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錢塘觀潮 王錫

浪淘沙·錢塘觀潮 王錫

  引導語:錢塘江舊稱浙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全長410公里,流域面積4.2萬平方公里,流經杭州市閘口以下注入杭州灣。歷史上寫過關於錢塘江觀潮的文人不在少數,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晉末宋初詩人王錫的《浪淘沙·錢塘觀潮》

  浪淘沙·錢塘觀潮

  王錫

  遙望海門開,匹練初來,須臾萬馬蹴飛埃。白雪灑空紅日暗,疾走風雷。

  乘醉上高臺,俯仰徘徊。眼前陵谷總堪哀。安得錢王張萬弩,重射潮回。

  【注】安得錢王張萬弩:這是用歷史典故。《宋史·河渠志》:“梁開平中,錢武肅王始築捍海塘,在候潮門外,水晝夜衝激,版築不就,因命強弩數百以射潮頭,又致禱胥山祠。”《北夢瑣言》中也有“吳越錢尚父俾張弓弩,候潮至,逆而射之,由是潮退”等說法。

  作者簡介

  王錫字寡光,晉末宋初、琅邪郡臨沂縣人。王洽曾孫,王珣之孫,太保王弘之子,襲父爵為華容縣公;王錫(499~534)字公嘏,王琳之第二子也,南朝·梁人物;王錫,清代詞作者。著有《嘯竹堂詩餘》,其中《浪淘沙·錢塘觀潮》一詞頗具盛名。

 拓展

  錢塘江觀潮資料

 潮汐:由於月亮和太陽的吸引力的作用,海面發生的定時漲落現象。

  潮水:一年中定期的大潮。

  錢塘江舊稱浙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全長410公里,流域面積4.2萬平方公里,流經杭州市閘口以下注入杭州灣。江口呈喇叭狀,海潮倒灌,成著名的“錢塘潮”。

  錢塘潮也叫“海寧潮”,每年農曆八月十八日在海寧所見到的海潮最為壯觀。

  因錢塘江口呈喇叭形,向內逐漸淺狹,潮波傳播受約束而形成。湧潮襲來時,潮頭高度可達3~5米,潮差可達8~9米。 我國 最大最壯觀的潮汐是錢塘江潮,潮頭高達8米左右,潮頭推進速度每秒達近10米,其壯觀景象,洶湧澎湃,氣勢雄偉,猶如千軍萬馬齊頭並進,發出雷鳴般的響聲,實為天下奇觀。錢塘江在杭州灣流入東海,河口外寬內狹,寬處達100千米,狹處只有幾千米。海水剛進海口,水面寬,越往裡就越受河流兩岸地形的約束,海水只好湧積起來,並且越積越高,加之錢塘江流出的河水受到阻擋,又促進水位增高,好像一道直立的水牆。當後面的.海水不斷湧入時,就形成了後浪趕前浪,一浪疊一浪的壯觀景象。

  錢塘潮至遲於東漢形成,觀潮風俗出現在東晉,出名於南北朝,唐時十分猛烈,宋代觀潮成規模。

  雄偉壯觀的錢江潮成因除月、日引力影響外,還跟錢塘江口狀似喇叭形有關。錢塘江南岸赭山以東近50萬畝圍墾大地象半島似地擋住江口,使錢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進難退,杭州灣外口寬達100公里,到外十二工段僅寬幾公里,江口東段河床又突然上升,灘高水淺,當大量潮水從錢塘江口湧進來時,由於江面迅速縮小,使潮水來不及均勻上升,就只好後浪推前浪,前浪跑不快,後浪追上,層層相疊。其次還跟錢塘江水下多沉沙有關,這些沉沙對潮流起阻擋和磨擦作用,使潮水前坡變陡,速度減緩,從而形成後浪趕前浪,一浪疊一浪,一浪高一浪潮。

  南宋周密的《觀潮》是這樣描寫錢江潮的:

  “浙江之潮,天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進,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豪雄。”觀看錢江潮,南北兩岸均可。南岸的觀潮地帶都在沙地範圍之內,尤以青龍山、赭山一帶稱佳。每年八月中秋至十九日這幾天,幾十裡之外的紅男綠女,要攜帶酒餚,趕到江邊欣賞這大自然的傑作。十八日午後潮水來臨之時,數十公里長堤之上,更是人山人海。

  據史料記載,南宋時期在這節日盛會中,還有一種經過專門訓練的水師,為看客作“弄潮”表演。

  宋代詩人潘閬稱:“弄潮兒向當潮立,手把紅旗旗不溼”,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周密在《觀潮》中對此作了更為具體生動的描述:“善遊者數百,皆披髮紋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於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溼,以此誇能,而豪民貴宦爭賞銀物。”現在看來,這種弄潮技藝簡直令人難以置信。可能他們的弄潮地點都選在杭州附近,以便南宋小朝廷的達官貴人們欣賞,而那裡已是潮水的尾巴了。

  要是大潮地段,潮水每平方米有七噸多的衝擊力,幾千公斤重的護坡巨石常被捲走,可謂“滔天濁浪排空來,翻江倒海山為摧”,以身試潮是不堪一擊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