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絕校園欺凌的手抄報

杜絕校園欺凌的手抄報

  校園欺凌事件頻發,已經成為一個無法忽視的社會問題。下面是杜絕校園欺凌的手抄報,一起來看一下吧。

  校園欺凌頻發。是什麼讓一些本應單純、天真的孩子充滿戾氣?拂去暴力陰雲,記者發現,家庭防線的失守、學校教育的缺位和社會不良風氣的侵擾是校園欺凌背後的主要推手。

  家庭結構失能和教育走偏

  “在青春期之前,孩子身上出現的任何問題,家庭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未成年人保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於娟娟說,當前校園欺凌事件頻發,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許多父母沒有盡到管教子女的責任。

  據江蘇盱眙縣人民法院統計,去年,該院共判處青少年犯罪案件112件148人,其中絕大多數案件犯案者涉及留守兒童。“許多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還是缺乏父母管教。”盱眙縣人民法院少年庭法官金剛表示,很多農村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些人許多年才回家一次,孩子的教育無人過問。

  鄭州市九十九中學是一所主要招收行為偏常的“問題學生”的學校。目前學校有100多名學生,30多名教職工。該校團委書記魯泉告訴記者,從學校情況來看,出現問題的孩子超過80%來自單親或類似單親的家庭。

  “我們曾做過調查,校園欺凌事件施暴的孩子中,有70%左右從小缺乏家庭關愛,甚至常常遭遇家庭暴力。因此,他們也往往選擇用暴力宣洩自己的不滿。”長期關注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合肥市心理諮詢師協會副會長林林說,在大多數人眼中,校園欺凌的施暴者十分可恨,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些孩子也很可憐,他們沒有從家庭中得到應有的關愛。

  一方面,家庭結構失能,使得孩子在成長中缺少關愛和教導,另一方面,一些家庭雖然看起來美滿,家長對孩子也充滿關愛,但由於教育理念和方法存在問題,也給孩子的成長帶來消極影響。

  共青團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權益部部長魏煒的.妻子,是一名教師。她的班上有一名學生在校園內打了同學,她把其家長叫到學校時,家長一聽說自家娃是“打人”的一方,還挺高興,說這樣才能不受欺負。

  “寧做狼,不做羊”“不能吃虧”“不受欺負”……如今這樣的家庭教育觀念有一定的市場。這些家長的本意可能是培養孩子適應將來激烈的社會競爭,做生活的強者,但他們可能沒有意識到,單純灌輸這些觀念,在不諳世事的孩子面前呈現的是一幅怎樣的社會圖景:人與人之間只有惡性競爭,你不欺負別人,別人就會欺負你——這就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在這樣的法則面前,文明、道德都成了軟弱無能的象徵。

  一些家長這種明顯走偏的觀念,不僅使孩子遇到問題時傾向於用暴力方式解決,同時也讓校園裡一些原本稀鬆平常的“磕磕碰碰”,被上升到不可調和的程度。

  “以往同學之間發生點磕磕碰碰甚至無意傷害事件,通常都能透過調解解決。但現在調解的難度加大了。”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業務部主任趙輝告訴記者,曾有一個三年級的小學生,在教室裡做值日的時候,不小心把另外一個孩子的牙磕鬆動了,家長開口就要35萬元的賠償,少一點都不能接受。提出這樣的要求,就很難有效調解,也會給對方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陰影。

  中國兒童研究中心主任叢中笑指出,當前校園欺凌頻繁發生,是一些青少年成長亞健康狀態的積累和爆發,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目前不少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存在重智輕德的現象,過分注重孩子的成績而忽視性格和品德的培育。

