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的思想內容分析

《赤壁賦》的思想內容分析

  《赤壁賦》開篇描述了山水美景,蘇軾與客陶醉於景色中,有飄飄欲仙的感覺。而心情暢快地唱起歌來,卻又不禁想起了遙在天邊的神宗。“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赤壁賦》的思想內容分析,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內容請瀏覽(www.ruiwen.com/wenxue)。

  非悲劇無以成就詩人。這在中國文學史上已得到了無數次的證明。李後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辛棄疾的“可憐白髮生”無不令人心如刀絞。

  蘇軾的名篇確有不少也是在受貶謫的時候寫成的。但他在困境中的詩作卻與別人顯得有所不同。黃州這樣邋遢的小鎮絲毫沒有影響到蘇軾的雅興。他以詩人獨到的眼光將一切事物都詩化了,又用博大的胸懷將它們融為那幾篇流傳千年的文字。

  蘇軾一生的信仰是儒與道的結合。所以他不僅僅是個遊離於人事之外,獨享山川之樂的詩人。在蘇軾與他弟弟中進士時,仁宗曾高興地連呼物色到了宰相之才。蘇軾也曾因政見不同與王安石明爭暗鬥。最後,他因為烏臺詩案受迫害遭貶黃州。

  到黃州以後,蘇軾一改原本尖銳諷刺的文風,陶冶于山水之中,過著道家的生活。他對自然的博大胸懷也得以體現。一次夜遊,蘇軾沉迷於夜色之中,喝酒賞月吟詩,回到家中時天色甚晚,“家童鼻息以雷鳴,敲門都不應,依仗聽江聲”。正是在這樣的環境與心情下,他寫下了《赤壁賦》。

  那是七月十六日的仲夏夜,蘇軾和他的朋友楊世昌,駕著小舟,在水中漂流,欣賞夜色。他們飲酒作詩,楊世昌還吹起蕭來。蕭聲本就本涼,他更是吹得無比悽婉,弄得旁船的寡婦都啜泣起來。接著便是他們主客的對話。蘇軾問他為什麼要吹得這麼悲涼。楊世昌說是想到了曹操。他當年在赤壁大敗。威武的戰船在火中毫無用武之地,瘋狂的東風掠過,百萬大軍兵敗如山倒,場面慘烈。那樣浩大的戰爭發生過,而這裡卻還是這樣安靜。曹操這樣的一世之雄稱霸一方,卻隨歷史消失,早已不在。他們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呢。想想我們兩個人在茫茫宇宙之中真是太渺小了,好生悲涼。

  蘇軾被這充斥著宇宙的悲觀感受感染了。試想,茫茫的天地之間,只飄著一葉小舟,旁邊隱隱一個寡婦,幾條潛魚,而蕭聲那樣悲涼,夥伴也被悲觀的色彩籠罩,再想想自己悲苦的境地,蘇軾怎能不動容。但他那哲學家的胸懷讓他超脫出來,很快便釋然了。世間萬物時時都在變化,它們不在哪個時刻停留,水在流逝,月有圓缺,人也會慢慢消逝。可你看,水還是這水,月還是這月,它們卻哪曾改變過呢。那人也會是永恆的,歷史在輪迴,我們要珍惜現在的風光。萬物在變化著,卻從沒把本質改變。所以不是我們的我們無論如何都無法得到,那又何必去想它呢。而這清風明月,永遠都屬於我們,它們能讓我們快樂,而不使光陰虛度。而我們現在不就在享受它們嗎?

  蘇軾忘卻了人事的悲喜,以他博大的胸懷陶冶於自然之中。朋友也被他感動了,豁然開朗,於是欣欣然入睡。

  蘇軾從政便是政治家,即便沒有雄才大略也能兢兢業業。而遭貶後又是詩人了,拋開人事的繁雜,享受山水之樂,田園之趣。這樣的境界讓人著實佩服。據說那些迫害蘇軾的小人把他弄到沒人願意待的惠州以後,卻偶爾讀到他的詩,覺得蘇軾的'生活還蠻舒服,便又將他遠謫海南了。但恐怕無論怎樣惡劣的環境,對於蘇軾這樣的大詩人都會是詩化的天堂。

  文章將寫景、抒情、說理很好地結合起來。開篇描述了山水美景,蘇軾與客陶醉於景色中,有飄飄欲仙的感覺。而心情暢快地唱起歌來,卻又不禁想起了遙在天邊的神宗。“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有人說“美人”指的便是神宗。神宗是欣賞蘇軾的,而那時的小人和與蘇軾政見不同的政客實在太多,無奈之下才將蘇軾貶謫到黃州。蘇軾常自比陶淵明,可他們究竟是不同的,他也總希望神宗有一天把他召回,以能再展宏圖。蘇軾的心情由愉悅變得複雜。在這樣的心情下,聽得如此悽婉的蕭聲,心情難免悲涼。之後便有了主客的對話。客看到無盡的江水,悲嘆人生短暫。蘇軾本也心情惆悵,卻在安慰朋友時顯示了哲學家的灑脫。他很快超脫了受貶,生活悽苦的現實,寄情於自然。氣氛再次愉悅起來。

  文章有駢有散,多次換韻,形式自由,顯示蘇軾自然灑脫的形象。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