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朱自清《背影》思想內涵
淺談朱自清《背影》思想內涵
《背影》是寫於1925年的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朱自清用樸素的文字,把父親對兒女的愛,表達得深刻細膩,真摯感動,從平凡的事件中,呈現出父親的關懷和愛護。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淺談朱自清《背影》思想內涵。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淺談朱自清《背影》思想內涵
朱自清的經典散文《背影》從1925年10月問世以來,經歷了八十五個春秋,以其平實素樸的語言和字裡行間滲透的父子深情,一直為誦讀者品談稱道,以致“朱自清三個字已經和《背影》成為不可分的一體”。朱自清也因《背影》而家喻戶曉.《背影》則成為朱自清散文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感人魅力最強的名篇。同時,也贏得了眾多學者從不同角度開展的研究關注,對《背影》提出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精闢見解,使這篇文章的文學、社會效應逐漸擴大。尤其是中國文學進入新時期的三十年,《背影》仍然是研究者津津樂道的研讀佳作,關注的角度、關注的視野,又有了新的開拓與研探。現就新時期三十年來學者、研究者對散文《背影》的研讀狀況做一綜述,並簡要評議。
新時期以前的學者在研讀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時,主要的切入視角,就是對文章的思想內容進行全方位研究,從不同的角度探索散文《背影》之所以感人至深的內因外源:有的學者認為這主要是由於“作者著力表現了人間的至情——真摯的父子之情”;有的以為它“抒寫了懷念老父的至情”;還有的認為它之所以“歷久傳誦”,是因為“深摯地表達了親人的別情”,甚至把它與梁代文學家江淹的名篇《別賦》相比,以為“《背影》可稱得上是一篇形象生動的散文式《別賦》”等,都給予了散文《背影》較高的評價。
進入新時期後,研究者們對《背影》的研讀,繼承和延續了新時期之前學者的研究視角,仍對文章的思想內涵給予較多關注。但從研究者們所做出的研究成果來看,顯然與先前的學者有了很大不同,新時期的研究者不再是僅僅侷限於文章所表達的具象內涵,而是在肯定以前學者研讀成果的基礎上,又對這篇文章內涵背後的文化意義、文學史意義、社會學意義、倫理學意義等方面進行了不輟的研讀,在思想內涵上也有了更新的發現。
從新時期三十年的研究、解讀狀況來看,散文《背影》中的“父子關係”一開始就成為研究者關注最多的研究視角,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去重新審視父親的角色和定位,以探求“背影”具象內涵後的真正意蘊,取得對“背影”意義、內涵的全視角的解構和重構。
在封建正統秩序、倫理觀念統治的中國宗法社會,父子關係中的父親一直處於無可爭議的優勢位置,子對父無條件地順從;而在“五四”後中國現代文壇上,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魯彥等作家在作品中相繼對父性品格重新進行了深沉的思考,並且他們審視父權的方式是多側面、多角度的。父性的角色不僅體現於父子之間,同時也體現於夫妻之間;審父既可從自己作為兒子的角度審視作為父親的自己,還可從妻子的角度審視作為父性的丈夫,等等。為此,新時期部分學者以此為視角,對《背影》思想內容背後濃重的審父意識進行了研探,其中,以張木榮的《忠厚嚴肅的審父意識——重讀朱自清的散文》和馮玉強《朱自清(背影)審美因素解讀》兩篇文章為代表。
