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的人物分析

長恨歌的人物分析

  剛讀完了《長恨歌》,心有餘悸,還沒從雲山霧罩的感性世界裡抽離,趁著這種餘韻,想寫點稍理性的人物評,不知是否合時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長恨歌的人物分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長恨歌的人物分析

  這本書是以小說的形式包裹著散文詩的內心,用的不是小說體常用的語言和敘述手法,而是散文體,所以對人物的塑造有諸多留白和詩意的想像,但能撓到人的心裡去,像起潮的天氣,無法讓人痛快地痛,也無法痛快地樂。

  王琦瑤,小門小戶小康的家庭出身,玲瓏剔透,看起來認命,其實一直在跟俗世命運抗爭,不走尋常路,甚至有點驚世駭俗。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的上海,她上著女子中學,面容姣好,緊跟摩登,過著結交小姐妹的小日子,她去電影試境,去參加“上海小姐”選拔獲得第三名,她有一個死心踏地的備胎,成了金絲雀,卻用心用情。這就是她的前半生。通篇很少提及時局,外面的大動靜與上海的小日子無關;通篇也很少提及她的父母,但讀者可以想見那是怎樣的父母。

  王琦瑤是虛榮的,這種虛榮又透著不甘心的上進,也來源於那個家庭,她在小事上是世俗而功利的,是落地於生活的,在大事上卻是看透的,懂得認命和安份守已,但在大方向的選擇上不夠智慧。所以她對自己的評價也是“我王琦瑤在小事上是最最精明的,但是大事上卻總是犯錯,而且一錯就是大錯”。

  這樣的高起點,或者說,在起點時走岔了一些,遇到一個大轉折的時代,也許還能扳回來,像她的女友們那樣找個老實人嫁了,過上按部就班的生活,可是她沒有。她身處鬧市般的弄堂,卻離群索居,她仍然貌美,雖然是內斂著的。可供選擇的相親物件只有教書先生,她卻像被養刁了胃口,仍惦念過去的光影,也成了可供別人短期悼念的一點舊情和光影。不知道這是不是就是吸引力法則,在這期間她結識了嚴師母、薩沙、康明遜等人,這些人出身家第不俗,可都有些失意,也是對命運做不了主的。都是經歷些事的利益中人,除了生計,感情也變成了你退我進的旁敲側擊和周旋,其實沒有女人會喜歡這樣的。三十歲的王琦瑤在面臨人生的又一個岔路口時,她仍是選擇了岔路。也許主路和岔路並沒什麼分別,只是選擇不同因而風景不同而已,僅有的區別就在於走岔路更辛苦些。也許王琦瑤不夠愛她自己,也許是因為看得太透,也許是因為不甘心。她在不可能結婚、沒有將來的無望中開始了一段感情,並懷上了孩子,最終生下了她後半生唯一的親人——女兒。

  她的女兒很普通,跟她像姐妹,也像仇人,有時還像競爭對手,都不如外人知心。王琦瑤跟女兒的朋友們做朋友,盡力為女兒謀劃工作和愛情,仍是孤獨著的,帶著舊光影,和舊時摩登。太孤獨了,也太識趣了,讓女兒的同輩們都心疼她的可憐。尤其是在女兒女婿出國後,那內心的孤寂是可以摧毀優雅的,她結識了“老克臘”和長腳,一位讓她想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樣緊緊抓住,可終究用黃金都換不回,一位讓她碧落黃泉,只為換來幾塊金條。這個結局看似隨意和偶然,其實都是故意和用心的——在了無生趣處尋了個去處。

  蔣麗莉是王琦瑤的女友中持續來往時間最長的一位,也是受王琦瑤半世的牽連,這種牽連是錯結糾葛的。蔣麗莉家境殷實,父親是富商,在外另立家室,長年不著這個家,母親是父親的髮妻,是個愚鈍的人。有優越的物質,卻沒有可以溝通管教自己的長輩,而自身又看了很多愛情小說,因此蔣麗莉長成了任性叛逆極端和夢幻的性格,這個性格可以說是毀了她的一生。她對朋友熱心過頭,她苦戀程先生,她跟不喜歡的人結婚,她狂熱申請入黨,而對自己小家的經營極其冷漠。她一輩子無論是做人行事,還是結婚交友都是走在狂熱和冷漠的兩極,好像從不知中庸為何物,也有一派天真在裡面,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情商極低的表現。這也是她早早就得了肝癌的那個因。

  嚴家師母比王琦瑤長几歲,是個活得很明白、得樂且樂的人,她與王琦瑤之間的友誼很有意味,像個酒肉朋友、牌搭子,話說了很多,但都不說盡,重要的都不說,時而攀比較勁,時而圍爐夜話,比親人還親,其實都只是湊在一起取個暖,一個風浪過來就各自散開,再過個十年半載,也許還能湊到一起說上幾句,彼此都成了故人。“女人的友誼其實是用芥蒂結成的,越是有芥蒂,友情越是深”,這話雖並不完全認同,卻也是有幾分道理的。

