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城的詩黑眼睛
顧城的詩黑眼睛
《黑眼睛》是朦朧派詩人顧城所作的一首詩,是中國20世紀八十年代出現的朦朧詩派的代表作品。詩歌中,“黑夜”與“光明”首尾相連,相互聯絡又相互對應,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由此反襯出“我”這一代人對“光明”迫切的渴求之心。
原文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英文譯文
Black night gives me the black eyes
but I will use it to find the light
創作背景
顧城在參加天安門廣場的“四五”集會後,對詩歌有了新的認識,不再一味地歌頌小花小草,而是開始了對生活和命運的思考。在隨後的兩年中,顧城開始多方面地鍛鍊和深入思考,終於在1979年4月寫下了《黑眼睛》。
文字賞析
全詩只有兩句,而且詩中出現的意象都是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的現象:黑夜、眼睛、光明。也許正因為如此,才使得這首詩歌具有了引起人們廣泛關注、深思的魅力。每個人都能明白意象的意思,每個人都有進入詩歌的權力。然而,那新奇的組合,看似相悖的轉折,卻蘊含著令人難以置信的合理性。
這種相悖的邏輯正是這短短兩句詩的精華所在。這種相悖是在兩個層面上的。
第一個層面是詩歌整體的意象呈現方式與人們日常經驗中它們的呈現方式相悖。這主要集中在眼睛的意象上。在茫茫的黑暗裡,眼睛可能是唯一的明燈。在人們的經驗中,眼睛始終是透明的象徵。然而,詩中的眼睛卻是“黑色的眼睛”。這是詩人心中的感受,也是詩人的深刻反思。這感受是撕心裂肺的創痛,是一種日積月累的沉澱。這反思是沉重的,後面潛藏著巨大的恐懼。而這些又都指向了“黑夜”--那個時代的背景。
第二個層面的相悖是詩歌內在的相悖。這主要集中在“光明”這一意象上。那樣的時代,那樣的環境,那樣深沉的黑夜,詩人要尋找光明。詩人正要用那黑色的眼睛尋找光明。這是詩人奏響的反叛黑夜的一聲號角。這個層次也是這首詩歌的主旨所在:詩人不僅要反思黑夜般的過去和傾訴心中的痛苦,更要尋覓。
所以詩人為這隻有兩句話的詩起了一個宏大而耐人尋味的標題:一代人。單詩的內容似乎又指向兩代人:既是對上一輩的總結和反思,又是對下一代的呼喚和定位。
這首詩在藝術手法上也充分地體現了顧城的藝術特色,在意象的營構上匠心獨具。詩人採用了與生活中生命感受密切相關的意象,用出人意料的組合表達了他對世界、生活、生命的新鮮體驗。
名家點評
《黑眼睛》是已故朦朧派詩人顧城的主要代表作品,在這部詩集當中,顧城用他孩子般純稚的風格、夢幻的'情緒、直覺和印象式的語句來詠唱他唯美主義世界中的生活,用憂傷的畫筆勾勒出了他那蒼白的世界。對於他的印象和思考,我們只能透過他留下來的作品去品味和感悟。透過《黑眼睛》,我們彷彿能夠隔著兩個不同的世界與他對視,這就是唯美主義者顧城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作家陳春梅
顧城所構建的詩歌世界裡,可以看到他以一種獨有的視角在審視著與自己格格不入的世界。他是一位命中註定的詩人,他擁有一雙敏銳的“黑眼睛”捕捉著世間萬物的變化。在顧城的詩歌世界裡,他用自己異於常人的思維和筆墨構築著一座屬於自己烏托邦,他用詩人的敏感審視著這個世界,“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這僅有二行的詩作卻準確地概括了“文革”期間成長起來的一代青年在黑暗中尋找光明,從黑暗走向光明的精神歷程,具有一代人青春紀念碑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