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的古詩詞
春夏秋冬的古詩詞
春夏秋冬的更替寓意著我們人類的生息,在古詩中詩人也有類似的記錄。
春的古詩詞
詠柳 / 柳枝詞
唐代: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賞析
譯文
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輕柔的柳枝垂下來,就像萬條輕輕飄動的綠色絲帶。
這細細的嫩葉是誰的巧手裁剪出來的呢?原來是那二月裡溫暖的春風,它就像一把靈巧的剪刀。
註釋
碧玉:碧綠色的玉。這裡用以比喻春天嫩綠的柳葉。
妝:裝飾,打扮。
一樹:滿樹。一:滿,全。在中國古典詩詞和文章中,數量詞在使用中並不一定表示確切的數量。下一句的“萬”,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絛(tāo):用絲編成的繩帶。這裡指像絲帶一樣的柳條。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春夜喜雨
唐代: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譯文
好雨似乎會挑選時辰,降臨在萬物萌生之春。
伴隨和風,悄悄進入夜幕。細細密密,滋潤大地萬物。
濃濃烏雲,籠罩田野小路,點點燈火,閃爍江上漁船。
明早再看帶露的鮮花,成都滿城必將繁花盛開。
註釋
1.知:明白,知道。說雨知時節,是一種擬人化的寫法。
2.乃:就。發生:萌發生長。
3.發生:萌發生長。
4.潛(qián):暗暗地,悄悄地。這裡指春雨在夜裡悄悄地隨風而至。
5.潤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養。
6.野徑:田野間的'小路。
7.曉:天剛亮的時候。紅溼處:雨水溼潤的花叢。
8.紅溼處:指有帶雨水的紅花的地方。
9.花重:花沾上雨水而變得沉重。
10.重:讀作zhòng(重在這裡的意思是:沉重。所以讀作第四聲。)
11.錦官城:成都的別稱。
夏的古詩詞
觀刈麥
唐代:白居易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譯文
農民終年沒有閒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
夜裡吹來暖暖南風,地裡小麥蓋壟熟黃。
婦女用筐挑著食物,孩子提壺盛滿水湯。
相伴到田裡送飯食,男人勞作在南山岡。
腳被地面熱氣燻蒸,背烤著火辣的陽光。
精疲力竭不覺酷熱,只是珍惜夏日天長。
又見一位貧苦農婦,抱著孩子跟在人旁。
右手拿著撿的麥穗,左臂掛著一個破筐。
聽她回頭述說家境,聽的人都為她悲傷。
為了繳稅家田賣盡,靠撿麥穗填充飢腸。
如今我有什麼功德,從來沒有種田採桑。
一年俸祿有三百石,到了年底還有餘糧。
想到這些暗自慚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註釋
⑴刈(yì):割。題下注“時任盩厔縣尉”。
⑵覆(fù)隴(lǒng)黃:小麥黃熟時遮蓋住了田埂。覆:蓋。隴:同“壟”,這裡指農田中種植作物的土埂,這裡泛指麥地。
⑶婦姑:媳婦和婆婆,這裡泛指婦女。荷(hè)簞(dān)食(shí):用竹籃盛的飯。荷:揹負,肩擔。簞食:裝在簞笥裡的飯食。《左傳·宣公二年》:“而為之簞食與肉,寘諸橐以與之。”
⑷童稚(zhì)攜壺漿(jiāng):小孩子提著用壺裝的湯與水。漿:古代一種略帶酸味的飲品,有時也可以指米酒或湯。
⑸餉(xiǎng)田:給在田裡勞動的人送飯。前蜀韋莊《紀村事》詩:“數聲牛上笛,何處餉田歸?”
⑹丁壯:青壯年男子。《史記·循吏列傳》:“(子產)治鄭二十六年而死,丁壯號哭,老人兒啼,曰:‘子產去我死乎!民將安歸?’”南岡(gāng):地名。
⑺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雙腳受地面熱氣燻蒸,脊背受炎熱的陽光烘烤。
⑻但:只。惜:盼望。
⑼其:指代正在勞動的農民。傍:同“旁”。
⑽秉(bǐng)遺穗:拿著從田裡拾取的麥穗。秉,拿著。遺穗,指收穫農作物後遺落在田的穀穗。
⑾懸:挎著。敝(bì)筐:破籃子。
⑿相顧言:互相看著訴說。顧:視,看。
⒀聞者:白居易自指。為(wèi)悲傷:為之悲傷(省略“之”)。
⒁輸稅(shuì):繳納租稅。輸,送達,引申為繳納,獻納。《梁書·張充傳》:“半頃之地,足以輸稅,五畝之宅,樹以桑府。”
⒂我:指作者自己。
⒃曾(céng)不事農桑:一直不從事農業生產。曾:一直、從來。事:從事。農桑:農耕和蠶桑。
⒄吏(lì)祿(lù)三百石(dàn):當時白居易任周至縣尉,一年的薪俸大約是三百石米。石:古代容量單位,十鬥為一石。吏祿:官吏的俸祿。《史記·平準書》:“量吏祿,度官用,以賦於民。”
⒅歲晏(yàn):一年將盡的時候。晏,晚。
⒆念此:想到這些。
⒇盡日:整天,終日。
夏日田園雜興·其七
宋代: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譯文
白天在田裡鋤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線,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務勞動。
小孩子雖然不會耕田織布,也在那桑樹陰下學著種瓜。
註釋
耘田:除草。績麻:把麻搓成線。各當家:每人擔任一定的工作。未解:不懂。供:從事,參加。傍:靠近。
秋的古詩詞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唐代: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死亦足 一作:死意足)
譯文
八月裡秋深,狂風怒號,狂風捲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江邊。飛得高的茅草纏繞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灑灑沉落到池塘和窪地裡。
南村的一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搶東西,毫無顧忌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去了。我嘴唇乾燥也喝止不住,回來後拄著柺杖,獨自嘆息。
一會兒風停了,天空中烏雲像墨一樣黑,深秋天空陰沉迷濛漸漸黑下來了。布被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似的。孩子睡覺姿勢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頂漏水,屋內沒有一點兒乾燥的地方,房頂的雨水像麻線一樣不停地往下漏。自從安史之亂之後,我睡眠的時間很少,長夜漫漫,屋漏床溼,怎能捱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間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開顏歡笑,房子在風雨中也不為所動,安穩得像是山一樣?唉!什麼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聳的房屋,到那時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風所吹破,我自己受凍而死也心甘情願!
註釋
⑴秋高:秋深。怒號(háo):大聲吼叫。
⑵三重(chóng)茅:幾層茅草。三,泛指多。
⑶掛罥(juàn):掛著,掛住。罥,掛。長(cháng):高。
⑷塘坳(ào):低窪積水的地方(即池塘)。塘,一作”堂“。坳,水邊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