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描寫角度談冰心小說的藝術特色
從心理描寫角度談冰心小說的藝術特色
導語:冰心的小說研究向來以其思想性及哲學內涵為主要內容,而對於其文字敘事中的描寫手法及藝術特色鮮有涉獵。
一、冰心有關兒童的心理描寫
無論是冰心早期的“問題小說”,還是後來洋溢著“愛的哲學”的小說,兒童一直是冰心致力於描繪並予以豐富內涵的特殊藝術形象,也是她“愛的哲學”三要素之一。冰心塑造瞭如此多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孩童形象,無論是《寂寞》中的小小、《離家的一年》中的“小弟弟”與“小姐姐”,還是《分》中的兩個嬰兒,都讓一個個活靈活現的孩童形象躍然紙上,而造成這種形象的藝術感的原因並不是因為讀者感受到了其中蘊含的多麼深刻的母愛,而是冰心在塑造兒童形象時大量的運用了直接或間接的心理描寫,將天真而又淳樸的兒童不加修飾的喜怒哀樂完整的呈現在讀者的面前,以及由這種自然的刻畫與表現力所帶給讀者的藝術感和感性的感動。我們在認識冰心所提倡的愛的哲學的同時,在試圖理解純真帶給這個世界的美好的同時,必須清醒的意識到這種藝術表現力是由何種藝術手段建構起來的。
這裡所指的“直接”、“間接”、“顯性”或“隱性”的心理描寫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心理小說”的寫作手法,冰心的小說中鮮有出現大段的“我想”或者“我認為”這樣的典型心理獨白,而是透過敘述視角的轉變與情感表達方式的多樣化來透視兒童內心活動情況的寫法。對於心理感情的表達,成熟與理性的成年人式寫法顯然不適用於兒童,從冰心對於兒童心理、兒童行為和兒童言語的把握上看,冰心清楚的知道想要精準的描繪兒童的心理狀態及內心感受,不能採用一般的內心活動描寫,必須藉助於兒童特有“自然的”、“天真的.”行為及語言,才能將兒童感性而稚嫩的情緒自然的表現出來而不顯刻意。因為在成人的世界中,語言與心理活動往往是不相符的,類似於海明威“冰山原則”般的八分之一描寫也比比皆是,但在兒童的世界中,最原初的質樸的反映、脫口而出的話語或者是下意識的不經意的一個動作,都是對於內心描繪的最好的方式。
例如在《寂寞》中,冰心刻畫了熱情活潑的“小小”和遠道而來的天真可愛的“小妹妹”兩個兒童形象,拋開一切隱藏在背後的涵義,單憑兩個孩子在一起時活潑生動的話語和單純美好的行動,就讓我們感受到了孩子為我們帶來的生機與感動,從小小在開篇考試時“呆呆的出神”到兄妹兩個人“親熱的”說著話,“玩玩具”、“釣魚”、“放蜻蜓”、“蓋小房子”,整體語言流暢優美,自然淳樸,第一個明顯的心理描寫就是小小的夢,冰心沒有將小小對於妹妹的感情付諸於簡單的文字與所思所想,而是將心裡的情感具化成一個畫面從表面上看來,簡單而又美好的夢更容易讓讀者感受到孩子內心的世界。在妹妹走後,小小“呆呆的坐在廊下”,“胡亂的吃過飯”,心理“惆悵抑鬱”,但這並不是出色的地方。文章最後,明亮的月光、潺潺溪水、沙沙樹葉,都是“見物思情”的小小內心的寫照,但正如夏志清先生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中的評價:“除了一小段很不和諧的關於母愛的說教場面之外,這一篇以簡潔瑩澈的文字寫成的故事,幾乎是一首毫無瑕疵的田園曲”①。除了這種傳統的第三人稱視角小說,《分》也成為了冰心對於心理描寫更加獨特的一種詮釋。雖然小說中透過兩個嬰兒的心靈對話表達了作者對於世界的思考。小說中以嬰兒“我”為主視角進行敘述,從呱呱落地,到與小朋友的相識,到最後的分開,都是以隱性的心理敘述為主進行描寫的。表面上看來,文章中的“我”似乎在不斷的“哭著說”或者與小朋友對話著,但冰心只是借用對話作為一種表現形式,其實小嬰兒的“說”都是其在內心的思考,從兩個小朋友聽到的,看到的世界,以一種心靈的溝通對話表現出來,透過新生兒純潔無暇、天真爛漫的思考表達了冰心在新時期的心理轉變。這也是在心理描寫領域的一種偉大的嘗試,為後世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鑑。
