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導學案

《赤壁賦》導學案

  【使用說明】

  1.建議學生初讀課文之前認真閱讀預習案,瞭解蘇軾的相關資料。

  2.本導學案分三課時進行,重點放在自主合作探究案的探討上。

  3.注重以讀背為主的學習方式,採用問題式教學的手段引導學生思考,循序漸進。

  【學習目標】

  1、瞭解“賦”的特徵,鑑賞本文的音韻美和意境美。

  2、體會景物描寫之中深沉的感情,理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3、學習賦主客問答這一傳統手法在表達思想情感中的作用。

  4、結合作者處境,體驗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5、熟讀成誦,增加文言積累,積澱文言語感。

  【學習難點】

  1、 體會景物描寫之中深沉的感情,理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2、 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現出來的感情變化。

  自主預習案

  一、作者簡介:

  蘇軾(1037——1011),字子,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北宋代文學家、書畫家。他在詩、詞、歌、賦、散文、書法、繪畫、醫藥、禪理、哲學、飲食、服飾、金石、園林藝術等方面均有較高的造詣,學識廣博。是中國文學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詩歌:代表北宋詩的最高成就,與黃庭堅並稱為“蘇黃”;

  詞: 開“豪放派”的先河,與辛棄疾並稱為“蘇辛”;

  散文:發展了歐陽修平易舒緩的文風,與歐陽修並稱為“歐蘇”;與“韓愈、柳宗元、 歐陽修、 王安石、 蘇 、蘇轍 、曾鞏 ”合稱“唐宋八大家”;

  書法:自成一家,長於行書、楷書,同黃庭堅、米、並稱“宋四家”;他又是我國古代楷書的四大流派的開創者之一(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蘇軾);

  畫作:開創了湖州畫派。

  他仕途失意,命運多舛,生活顛沛坎坷。這與他既反對王安石比較激進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馬光的廢新法的政治主張有莫大的關係。有《東坡集》《東坡樂府》傳世,諡號“文忠”。

  二、寫作背景:

  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黃州團練副使是一個虛職, 蘇軾不能簽署公事,不得擅離安置所,心裡十分苦悶。宋代的黃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黃岡,其西北的長江邊上,有一處風景勝地。那兒立著一座紅色的山崖,因為形狀有些象鼻子,人們稱它為“赤鼻磯”;又因為山崖陡峭如一面牆壁,所以也被稱為“赤壁”。蘇軾經常來赤鼻磯遊覽望,或泛舟夜遊。江城的一切風物,都給政治失意的蘇軾帶來莫大的安慰。這段時期,蘇軾創作了三篇千古傑作——一詞二賦。

  【注】在新舊兩派的激烈鬥爭中,蘇軾因反對主張變革的王安石一派,元豐二年(1079),李定、舒dǎn、何正臣三人摘出他的一些諷刺新法的詩句,加以彈劾。(“烏臺”,即御史府,是專任彈劾百官的中央機關。)這就是有名的“烏臺詩案”, “烏臺詩案”是一個有名的文字獄,也是一個冤獄。蘇軾差點兒被殺頭。

  三、有關“賦”的文體簡介:

  1、含義:本是一種詩歌表現手法,到漢代形成一種有韻的特定體制,成為一種形體比較自由靈活的韻文。

  2、 特點:

  A、語句上以四、六字句為主,並追求偶,且允許有參差錯落。

  B、語音上要求聲律和諧;

  C、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多用鋪陳手法。

  3、分類:

  大賦:以鋪敘事物為主;

  小賦:以抒情為主;

  文賦:近於散文;

  賦、律賦:接近於文;

  四、整體感知:

  1、生字詞:

  壬戌(rén xū)之秋 舉酒屬(zhǔ)客 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

  徘徊於鬥(dǒu)牛之間 如馮(píng)虛御風 桂(zhào)兮蘭槳

  擊空明兮溯(sù)流光 倚歌而和(hè)之 餘音嫋嫋(niǎo)

