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校園欺凌手抄報
反對校園欺凌手抄報
校園欺凌發生之初都是由小事引起的,從量變的積累到質變的飛躍。下面是反對校園欺凌手抄報,和小編一起看一下吧。
1.校園欺凌的教育問題
什麼是校園欺凌?就是指一個人或者多人持續多次對某個人或者多個人進行肉體上的攻擊,還有就是用語言和行為進行心理上的迫害,比如威脅、騷擾、將其孤立、無視其存在,從而給其帶來痛苦。這兩種定義的不同在於前者站在受害者一方,即只要受害者“感覺到痛苦”,該行為即為“校園欺凌行為”。而後者則站在加害者一方,著重於“給別人帶來痛苦”。
20xx年開展的一項校園欺凌線上問卷調查顯示,對15個省市中小學的抽樣調查,在接受採訪的中小學生中,有68%的學生表示存在校園欺凌現象,8成以上的學生對此“心生恐懼”,然而,大部分學生遇到校園欺凌,多采取回避或忍受的態度。據瞭解,校園欺凌事件主要發生在校內的廁所等不易被老師發現的地方。7成以上學生稱,學校附近的衚衕、小區等偏僻的地方也不安全。
2.校園欺凌問題的根源
2.1個人因素
校園欺凌並不是偶然發生的,只是有時是一個人欺負一個人;有時多人欺負一個人。通常欺負者不覺得自己不對,而且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發欺凌者。孩子有欺凌行為,這些都和他的成長經歷、家庭氛圍等是分不開的。往往受這幾個方面的心理特徵影響:①孩子因為從小生活在缺少關愛的環境中,缺乏與朋輩相處的社交技巧,容易引起同學不滿和反感;②家庭教育不當,有的是父母離異或關係不和影響到孩子,有的是家長不懂孩子的心理特點,不注重教育方式,導致孩子的偏執性格;③因為從小被家庭溺愛,所以形成了自我中心,霸道和衝動,傾向使用暴力欺壓他人;④欺負別人,是因為過去有受欺負的成長經歷使他們對周圍環境充滿敵意。這種感受和衝動促使他們從傷害他人的過程中獲得畸形滿足感;這種孩子所佔比率較高,因此他們的存在亦不容忽視,進而導致更為嚴重的欺凌行為發生。
2.2社會因素
遼寧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張思寧認為,造成孩子語言成人化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現在的獨生子女多,缺少玩伴,與電視、遊戲為伍,無形之中就會融入成人的世界。媒體的作用也是不可輕視的因素,對青少年的影響尤為重大,雖然各類媒體具有報道的自由和語言表達的自由,但是為了青少年的人性的培養,希望媒體注意其報道的內容和方式是否妥當。在電視節目這方面,有很多節目是透過欺負、嘲笑他人的方式取悅觀眾的。青少年觀眾透過觀看此類節目,會錯誤地認為自己也可以採取此類行為獲得快感,透過欺凌他人獲取快感,這些節目會給那些欺負別人的孩子提供一些負面暗示,這樣青少年就會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中國人民大學危機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唐鈞認為,目前對於校園欺凌的社會風險評估等級落後。據唐鈞介紹,長期以來,校園欺凌事件的風險等級偏低,造成對此類事件重視不夠,從而忽略管理,這也是校園欺凌得不到有效管理的原因之一。
3.校園欺凌的對策
對於越來越多發的校園欺凌,求解之路,絕不僅限於對個案、孤例的調查、處理和善後,而應思考緩解和根治的辦法。加強預防和懲戒,政府、學校、社會和家庭形成合力,多方面出“硬招”,進行系統性求解,這才是根治之道。
3.1家庭
校園欺凌產生的原因部分已經闡述過,欺凌問題與家庭教育有密切關聯。每個家庭都能經常對孩子的生活態度予以關注,在平時的`生活當中教育,並使其掌握判斷善惡和關懷他人的能力。想要做到這點,便需要以濃厚的親情和相互信賴的關係作為基礎。被欺凌的青少年,家庭必須成為能使其放鬆下來的心靈的歸宿。特別是處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往往本身就不願與父母溝通交流,也不想讓父母擔心而羞於承認和坦白被欺負的事實。對此,希望父母及監護人能夠真正理解並接納孩子,多給孩子一些關愛與包容。
