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白居易軼事:糊塗老者
解讀白居易軼事:糊塗老者
南京大學莫礪鋒教授上《百家講壇》演繹中唐詩人白居易,第一講就提到其謁顧況的故事。現將陝西省渭南市志辦公室姜子揚先生髮表於《陝西史志》(2001年第1 期)《白居易謁顧況事的傳聞與考訂》摘錄如下。
最早是唐末張固的《幽閒鼓吹》載:“白尚書應舉初至京,以詩謁顧著作。顧睹姓名,熟視白公曰:<米價方貴,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咸陽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即嗟賞曰:《道得個語,居即易矣。》因為之延譽,聲名大振。”
此後,《舊唐書·白居易傳》《新唐書·白居易傳,》五代王定保《唐言》卷七,宋朝王讜《唐語林》卷三,元朝辛文房《唐才子傳》卷六,等均載此事。但對該事的時間和地點說法各異。
《幽閒鼓吹》:白居易“應舉初至京”;
《舊唐書·白居易傳》:白居易“年十五六時”,未說地點;
《新唐書·白居易傳》:白居易“未冠”時,未說地點;
《唐才子傳》:白居易“弱冠未達,觀光上國”;
《白居易年譜簡編》:白居易十八歲。在長安;(顧學編)
吳言生編著《文壇風流錄》:“唐德宗貞元四年(788),16歲的白居易來到京城洛陽”。
關於《幽閒鼓吹》和《唐才子傳》係指白居易到京城長安應試,當在貞元十五年(799),白居易28歲。但此前十年,顧況已被貶饒州任司戶參軍,不在長安。《中國文壇掌故事典》就此事說:“傅璇主編《唐才子傳校箋》卷三雲:顧況在長安任秘書省在貞元三年至五年三·四月。據此,後人多以為白謁顧事不實。”但,按語接著說:“又,白《得湖州崔十八使君喜與杭越鄰郡因成長句代賀兼寄微之》詩末自注:‘貞元,同登科,崔君名最在後’.而白登科實在貞元十五年,貞元凡二十一年,十五年未可謂“初”;疑居易誤把初舉之年當作登科之年。則《幽閒鼓吹》等所述,仍可能是事實。”這段話的'意思是,貞元初白居易到長安應進士試,有可能見到顧況。但這只是顧況的行蹤,而非白居易行蹤。據專家李中編《白居易在渭南故里》等書載,貞元初,白居易隨父避戰亂,流落江南蘇杭一帶,不可能在長安。
1956年,萬曼著的《白居易傳》中說:“白居易以所業謁顧況事,見《唐言》等書,都說白居易當時十五六。可是在788年(貞元四年)以前白居易到長安是不可能的。貞元五年以後,顧況就因為嘲謔貶官饒州。”
近年,對於白居易謁見顧況的地點,棄了“長安”說,採取了衢州或蘇州。如1998年大連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代十大詩人精品全集·白居易》的《附錄一白居易生平創作年表》中記:貞元五年(789)十八歲。在衢州。顧況貶官饒州,路經衢州,居易以《賦得古原草送別》詩謁見。又2000年長春出版社出版的吳偉斌著《白居易全傳》中說:白居易十五六歲時,隨堂叔白季康職務的變遷,白居易跟隨堂叔來到蘇州,。。。。當時詩人顧況。。。貶謫饒州司戶,正在蘇州刺史韋應物處做客停留。。。。。在叔父的指引下,白居易單獨來到顧況暫住的街坊。。。
大連出版社和長春出版社的說法,接近貼合白居易與顧況在時間上和地點上的行動軌跡。對白居易謁見顧況的佳話,有了較大的可信度。
此佳話的疑雲產生在唐朝張固的“應舉初至京”幾個字,把白居易謁見顧況的時間,地點弄錯了。張固《幽閒鼓吹》成書在唐末,千百年來許多專家學者在傳頌這段佳話的同時,又帶著問號和遺憾,來探索。
為此,姜子揚先生認為,凡寫歷史人物,必須在時間,地點上要認真,以免讓後人質疑。
筆者又據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白居易年譜》第十二頁:貞元三年丁卯(787)十六歲,其中述及“貞元四年(788)以前,居易無赴長安之可能,貞元五年後,顧況即因嘲謔貶官饒州司戶,復至蘇州,與蘇州刺史韋應物,信州刺史劉太真相往還,如謂居易有謁顧況之事,或相遇饒州及蘇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