  泣孤舟之(lí)婦 蘇子(qiǎo)然 山川相繆(liáo)

  舳(zhú lú)千里 (shī)酒臨江 橫(shuò)賦詩

  漁於江渚(zhǔ)之上 駕一葉之扁(piān)舟 舉(páo)尊以相屬

  寄蜉蝣(fú yóu)於天地 無盡藏(zàng)也 相與枕藉(jiè)乎舟

  2、誦讀方法指導:

  讀出重音:

  如“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婦”,動詞重讀;“哀吾生之須臾,慕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韻字重讀;“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羨乎”疑詞重讀。

  讀出節奏:

  如:況/吾與子//漁於///江渚之上,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

  讀氣勢:

  如“方其破荊洲,下東陵,順流而東也,(停頓較小語速較快)舳千里,旌旗蔽空,酒臨江,橫朔賦詩(語速舒緩)固一世之雄也,(停頓較大氣勢豪邁)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轉緩慢低沉)”。

  讀出情感:

  如:“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何其樂也。“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何悲哉。“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

  而吾與子所共適”,何其曠達。“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又何其灑脫。讀者細心體悟詞語的抑揚頓挫,文句的舒緩輕重。

  3.聽專家朗讀音訊:教師從酷狗音樂中下載著名演員鮑國安朗誦的《赤壁賦》,讓學生跟著小聲讀,體會文章的韻味。熟讀全文,力爭背誦。

  合作探究案

  一. 探究第一自然段

  1、作者開始遊赤壁時,景色如何?用原文回答。給我們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

  橫江,水光接天。”

  蘇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輪皓月,下面是萬頃碧水,月光如煙霧般籠罩江面,清風徐徐吹拂,一葉扁舟如一片葦葉,輕浮水面,任意飄蕩。景色澄澈幽美、如夢境一般。

  2、 這樣的景緻使泛舟者產生了怎樣的心理感受?本段的感情色彩什麼為主?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這澄澈幽美、如夢境一般的夜景,使作者飄飄欲仙,超然物外,陶醉於良辰美景之中。

  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悅為主。

  3、思考:“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這幾句在全文中起到什麼作用?

  在結構上,它引出後文的“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以及主客對話的情節;為下文定下一個得失兩忘、超然物外的感情基調,並且與結尾相呼應。

  二. 探究第二自然段

  1、歌詞中的“美人”指代什麼?歌詞代表了主人怎樣的情懷?

  “美人”指所傾心的物件,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它表現了作者在遭受貶謫之後,仍然堅持對理想執著追求的態度,和不甘沉淪的情懷。

  2、作者是怎樣描寫簫聲之悲?

  作者藉助誇張、想像,運用精細的刻畫和生動的比喻化抽象為具體,把洞簫那種悲咽低迴、幽怨悲涼的哀音表現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聞其聲,催人淚下。

  3、作者的感情從樂到悲的變化是否太突兀?

  感情從樂到悲的變化的過渡是很自然的,並不突兀。

  由第一段我們可以推知,“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歌詞是由《詩經·陳風·月出》演化而來。而《詩經·陳風·月出》是一首情詩,寫一個男子在月下懷念美人。但蘇軾此時唱此歌,其胸懷、境界卻更加遠空闊。此處的“美人”並不是指真正的美人,而是指所傾心的物件,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它表現了作者在遭受貶謫之後,仍然堅持對理想執著追求的態度,和不甘沉淪的情懷。作者遭受貶謫,此時面對“萬頃之茫然”的江面 ,心中難免會產生理想一時難以實現的感嘆。所以在遊賞之“樂”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這“樂”本就屬於苦中作樂,借山水而暫時排遣其內心的鬱悶。

  4、此段在全文的結構中起了怎樣的作用?

