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我眼中的蘇軾200

赤壁賦我眼中的蘇軾200

  蘇軾在文、詩、詞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作文《我眼中的蘇軾》,供大家欣賞和參考。

  我眼中的蘇軾200字一

  提到蘇軾,我腦中第一時間出現的就是杭州的蘇堤。杭州的景色秀麗,想必蘇堤也是充滿了優美的的氣息。再和蘇軾的文章《浣溪沙》聯絡起來,一位心繫百姓,文風優雅,風度翩翩的才人展現在我的眼前。來到山東諸城,蘇軾的《密州出獵》又映入我的腦海。這種情緒又和在杭州蘇堤上有所不同,是一種堅定的報國之心,雖然報國無門,可是蘇軾卻毫無自暴自棄之心。我不禁又對蘇軾對於朝政的忠誠之心肅然起敬。每當我看到蘇軾那擁有超水準的字畫書法時,我對蘇軾的文采有崇敬萬分。這是一位為人正直,文采超絕的偉人,抱著對蘇軾的崇敬之心,我去參觀了杭州,看到了西湖一剎那,更能體會蘇軾當時醉賞西湖所寫下的《飲湖上初晴上雨》時的心情,同時,蘇軾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對於已獲成就無數的他任然為人親和,這是我最欣賞蘇軾的其中一點。

  我眼中的蘇軾200字二

  去年在樂山凌雲寺曾看到東坡先生的自贊:心是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我平生功業,黃州儋州惠州.讀畢一笑,既讚賞又感慨,心情像墜了重物的風箏,不知是沉甸甸地往上飄,還是輕悠悠地向下落好.問我平生功業,黃州儋州惠州,坡翁的自況可謂妙絕.後來,發現《百家講壇》裡有專論蘇軾的節目,喜歡得不行,而且愛屋及烏,連康震也一併喜歡.只嫌電視裡看不盡興,特意到網上下載,一飽眼福後捨不得刪除,寶貝似的留在資料夾裡.我開始更多地關注起這位名滿天下的大文豪來.翻開《古文觀止》,專揀蘇軾的文章讀,邊讀邊問自己,守著這樣的寶藏,早幹嘛去了?看到我興興頭頭的樣子,他又買來《東坡志林》,告訴我《觀止》上的文字固然好,但對於瞭解一個人仍有侷限性.好比出席社交場合的正裝,一板一眼之餘,終不夠灑脫自如.而《志林》上多是東坡的日常筆記,又像居家的便裝,正好彌補了正裝的缺憾.一番話說得我信服加感動,到底是知音.

  我眼中的'蘇軾200字三

  蘇東坡,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大人物.

  是的,他的確是個十分值得人們敬佩的人.他才情奔放,為宋代最傑出的作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恣肆,明白暢達,其詩清新豪健,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其詞於風格、體制上皆有創變,清雄曠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

  而我,也十分欽佩他.欽佩他的灑脫、樂觀、是非分明,能輕鬆玩笑,也能鄭重莊嚴.當然,也更佩服他的才華,在詩文書畫藝術上的卓絕之美;他對自己的主張原則,始終堅定而不移的信念.

  我覺得的,蘇東坡對他弟弟子由說了幾句話,話說得非常的好,描寫他自己也最恰當不過:“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所以,蘇東坡才能過得快樂,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不無緣故.

