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略“清麗的山水畫,流動的山水詩”《答謝中書書》

領略“清麗的山水畫,流動的山水詩”《答謝中書書》

  引導語:我們一起來領略《答謝中書書》詩中的美景與意境,歡迎大家閱讀!

  領略“清麗的山水畫,流動的山水詩”《答謝中書書》

  《答謝中書書》初讀之時不像是讀傳統的文言文,倒像是讀一首清新的山水詩,是品文還是賞詩?側重於理解還是側重賞析?知人論世還是因聲求氣?尤其是如此短的文章,面對著缺乏鑑賞能力的八年級學生,運用怎樣的教學策略,才能做到縱向走進淺文深處,橫向拉長短文的篇幅,才能夠真正引領學生走進文字,感受美景,體悟美情呢?思考良久,還是沒有思路,忍不住看了盧立銀老師的教學設計,立刻就被吸引住了,盧老師的教學設計如行雲流水般的自然,如清水出芙蓉般的清新,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都是頗具匠心,精巧的設計與精美的文章,相得益彰。實在是非常佩服盧老師,再次申明不是做點評,真心實意地向盧老師學習。盧老師這個設計最大的特點體現在一個“巧”字上。

  一是巧設“主問題”

  正如盧老師在設計中所言:“主問題的緣起:來自課文前導語提示中編者的一句話。巧借他人的評議構架起文字的教學思路,讓課堂走向集中而豐滿。”我覺得這個主問題的設計,既架構清晰的教學思路,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又降低了閱讀文言文的門檻,讓學生輕而易舉並且充滿興趣地走進這“清麗的山水畫,流動的山水詩”中,同時更是形象地表明瞭這節課的學習目標,那就是賞畫品詩,後面的幾個教學環節,都是為了達成這個目標而設,起到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

  二是巧品“文”中“言”

  雖然這篇文如詩如畫,但畢竟還是一篇文言文,如何恰當處理“文”與“言”的關係,在“文”與“言”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一直是語文人的困惑,盧老師在他的教學設計中,給我們做了一個完美的詮釋。比如他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陶弘景認為這些美景:“實是欲界之仙都。”此句我們把它改為“是欲界之仙都”,怎樣?既能夠讓學生在語境中理解掌握“實”的含義,又能夠陶對此美景的感嘆與讚美之情。再接著追問“再改為’實是人間之仙都’,又怎樣?”既理解了 “欲界”的含義,又道出作者之用心所在也,人之慾望難以填滿,有對世俗生活的厭倦,希望能夠超脫於世。再比如“交”“亂”“競”幾個副詞的運用,盧老師都有提及,這樣的設計就讓文言之“言”有了溫度,有了情感,實屬難得。

  三是巧搭小臺階

  盧老師設計中最為巧妙絕倫的地方在於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學情,在賞析詩句環節中做了這樣的設計,“‘我從__________(詞、句)中感受到了動態 之美’”,這個設計看似簡單但盧老師一定是考慮到了初二學生在賞析詩歌上的學習障礙,沒有簡單處理為用了什麼手法來寫的,而是給學生搭了一個賞析詩歌方法的臺階,使得學生能夠夠得著,然後再發揮個性與優勢,如果老師能給一個賞析的範例,效果能否更好。再比如說對這句話 “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的理解解也應該是本文的難點,盧老師也沒有簡單地介紹作者的思想生平,也沒有過多介紹謝靈運,而是給個一個“山中宰相”的小故事,實在是非常巧妙,讓學生很容易就深入領會作者的心靈世界,體會作者的隱居生活的愜意和自在。巧在臺階搭設“細雨沾衣看不進,閒花落地聽無聲”。

  非有高超的`理論水平、豐富的教學經驗、智慧的教學藝術難為此巧妙的教學設計,讀過之後,受益匪淺。

  [知識拓展]

  答謝中書書

  朝代:南北朝

  作者:陶弘景

  原文: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夕日 一作:陽)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賞讚嘆的。巍峨的山峰聳入雲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裡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註釋

  1.答:回覆。謝中書:即謝微(一說謝徵),字元度,陳郡陽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書鴻臚(掌朝廷機密文書),所以稱之為謝中書。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2.山川:山河。之:的。

  3.共談:共同談賞的。

  4.五色交輝:這裡形容石壁色彩斑斕。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正色,交輝,指交相輝映。

  5.青林:青蔥的樹林。翠竹:翠綠的竹子。

  6.四時:四季。俱:都。

  7.歇:消。

  8.亂:此起彼伏。

  9.夕日欲頹:太陽快要落山了。頹,墜落。

  10.沉鱗競躍:潛游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面。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競躍,競相跳躍。

  11.實:確實,的確。欲界之仙都:即人間仙境。欲界,佛家語,佛教把世界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沒有擺脫世俗的七情六慾的眾生所處境界,即指人間。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12.康樂:指南朝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他繼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為康樂公。是南朝文學家。

  13.復:又。與(yù):參與,這裡有欣賞領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異。

  鑑賞

  《答謝中書書》是作者寄給謝微談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箋。全文結構巧妙,語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於一身,切切實實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雖然平和卻很自然,且立意高遠;接著的“高峰入雲,清流見底”至“夕日欲頹,沉鱗競躍”,不足五十個字,卻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飛禽走獸。靜物和動物,各自躍然在目,不絕於耳;形態各異,卻渾然一體,鮮活如生。閱讀全文,則朗朗爽口,美文麗句脫口而出,頓時吐氣如蘭。“實是欲界之仙都”,這歸納之句又回首返顧,使得全文前後呼應,上下貫通。就是最後簡短的議論,也是言簡意賅,切中文義。

  統觀全文,語言精練。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組成一部分,少一字會斷章離義,多一字便畫蛇添足。一個景物,僅僅四字,便描繪恰當,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個心聲一句話,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頹”,勢在必然。“沉鱗競躍”,變化突然。分析文章結構,亦不失巧妙,雜而不亂,結合有序。

  《答謝中書書》一文,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黑暗的時期,因為各種矛盾非常尖銳,政局極度動盪,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旨圖從自然美中去尋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脫,因而他們常在書信中描述山水,來表明自己之所好,並從而作為對友人的問候和安慰,這類作品雖然沒有表現出多麼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是卻以其高超的藝術筆觸,創作了具有相當高的美學價值的文學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較高的鑑賞意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