  轉折過渡的作用。經過吟詩與吹簫的描寫,使“泛舟”的快樂氣氛向悲

  涼轉化,完成了兩段之間的過渡。

  三. 探究第三自然段

  1、思考:客人之所以要“託遺響於悲風”,其緣由是什麼?

  客人認為即使曹孟德那樣的英雄豪傑,當年聲威赫赫,也只不過是過眼煙雲,更何況我和你是漁江渚的草民,生命如蜉蝣般短暫,渺小得有如滄海一粟,夢想成仙又不可得,便不由悲從中來,借簫聲來表達愁緒了。表現出一種消極的人生觀和虛無主義思想。

  2、寫曹操是為了說明他是一個蓋世英雄嗎?那麼寫曹操的重心放在哪裡呢?

  寫曹操不是為了說明他是如何英雄了得,重心在“而今安在哉”這句上,為了突出像曹操這樣的又是詩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終都要歸於“空虛”的憂思悲緒上。

  3、這一段作者運用了幾組對比,請同學找出並分其作用?

  A、將曹操與“吾與子”對比。

  說明像曹操稱雄一世,也逃不脫失敗的命運,也只不過是過眼煙雲,更何況我們命運不濟,仕途坎坷,只有“漁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鹿”,泛舟喝酒罷了,還談什麼理想,談什麼建功立業?說明人生變幻無常和空虛。

  B、蜉蝣和“吾與子”作對比。

  說明生命之短暫。

  C、“滄海之一粟”和“吾與子”作對比

  說明人的渺小。

  D、“吾生之須臾”和“長江之無窮”作對比

  說明人生短暫,如匆匆過客。

  E、想要像長江、明月、仙人一樣長存而不可得。這是現實與理想的對比

  說明想長生不老而不能,因此只能“託遺響於悲風”。

  4、本段是怎樣將景、理、情結合在一起?

  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兩個英雄人物,是寫景;再由他們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這是議論說理;引出曾、周兩人,更見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這是抒情。

  5、下列語句哪些詞用得好,好在哪裡?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寄:寫出了人生短暫;渺:寫出了人生的渺小;“哀”與“羨”形成對比,突出了客人對人生短暫的無奈與悲傷。

  四.探究第四和第五自然段

  1、作者是如何從“變與不變” 的角度來分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從變的角度說,天地萬物和人也是瞬息萬變的: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從虧到盈不斷地變化,人也有生老病死,所以天地萬物和人無時無刻不在變化。

  從不變的角度,我和天地萬物都是永恆的:江水雖然日夜不停地流,“而未嘗往也”,月從虧到盈不斷地變化,“而卒莫消長也”,作為個體的人,生命雖然短促,但他參與了整個人類的生命活動,而作為整個人類,又同宇宙一樣是永恆存在的。所以用不著羨慕長江的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而應該保持平靜超然的心態和樂觀曠達的情懷。這種“物我一致”的觀點說明了蘇軾對生命的肯定和對生活的熱愛。

  2、作者又是如何從“取與不取”的角度論述人生感悟的?

  天地萬物,各有各的主宰,人對自然萬物,不該取的不取,該取的就取。因此不必因“吾生之須臾”而“羨長江之無窮”。大自然是個無窮寶藏,可以作為人們的精神寄託,人要使無窮的自然萬物為“吾生”所享用,從中得到樂趣。進一步表現了平靜超然的心態和樂觀曠達的`情懷。

  3、最後一段酒後一片狼藉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的景象作結的作用?

  呼應開頭,如“舟中”呼應“泛舟”;“東方既白”呼應“月出於東山之上”使文章結構渾然一體。

  結尾用“反襯”寫法,用“杯盤狼藉”的雜亂來反襯內心世界的舒坦、寧靜。

  4、這樣結尾有什麼深刻含義?

