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經典:曹操《觀滄海》

中華經典:曹操《觀滄海》

  引導語:曹操的《觀滄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下這首經典之作——《觀滄海》。

  東漢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大破盤踞在我國東北部的烏桓族及袁紹的殘餘勢力,統一了北方;九月,在歸途中途經碣石山,寫下了《觀滄海》這首詩,整首詩基調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賞讀提示】

  詩歌首先直陳其事,交代觀海的地點。接著描寫海水和山島。海水盪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態,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實景。“日月之行”四句,藉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寫的是虛景即詩人的主觀感受,可以從兩個“若”字看出來。

  這首詩寫秋天的大海,一洗悲秋的傷感情調,寫得沉雄健爽、氣象壯闊,這與曹操的氣度、品格都是緊密相關的。詩人透過寫滄海,抒發了他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但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寓情於景,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在歷史上,秦始皇、漢武帝都曾東巡至碣石山,刻石觀海。如今詩人站在秦皇、漢武遊蹤所到之處,居高臨下,望著水天相連的蒼茫大海和海中高聳的島嶼,想到中原地區已經平定,北伐烏桓也取得決定性勝利,北方統一即將實現,心情該是何等激奮!

  詩人的目光注視著海上的島嶼,眼前是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樹木百草,生長十分繁茂,一陣蕭瑟的秋風吹過,海面上湧起滾滾的波濤。儘管蕭瑟的秋風給人以悲涼肅殺之感,但是疾風勁草,方顯其英雄本色;洪波洶湧,愈見其生命不息!山河壯麗更加激起了詩人要統一祖國的強烈願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日月的執行好像出沒於大海的懷抱之中,燦爛的銀河群星好像包孕於大海的母腹之中。詩人又展開其豐富的想象,進一步描繪大海吞吐日月、包蘊星漢的宏偉氣魄和博大胸懷。詩人以滄海自比,透過寫大海吞吐宇宙的氣勢,來表現自己寬廣的胸襟和豪邁的氣魄,感情奔放,卻又很含蓄。

  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為歷代讀者所欣賞。《詩品》有曰:“曹公古直,頗有悲涼之句。”敖陶孫《詩評》:“魏武帝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這些都是很精當的點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