  接下來該說說王琦瑤碰到的男人們了。人生的開頭時碰到的人也許不一定能陪著到永遠,但那純那真卻是永遠的,影響也是永久烙在心底的。程先生就是王琦瑤開頭時遇到的人,是眾多待嫁少女及其父母爭搶的婚配物件,因為他會是個“梳分頭、夾公文皮包,到洋行去供職的家有賢妻的規矩男人”,而且他本人有主業,還有副業,副業是個新巧摩登的玩意——攝影,因此儘管他沒談過戀愛,卻有種閱盡美人、千帆過盡的心態。可他還是遇見了王琦瑤,而王琦瑤只是把他當成了無可奈何時或可供選擇的退路。他痴心一片,無可動搖。或者說在中年王琦瑤那裡,他還是有機會的,他也是這樣幻想的,可他幻想的應該不止是“在一起”,而是“相愛”。所以當他最終確定那個他愛了半生的人對他只有感激時,他就決定再不出現,棲居在城市的高樓上,與世隔絕,直到一個夜晚命運要他像一片樹葉一樣,從高樓上墜下。

  康明遜這個人就像作者對他的著墨一樣,一開始是濃墨重彩的一筆,接著色彩淡去隻字不提,註定是個過客,除了給王琦瑤留下個非婚生女——薇薇。康明遜是二媽生的,卻跟大媽親,對父親、大媽、大媽生的姐妹都有求必應、服侍到位,因此是個在利益圈中打滾、心裡很有計量的人,也是個自私軟弱的人,但心思細膩,讓女人感覺很貼心,像可著心剪裁出來的一樣。王琦瑤之所以也能吸引到他,也是因為王琦瑤身上保留的舊時代的'韻味。TA們雖然年紀都不大,卻都像前朝遺老那樣,尋找那點懷舊的情結。利益計量地多了,愛情就少了,像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中一樣,這樣的兩個人的相守得需要大時代的傾城造就,少一點都不成。就像嚴師母得感謝新中國的政權讓她老公不能名正言順地納妾一樣。

  老克臘並不老,卻是王琦瑤晚年灰暗孤寂生活中的一小抹亮色,雖然有些鬧心,但畢竟能讓死水微瀾。兩人年齡相差四分之一個世紀,一個念舊,舊是芯上的底色,一個懷舊,舊只是表面的裝飾色;一個身懷底蘊,一個想探究底蘊。兩人會短暫的靠近,會產生共鳴,但畢竟本質不同,那種共鳴也只能是隔著時代的河岸觀火,思想也許可以相通,生活卻無法相通。寂寞是深重的,不過是想找個人來陪,卻在你來我往中變成好萊塢大戲的節奏,自己也當了真,演起了愛怨痴嗔,原來女人一把年紀也會天真,都是寂寞惹的禍。因寂寞產生的感情都是虛妄的,只會落得個更加淒涼的下場。但又不禁假想:如果王琦瑤老的只是面容,不是心,又或者王琦瑤老的是心,而不是面容,那能不能留住年輕的老克臘呢?

  《長恨歌》中的楊玉環與唐玄宗人物形象

  唐玄宗開元七年(公元719年),[唐代]的絕世佳人楊玉環降生於西蜀。21年之後,唐玄宗幸驪山溫泉宮初見楊玉環而為其姿質豐豔,倩盼警穎,舉止閒冶所傾倒,立即度為女道士,居住太真宮。天寶四年(公元745年)冊封玉環為貴妃,從此在中國歷史上發生了一個帝王與后妃的愛情悲劇故事。它竟是唐王朝由盛到衰過程中的一個插曲,既是那麼哀豔動人,而又包含著深刻的歷史教訓。無論古往今來的人們怎樣評說,但都承認楊貴妃是中國歷史上女性美的典型,正象富貴豔麗的牡丹體現唐人的審美觀念一樣。

  楊貴妃祖籍弘農華陰(陝西華陰),後來遷居蒲州(山西永濟)。其先世都是高階官員,曾祖父令本也還作過金州刺史,此後家道衰落。父親玄琰任蜀州司戶參軍。蜀州在西蜀,轄晉原、青城、新津、唐興四縣,州治晉原縣,即今四川省崇州市。司戶參軍是州里主管民戶的佐吏,屬初等職官。楊玄琰大約於開元初年在蜀州供職。歷史文獻中有貴妃“父玄琰,蜀州司戶”的記載,但只有宋初學者樂史的《楊太真外傳》較詳談到貴妃的出生地:“父玄琰,蜀州司戶。貴妃生於蜀,嘗誤墜池中,後人呼為落妃池。池在導江縣前。”[唐代]導江縣即今都江堰市聚源鎮,與蜀州接鄰。導江縣前的落妃池,在今都江堰市聚源鎮導江村,遺址猶存。池呈圓型,較小,佔地1畝多。周圍是肥沃的農田,金黃一色的稻穀;池邊有一卷當地人稱為“水東瓜”的樹木,芳草如煙,青蒼蔥茜,景色秀美。貴妃在孩幼時喜愛在池邊玩耍,不慎落入此池中,於是這個小池因而有名了。後世文人楊慎有詩:

  妃子池蓮玉女房,溫柔元近白雲鄉。

  光涵三千頃,潤及華清第一湯。

  王培荀亦有詩云:

  入水明珠色滿池,先教玉液洗凝脂。

  海棠未破東風軟,可是華清出浴時?

  詩人們都聯想到這個小姑娘後來在華清宮溫泉賜浴,初承恩澤之事,似乎早有徵兆了。落妃池附近有一座楊家院子,相傳就是當年玉環住家之處,被稱為“楊妃宅”。可以推測:楊妃宅即是楊玄琰任職蜀州時之住宅,玉環當是在此出生的。沃野千里,物產豐饒、景色秀媚之川西平原,鍾靈毓秀,不知多久的積聚才誕育了一位絕世佳人。這可能有一種神秘的文化原因。

  大約楊玄琰在女兒幾歲時便死於蜀州,故史稱“妃早孤”。叔父河南府(河南洛陽)士曹楊玄敫收養了玉環。她在這新的環境裡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十七歲時已出落得亭亭玉立。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被選為玄宗皇帝之子壽王的妃子。命運的安排特別巧妙,玉環終因“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又成了玄宗的貴妃,得到了創立盛唐基業的一代帝王的真正的愛情。唐玄宗由政治修明變為昏庸荒淫,唐王朝由盛世轉入衰敗,安史之亂的戰火蔓延,皇室入蜀逃難,這一切的社會重大責任,如果都由楊貴妃來承擔,未免是過於誇張而且非常不公允了。楊貴妃不具備武則天那樣的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品質,她僅象一般女人那樣追求愛情和虛榮,努力享受人生的幸福。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皇室一行避難入蜀,途經馬嵬驛時,六軍不發,雖然太監高力士

  說“貴妃誠無罪”,然形勢所逼,玄宗只得命高力士於佛堂縊殺貴妃。可憐她才三十八歲,竟香消玉殞了。玄宗入蜀後禁不住痛苦地思念貴妃。後來文人楊慎猜想玄宗行宮見月之時,是否知道蜀中尚有落妃池遺址,他說:“不知見月行宮夜,曾夢芳魂此水傍?”很可能玄宗並不知道蜀中有個落妃池,如果知道,也許他會去悼念一番的,遠勝昇天入地去尋覓芳魂了。楊貴妃自幼年離蜀中後,再也沒有回到她的出生之地了。她真是“禍水”、“尤物”或“妖姬”嗎?百年以後唐末戰亂,唐僖宗又象玄宗一樣率領皇室入蜀避難,當回經馬嵬坡時有感而賦詩云:

  馬嵬楊柳綠依依,又見鸞輿幸蜀歸。

  泉下阿環應有語:這回休更罪楊妃。

  僖宗早已代楊貴妃訴說了冤魂的不平之恨了。 長恨歌 ⊙[唐代]白居易 著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憐光采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里。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翅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

  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斷腸聲。

  天旋地轉回龍馭,至此躊躇不能去。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

  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

  梨園弟子白髮新,椒房阿監青娥老。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

  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

  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

  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

  排空馭氣奔如電,昇天入地求之遍。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

  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

  金闕西廂叩玉扇,轉教小玉報雙成。

  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裡夢魂驚。

  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

  雲髻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

  風吹仙袂飄飄舉,猶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

  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

  昭陽殿裡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

  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

  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

  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簡析

  本詩寫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只開頭一句以[漢代]唐,其它地名、人名都是實的。詩寫於憲宗元和六年(806)冬天,詩人正任屋(今陝西周至)縣尉,有一次和陳鴻、王質遊仙遊寺,經王提議,與陳鴻相約將當時正在民間流傳的關於玄宗和寵妃的愛情故事寫成作品,陳寫成《長恨歌傳》,白寫了這首詩。詩以喜劇開頭而轉成悲劇,雖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懲尤物”,卻成了一首愛情的頌歌。這首敘事詩的最成功處就是抒情,相當複雜的情節只用精煉的幾句就交代過去,而著力在情的渲染,細緻地寫唐明皇與楊貴妃愛情的濃烈和貴妃死後雙方的思念之情。其中有不少名句感人至深,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傳誦。詩中戲劇化和神話化的描寫和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也是它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的原因。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