  這樣結尾是向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滴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並不錯,既不寂寞也不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

  5、思考:第三段客人的話是否也是蘇軾自己心境的表達?如果是,那麼蘇軾一貫的豪放風格與文中“悲”的感情是否矛盾?即本文的感情基調應該是什麼?

  文中“客”和“我”的對話是蘇軾讓從前的蘇子和現在的蘇子透過文章

  進行一場超時空的連結。客的回答,正是蘇軾自己貶斥黃州後的苦悶和迷惘的寫照。所以雖為客語,實際上“主”“客”為一體,反映了作者被貶黃州後思想中的消極面。

  這種感情和豪放派風格是不矛盾的。一般人,在憂患於人生短暫和空虛時,很多人以喝酒,及時行樂自我解救。可是蘇軾不是這樣,他認同李白的“借酒銷愁愁更愁”。俗話說“心病還得心藥醫”,欲求精神苦悶的真正解脫,只有求助於自身在哲學上的“解脫”。所以他雖然是借客之口表達自己的悲緒,但“醉翁之意不在酒”,蘇軾並不是要宣揚這種悲觀的論調,而是沿用賦家“抑客申主”的方法,力求闡明萬物變與不變的道理,超脫於無益的悲觀,表現出一種灑脫、豪邁的氣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積極進取、達觀超然的感情基調。因此文中的“悲”與豪放風格並不矛盾。

  6、本文多次寫到主客問答,這種安排有什麼作用?

  運用主客問答的方式,使行文結構波瀾起伏,搖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層層展現,深層揭示。

  五、複習鞏固:

  1、一詞多義:

  歌:

  扣舷而歌之。(動詞,歌唱。)

  歌曰:(名詞,歌詞。)

  倚歌而和之。(名詞,歌曲。)

  望:

  七月既望。(名詞,陰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動詞,望。)

  下: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動詞,攻克,打下。)

  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方位名詞,位置低的,與“上”相對。)

  如: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像,動。)

  縱一葦之所如。(往,到,動。)

  之:

  哀吾生之須臾。(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惟江上之清風。(結構動詞,的。)

  耳得之而為聲。(代詞,它。)

  月出於東山之上。(助詞,不譯。)

  乎: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助詞,形容詞詞尾。)

  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語氣助詞,用於句末,相當於“嗎”。)

  相與枕藉乎舟中。(介詞,在。)

  於:

  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介詞,在。)

  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助詞,表被動。)

  月出於東山之上。(介詞,從。)

  2、通假宇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屬”通“囑”,勸人喝酒。)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馮”通“憑”,乘。)

  山川相繆,鬱乎蒼蒼。(“繆”通“”,盤繞。)

  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籍”通“藉”。狼藉,凌亂。)

  3、詞類活用: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西”“東” 名詞作狀語,向……。)

  舞幽壑之潛蛟。(舞,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起舞。)

  泣孤舟之婦。(泣,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哭泣。)

  侶魚蝦而友鹿。(侶,以……為伴侶;友,以……為朋友。)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南:向南,名詞作狀語。)

  4、特殊句式:

  ①凌萬頃之茫然 (定語後置)

  ②而今安在哉? (賓語前置)

  ③而又何羨乎! (賓語前置)

  ④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判斷句)

  5、成語:

  遺世獨立、羽化登仙、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正襟危坐、

  月明星稀、橫賦詩、一世之雄、滄海一粟、逝者如斯、杯盤狼藉

  課後拓展案

  一、閱讀遷移

  其實,作者的心情變化不僅僅體現在本文中,而是貫穿在被貶到黃州後的所有作品中。我們來共同感受一下。

  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二、鞏固訓練題(12分,每小題3分)

  1.下列詞語中,字形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蘊藉/慰藉 工夫/功夫茶 軼事/卷浩