在被訪學生中,“假如你被同學欺負,你會告訴誰?”,45%的初中男生和55%的小學男生選擇“告訴老師”,而只有2成左右選擇“告訴父母”。初一男生稱,出於自尊心,誰都不願承認自己受過欺負,更不想讓爸爸媽媽知道,“我想自己處理,不想讓父母為自己擔心,畢竟被別人欺負挺丟人的”。而四年級男生劉濤表示:“如果被欺負就向老師告狀,會被同學鄙視,更沒人理我了。”
3.2學校
新形勢下,針對少年兒童成長的特點,學校教育應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解決當前普遍存在的“偏重分數、輕視素養”、“管控有餘、教育不足”等問題,審視“培養什麼人”和“怎麼培養人”兩個概念[4]。對於學生來說,學校應該是一個可以愉快學習、活動的場所,更應該讓每個孩子都感受到存在感和自我實現的喜悅。但是在升學競爭白熱化的現今學校中,很多成績不好的學生被教師、班集體忽略,這都會給學生帶來心理負擔,不再花更多精力在學習上。校方要以身作則,教育學生知道、理解除了學習成績,還有很多評價人的方式。因此,對於在體育、音樂、美術、書法等方面有特長的學生,積極參與學校活動、志願者活動的學生,校方要積極予以獎勵。透過這種獎勵制度,使擁有不同才能和性格的學生擁有自信。
對於處理校園欺凌問題,學校有責任預防和解決。學校方面要堅持“絕不允許欺凌現象的存在,也絕不允許鼓動、無視欺凌行為”的態度,而且如果有類似事件發生,則要在第一時間解決問題,並讓學生知道,根據情況校方會採取開除學籍等嚴肅的處理方式。透過強化道德教育培養學生對人性的尊重、正義感及對他人關懷的心靈,透過搭建平臺、開展主題活動、培育建設性人際關係等途徑,努力使青少年學生中的校園欺凌行為越來越少,這些又恰恰是人生中最為重要的素質。
3.3社會
當前,引發校園欺凌的都是一些很瑣碎的小事,甚至壓根是沒事找茬尋刺激。一些在成年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足以引發一起校園欺凌事件。目前的校園欺凌現象呈現出三大特徵:①參與人群女性化。媒體統計表明,女生之間的暴力行為在今年所有暴力事件中的佔比達到了32.5%,且多表現為脅迫性、侮辱性等對被害者心理產生影響的行為;②施暴手段殘忍化。回顧近幾年發生的校園暴力事件,可以很明顯地看出施暴者的行為正變得“花樣頻出”,性質愈發惡劣;③事件傳播網路化。縱觀一系列校園暴力事件,幾乎所有的施暴過程都拍有影片或圖片,並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上快速傳播,從而極易引起廣泛關注,而施暴者拍攝影片的動機,據調查絕大多數是出於“炫耀”。
學校作為社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希望廣大企事業單位能夠為解決校園欺凌問題予以儘可能的幫助,並且能夠多多關注此類問題。例如,可以採取公益廣告的形式提倡解決校園欺凌問題;也可以贊助各類媒體共同創造和諧環境遏制欺凌現象的發生。在資訊化的社會,各類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尤為重大。雖然各類媒體具有報道的自由和語言表達的自由,但是為了青少年的人性的培養,希望媒體注意其報道的內容和方式。另外一點是對於欺凌現象本身的認識,欺凌現象,也存在於成年人的社會當中,想要徹底根絕,是極其困難的。但是不管出於什麼樣的理由,欺凌弱者這一卑劣的行為都絕不能被正當化。因此,必須在全社會範圍內確立一種“決不允許欺凌行為出現”的明確規則,並用堅決的態度正視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