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中的舞蹈解析
春江花月夜中的舞蹈解析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作品。此詩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以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創造性地再現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萬里長江畫卷,同時寄寓著遊子思歸的離別相思之苦。詩篇意境空明,纏綿悱惻,洗淨了六朝宮體的濃脂膩粉,詞清語麗,韻調優美,炙人口,乃千古絕唱,素有“孤篇蓋全唐”之譽。
中國舞蹈名作賞——《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古典女子獨舞
編導:慄承廉
編曲:諸信恩根據同名古曲改編
首演:1957年
主演:陳愛蓮
團體:北京舞蹈學校
《春江花月夜》原是柳堯章根據傳統琵琶曲《夕陽簫鼓》改編並易名的一首樂曲,樂曲表現夕陽西下時人們在簫鼓伴奏下輕歌曼舞和搖歸舟的動人景象。而舞蹈編導者則給這首樂曲以新的解釋,並賦予了嶄新的藝術形象。
舞蹈表現了一位古代少女在春天的`月夜,漫步於江邊花叢中,觸景生情,幻想著自己將來美滿、幸福的愛情生活。舞者身穿藍色衣裙,雙手持白色羽毛摺扇,舞蹈動作語彙全部採用的是中國古典舞蹈風格的動作、姿態和造型,透過“聞花“、“照影“(對著江水映照自己的身影)、“聽鳥鳴”、“學鳥飛翔”以及“想像中的愛情幸福”等情節,表現出特定的環境和人物的思想感情。這個舞蹈創作演出的成功,除了編導慄承廉具有較深的中國古典舞的造詣和編舞的技巧能力外,還與表演者陳愛蓮出色地駕馭中國古典舞風韻,動律細膩、深情地塑造出一個典型的古典少女的舞蹈形象分不開的。
1959年,北京電影製片廠將這個舞蹈作品收人彩色舞臺藝術片《百鳳朝陽》中。1962年,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行的第八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上由陳愛蓮表演的女子獨舞《春江花月夜》獲得舞蹈比賽古典舞金質獎章,為祖國贏得了榮譽。1994年,在“中華民族20世紀舞蹈經典”評比中該作品獲經典作品金像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