  B.振幅/輻射 照相/攝像機 匯合/融匯貫通

  C.訣竅/抉擇 葉片/百頁窗 部署/按部就班

  D.搏弈/脈搏 掉價/掉書袋 倍加/備嘗艱辛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熟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A.迪拜 一座在沙漠裡規劃出來的城市,是夠夢幻、夠浮華、夠美麗的了,但這座海市蜃樓卻潛伏著重重危機。

  B.追星之風愈演愈熱,很多人別無長物卻揚短避長,把當明星看成是成功的一條捷徑投身其中,這種做法有失明智。

  C.麗江大火折射出我國森林火災管理的殘酷現實:森林火災隱患眾多,森林防火捉襟見肘,重行政問責輕預警監測。

  D.在今年的車展中,賓士精品展臺面積比以往擴大了許多,那些琳琅滿目的配飾和運動產品,讓所有熱愛賓士的人趨之若鶩。

  3.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十二五”期間,我省將加速“再造一個都江堰區”的任務,將原規劃的目標任務的完成時間從2016年提前到2015年。

  B.為期僅四天的春季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為成都的餐飲、賓館。交通、旅遊、廣告、通訊、娛樂等產業獲得巨大商機。

  C.當日本地震影響到產品元件的供應時,全球的汽車和電子廠商才開始明白,產業鏈的中斷會對生產造成何種影響。

  D.在成都舉行的第十屆四川十大財經風雲人物暨四川財經人物大獎頒獎典禮,被譽為四川財經界的“奧斯卡”美稱。

  4.依次填入下面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相比之下,規劃更具體實用,具有階段性和可操作性強的特點,可以不斷修正、調整,甚至改變。

  ① 人生理想”是一個遠大的目標,有時遠得讓人無法企及

  ② ②而“人生規劃”是一個過程性的目標,是理性的

  ③ 們易將它與“人生理想”混淆

  ④ 人生規劃”一直以來是我們很少談及卻又十分重要的話題

  ⑤ “人生規劃”則是一個切近的可以透過努力實現的目標

  ⑥ ⑥“人生理想”是一個結果性的願景,是感性的

  A.④⑥①⑤②③ B.⑥②③①④⑤ C.①④③⑥⑤② D.④③①⑤⑥②

  參考答案、(12分,每小題3分)

  1.A(B項“融匯貫通”應為“融會貫通”;C項“百頁窗”應為“百葉窗”;D項

  “搏弈”應為“博弈”)

  2.C(“捉襟見肘”比喻困難重重,應付不過來。A項物件不當,“海市蜃樓”比喻虛

  幻的事物;B項望文生義,“別無長物”指沒有多餘的東西,形容窮困或儉樸;D項感情

  色彩不當,“趨之若鶩”比喻成群的人追逐不好的事物,含有貶義)

  3.C(A項“加速”後缺謂語“完成”;B項“為……獲得”句式雜;D項“美稱”

  贅餘) 4.D

  三、本大題共7小題,共35分。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5—9題.

  書謝御史

  【清】吳敏樹

  謝御史者,吾楚湘鄉謝泉先生也。當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權焰張。有寵奴常乘珅車以出,人避之,莫敢詰。先生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下奴,笞之。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車,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燒其車。曰:“此車豈復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觀,歡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歸。

  先生文章名一時,喜山水,乃遍遊江浙,所至,人士爭奉迎。飲酒賦詩,名益高,天下之人,皆傳稱“燒車御史”。和珅誅,復官部郎以卒。

  及道光癸巳之歲,河南裕州知州謝興,以卓異薦入都。裕州,御史之子,由翰林改官也。引見時,唱陳名貫畢,皇上問曰:“汝湖南人,作京語何也?”興對言:“臣父謝振定,歷官翰林御史,臣生長京師。”上悟曰:“爾乃燒和珅車謝御史之子耶?”因褒獎興家世,勉以職事。明日,上語閣臣:“朕少時聞謝御史燒車事,心壯之。昨見其子來,甚喜。”未幾,命擢興敘州府知府。方裕州入見時吾鄉人士在京師者盛傳天語以為謝氏父子之至榮也又幸泉先生之生於其鄉而以相誇耀也。敏樹得知其本末如此雲。