  學校教育存在兩大軟肋

  採訪中,不少教育工作者和專家指出,在校園欺凌背後,學校法制教育和德育的缺失不容忽視。

  “教育部門對法制教育有專門的規定,要求做到進課堂、進教材,教師落實,課時落實,但現在看來做得還不夠。”于娟娟說,一方面,學校沒有法律教師人才儲備,講課的基本上都是政治、思想品德教師;另一方面,法律知識被分散在多本教材中,既不繫統,也不深入,加上學校出於升學率的考量,並不重視普法,使得法制教育效果十分有限。“我兼任了幾所中小學的法制副校長,但如果不主動聯絡,學校很少會找我。”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治理機制”課題組2014年曾開展過一項專門調查。調查中,65%的調查物件在回答“此次犯罪的原因”時選擇“不懂法律”;64.7%的選擇了“不知道自己的行為觸犯了法律”;60.5%的調查物件表示,如果知道犯罪的沉重代價,就不會實施違法行為。

  法制教育缺失,加上學校和社會缺乏相應的懲戒手段,難以對校園欺凌行為形成警示和震懾作用。而本應對欺凌行為發揮重要預防作用的德育,其現狀也十分堪憂。

  採訪中,不少學生告訴記者,德育課低年級時還能正常開,到了高年級基本就要給主課讓路了。而且品德教育概念性內容居多,與實際聯絡不夠。

  還有老師指出,一些參與校園欺凌的學生成績還是不錯的,由於學校過分重視成績,老師往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間接縱容了這些孩子的行為。而對於成績不好的學生,一些老師傾向於不管不問,任其自暴自棄。

  記者調查還發現,其實一些學校和老師存在不敢管的情況。一些學生家長不願意聽到自己孩子表現不好的評價,也不願相信自己孩子有暴力行為,一旦聽到這些,往往就會情緒激動,與老師爭辯,甚至打罵老師,造成老師與家長無法正常溝通。

  社會不良風氣侵蝕滲透

  “校園暴力是社會暴力的一種投影。如果社會上有用暴力解決問題的逆流,那麼一些孩子就會模仿。”合肥市優秀教師、合肥一六八玫瑰園小學老師吳盛曦認為,追溯校園戾氣的根源,社會環境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現在的社會上,經常能夠看到相互偶爾觸碰就會引爆無休無止的爭吵,甚至為一點小事就大打出手。從因為讓座問題上演“全武行”到怒打插隊者,再到因為一次超車,互不相讓,最後造成嚴重的交通事故,大家的脾氣似乎越來越壞。孩子也是社會的一員,這種社會戾氣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孩子的成長。

  湖南湘潭教師李佳璘說,目前市面、網路上的大量小說、遊戲都包含色情、暴力情節,處於青春期的學生非常容易受到影響。甚至連一些熱門幼兒動畫片裡也開始出現“暴力美學”,這些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和行為,導致他們極易因盲目模仿、追求刺激而產生暴力衝動。

  “不少國家都實行網路年齡分級,但我國這方面制度還沒有建立起來。”叢中笑認為,十多歲的孩子正是表現欲和模仿能力最強的時期,如果不加以限制,很多孩子就會不自覺模仿從網路上接受的資訊。

  此外,當前社會上“一夜成名”“拜金主義”等不良風氣也影響著校園。記者曾在一所小學六年級學生中做過隨機調查,該年級一個班的畢業留言冊上,同學們的近期心願中超過四分之一是與金錢和物質滿足相關的,如“撿到100000億”“有一百萬”等。班裡的一位同學說,他們曾模仿福布斯排行榜搞過一個班級同學財富排行榜,根據父母接孩子的車輛檔次及學生穿著,給同學排名,那些上榜的“富豪”很受人羨慕。

  林林等人認為,上述現象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社會不良价值觀對校園的侵擾。一些孩子不思學習,而是把獲取金錢當做一種自我證明的手段,甚至用暴力手段敲詐勒索同學,模仿成人吃喝玩樂、打架鬥毆。

  一些網站和媒體也熱衷炒作放大“炫”文化,這導致一些青少年認為“炫”能出名,進而模仿跟風。目前校園欺凌事件中一些施害青少年熱衷於將自身行為的影片、圖片等透過網路廣泛傳播,就是為了“炫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