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謝中書書與記承天寺夜遊複習講義

答謝中書書與記承天寺夜遊複習講義

  導語:《答謝中書書》作者將謝中書當作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短文兩篇》複習講義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

  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譯文: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讚歎的啊。巍峨的山峰聳入雲端,

  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

  叢,四季長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

  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裡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

  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記承天寺夜遊 蘇 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

  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

  者耳。

  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脫了衣服,打算睡覺,這時月光照進門裡,(十分

  美好),我高興地起來走到戶外。想到沒有人與我同樂,於是到承天寺去找張懷

  民。張懷民也還沒有睡覺,(於是)我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

  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荇。哪 一夜沒有月

  光?哪裡沒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閒人啊。

  一、文學常識

  1、 陶弘景(452 - 536年) ,字通明,南朝梁時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 人,曾擔

  任諸王的侍讀,後隱居句曲山,可是“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無不前以諮詢,月

  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

  2、(蘇軾),他(北宋)(朝代)的(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

  號(東坡居士),與父(蘇洵),弟(蘇轍)並稱為“三蘇” ,為“唐宋八大

  家”之一。

  二、一詞多義

  與:相與步於中庭。(跟,向。介詞) 念無與為樂者。(和,連詞。)

  遂:遂至承天寺。(於是) 意將遂入以攻其後也。(打洞)《狼》

  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極點)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尋:尋張懷民。(尋找) 未果,尋病終。(不久)《桃花源記》

  空:庭下如積水空明。(空曠澄澈) 空谷傳響。(空蕩蕩的)《三峽》

  三、古今異義

  但: 古義:只是,只不過;今義:但是,錶轉折關係的連詞

  耳: 古義:助詞,表示限制語氣,相當於“ 而已”“罷了”;今義:名

  詞,耳朵。

  閒人: 古義: 不汲汲於名利而能從容留連於光景之人;今義 與事無關的

  人

  月色入戶

  戶: 古義:多指門;今義:住戶、人家

  念無與為樂者

  念: 古義:考慮,想到;今義:紀念,思念 ,讀

  蓋: 古義:原來是,表推測原因;今義:器物上有遮蓋作用的東西。

  庭中: 古義:院子裡;今義:庭子中間。

  四、詞類活用

  步:名詞作動詞,散步。例句:相與步於中庭。

  五、特殊句式

  倒裝句

  相與步於中庭:(我們)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介賓短語後置,應

  為“相與於中庭步”)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只不過缺少像我們倆這樣的閒人罷了。(定

  語後置)

  省略句

  解衣欲睡:(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省略主語)

  判斷句

  蓋竹柏影也(也)

  主旨句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蓋竹柏影也

  表達出作者孤寂淒涼,無所歸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鬱,

  以及他豁達的人生觀。

  六、內容理解

  《答謝中書書》

  1.文中的意境美表現在那些方面?

  (1)山水相映之美。

  (2)色彩配合之美。

  (3)晨昏變化之美。

  (4)動靜相襯之美

  2.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繪自己隱居地的秀美景色?

  從形態、色彩、聲音三個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3.作者是怎樣進行動靜結合的景物摹寫的?

  一是形體的動與靜:高峰為靜,流水為動。

  二是光色的動與靜: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

  三是聲響的動與靜: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

  水為動。

  4.作者在描寫景物時觀察角度有什麼變化?感官角度有什麼變化?找出課本相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