  敏樹又記在都時,有郎官當推御史者,語次,因舉泉先生之事。郎官謂曰:“泉負學問文章,又彼時清議尚重,故去官而名益高,身且便。今我等人材既弗如,而時所重者,獨官祿耳,御史言事,輕則友人笑,重則恐觸罪,一朝跌足,誰肯相顧盼耶?且家口數十,安所賴耶?”餘無以進之。嗟呼!昔之士風人情,猶之今也。以裕州今日家世之榮,孰不欣羨而願其有是?孰知當泉先生罷官時,同朝行輩中,必有相侮笑者,譏毀者,畏罪累而不敢附和者。其家人居室,必不如在官之樂者。且使先生官不罷,其進取抑未可量,一遭斥逐,終以不振,獨氣節重江湖間耳。然則先生之燒車之時,亦可謂計慮之不詳盡者耶?

  5.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先生文章名一時,喜山水 名:聞名

  B.朕少時聞謝御史燒車事,心壯之 壯:雄壯

  C.語次,因舉泉先生之事 次:中間

  D.昔之士風人情,猶之今也 之:到

  6.下列加點字中,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 )

  A 先生為御史 公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 故去官而名益高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C 喜山水,乃遍遊江浙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D 昨見其子來 汝其勿悲

  7. 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能表現謝御史“氣節重江湖間”的一組是(3分)( )

  ①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燒其車   ②所至,人士爭奉迎

  ③和珅誅,復官部郎以卒   ④朕少時聞謝御史燒車事,心壯之

  ⑤以裕州今日家世之榮,孰不欣羨而願其有是? ⑥使先生官不罷,其進取抑未可量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③⑤⑥

  8.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謝御史名振定,號泉先生,因鞭打飛揚跋扈的和珅寵奴、焚燒和珅車輛而遭和珅報復,被削職為民。

  B.謝御史之子謝興因為父親的名望和官聲受到皇帝喜愛,在裕州知州任上被召入京城,提拔為敘州府知府。

  C.作者向那位“郎官當推御史者”談起謝御史,意在用謝御史不畏權貴、敢於執法的事蹟勉勵他做 一個剛正不阿的好官。

  D.“郎官當推御史者”的腐敗言行和謝御史形成強烈的反差,作者對這種只重官位、只重身家利益的庸俗之輩進行了猛烈的抨擊。

  9.用斜線(/)給第三大題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波浪線的句子斷句,並把劃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用斜線(/)斷句:(3分)

  方裕 州 入 見 時 吾 鄉 人 士 在 京 師 者 盛 傳 天 語 以 為 謝 氏 父 子 之 至 榮 也 又 幸 泉 先 生 之 生 於 其 鄉 而 以 相 誇 耀 也。

  (2)譯:(7分)

  ①唱陳名貫畢,皇上問曰:“汝湖南人,作京語何也?”(3分)

  ②孰知當泉先生罷官時,同朝行輩中,必有相侮笑者,譏毀者,畏罪累而不敢附和者。(4分)

  參考答案:

  5. B (壯:認為勇敢)

  6、選B(A第一個為作動詞,第二個為作介詞,解為“替”;B而錶轉折; C 第一個乃為於是,第二個乃為竟然; D第一個其做代詞,他的;第二個其語氣副詞,一定)

  7. C (①表現氣節而非“氣節重於江湖”;③述其仕途經歷,⑥假設不被罷官的仕途走向,皆無關“氣節”。)

  8.B (謝興因政績卓異被薦入都,其後才受到皇帝喜愛。)

  9.(1)方裕州入見時/吾鄉人士在京師者/盛傳天語/以為謝氏父子之至榮也/又幸泉先生之生於其鄉而以相誇耀也。

  (2)①高聲報告姓名籍貫完畢之後,皇上問道:“你是湖南人,卻說京城話,為什麼呢?”