在《忠厚嚴肅的審父意識——重讀朱自清的散文》一文中,張木榮認為朱自清是從自己已為人父的角度來審視自己的父親,即對社會傳統和文化因襲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父性品格作出強烈的審察和反思,並從父性品格求得人生的動力。短短的篇幅,寫了四次“流淚”場面:祖母死後;父親去買橘子時;車站離別時;讀父親來信時。除第一次外,其餘三次均是因父親而引致流淚。父親的一言一行都使年輕的朱自清受到感染。從朱自清和他父親的“資訊交流”來看,舊時代的生活遭際並沒有給父子兩代留下“代溝”,朱自清很快就對勤勞中的父親作出了“做父難”的情感“反饋”,用一種年輕人特有的敏感聰慧的心靈和忠厚溫存的認識,理解了父性的平凡與偉大。馮玉強在《朱自清(背影)審美因素解讀》一文中認為,《背影》透過對父親送行這真人真事的回憶,重新融入了朱自清深刻的生活體驗和強烈的自我觀照,把父親這個平凡的人所做的平凡的事寫得令人感動,再現和審視了父親與兒子“我”的生活,並在再現和審視生活的過程中,父子之間的至情至性的人性美得以自然流露,這人性美在審父意識下轉化為人情美了。
有的學者,從“背影”這一具象所蘊含的深刻寓意的角度,去探討《背影》的思想內涵。如葛勝華在《背影,你到底藏拙什麼——朱自清(背影)新探》一文中認為,朱自清緊緊攫住父親的背影不放,有著深刻的寄寓:“背影”是中國父親獨特的造型,是隻求奉獻,不圖索取的一個鮮明的象徵。葛勝華更深一步解讀,“背影” 所飽含的父子親情是異常獨特、意蘊深邃而又充滿民族性的。因為在中國,尤其是封建和半封建社會,父子關係往往十分微妙而特殊。某種意義上說,中國舊式的父子關係就是“君臣”關係的翻版或是一種“準君臣”的關係,加之中國人感情表達“暖瓶式”的鏗吝含蓄,所以為人父‘者即使遭遇再大的痛苦——譬如慈母新喪、生計無著、家境黯淡之時又不得不送別孺子孤身北上的這一“父親”——也斷斷不肯直面兒女,把那份無奈與窘困寫在額頭、掛在嘴上。
學者李馨從文化史的角度,探索了《背影》所形成的社會學內涵。其在《對父權本位思想的反駁——朱自清(背影)的深層思想內涵》一文中談到,《背影》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和藹可親的慈父形象,描繪了一種新的人際關係,卻不是歌頌什麼抽象的人性和永恆不變的“父愛”,它有著自己特定的、具體的社會內涵。李馨認為朱自清在文中所寫的父子之情,反映了“五四”後具有一定反帝、反封建思想的民主主義者對理想的父子關係的渴望。他們雖對人生、對社會、對革命有著不同的看法和見解,但在反對舊文化、舊道德,要求個性解放,主張民主、自由等方面則有著共同的要求,他們認為要改造社會,必先改造家庭,而要改造家庭,首先就要改造封建的父子關係,對於束縛人性發展和妨害子女成長的舊思想、舊傳統、舊禮教和舊道德,進行了猛烈的抨擊,而魯迅就是其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一個。陳民在《東方版父子衝突——重讀朱自清(背影>》一文中,進一步發展了李馨的社會文化史批評方法,並結合朱自清分別寫於1923年、1928年的散文《父母的責任》和散文《兒女》兩篇文章的思想內涵,去解讀寫於1925年的散文《背影》,從而得出朱自清在父母與子女關係上的態度和見解:從《父母的責任》的慷慨激昂到《兒女》中無奈與懺悔交織的回憶,再到朱自清已為人父的`深刻體會及《背影》中對父親態度的心理變化,看到的是一幅從年輕的兒子與父親的衝突、血氣方剛的年輕父親的吶喊、對年老父親的妥協,再到為人父的感慨與自勉的真實畫面。
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文化為主於,重禮儀、人倫的儒家思想文化,深深浸潤於整個中華民族的生活與情感表達之中。受這種傳統思想文化的影響,父子之間的感情表達往往是以父“嚴”子“孝”的形式出現,這樣的父子關係決定了父子親情表露、交流的方式不是坦蕩、直接的,而是含蓄、間接的。在親子之愛的表達上則表現為重行而輕言、含蓄而深沉,往往愛之愈深,藏之愈深,愛之愈切,表達愈含蓄,這種捉迷藏式的愛的表達方式常常讓人捉摸不透,不易感受,甚至有時令人誤解。因此,高愛民在其學位論文《(背影>閱讀史——兼論經典閱讀的策略運用》中明確指出,《背影》一文中的“背影”極富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蘊。在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父親自始至終對兒子沒有親暱的舉動,話語也不多,整個送別過程含蓄而深沉。從兒子的角度看,也同樣不習慣把對父親的感激與摯愛溢於言表,巧妙選,擇“背影”這個角度恰到好處,正好可以讓兒子對父親的“背影”盡情地傾訴其無盡的謝意與愛意,也正是父親這個默默的“背影”最讓人體會、感悟到這種無言的父愛,這種含蓄深沉的父愛的特性。正是這個意義上,背影浸染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色彩,坦露出民族情感表達方式上的獨特特性,成就了文學作品中一位位向我們走來的、深具傳統文化魅力的父母的形象。
