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賞析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賞析
《春江花月夜》這首詩超出了單純寫景的侷限,賦予傳統題材以新意,融詩、情、哲於一體。全詩描繪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在盡情讚歎大自然的美景時,引發對天際與自然、江月與人生、永恆與短暫的哲學思考。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賞析,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精彩內容可瀏覽(www.ruiwen.com/wenxue)。
《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一生只流傳兩首詩的張若虛,因此詩奠定了他在唐詩史上的大家地位,被譽為“孤篇橫絕,竟為大家”。聞一多稱此詩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春江花月夜》雖然用的是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的舊題,但張若虛脫出窠臼,突破了樂府舊題只寫春情閨怨的侷限,將人世間春、江、花、月、夜五種最美好的景物集中融合到一起,再現了江南春夜動人的美景,構成了奇妙的藝術境界,千百年來令無數讀者為之傾倒,產生了永久的藝術魅力。
一、音韻美
張若虛生活在大唐盛世,是一個健康、繁榮、向上的時代,時代賦予了人們蓬勃、浪漫的性格,作為才子的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的體制上表現出自由創新的特色。全詩三十六句,分為九個章節,每個章節都可以看成一首七言絕句。詩中各章節採用了逐章轉韻法,每章節換韻,共換了九次。先是平聲庚韻起首,依次是仄聲霰韻、平聲真韻、仄聲紙韻、平聲尤韻、平聲開韻、平聲文韻、平聲麻韻、仄聲遇韻。整首詩平仄交錯、高低相間,達到了迴環往復又層出不窮的效果,形成節奏鮮明的音樂美。如詩中從白雲一片去悠悠到江潭落月復西斜,迴旋運用平聲韻,抒發了男女間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思,達到了氣韻悠長的效果。同時全詩句子採用民歌風調,加強了句子的節奏感與音樂美。如詩中“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民歌中常用的問答體手法。
《春江花月夜》採用平仄交錯韻法,讀起來優美動聽。這種藝術構思使得全詩瀰漫著音樂情味:節奏鮮明、旋律悠揚、音韻迴轉,體現出抑揚頓挫的音韻美。並且章節間的韻律變化,使春、江、花、月、夜五種事物交錯變換,表現出詩人思緒萬千又不斷變化的心境。整首詩語言優美、音韻和諧,好像一首月光小夜曲。全詩隨著詩人內心的情感起伏變化而轉韻,使韻律隨著詩情而曲折迴旋,帶來強烈的節奏感和音韻美,讀起來朗朗上口。正因為這首詩的音樂美,讓人覺得讀這首詩是一種享受,也能激發讀者慢慢品味的興趣。
二、自然美
這首詩首先再現了江南的自然美。開篇“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給我們描繪了清麗、意趣盎然的春江花月夜美景:春天的江水一片平闊,一輪明月悄然升起,海水連著明月,明月照著江水,賦予了明月和潮水鮮活的生命,充滿著生機。江水與明月相互輝映,好像江連海、海生月,江天一色,構成了壯觀的景色。“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一江春水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靜靜流淌,月光將清輝灑向花林,使江南春夜籠罩在月色下,顯得如此的幽靜和安謐。詩人由遠及近,將詩中的春、江、花、月、夜五種景物一一呈現,春,溫柔和煦;江,悠遠浩蕩;花,清幽芳香;月,皎潔柔美;夜,寧靜祥和。描繪出如詩如畫的美景,一切都沉浸在神話般的意境中。
此詩給我們展示了意境優美、色彩清新的畫面。春、江、花、月、夜同生共出,一江的春水和大海相連,一輪皎潔的明月和潮水共生,而月光隨著萬里江波閃爍。一時間,月光下的江水、沙灘、楓樹、原野、花林、扁舟、鏡臺、高樓、飛鴻、思婦等構成了美好的意境,漆黑的春夜閃爍著光明,處處散發著勃勃生機。這些景象讓我們看到了江水的動態美,天宇的靜幽美,月兒的明媚美,以及由此三者產生的色彩美、變幻美。這種似夢似幻的春夜景色,使詩中的自然充滿著無窮魅力,一幅疏密相間、錯落有致的美景呈現在我們面前。
三、哲理美
這首詩超出了單純寫景的侷限,賦予傳統題材以新意,融詩、情、哲於一體。全詩描繪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在盡情讚歎大自然的美景時,引發對天際與自然、江月與人生、永恆與短暫的哲學思考。
全詩以月的升降、陰晴圓缺,以及月光下的景物等,引發對人生宇宙奧秘的思考,引起詩人的無限遐想,發出“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疑問,江月年年相似,人生代代相傳,此月此光是何時第一次照耀人間,今朝的孤月又是為了照何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與江月相比,人的生命是短暫的,人類代代相傳也是永恆的。詩人在與自然的對話中,悟到了有限與無限的平衡,他用詩化的語言、詩化的哲理,告訴我們應該珍惜青春年華與良辰美景,讓我們悟到了生命的意義。其實這首詩有著憧憬與悲傷,詩中有對人生短暫的感慨,有對宇宙奧秘的疑問,有對思念的感傷,有著淡淡的惆悵。但這種感傷只是讓人感到一種淡淡的哀愁,春江花月,流水悠悠,面對空曠的宇宙,感受到生命的有限。詩人在想象中給我們創造了一個嶄新的時空,體現了詩人對宇宙的關注與探索。這首詩雖然悲傷,但春日顯出的`種種復甦跡象,並沒有帶來真正沉重的顯示內容,帶給我們的仍然是永恆的江山、無限的風光,這是夾雜著感傷的歡愉。
四、意境美
在古代傳統文藝理論中,意境是作者主觀情感與客觀物象相互交融達到的藝術境界。中國古代論詩尤其強調意境,王昌齡在《詩格》中提出了物境、情境、意境三境。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指出“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春江花月夜》描繪了波光、夜空、白雲、鏡臺、閨閣等一系列優美的景象,展開了一幅春江花月夜的畫卷,在繪景的同時融入詩人對好景不常在、人生短暫的感懷,詩情、畫意融合在一起,把讀者帶入了靜謐的境界。不管是寫景還是抒情,都凸顯了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全詩從春、江、花、月、夜五種景物切入,把由此引發的各種意象組織在一起,以“月”作為全詩的主脈,不管是皎潔的明月,還是纏綿的明月、迷離的明月,都是作者高超藝術手法的體現。《春江花月夜》似乎不是在詠春、賞花、頌月、唱夜,而是在悲春、愁江、惜花、嘆月、泣夜,這五種意象是構成意境的材料,樓上月的徘徊,鏡中月的清影,落月裡的餘暉等,構成了不同的意象群,而這種優美的意境超出了具體的意象,也超出了具體的時空,無不滲透著詩人的主觀情感,給讀者帶來更多的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