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陶弘景《答謝中書書》的美
探究陶弘景《答謝中書書》的美
引言:《答謝中書書》是淺易文言文,以“美”字統攝全篇。那麼《答謝中書書》的美在哪些地方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探究陶弘景《答謝中書書》的美,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南北朝】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答謝中書書》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開頭寫道“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個“美”字,是山川風物的客觀形態,也是作者對山川風物的審美感受——愉悅,“實欲界之仙都”,將在山水之中飄飄欲仙的自得之態表露無疑。這篇山水小品,僅用了六十八個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羅了四時,兼顧了晨昏,山川草木,飛禽走獸,抒情議論,各類皆備,可謂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
本文的美,主要表現在如下三方面。本文作者從如下幾方面濡墨染彩、熔裁營構,使文章清幽雋雅,像詩一般優美動人。
其一
山水相映之美。有山無水則無趣,有水無山又乏味。山水相伴相映,則神采煥然,情味盎然。這裡是“高峰入雲”。峰,其形峻峭;入雲,高入天際。山下是“清流見底”。水流迤邐,清明澄澈。峰高水清,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相映成趣。
其二
色彩配合之美。山青水綠固然清幽雅靜,但色調單一卻使人感到冷寂。這裡“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還有“青林翠竹,四時俱備”。石巖壁立千仞,五色爭輝,眾彩紛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緞上綴以碧玉翡翠,頓成奇觀。兩岸猶如懸著兩幅錦幛,上有藍天作背景,下有流水為襯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則更為絢麗動人。
其三
晨昏變化之美。前面寫了四時俱備的常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早晨,先是白霧繚繞,繼而是如絮如帶,再而是似煙似縷,最後不見霧紗,只見晨曦,猿啼鳥鳴,眾音齊會,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暮靄罩山,飛鳥歸林,猿猴息樹,山色蒼茫,這時原來潛游水底的魚飛躍而出,靜中見動,寂中現響,別具意趣。作者觀察極細,筆致極纖,把握了事物特徵,描摹山水情態,使人目隨筆轉,情偕意遷,晨景熱烈歡躍,暮象清靜幽寂,給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
其四
動靜相襯之美。客觀景物不會單調劃一,散文寫法也切忌呆板凝滯。作者很注意動與靜的變幻與配搭。一是形體的動與靜:高峰為靜,流水為動;二是光色的動與靜: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三是聲響的動與靜: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以上各種景物,交相作用,互為影響,構成了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軸。縝密的結構。本文雖屬小品,可是作者仍精心結撰,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從古至今,以“共談”概說人人皆愛,以“美”點明全文中心。當中部分則具體敘寫山川之美。最後殿以“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先以感嘆總括前文,復以名人證實此說。這樣,首尾呼應,議敘結合,使文章主體部分更為鮮明突出。文中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峰入雲”,再俯瞰“清流見底”,復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後又分 “曉”與“夕”兩層來寫,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結構得如此經緯分明,脈絡貫通,十分難得。凝練的語言。這篇小品語言極富特色,言簡意賅,無一句之虛,無一字之冗。先言“高峰”給人以印象,再以“入雲”給人以具象。同樣,先以“清流”使人初感,“見底”則給人以實感。“五色交輝”“猿鳥亂鳴”“沉鱗競躍”,“交”“亂”“競”幾個副詞的運用,使顏色、聲音、動作的狀態表露無遺。本文以四言句為主,很是整飭,最後以長句收束,猶如滔滔急流,瀉入大海。《答謝中書書》反映了作者陶弘景娛情山水的思想。南北朝時,因政局動盪,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陶弘景因此而隱居茅山。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畫水,表明自己所好,並作為對友人的安慰,如吳均的《與顧章書》《與朱元思書》,都屬此類。這類作品雖沒有表現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卻以其高超的藝術筆力,創作了具有相當美學價值的精品,具有較高的鑑賞意義。
釋義:
1、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山河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共同談論(讚賞的)。
川:河。
之:的。
共:共同。
2、高峰入雲,清流見底。
高高的山峰聳入雲端,清澈的河流(能)看見水底。
峰:山峰。
3、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
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正色。
交:交錯,交織。
輝:光輝。
交輝:交相輝映。
4、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青蔥的樹林,翠綠的竹叢,四季都具備。
四時:四季。
俱:全、都。
備:具備,完備。
5、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清晨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混雜的鳴叫聲;夕陽將要落山(的時候),潛游的魚爭相跳出(水面)。