朱自清一生深受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影響。傳統思想在其思想體系中佔據著主導地位,他總是以傳統思想為基點和標準來衡量和吸取外來思想。同時,對於傳統思想的吸取,朱自清也經歷了一個由全盤接受到深刻反思,最終實現一次次揚棄的艱難發展過程。
陳蕾在《傳承與超越——論傳統思想在朱自清思想中的地位及發展》一文中談到,歷經中國數千年曆史的積澱、以儒道佛三家雜糅而形成的中國傳統文人思想文化貫穿於朱自清的一生。而在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體系中,居主導地位的是儒家思想,儒家主張積極人世,明確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觀點。這種思想把個人與社會牢牢地拴在了一起,鼓勵人們在現實世界中實現自己的理想,以實現社會的價值來達到自身價值的實現。因此,要準確把握《背影》一文的思想內涵,就必須從朱自清身上存在著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為基點,去理解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後,朱自清內在思想世界的變化,以及傳統文化對其思想所起的作用。
也有的學者認為“五四”新文化運動雖然給予了傳統文化沉重一擊,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仍會在一定時間內對作家的創作產生一定的影響,會在作家的創作中有所表現。如陳緒毅在《沉重的歷史“背影”——儒家文化與朱自清散文》一文中認為,“五四”時期的反孔新文化運動對新文學的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一開始就把批判的矛頭對準儒家思想理論的核心—— 封建禮教及其家族制度,揭露封建家族制度醜惡的文學也成為新文學最有血性也最震撼人心的一道風景,並在理論上雖為文學創作揭露封建醜惡和黑暗掃清了道路,但是由於儒家思想統治中國人心靈達數千年,影響之深刻,在中外文化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儘管作家以激進和決絕的態度來批判儒家思想,由於文學形態的複雜性,想在短時間內清除儒家思想的影響,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新文學最初的創作中,雖然作家對儒家文化有十分清醒、理智的認識,但是感情上,在對生活的審美體驗中,儒家思想仍像幽靈一般,徘徊在許多作家的心頭。考察“五四”作家的思想和創作,不難發現仍有儒家文化留下的點點斑痕,尤其是朱自清等文學研究會的許多作家的創作都存在著這種情況,在文壇討伐家庭罪惡、父輩保守的吶喊聲中,他用《背影》寫出了舊式家庭生活中的溫情和親情,從而隱隱透出儒家倫理觀念堅韌的生命力。
散文《背影》的結構美,歷來為研究者所稱道,篇幅雖小,而筆路卻相當開闊,隨意揮發,確是“隨便”極了,但能放能收,緊湊集中,一切都凝聚於他所要表現的焦點上。因而,有的學者就從作品的構思巧妙、選材獨到等角度,去闡釋“背影”的真正內涵。
屈寶賢、王曉輝的論文《新穎別緻情味雋永——談朱自清的(背影)》認為,《背影》文章取材平實,內容樸素,雖只寫了兩個人物:“我”和父親;一件瑣事:父親送行,在車站給“我”買橘的經過,但能於細微處見精神,思想內涵耐人尋味。朱自清沒有去寫時代的火焰和漩渦,筆觸所及僅僅囿於個人圈子,憂鬱的情調,悽愴的況味,黯淡的色彩流露在他的腕底,勾勒了一幅當時社會生活的側面圖,以宣洩個人的苦悶和淒涼的情緒。這正是在當時令人壓抑的時代環境下,許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共有的生活體驗和思想情緒。從選材、構思精巧上說,《背影》所抒發的思想感情在當時是有一定社會意義的,使人們能夠從這個特定的“背影”看到當時社會生活的投影,看到當時歷史的縮影。同時,作者抒發的感情是純真的,敦厚的。人們從這種純真、敦厚的感情描寫中,“進入一種感情微妙的世界”(秦牧語),領受著情操上美的陶冶。所以,這篇文章不僅內容是充實的,而且有一定的美學價值。楊劍龍也在《一幀展現父子情深的悲涼畫幅——讀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認為,《背影》以樸實而細膩的筆觸回憶和勾勒了父親溫暖的背影,展現出了一位舊時代知識分子奮鬥掙扎中的人生困境,展現出父子之間的真摯情感,在父愛的細膩描繪中溢位人生困境中的悲涼色彩,達到感人至深的藝術魅力。以撫今追昔的敘述構思,寓複雜的情感於單純的場景,寄豐富的內涵於簡練的筆觸,呈現出一幀展示父子情深的悲涼畫幅。
