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小桔燈》的美學分析

冰心《小桔燈》的美學分析

  《小橘燈》是作家冰心創作的散文,是其晚期代表作品之一。文章形象地刻畫了一位在艱難的生活逆境中渴望光明的善良堅強的農家少女的形象。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冰心《小桔燈》的美學分析,希望大家喜歡!

  《小桔燈》是冰心後期散文創作的代表之作,語言樸素洗練,情感深摯含蓄,風格細膩溫婉,主旨蘊藉雋永,有著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本文擬從這四個方面對《小桔燈》的審美特點做具體解讀。

  冰心是中國現當代散文史上最早、也是最傑出的女性作家之一,她的許多散文作品成為了現當代散文的經典之作。《小桔燈》是冰心後期散文的代表作,半個多世紀以來被選人各種版本的中學語文教材,打動了一代又代讀者。

  《小桔燈》創作於1957年。文章以第一人稱的敘述視角,記敘了十二年前即1945年春節前一天的下午“我”去重慶郊外尋訪朋友時偶遇的一件往事。訪友不遇,“我”便留在鄉公所樓上等她。不久,來了一位八九歲的小姑娘,要用鄉公所的電話為生病的母親叫醫生。“我”熱心的幫助她打通了電話,並關切的詢問到小姑娘的家就住在山下那顆大黃果樹下。朋友久等未回,“我”從窗外看見山下濃霧迷濛中小姑娘的家,便決定去探望小姑娘及她生病的母親,臨走時在樓下買了幾個大紅桔子帶上。到了小姑娘家,映入眼簾的是小姑娘家窘困的家境和重病在床的母親。小姑娘的父親出門不在家,後文交代是因為常替醫學院幾個有共產黨嫌疑的學生送信遭到當局的抓捕而下落不明。面對這一切,小姑娘沒有灰心,沒有畏懼,悉心的照顧著病重的母親,還懂事的安慰“我”,叫我不要擔心。臨別時,小姑娘用大紅桔皮為“我”麻利的`製作了一盞靈巧的小桔燈,照亮“我”上山的路。這樣的從容鎮定和勇敢樂觀感染了“我”,更鼓舞了“我”,“我提著這靈巧的小桔燈,慢慢地在黑暗潮溼的山路上走著。這朦朧的桔紅的光,實在照不了多遠,但這小姑娘的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覺得眼前有無限光明!”。全文僅1600多字,卻煥發出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語言樸素洗練,情感深摯含蓄,風格細膩溫婉,主旨蘊藉雋永,有著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下面本文擬從這四個方面對《小桔燈》的審美特點做一些具體的解讀。

  1.樸素洗練的語言

  《小桔燈》敘事寫人,不事雕琢,語言通俗易懂,自然流暢,呈現出樸素洗練的審美特點。

  如文章開篇“這是十幾年以前的事了”一句,短短十字的敘述,極其簡潔平實的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這樣一個開篇,看似平淡,但並不平常。首先,此一句自成段落的陳述語句統領全文,併為下文蓄勢,使後文的展開毫無羈絆,任憑開闔。其次,設定了懸念,創設出一種追憶往事的凝重氛圍,激起讀者的無限期待。另外,這樣一個開頭直切故事,毫無枝蔓,惜墨如金,達到了以簡馭繁的效果。

  事情的展開從第二段開始:

  在一個春節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慶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她住在那個鄉村的鄉公所樓上。走上一段陰暗的仄仄的樓梯,進到一間有一張方桌和幾張竹凳、牆上裝著一架電話的屋子,再進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間,和外間只隔一幅布簾。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著一張條子,說是她臨時有事出去,叫我等著她。

  這段文字,交代了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環境和原由。作者在名詞中心語前用了複雜的多層定語,如“下午”前面的“一個春節前一天的”,“樓上”前面的“那個鄉村的鄉公所”, “樓梯”前面的“’一段陰暗的仄仄的”,“屋子”前面的“一間有一張方桌和幾張竹凳、牆上裝著一架電話的”,“房間”前面的“我的朋友的”等等,把語意表達得簡潔嚴密。對鄉公所樓上佈局陳設的描寫,作者也是擢其要點,抓住樓梯、套間、方桌、竹凳、電話、布簾等與故事情節的展開有著密切關聯的重點進行了介紹,既樸素簡潔,又嚴密自然。

  後文有一段寫“我”去小姑娘家的過程,也極其的樸素自然,簡潔流暢:

  我下樓在門口買了幾個大紅拮子,塞在手提袋裡,順著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了那小屋的門口。

  作者用了一個流水句,連用“下(樓)”、“買(了)”、“塞(在)”、“順(著)”、“走(到)”等幾個動詞,將“我”去小姑娘家過程中發生的一連串動作依次呈現出來,簡潔凝練,如行雲流水,準確流暢,“在門口”、“幾個”、“大紅桔子”、“歪斜不平”等詞語,也把語意表達得既簡潔義準確。

  2.深摯含蓄的情感

  《小桔燈》之所以打動人心,作者在文章中傾注了自己深沉、真摯的情感是重要的因素。冰心曾在《文藝叢談》一文中說:“仿杜詩,抄韓文,就使抄了全段,仿得真,也不過只是表現杜甫韓愈,這其中哪裡有自己!”《小桔燈》的情感抒寫具有深摯含蓄的審美特點。

