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放言朝真暮偽何人辨》翻譯賞析

白居易《放言朝真暮偽何人辨》翻譯賞析

  《放言·朝真暮偽何人辨》作者為唐朝文學家白居易。其古詩全文如下:

  朝真暮偽何人辨,古往今來底事無。

  但愛臧生能詐聖,可知甯子解佯愚。

  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憐光彩亦何殊。

  【前言】

  《放言五首》為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組詩作品,是一組富含哲理的政治抒情詩。在這五首詩中,作者根據自己的閱歷,分別就社會人生的真偽、禍福、貴賤、貧富、生死諸問題縱抒已見,以表明對當時社會政治的態度並告誡世人。第一首詩放言政治上的辨偽──略同於近世所謂識別兩面派的問題;第二首詩主要講禍福得失的轉化;第三首詩流傳最廣,以通俗的語言說明了一個道理:若想對人、事得到全面的認識,都要經過時間的考驗,從整個歷史去衡量、判斷,而不能只根據一時一事的現象下結論;第四首詩通篇談世事人生的變化;第五首詩藝術地說明了新陳代謝是宇宙中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根本規律這一道理,而正確的人生態度應該是:多考慮如何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為國家民族做出應有的貢獻。詩人藉助形象,運用比喻,把抽象的哲理表現為具體的藝術形象,因此雖通篇議論說理,但啟人深思,並不乏味。

  【註釋】

  辨:一作“辯”。底:啥

  臧生:指臧武仲

  “草螢”二句:以螢光並非火,露滴不是珠來比喻人世間的某些假象,並告誡人們不要為假象所矇蔽。這是從側面說明要從本質去看問題,或者說要善於透過現象看出本質

  “不取”二句:進一步明示辨偽之法,指出如不兼用明亮的火焰和照乘珠的光

  【翻譯】

  白日真黑夜假誰去分辨,從古到今的事無盡無休。只喜臧生能騙過聖人,又怎知甯子識破了裝傻的。螢火蟲有光非真的火光,荷葉上的露水雖圓豈是真珠?不要燒柴去照亮車馬,可憐的光彩有甚麼不同呢。

  【賞析】

  第一首詩放言政治上的辨偽。“朝真暮偽何人辨,古往今來底事無。”首聯二句單刀直入,以反問的句式概括指出:作偽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但愛臧生能詐聖,可知寧子解佯愚。”頷聯兩句都是用典。臧生奸而詐聖,寧子智而佯愚,表面上的作偽差不多,但性質不同。然而可悲的.是,世人只愛臧武仲式的假聖人,卻不曉得世間還有甯武子那樣的高賢。“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頸聯兩句都是比喻。草叢間的螢蟲終究不是火;荷葉上的露水也不是珍珠,然而,它們偏能以閃光、晶瑩的外觀炫人,人們又往往為假象所矇蔽。“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憐光彩亦何殊。”

  尾聯緊承頸聯螢火露珠的比喻,明示辨偽的方法。這兩句意思相當於諺語所說的:“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詩人提出對比是辨偽的重要方法。當然,如果昏暗到連燔柴之火、照乘之珠都茫然不識,比照也就失掉了依據。所以,最後詩人才有“不取”“可憐”的感嘆。這首詩,通篇議論說理,卻不乏味。詩人藉助形象,運用比喻,闡明哲理,把抽象的議論,表現為具體的藝術形象了。而且八句四聯之中,五次出現反問句,似疑實斷,以問為答,不僅具有咄咄逼人的氣勢,而且充滿咄咄怪事的感嘆。從頭至尾,“何人”“底事”“但愛”“可知”“終非”“豈是”“不取”“何殊”,連珠式的運用疑問、反詰、限制、否定等字眼,起伏跌宕,通篇跳蕩著不可遏制的激情,給讀者以骨鯁在喉、一吐為快的感覺。

  詩人的冤案是由於直言取禍,他的辨偽之說並非泛泛而發的宏論,而是對當時黑暗政治的針砭,是為抒發內心憂憤而做的《離騷》式的吶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