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心得體會範文(精選7篇)

2021年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心得體會範文(精選7篇)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麼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2021年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心得體會範文(精選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心得體會1

  20xx年3月31日下午,我有幸在82中報告廳聆聽了北京師範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博士林雅芳博士的講座。講座的主題是:《中小學心理發展特徵與教育策略》。

  講座開始了,先從馬斯洛夫的需求理論開始,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而學生所缺少的是: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和尊重需求。對於教師而言我們要儘可能的滿足學生的這些需求,才能讓孩子真正的投入學校學習當中。

  對於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要求和教育方法也是不同的。對於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要多提正向要求,並且要學會重複。3-6歲和13-16歲的孩子正處於自我中心階段,表現為愛撒謊、吹牛,對於這一現象不要急於揭穿,要慢慢引導孩子正確認識自我。三年級及以上學生這時期自尊心較強,應該避免當眾對其進行批評。初中生的機械記憶能力較強,這時就可以對於背誦方面提出較高一點的要求,充分挖掘孩子的潛能。

  不同年齡段注意的穩定性也不同,對於低年級的學生怎麼提高他們的注意力呢?1、減少無關干擾;2、課程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注意;3、課程中設定適度大腦休息;4、不斷提問等等。在最後設定的遊戲環節,進一步說明了絕大部分人的記憶範圍都是7加減2個。同時,林博士還向我們簡要介紹了記憶的原則:首要原則、最近原則、組塊原則、記錄原則、聯結原則、重複原則、突出原則。

  此次培訓,使我進一步豐富了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同時,給我的教學也帶了一定的啟示,使我受益匪淺。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心得體會2

  心理健康教育在現代社會的教育中越來越重要。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開展成功與否,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一環,下面就我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幾點心得:

  一、抓認識提高,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社會日新月異的急速發展和變革,各種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學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由於青少年學生正值成長髮展過程中,缺乏科學的辨別能力和社會實踐經驗,加上小學生的獨立意識較差,所以小學生很少易發生心理行為偏差。近年來,小學生常出現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為,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發現,他們存在心理偏差,是由於在學習和生活中碰到問題和困難時,缺乏解決矛盾,應對挫折和處理危機的能力。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對此不能置之不。不能只注重分數而不管學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們要培養的是人才而不是廢才,更不是害群之馬,因此,我們全校上下形成共識:要下足功夫,正視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學生的健康發展,健全他們的人格,為21世紀培養合格的人才。

  二、抓學科滲透,紮實推進心理健康教育。

  課堂是學校進行教育活動的主要場所,課堂教學不僅是科學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學生心理發展的過程。我們嚴格按照上級要求,開設上好心理健康課的同時,要求教師在各科備課時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課,抓好心理疏導的教育;語文課,以教材中大量的優秀文字形象,從這些人物身上體會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質;數學課中研究重點是觀察、注意、思維、記憶等心理活動;英語課則要求創設寬鬆、和諧的課堂氣氛,增強學生學習信心,使之敢於表現自我,增強學生群體交往意識,發展能力和個性;音樂、美術等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體驗,給人以美的薰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學科教學過程中滲透有關的知識,可以使學生處處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且作為教育的主體,教師不僅在知識上影響著學生,而且教師的人格也會在教學的師生互動過程中起潛移默化的作用,這就構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

  三、抓課題研究,從細處著手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探索了一系列針對小學生的關愛教育的內容及途徑,探索並形成了最佳化學生情感體驗、人格發展的一系列的方式方法:。主要是在教師以身示範下,對小學生開展“關愛自己、關愛他人、關愛社會”三個方面的教育。透過開展主題活動,抓陶冶、抓體驗、抓滲透等展開教育,我們明顯感覺到學生的心理素質、道德情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最佳化。在校內、班級中師生之間、同學之間互相關愛、團結幫助蔚然成風,在各種學習活動中,學生合群,積極參與,團結協作,自尊自信,創新精神等得以充分體現。在家中,社會上,學生都能從小事做起主動關心、愛護、幫助他人,富有同情心。多次主題隊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受到教育的同時,自身的能力不斷得到提高,心理素質明顯加強。

  四、抓家庭教育,引導學生家長關心子女的心理健康。

  由於學生家長與學生固有的血緣關係,感情和倫。道德上的內在聯絡,家庭教育直接影響著學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學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種力量。父母在關心子女的生。健康的同時,還應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有些父母認為孩子長得壯,不生病就是健康,這是不全面的認識。事實上,有一些青少年身上存在心理障礙,如說謊、無爭取鬧、妒忌、自卑、不合群等行為。然而,認識的片面性,不少家長對於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夠重視,甚至爭取違背心理保健的教育方法:,這是不利於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的,在發現他們心理有缺陷時我們就及時與家長聯絡做到及時矯正,並在學校上對家長開展如何對子女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講座,引導家長科學地教育孩子,從而培養孩子關心社會、關心他人,培養他們的責任感、獨立性和自制力,養成樂觀進取的精神。

  總之,要使學生的心理得以健康發展,學校及教育工作者必須掌握好心理知識,遵循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在實踐中靈活運用心理教育規律,探索學生的心理發展,總結心理教育的經驗,與家庭、社會緊密聯絡,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心得體會3

  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我覺得最基礎的應著眼於兩個方面,即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身體素質是物質基礎,心理素質是精神基礎。“人”的一撇就是身體健康,一捺就是心理健康,只有前者沒有後者,趴下;只有後者沒有前者,臥著;身心健康兼備,才能相互支撐,站立起來。而現代社會關於“健康”的概念也已超越了傳統的醫學觀點,不僅軀體、生理健康,還應該精神、心理健康。所謂的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心理活動在本身及其環境許可的範圍內,所能達到的最佳功能狀態。