進入新世紀後,有的學者在闡釋《背影》的思想內涵時,又有了新的研讀視角,有了新的發現。徐葆耕在《重視“現代生活的學術價值”(代序)》一文中,從符號學的角度去闡釋“背影”一詞的符碼意義,從而探索出《背影》一文語義外的真正思想內涵。在解讀“背影”一詞時,他認為朱自清筆下“蹣跚地爬過鐵路的老人”的“背影”已經化為一種文學意象,幷包含兩重相悖的含義:一方面是對中國傳統中綿延不斷的父愛的緬懷;另一方面,“背影”又意味著同過去、同傳統的惜別。同時,朱自清在寫作《背影》時,他自己也正在成為歷史的“背影”,他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生命,把這種父愛擴充套件為對時代、對民族和人類的大愛,豎起了一座20世紀的精神豐碑。當讀者在閱讀《背影》文字時,把朱自清當做物件來緬懷,當做範例來借鑑的時候,其實讀者自己就正在融入其中,成為傳統的延續。陳民在《東方版父子衝突——重讀朱自清(背影)》一文中,以朱自清和卡夫卡的創作為例,把《背影》置於中西文學比較的視角,去解讀“背影”後中西文化制約下“父子關係”的不同內涵。在西方文學中父子衝突問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被認為是人性的根木問題之一,亦是反權威的標誌之一。陳民認為卡夫卡是描述西方父子關係衝突最具有典型性的作家,在他創作的許多作品,如《變形記》《判決》等小說都反映這一主題,而他本人和他父親之間完全是父子衝突的西方版本,他和父親的衝突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我的作品是關於您的。在其中我傾吐了那些我不能在您的懷抱中所傾吐的傷心事。除非受到您的強制,在我能夠自主的時候總是故意久久地遠離您。”卡夫卡就是以這種方式強調他畢生同父親所作鬥爭的重要意義的。這種矛盾被長期壓抑,而這種壓抑越強,反抗也就越強,或是回到無意識中,或是以藝術形式昇華。弗洛伊德充分肯定了父子衝突對卡夫卡藝術創作產生的影響。“就卡夫卡作為一個藝術家,其審美良知和意識受到個人的經歷很大的影響而言,必須承認,這樣的父子關係相應地產生了卡夫卡的特殊風格和特點,這正是他對世界文學的貢獻。”卡夫卡是一位具有現代意識的作家,他與接受東方傳統文化教育的朱自清不同,他無法理解他父親對待兒子的方式,也無法理解以父親為象徵的權力和權威。他感到既不能因為父子之間的血緣關係而採取妥協的辦法,也不能對這種最合理的關係置之不理,因而無法調和矛盾,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他的藝術創作中矛盾總是以激化的形式出現。
另外,新時期還有更多的研究成果,如王蓀、張曉雲的《重新探析(背影)的文化意蘊及藝術魅力》、喻見的《(背影)中父親形象之我見》、賈祥倫的《情感的“佛像效應”——朱自清(背影)再闡釋》、陳緒毅的《沉重的歷史“背影”——懦家文化與朱自清散文》、李欣蓮的《談朱自清創作中的懺悔意識》、王玉寶的《(背影):被“死亡”照亮的世界》、李苑的《(背影):“原父情結”的反思》、胡曉山的《文貴有情——讀朱自清(背影)斷想》、張俊的《無過之悔:(背影)文化內涵別解》、劉玉凱的《如何讀(背影)》、趙煥亭的《(背影>:朱自清內心矛盾和焦慮的審美置換》等文章,都對《背影》進行了解讀,共同豐富和完善著《背影》一文的思想內涵。總之,近三十年來,研究者從不同的視角,提出自我獨到的見解,對《背影》思想內涵的解讀儘管已初步形成了一個多側面、多角度的開拓性研究格局,然而要建構一個相對完整完備的體系還有一定距離,研究者們的目光多集中在從文化視野的角度來觀照《背影》的思想,而從《背影》思想內涵的接受史、傳播史等問題的研究都有待進一步去思考探究,從而,使散文《背影》在中國文壇獲得更為持久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