曉:清晨。
歇:消散。
亂:混雜。
夕:傍晚。
欲:將要。
頹:下墜,這裡指太陽落山。
沉:沉沒,這裡指潛在水中。
鱗:魚。
競:爭相。
躍:跳。
6、實是欲界之仙都。
(這裡)確實是人間的仙境。
實:確實,的確。
欲界:人間。
仙都:仙境。
7、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從謝靈運到現在,不再有能夠欣賞這種奇異(景色)的人了。
自:從。
康樂:謝靈運。
以來:到現在。
未:不,沒有。
復:又,再。
與:參與,這裡指欣賞。
奇:奇異。
賞析
《答謝中書書》是作者寄給謝微談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箋。全文結構巧妙,語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於一身,切切實實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雖然平和卻很自然,且立意高遠;接著的“高峰入雲,清流見底”至“夕日欲頹,沉鱗競躍”,不足五十個字,卻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飛禽走獸。靜物和動物,各自躍然在目,不絕於耳;形態各異,卻渾然一體,鮮活如生。閱讀全文,則朗朗爽口,美文麗句脫口而出,頓時吐氣如蘭。“實是欲界之仙都”,這歸納之句又回首返顧,使得全文前後呼應,上下貫通。就是最後簡短的`議論,也是言簡意賅,切中文義。
統觀全文,語言精練。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組成一部分,少一字會斷章離義,多一字便畫蛇添足。一個景物,僅僅四字,便描繪恰當,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個心聲一句話,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頹”,勢在必然。“沉鱗競躍”,變化突然。分析文章結構,亦不失巧妙,雜而不亂,結合有序。
《答謝中書書》一文,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黑暗的時期,因為各種矛盾非常尖銳,政局極度動盪,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旨圖從自然美中去尋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脫,因而他們常在書信中描述山水,來表明自己之所好,並從而作為對友人的問候和安慰,這類作品雖然沒有表現出多麼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是卻以其高超的藝術筆觸,創作了具有相當高的美學價值的文學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較高的鑑賞意義。
作者簡介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卒諡貞白先生。南朝梁時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時也是著名的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自幼聰明異常,十五歲著《尋山志》。二十歲被引為諸王侍讀,後拜左衛殿中將軍。三十六歲梁代齊而立,隱居句曲山(茅山)。梁武帝早年便與陶弘景認識,稱帝之後,想讓其出山為官,輔佐朝政。陶於是畫了一張畫,兩頭牛,一個自在地吃草,一個帶著金籠頭,被拿著鞭子的人牽著鼻子。梁武帝一見,便知其意,雖不為官,但書信不斷,人稱“山中宰相”。他的思想脫胎於老莊哲學和葛洪的神仙道教,雜有儒家和佛教觀點。工草隸行書尤妙。對歷算、地理、醫藥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農本草經》,並增收魏晉間名醫所用新藥,成《本草經集註》七卷,共載藥物730種,並首創沿用至今的藥物分類方法,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實分類,對本草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原書已佚,現在敦煌發現殘本)其內容為歷代本草書籍收載,得以流傳。另著有《陶隱居集》、《真誥》、《真靈位業圖》、《陶氏效驗方》、《補闕肘後百一方》、《陶隱居本草》、《藥總訣》等。本文選自《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梁文》。
弘景自幼聰明,十歲讀葛洪《神仙傳》,便立志養生。不足二十,作諸王侍讀。雖在公門,不善交際,專心讀書。三十六歲辭官隱居。弘景為人,《梁書·處士傳》稱:“圓通謙謹,出處冥會,心如明鏡,遇物便了”。又作渾天象,高三尺,刻有二十八宿度數,七曜行道,不但用於天文曆法,對修道也有幫助。曾夢佛受菩提記,名為勝力菩薩,於是到阿育王塔自己發誓,受五大戒。大同二年去世,時年八十五歲(一說八十一歲),顏色不變,屈申自如,香氣滿山,數日不散。先生學問淵博,著述豐富,今列於後:《學苑》一百卷,《孝經》、《論語》序注十二卷,《三禮序》一卷,注《尚書》、《毛詩傳》一卷,《老子內外集》四卷,《玉匱記》三卷,《三國志贊述》一卷,《抱朴子注》二十卷,《世語闕字》二卷,《古今州郡記》三卷,並造《西域圖》一張,《帝王年曆》五卷,《續臨川康王世說》二卷,《太公孫吳書略注》二卷,《員儀集要》三卷,《七曜新舊術數》二卷,《風雨水旱飢疫佔要》一卷,《算術藝術雜事》一卷,《卜筮略要》一卷,《靈奇秘奧》一卷,《舉百事吉凶歷》一卷,《登真隱訣》二十四卷,《真誥》十卷,《合丹藥諸法式節度》一卷,《本草經注》七卷,《肘後百一方》三卷,《夢書》一卷,《效驗施用方》五卷,《集金丹藥白方》一卷,《服雲母諸石方》一卷,《服食草木雜藥法》一卷,《斷谷秘方》一卷,《消除三尸諸要法》一卷,《服氣導引》一卷,《人間卻災患法》一卷。
另據唐李延壽《南史》:“撰而未訖又十部,唯弟子得之”,藏於敦煌石室的《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當是其中的一部。是現今為止,唯一記載《湯液經法》內容的醫學文獻,提出了五臟辯證的提綱,在《傷寒論》與《湯液經法》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可算是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經典鉅著。他撰寫的著作很多,除上面提到的以外,還有《真誥》、《登真隱訣》、《養性延命錄》、《集金丹黃白方》、《藥總訣》、《華陽陶隱居集》等。能書善畫,通琴棋醫術;書法工於草隸,其畫清真。書畫有《二牛圖》、《山居圖》、《瘞鶴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