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氓》《詩經.采薇》的教案設計
《詩經.氓》《詩經.采薇》的教案設計
一、匯入
二、明確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掌握《詩經》有關的文化文學常識。
2.掌握《詩經》兩首涉及到的文言現象。
3.能把握古詩節奏、韻律、感情,恰到好處的朗誦古代詩歌。
4.能熟練背誦、正確默寫這兩首詩歌。
方法與過程目標:
1.體會賦比興手法及其在詩中的運用。
2.體會《采薇》重張疊句的妙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把握詩歌內容與感情,培養負責任的人生觀。
教學過程:
三、知識積累
(一)瞭解學生對《詩經》的瞭解程度
(二)詳細介紹詩經有關常識。
1.“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多年的詩歌305篇。所以又稱“詩三百”。
《詩經》“六義”指的是“風、雅、頌、賦、比、興”。“風、雅、頌” 說的是內容,“賦、比、興”說的是手法。
“風”包括15部分,稱作“十五國風”,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間樂歌。
“雅”分為“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即正,指
朝廷正樂。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層貴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層貴族,也有下層貴族和地位低微者。
“頌”包括“周頌”、“魯頌”、和“商頌”,是宗廟用於祭祀的樂歌和舞歌,音樂可能比較舒緩。
“風”是“詩經”的精華,是我國古代文藝寶庫中璀璨的明珠。“國風”中的周代民歌以絢麗多彩的畫面,反映了勞動人民真實的生活,表達了他們對受剝削、受壓迫的處境的不平和爭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
2. “賦”按朱熹《詩集傳》中的說法,“賦者,敷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說,賦是鋪陳敘述。是最基本的表現手法。在篇幅較長的詩作中,鋪陳與排比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用的。鋪排系將一連串內容緊密關聯的景觀物象、事態現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為,按照一定的順序組成一組結構基本相同、語氣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盡致地細膩鋪寫,又可以一氣貫注、加強語勢,還可以渲染某種環境、氣氛和情緒。 在賦體中,尤其是富麗華美的漢賦中,賦法被廣泛地採用。漢樂府和漢代某些五言詩也與漢賦互相影響,更將鋪陳與排比相結合,相得益彰。 比如《阿房宮賦》中的前半部分,由外到內,由建築到人物,運用鋪陳誇張的手法,大筆墨的描寫秦始皇的荒淫生活。首先,作者先描寫阿房宮工程浩大,宏偉壯麗。“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長虹臥波,未云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這字字句句,無一不表現了阿房宮的宏偉氣勢。這是寫“外”,主要描寫樓臺建築,如此的建築之內,人們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接著,文章自然而然進入了第二個層次,描寫皇宮內的人物活動。“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
煙斜霧橫,焚椒蘭也。”如此奢華的生活,除了皇宮內的妃嬪媵嬙,又有何人能夠享受得起呢?然而,這些人也有自己的痛苦,她們“一肌一容,盡態極妍,漫立遠視,而望幸也;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透過這些描寫,作者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了秦始皇時期奢靡、腐朽的宮廷生活。
3. “比”,用朱熹的解釋,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詩經》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於變化。 如:《氓》用桑樹從繁茂到凋落的變化來比喻愛情的盛衰; 《鶴鳴》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來比喻治國要用賢人; 《碩人》連續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膚,“瓠犀”喻美人之齒,等等,
4. “賦”和“比”都是一切詩歌中最基本的表現手法,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因此又多稱為“起興”。《詩經》中的“興”,用朱熹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藉助其他事物為所詠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於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有時一句詩中的句子似比似興時,可用是否用於句首或段首來判斷是否是興。
“興”又兼有比喻、象徵、烘托等較有實在意義的用法。如《關雎》開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原是詩人借眼前景物以興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關雎和鳴,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的和諧恩愛,只是它的喻意不那麼明白確定。
《氓》
一.誦讀(形式可以多樣)詩歌,整體感知
1.誦讀提示:四言詩的誦讀,一般讀成“二、二”節拍,即讀二字後稍作延長或停頓。
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2.聽錄音,領會閱讀技巧,明確本詩寫作內容。
3.學生朗讀詩歌,指出《氓》使用“比興”手法的句子。
答案:“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
二.再讀詩歌,疏通詞句
1.翻譯詩歌,強調文言重點。
(過程與方法:學生小組討論翻譯,8分鐘後,回報成果,老師總結並強調重點文言現象。)
2.大螢幕展示重點,提問檢查。
解釋下列紅顏色字詞的含義:
(1)抱布貿絲。
(2)至於頓丘。
(3)匪我愆期,
(4)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5)乘彼垝垣,以望復關。
(6)泣涕漣漣。
(7)既見覆關,載笑載言。
(8)體無咎言。
(9)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10)之耽兮,不可說也。
(11)自我徂爾,三歲食貧。
(12)淇水湯湯,漸車帷裳。
(13)女也不爽,士貳其行。
(14)二三其德
(15)靡室勞矣。
(16)夙興夜寐
(17)言既遂矣,至於暴矣。
(18)兄弟不知,
(19)老使我怨。
(20)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21)信誓旦旦
三.透過“老師設計問題→學生討論探究→老師指導總結”的過程鑑賞領悟
1.本詩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詩歌敘述了女子從戀愛到被遺棄的經過,批判男子的負心。
2.詩中塑造了怎樣的一個女子的形象?
對愛情與幸福有誠摯的追求、勤勞
無辜被棄、無奈,不能抗爭命運
溫柔、堅強
3.本詩採用怎樣的敘述角度?有何作用?
運用“我”(第一人稱)的好處:便於直抒胸臆,讀來更具親切感、真實感。
4.說出《氓》使用“比興”手法的句子的好處。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好處:結構上,(1)在敘事中插入比興句,是敘事暫時中斷,這樣就避免了敘事的平鋪直敘,一覽無餘;(2)所插入的比興句在內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讀者能從中意識到女子的婚後生活並不美 滿,因此,敘事的線索似斷似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