  ②誰知道當泉先生被罷官的時候,同朝為官地位相同的人中間,一定有侮辱嘲笑他的人,有諷 刺詆譭他的人,有畏懼受到連累而不敢幫他說話的人。

  【文言參考譯文】:

  謝御史就是我們湖南湘鄉的謝泉先生。在乾隆末年,宰相和珅掌權,權勢很大。有一個得寵的奴僕常常乘坐和珅的車馬出門,人們都躲著他,沒有人敢質問他。謝泉先生擔任御史,巡查京城時遇到了他,非常生氣,命令士兵將這個奴僕從車上拖了下來,鞭打他。這個奴僕說道:“敢鞭打我!我乘坐我主子的車,你敢鞭打我!”謝先生更加憤怒,將這個奴僕痛打一頓,最後將他坐的車燒掉。謝先生說:“這輛車怎麼還能夠讓宰相乘坐呢!”大街上,人們圍聚在一起觀看,歡呼道:“這真是好御史啊!”和珅很恨他,借別的事情免去他的官職讓他回到家鄉。

  謝先生的文章在當時很聞名,他喜歡山水,於是遍遊江浙一帶,他所到的地方,人們爭著送上竹杖和登山鞋迎接。謝先生喝酒作詩,名氣愈來愈大,全天下的人都傳揚稱道“燒車御史”的名號。和珅被誅殺後,他恢復郎官職務一直到去世。

  到了道光十三年,河南裕州知州謝興因為政績優異被舉薦來到京城。這個裕洲知州,就是謝御史的兒子,是由翰林改任現職。謝興被引見給皇帝的時候,高聲報告姓名籍貫完畢之後,皇上問道:“你是湖南人,卻說京城話,為什麼呢?”謝興回答說:“我的父親謝振定,擔任過翰林、御史,我在京城出生長大。”皇上明白過來,問道:“你就是燒掉和珅車子的謝御史的兒子嗎?”於是讚揚謝興的家世,勉勵他勤於職事。第二天,皇上對內閣大臣說:“我年青時聽說謝御史燒車的事情,心裡認為那是很豪壯的事。昨天看到他的兒子到來,非常高興。”沒多久,命令提拔謝興為敘州府知府。當謝興入京面見皇上時,我們家鄉在京城的人,盛傳皇上的話,把它看作是謝家父子最大的榮耀,又因謝泉先生生在自己的家鄉而感到榮幸,而且拿來向別人誇耀。我知道的情況就是這樣。

  我又記起在京城的時候,有一個正被推舉為御史的郎官,在和他交談中間,我順便提起謝泉先生的事蹟。這位郎官說:“泉先生很有學問,文章又好,再加上那時候清議還被很盛行,所以他被免官後名聲愈來愈大,自己也活得很舒適。現在我們這種人才能方面已經比不上他了,而現時人們所看重的,只有官位俸祿罷了,一個御史議論政事,說輕了朋友會笑話,說重了又害怕獲罪,如果有一天栽了跟斗,誰願意看你一眼呢?況且家中幾十號人口,又依靠誰呢?”我無話可說。唉!過去那些官場風氣,依然傳到了現在啊。憑著謝裕州今天家世的榮耀,誰不高興羨慕而且希望他有這樣的結局?”誰又知道當泉先生被罷官的時候,同朝為官地位相同的人中間,一定有侮辱嘲笑他的人,有諷刺詆譭他的人,有畏懼受到連累而不敢幫他說話的人。他家裡人在家中,一定比不上他做官時快樂,況且假如謝先生官職不被罷免,他升職的前景或許不可估量,但一朝遭到罷免,到最後都因此而不能重振局面,只是氣節被普天下看重罷了。既然這樣,那麼謝先生在燒車的時候,也可以說是考慮得不仔細全面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