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理的完美結合 -《赤壁賦》的藝術手法淺析

情、景、理的完美結合 -《赤壁賦》的藝術手法淺析

  導語:中國優秀的經典詩詞歌賦和小說文學等數不勝數,讀後都給人心靈啟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赤壁賦》的藝術手法淺析,希望大家喜歡,更多內容請瀏覽(www.ruiwen.com/wenxue)。

  蘇軾謫居黃州,鬱憤之情,實在難免。此文抒寫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作者賦中言愁,而又自解其愁,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隱憂,同時也表現了他曠達的人生態度。由於作者構思巧妙,使文章景、情、理完美地交融在一起。

  一、由景生事,由事生情

  這一手法集中表現在第三段。眼前景“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使“客”自然聯想到曹操詩句“月明星稀”,而“客”之所處長江赤壁之景又使“客”聯想到赤壁之戰;於是文章鋪陳曹操“一世之雄”的盛事,將“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的曹操正面推到讀者面前,這就是“由景生事”。而推出曹操是為了言志抒情,文章透過“而今安在哉”這一發問過渡,表達出以下的傷感情懷,“一世之雄”尚且隨著“大江東去”,更何況“侶魚蝦友麋鹿”,如“蜉蝣一粟”之平庸渺小之輩。身處逆境,吾生須臾,又何必再去建功立業!看來只有逃避現實,“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但這又“不可乎驟得”。想超脫而不得,可謂哀傷到極點了。結句“託遺響於悲風”寫出了不得不“哀”的一片苦衷。至此,由景生事,由事生情,情終於被髮揮至極致,但又與景、事交融,自然流暢,毫無生硬說教之弊。

  二、由景明理,由理及情

  第三段“客”的回答,實際上反映了蘇軾自己被貶謫到黃州後的消極思想,第四段以“蘇子曰”領出蘇軾人生觀矛盾的另一面,先由景明理——針對客所言“羨長江之無窮”“抱明月而長終”,蘇軾仍選取眼前景物“江水”和月亮作導引:“客亦知夫水與月乎?”接著就境取譬,借景明理,由江水、月亮的去留、增減的辯證關係上升到一般的認識原理:“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蘇軾認為,無論宇宙還是人生,變與不變都是相對的,人之一生只要能“立德”“立功”“立言”,就能不朽,就能“無盡”,所以對天地萬物,“又何羨乎”?當然也不必“哀吾生之須臾”了。蘇軾闡述的這一人生哲理應該說是積極的。借景明理至此,蘇軾情猶未盡,於是又由理及情:包括“江上清風”“山間明月”在內的“取之無盡,用之不竭”的“無盡藏”的大自然,是“吾與子之所共適”,要抓緊時機享受!這種陶醉於山水美景的執著之情,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解脫而非物質上的享受,是坦蕩、曠達的生活信念而非庸俗的功名利祿慾念;抒寫的是身處逆境仍思有所作為的樂觀心境而非畏首畏尾、憂心忡忡的消沉情緒,應該說是可取的。而這種由理及情筆法初看似信手寫來,揮灑自如,實則構思縝密,法度謹嚴,這正是蘇軾文章的過人之處。

  這是作者被貶黃州時期所作,透過作者泛舟江上情感起伏變化的描寫反映了作者政治失意時複雜的世界觀:嘆惜人生如夢,藉助佛老思想求得解脫達到寵辱偕忘的境界,表達了作者逆境中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藝術特色:1、情、景、理融為一體.議論使景物具有精妙的哲理內涵,寫景使哲理呈現生動可感的'形象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內在脈絡三者融為一體相得益彰。第一段描寫月夜江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於東山之上,俳徊於斗牛之間”。如畫的美景引發蘇子感情的抒發,使他充滿了歡娛之情。同時,為後文議論說理進行了一個形象的鋪墊。第二段寫客的議論由蕭聲引發人生哀嘆,抒寫人生苦悶,“託遺垧於悲風”作者虛無消極的人生觀藉助於“風”這一具體現實景物表達了出來.三段寫蘇子反駁,起首用了:“客亦知夫水與月乎?”一句來個針鋒相對,隨之以水月作譬深入淺出說明了事物具有變與不變兩重性道理。表現了作者對人生熱愛,以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代表自然界美好的事物。透過水月景物描寫過渡到說理,創造出一種情,景,理結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蘊含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

  2、善於取譬.特別寫蕭聲的嗚咽,透過比喻將抽象的不易表現的聲情寫的具體可感,訴諸視覺與聽覺。“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以及第三段蘇子反駁,用水月作譬深入淺出的闡述了變與不變的哲理。

  3、構思獨具匠心。本文采取主客問答形式並注意抑客揚主這種主客問答。實際上是作者內心自我獨白,表達了蘇軾思想感情上波折掙扎解脫的過程,造成文意起伏跌宕,曲折有致。

  4、結構獨特。本文兩條線索時間線和感情線並行發展,以外在時間的推移來推進感情發展。

  5、採用借景抒情,借物喻理的表現手法,使本文寫景抒情說理統一,把抽象的哲理和邏輯思辨形象的體現了出來。

  6、語言自然優美,生動形象,句式韻散結合,講究排偶,排比有氣勢,散句有韻味使文章更像一首散文詩。“清風徐來”描寫清風微微地從容不迫的吹拂,營造出靜謐舒暢境界。“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縱、凌”寫小舟在寬闊江面上輕舉盪漾動態。“茫然”既寫視覺景象又傳達出具體感受。此外,作者借用傳統辭賦主客問答句式,排偶的同時又不僅限於鋪陳事物。而是將哲理滲到其中,是對賦體的巧妙利用與革新。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