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作者個人簡介

《背影》作者個人簡介

  朱自清(1898~1948),中國散文家,詩人,學者。原名自華,號秋實,字佩弦,中國著名詩人,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朱自清個人簡介,希望能幫到大家。

  作者簡介

  朱自清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長於揚州,1948年在北平因貧病逝世。1916年入北京大學預科,次年入哲學系,參加過五四運動,是文學研究會早期會員,還參與發起新文學史上第一個詩歌團體中國新詩社,開始發表新詩。1920年大學畢業後,在江浙一帶多所中學任教,並撰寫小說和散文。1925年起 ,歷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其間曾於1931年去英國留學,並漫遊歐陸數國。抗日戰爭爆發後,到昆明西南聯大任中文系主任,從事學術研究和雜文寫作。抗戰勝利後,參與愛國民主運動,在身患重病時,仍簽名於《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援麵粉宣言》;死於貧病交迫之中,被譽為有骨氣的愛國文化人。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裡。主要文章,作品有《春》,《背影》,《匆匆》《荷塘月色》等。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敘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題材可分為三個系列:一是以寫社會生活抨擊黑暗現實為主要內容的一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價格──七毛錢》《白種人──上帝的驕子》和《執政府大屠殺記》。二是以《背影》《兒女》《悼亡婦》為代表的一組散文,主要描寫個人和家庭生活,表現父子、夫妻、朋友間的人倫之情,具有濃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寫自然景物為主的一組借景抒情的小品,《綠》《春》《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後兩類散文,是朱自清寫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樸縝密、清雋沉鬱,以語言洗煉,文筆清麗著稱,極富有真情實感。

  揚州是一個風景秀麗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風物宜人,曾使多少詩人如李白、杜甫、蘇東坡、歐陽修等流連於此,尋幽探勝,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瑰麗詩章。揚州也是一個英雄的歷史城,在抵禦異族侵略的歷史上,曾譜寫下無數輝煌的篇章,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綺麗風光和濃郁的崇尚文化的風氣,於無形中陶冶著少年朱自清的性情,養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嚮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揚州美麗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潤他的心靈,哺育他的感情,豐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懷永遠充溢著詩情和畫意。揚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對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又是深遠的。

  個人履歷

  朱自清有著作27種,共約190萬言,包括詩歌、散文、文藝批評、學術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開明書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蘇教育出版社對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蒐集、整理、出版了6冊《朱自清全集》。朱自清雖在“五四”運動後開始新詩創作,但是,1923年發表的《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卻顯示出他的散文創作方面的才能。從此以後他致力於散文創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為當時負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生於光緒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卒於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紹興。因三代人定居揚州,自己又畢業於當時設在揚州的江蘇第八中學高中,且在揚州做過教師,故自稱“揚州人”。他是現代著名的作家和學者。朱自清祖父朱則餘,號菊坡,本姓餘,因承繼朱氏,遂改姓。為人謹慎,清光緒年間在江蘇東海縣任承審官10多年。父親名鴻鈞,字小坡,娶妻周氏,是個讀書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朱鴻鈞由東海赴揚州府屬邵伯鎮上任。兩年後,全家遷移揚州城,從此定居揚州。

  朱自清在揚州生活了13年,在這裡度過了他的童年時期和少年時期。對古城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複雜的。大概是生活過於單調,所以他後來曾說,兒時的記憶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驚程度!”但是,在漫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兒時畢竟是首發的“驛站”。

  1916年中學畢業後,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2月寫的《睡罷,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詩處女作。他是五四愛國運動的參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響走上文學道路。毛澤東曾讚揚過朱自清的骨氣,說他“ 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救濟糧’ ”。

  1920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在江蘇、浙江一帶教中學,積極參加新文學 運動。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創辦《詩》月刊,是新詩誕生時期最早的詩刊。他是早期文學研究會會員。

  1923年發表的長詩《毀滅》,這時還寫過《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等優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作則以散文為主。

  1927年寫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其中《背影》被編入初2語文課本。1931年留學英國,漫遊歐洲,回國後寫成《歐遊雜記》。

  1932年9月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南遷至昆明,任西南聯大教授,講授《宋詩》、《文辭研究》等課程。這一時期曾寫過散文《語義影》。

  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

  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簽名。抗議當局任意逮捕群眾。 朱自清晚年身患嚴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僅夠買3袋麵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夠,更無錢治病。當時,政府勾結美國,發動內戰,美國又執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吳晗請朱自清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美援麵粉》的宣言書上簽字,他毅然簽了名並說:“寧可貧病而死,也不接受這種侮辱性的施捨。”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貧困交加,在北京逝世。臨終前,他囑咐夫人:“ 我是在拒絕美援麵粉的檔案上籤過名的,我們家以後不買政府配給的美國麵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也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中國人的骨氣。 朱自清病逝後,安葬在香山附近的萬安公墓,墓碑上鐫刻著“清華大學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1990年,其夫人陳竹隱去世,與先生合葬在一起。

  拓展閱讀:

  作者簡介

  朱自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江蘇揚州人。“文學研究會”的早期成員,現代散文家、學者。原任清華大學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後轉西南聯合大學任教。在抗日民主運動的影響下,政治態度明顯傾向進步。晚年積極參加反帝民主運動。他的散文,結構嚴謹,筆觸細緻,不論寫景抒情,均能透過細密觀察或深入體味,委婉地表現出對自然景色的內心感受。抒發自己的真摯感情,具有濃厚的詩情畫意。主要作品有《毀滅》、《蹤跡》、《背影》、《歐遊雜記》、《倫敦雜記》等。

  創作背景

  1917年,作者的祖母去世,父親任徐州菸酒公賣局局長的差事也交卸了。辦完喪事,父子同到南京,父親送作者上火車北去,那年作者20歲。在那特定的場合下,做為父親對兒子的關懷、體貼、愛護,使兒子極為感動,這印象經久不忘,並且幾年之後,想起那背影,父親的影子出現在“晶瑩的淚光中”,使人不能忘懷。1925年,作者有感於世事,便寫了此文。

  作品影響

  這篇散文透過一條與眾不同的途徑,反映了一種在舊道德觀念的冰水退潮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特別是父子關係中最真誠、最動人的天倫的覺醒。在這種覺醒面前,人們第一次作為一個真實的人來佔有並表露自己的感情。這也是文章中蘊藏的革命性的歷史內容及思想意義。它的出版不僅提高了朱自清在散文史上的地位,也使人們競相模仿他情真意切、平和沖淡的散文風格。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