二、冰心有關成人的心理描寫
如果說冰心關於兒童的心理描寫是一種純真、敘述式的描寫,那麼冰心有關成人心理描寫的“主旋律則是掙扎和呼號” ②,是源自作者內心的吶喊與獨白。例如《去國》中的英士,作者對其運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寫,從頭到尾都充滿了英士對於自己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思考。當英士剛剛踏上回國的路時,他認為自己“何幸是一個少年,又何幸生在少年的中國。”;在回國後,因為失望而想到了“如果在國內真個沒有什麼可做的,何不仍去美國”的徘徊;到最後發出了“祖國呵!不是我英士棄絕了你,乃是你棄絕了我英士啊!”的悲痛哭喊。可見,英士的所思所想,他心理歷程的變化串聯起了整篇小說的主線,英士的遭遇是普遍有志青年的遭遇,這種內心的呼喊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比單純的遭遇描寫和故事敘述更有藝術感染力,也更能突出作者的主題思想,且作者將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到文字中,將內心的激盪與掙扎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這種心理描寫是與兒童的“田園曲”截然不同的吶喊,也是冰心有意區別於兒童式描寫的寫法。即使後來冰心開始轉戰愛的哲學,強調說教,卻也不乏帶有優秀的心理描寫的小說,例如《超人》。人們更多的是將《超人》看做是冰心“愛的哲學”的代表作,但該篇小說對於主人公何彬的心理描寫也十分到位。“慈愛的母親、天上的繁星,院子裡的花“這幾個來回出現的意象也是何彬內心世界的寫照,這種在主人公內心描摹出的意象所呈現出來的畫面感要比起單調的說教更能讓讀者體悟到“愛”為何物,中間一段對母親的內心獨白更是讓人切實的感受到了何彬對母親的思念。何彬雖然最終迴歸了愛的世界,但作者並沒有安排他與祿兒的對話,而是靠留給祿兒的一封信,將內心的感謝與感動表達了出來,冰心擅長用書信來代替顯性的心理描寫,這種心理描寫法要比直接的“他想”,“他以為”要巧妙得多,拋開主題意義,這是一篇非常成功的心理描寫小說。
除了這些傳統意義上的心理描寫,冰心也對具有現代性的心理描寫進行過嘗試,如《劇後》,全文以愛娜的意識流動為主線,從愛娜對自己身體的欣賞,到對舞臺劇的回味,到沉醉在其中的忘我,再到思緒千變萬化的想象,全文並沒有系統的情節與線索,一切以愛娜的心理活動為主線,這種難以捕捉的精神意識寫法也是現代作家對該類作品最早的嘗試之一。
三、結論
綜上所述,本文從兒童和成人兩個角度對冰心小說中的心理描寫進行了挖掘和闡釋,並旨在透過發現冰心在心理描寫層面的藝術成就來重新審視其小說作品。冰心不僅在描寫兒童心理層面擁有獨特的視角和細膩的技巧,更是在描繪成人的內心世界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無論是對兒童心理自然、純真的描摹還是透過成人內心向世界發出的呼喊,都讓我們對冰心的作品有了重新的認識,也讓我們能從冰心的作品中發現更多寫作技巧上的借鑑意義。冰心正是借用這種獨到的心理描寫建構了她的問題小說,也正是透過這種心理描寫書寫了她“愛的哲學”,甚至在冰心後期作品的轉型中,也仍然堅持這種寫作方式。本文更多的闡釋了冰心前期和中期的作品,對冰心後期的小說創作並未做細緻深入的研究,冰心晚期的小說中仍然有很多有價值的心理描寫技巧及方法等待我們去挖掘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