  如文中初遇小姑娘時有一段肖像描寫: 我掀開簾子,看見一個小姑娘,只有八九歲光景,瘦瘦的蒼白的臉,凍得發紫的嘴唇,頭髮很短,穿一身很破舊的衣褲,光腳穿一雙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牆上的聽話器,看見我似乎吃了一驚,把手縮了回來。

  拓展:

  創作背景

  1957年1月19日,春節將至,老作家冰心應《中國少年報》之約,寫了一篇題為《小橘燈》的散文。散文於1957年1月31日在《中國少年報》發表。這篇散文後來被選為中學語文教材。

  冰心在寫這篇文章時,想到了十二年前(1945年)春節前夕的一件往事,就把這件事作為寫作材料,寫進了這篇作品。那時,冰心住在重慶郊區的歌樂山。山下有一所醫學院,其中幾位老師和學生還是作家的熟人。上山不遠有一塊平地,名叫蓮花池,池邊有一個鄉公所,樓上有公用電話,門外擺著一些賣水果、花生和糖塊的攤子。往來的各種車輛也常常停放在那裡。冰心就決定以這個地方為背景,展開她要寫的故事。

  人物介紹

  主人公“小姑娘”雖“只有八九歲光景”,但是她對革命的勝利充滿信心,她堅信“爸爸一定會回來的”,“我們大家也都好了”;在爸爸外出避難之後,她勇敢地挑起了照護重病在床的媽媽的擔子,在“我”去探望時,她不但不露一絲愁容,反而“安慰我”,並做了一個“小橘燈”給“我”照路。小姑娘的這種“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都來自她爸爸等革命者的薰陶影響,當然也是那個社會給逼出來的,她是那個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藝術特色

  《小橘燈》作為冰心晚期作品的代表作,在抒情的章法上,保持了自己的風格。在個性表現上,也賦予了她自己固有的清麗、細膩、溫婉等風格。同時一改空幻、迷茫的那種憂愁感,而是以一種舒緩、歡快的旋律,向作品中添加了幾分清新和美妙之情感。在不施藻飾,不加雕琢的含而不露的敘述中,表達了自己對未來理想生活的嚮往和憧憬之情。

  不事雕琢,語言通俗易懂,自然流暢是《小橘燈》寫人敘事的重要特點,呈現出樸素洗練的審美特點。如文章開篇“這是十幾年以前的事了”一句話,很簡短的敘述,如實的交代的事情發生的世間長短。這樣一個開篇,統領全文,併為下文蓄勢,所以說,雖然用詞簡短,樸素洗練,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後文的展開毫無羈絆,任憑開闔。另外,這樣一個開頭直切故事主題,毫無冗餘,內容簡練,惜墨如金,達到了以簡馭繁的效果。

  細膩溫婉的寫作風格是《小橘燈》典型表現。如文中敘述我進入小姑娘家後,與小姑娘的攀談後的情節:我站起來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極其敏捷地拿過穿著麻線的大針,把那小桔碗四周相對地穿起來,像一個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著,又從窗臺上拿了一段短短的蠟頭,放在裡面點起來,遞給我說:“天黑了,路滑,這盞小橘燈照你上山吧!”“拿過”表示用手取,又用了“敏捷地”修飾,更顯出動作的熟練,也含蓄的表現出小姑娘平時做了不少家務活,所以家裡的照明工具瞭如指掌。

  結構上,以小橘燈作為貫穿全文的線索。作品把小橘燈的產生,小橘燈給“我”的感受,“我”對小橘燈的感受等情節聯結起來,形成完整的故事情節來刻劃人物,表現主題。

  “我”是貫穿作品始終的人物。透過“我”把對往事的回憶與今天銜接起來,使環境與人物溶為一體。而且關鍵之處,“我”的議論和抒情,對刻劃人物,表現主題都有重要作用。“我”在潮溼山路上行走時的抒情和議論,點明瞭小橘燈的象徵意義;結尾的抒情和議論,則表明小姑娘的樂觀和信心。小橘燈的象徵意義,周圍環境與小姑娘內心的對比,都是透過“我”的所見所聞所感表現出來的。

  作者簡介

  冰心(1900.10.5—1999.2.28),福建長樂人,1921年加入文學研究會。1923年在燕京大學中文系畢業,同年到美國留學,1926年回國。曾在燕京大學、北平女子文理學院、清華大學任教。曾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第三屆理事。1946年後到日本東京大學任教。1951年回國。歷任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顧問,中國文聯副主席,全國人大第一至第五屆代表,政協第五至第七屆常委,中國文聯第二至第四屆委員,中國作協第二、三屆理事。曾為中國民主促進會名譽主席。自1919年開始發表作品以來,著譯等身,散文集《寄小讀者》,詩集《春水》、《繁星》在文學史上享有盛名,哺育了幾代青少年,所譯詩文《泰戈爾詩集》《馬亨德拉詩抄》《印度童話集》,是名作名譯。除單行本外,並有《冰心著譯選集》三卷,《冰心文集》六卷出版。《空巢》獲1980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