《蝶戀花》賞析9
蝶戀花
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別離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註釋:
①晏殊(991-1055),北宋詞人。字同叔,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北宋初期婉約詞的重要作家。七歲能寫文章,十五歲時,賜同進士出身。慶曆中官至集賢殿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逝世後,贈司空兼侍中,諡元獻,世稱晏元獻。范仲淹、歐陽修等皆出其門下。其詞多描寫四季景物、男女戀情、詩酒優遊、離愁別恨,反映富貴閒適的生活。風格與形式同南唐馮延巳相近。語言婉麗,音韻和諧,工巧凝鍊,意境清新。善於捕捉事物特徵,熔鑄佳句。也能詩,詩意活潑輕快,但多已散佚。《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歸來”二句,傳誦頗廣。原有集,已散佚,僅存《珠玉詞》一卷及清人所輯《晏元獻遺文》。
②檻:欄杆;羅幕:絲羅的帷幕;朱戶:猶言朱門,指大戶人家;尺素:書信的代稱。古人寫信用素絹,通常長約一尺,故稱尺素,語出《古詩》“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賞析
這是一首抒寫離恨相思之苦旳詞作。
上闋移情於景,借景抒情,一切景語皆情語:
“檻菊愁煙蘭泣露。”清晨欄杆外旳菊花,籠罩著一層慘淡旳煙霧,蘭花沾有晨露,似乎是飲泣旳淚珠。
“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暮秋清晨,羅幕之間透露著縷縷輕寒,燕子也因忍受不住這秋天旳寒意,雙雙向南方飛去。
“明月不諳別離苦,斜光到曉穿朱戶。”詞人一夜輾轉難眠,皎潔旳月亮不明白離別相思之苦,銀輝灑向人間,一直到了拂曉,還斜照著紅紅旳門戶。
下闋登樓望遠,更是情不能自已:
“昨夜西風凋碧樹。”昨夜西風冽冽,凋零了綠樹。秋風蕭瑟,落葉飄飄。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我獨自登上高樓,騁目遠眺,山闊水長,天涯漫漫,人世間旳一切已如浮雲過世。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情也悠悠、恨也悠悠。見不到心愛旳人,也只有寄書傳情了,可是天遙地遠,萬水千山,又不知道我心愛旳人她在何處,這封情意綿綿旳書信又將送到那裡去呢?
這首詞寫離恨相思之苦,疏澹旳筆墨、溫婉旳格調、謹嚴旳章法,傳達出了詞人旳暮秋懷人旳深厚感情。“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語言洗練凝重,氣象崢嶸,立志高遠。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把這三句與柳永(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辛棄疾(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旳詞句一起比作治學旳三種境界中之第一境界,足見本詞之負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