  我眼中的蘇軾500字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彷彿是一扇古銅色的門。我推門而入,彷彿看到蘇軾站在時空虛空的另一頭向我掂須微笑。

  一首《念奴嬌》,將豪放派詩詞藝術推至了頂端。蘇軾泛遊赤壁,留下的是兩篇名賦與一首懷古之詩詞。讀《赤壁賦》,讀到“嘆吾生只須臾”兩句,忍不住啟唇輕誦。當時呈現在東坡面前的應是怎樣一番景象啊,使得那感概遁著千年貫穿古今的線索而來,在我面前停格,打動的是自古而來千萬的文人墨客。在《後赤壁賦》中上下頡頏翻飛的黒雁,不僅入了蘇軾的夢,更是讓我心頭一悸。若不是蘇東坡,北飛的雁兒又怎會名垂千古?蘇軾善文,更善感概啊。

  若只是獷野豪放與蕩氣迴腸,蘇軾這千年前的男子並不會傾了我的心。你不會不知那悲愴悽痛的《江城子》。“……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這深情的悼亡詞,是東坡為亡妻王弗所作。那描繪出“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毛筆,寫起舊人描眉的動作,竟如此深入骨髓。且看那“小軒窗,正梳妝”,那“那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都是無法離世的痛楚與哀愁。遒勁的風吹過荒山野嶺,吹過王弗安眠的地方,你可聽到蘇軾哽咽中唸誦的詞句“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在蘇軾的一生中,烏臺詩案是他征途日漸消沉,文技每況愈上的轉折點。黃州,一個淒涼的城,囚住了蘇軾的形,卻囚不住他的神。他自比孤鵬,在梧桐樹枝頭飛過,哀鳴,憤懣不平。“誰見幽人獨往來”,東坡不憂亦不惱,甘做幽人,獨來獨往,“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他不攀高枝,不附權貴,氣節讓他不肯擇木而棲。“缺月掛梳桐”他的“庭下如積水空明”;“明月松間照”時,他把酒臨風。任長廊上的清風貫穿春秋,蘇軾不覺苦悶,有詞足矣。

  蘇軾,他是古代的學者,他有一往情深和高潔的氣節。千年後的我懂得他,在他的筆鋒間如痴如醉。哪怕今後閱文無數,蘇東坡在我心中的位置,也是無可取代的,我堅定!

  我眼中的蘇軾600字

  我的名人是一個北宋文學家、書畫家他的名字叫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漢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曆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

  一次,蘇母教蘇軾讀《後漢書》時,讀到了《範滂傳》,蘇母為範滂母子不畏暴,為了正義而視死如歸的崇高精神深深地感動,不禁放下書來,喟然嘆息。年幼的蘇軾也深深被感動,他問母親:“如果我長大後,跟範滂一樣,不惜捨身就義,母親會允許嗎?”蘇母肅然答道:“如果你能學範滂的樣,難道我就不能做到像範滂的母親一樣嗎?”

  蘇軾從小在母親的教育下成長,二十歲時已經是博通經史,寫起文章來,下筆數千言,毫不費力。1057年考中進士,做過多年地方官,也曾在朝廷中任翰林學士。但因其一身正氣,不阿權貴,所以仕途坎坷。

  對蘇東坡的天才世人皆知,就連他的政敵也十分讚佩。然而對蘇東坡天才的成因,歸結為他的天資超人是主流觀點,並沒有多少人瞭解他的天才同樣離不開勤奮和刻苦。

  他三次抄寫《漢書》足見其勤奮。四十七歲被貶黃州時,他的生活是十分艱難的,除了承受極大的精神打擊之外,他還要去東坡開荒種地,維持一家幾十口人的生活。勞動之餘仍舊堅持寫作和學術研究。此間,他又開始了第三次手抄《漢書》的工作。手抄《漢書》,起先他是以三個字為題(即書中敘述某事件,他只抄其中三個字,然後憑此將此事背記於心),後來以兩個字為題,這次只以一個字為題,把《漢書》有關的內容背記下來。

  他的朋友朱載上去拜訪他,任意挑選一冊《漢書》,任意抽舉其中一個字,蘇東坡馬上應聲背出幾百字的一大段內容來,無一漏錯。

  他經常誦讀杜牧的《阿房官賦》,日子久了,就連侍奉他的老兵也能理解杜牧這篇賦的主旨了。

  可見蘇東坡勤奮刻苦之程度。

  蘇軾的這種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