  當今社會競爭激烈,造成人們心理壓力重,學生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生存,面臨升學壓力,心理脆弱,心理壓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洩;再者,我國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的問題也顯得越來越嚴重;更甚者,由於家庭的殘缺,如父母離異、喪父或喪母的單親家庭,隔代撫養孩子等現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環境。據有關部門進行的心理調查表明,在中小學中,有不少學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學生的厭學障礙和人際關係問題相當突出,多達近30%的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任性、偏激、冷漠、孤獨、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來,中小學生由於病態心理而導致心理與行為上的失誤,甚至犯罪的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發展,還危害到了家庭、危害到了社會。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要關心兒童的生活和健康,關心他們的利益和幸福,關心他們的精神生活。”就目前狀況而言,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我在教育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如下體會。

  一、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信心理

  一個沒有自信心理的人不能夠克服困難,勇往直前。所以,良好的自信心對一個人成就事業十分必要。那麼,怎樣培養小學生的自信心理呢?

  1、名人為榜樣認識自我培養自信。

  眾所周知愛因斯坦是偉大的科學家,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他在上小學時卻是一個“笨小孩”。有一次老師叫每個學生做一個小板凳,當他拿出自己做的板凳時,同學們都大聲嘲笑起來。他告訴大家,這個不象樣的板凳,是他做的第五個,前幾個比這個還要差。很顯然,小愛因斯坦有一種自信心理,他相信自己能做好板凳,事實上也是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正是有這樣一種自信心,才使得他在科學的道路上不停地攀登,最終取得豐碩成果。我把這個故事告訴學生,讓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潛力,相信自己透過努力一定會獲得成功。

  2、在鍛鍊中挑戰自我培養自信。

  學生鍛鍊的方式很多,我平時主要採用以下幾種:一是讓學生自己組織班隊活動。從班隊活動的內容、節目主持人的確定、主持詞的創作、活動安排到總結各個環節,老師均不參與,讓學生自己做主。這樣,每個學生的潛能得到發揮,從而對自己充滿自信;二是實行輪流班委制,讓每個學生都有當“管理者”的機會。傳統的固定班委制,使大多數同學認為自己當不上班幹部,也幹不好班幹部,從而產生自卑心理。實行輪流班委制,使每個學生都可當上班幹部,參加管理班級事務。實踐證明,只要給每個學生提供舞臺,他們都可以成為出色的班幹部。三是交給學生辦的事,老師最好不要插手。我們常常看到這樣一種現象:打掃衛生時,有的老師往往幫學生甚至替學生掃地、抹桌、擦窗;辦黑板報時,有的老師往往幫著學生設計、排版、畫刊頭、寫美術字等,這種擔心小學生“小”做不好事而事必躬親的做法,恰恰丟失了許多讓學生鍛鍊的機會。我在工作中力戒這種做法,結果是,同學們分工合作,有的去找相關的板報資料,有的畫畫,有的寫字,同學們興致勃勃,板報很快就辦好了。實踐證明,只要放手讓學生去做,他們會越做越好,學生在鍛鍊中不斷增強了自信心理。

  3、在集體生活中感受自我培養自信。

  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讓每一個學生都知道我是集體中的一員,那麼他們就會自覺地愛護這個集體,時時刻刻想著為這個班集體爭光。要不失時機地進行集體主義教育。每當班上在學校組織的活動中獲得一點榮譽,我都會讓學生知道,這個榮譽來之不易,都凝聚著全班每個學生的心血和汗水。還要開展經常性的愛國主義教育。教育學生從小就熱愛自己的祖國,給學生講清楚,我們班是祖國的一個小小的分子,愛國就得愛我們班集體。平時從一點一滴的小事抓起,強化集體榮譽感意識。原來,教室和清潔區的打掃,非得老師督促不可,有的學生甚至逃避勞動任務。班上有幾個調皮的學生經常帶零食到學校,而且隨手就丟。自從我讓他們當了學校和班上的衛生協管員後,上進心越來越強,他們那些不良習慣都沒有了。受他們的影響,學生懂得了自己是班集體的一分子,要自覺維護集體,都自覺地完成自己的勞動任務。現在,老師不在場,同學們也能認真打掃,班上的衛生工作經常受到學校的表揚。同學們不僅自已不隨手亂丟亂扔,注意周圍的環境,還監督別人,以防破壞周圍環境。

  二、創設有利於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環境

  1、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

  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學生從學校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因此,優雅、潔淨、文明、舒適的校園環境能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良好心理影響。有的學校嘗試開展了“營造書香校園”活動,全校師生利用課餘時間開展閱讀經典名著,寫讀書筆記,製作精美書籤,辦讀書海報等一系列文化活動;有的學校校園裡設定有書畫長廊、名人名言、校風校訓以及各種宣傳櫥窗等,這些都會給學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再加上現在多數校園裡繁花點點,綠草茵茵,這些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無時無刻不在觸動著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悅中受到教育,自覺地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

  2、創設育人情境,促進學生心理品質的最佳化。

  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為問題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受良好心理素質的支配,同時,良好行為習慣又可內化、積澱為一定的心理素質。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單純的口頭說教,更應該創設各種情境,在行動中促使學生自我體驗、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質。如現在一些學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強。教室裡有紙屑箱,他偏把紙屑往窗外丟,看見瓶罐偏要用腳去踩和踢,隨意採摘踐踏花草等。為改變這個壞毛病,學校可以開展“丟下的是垃圾,揀起的是品質”活動,並在校園內各個角落安放環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花壇內豎起木板,寫上“請愛護我們吧!”等懇請的話語,這有利於學生不忍心破壞,改變過去的壞毛病。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就能表現出最佳的行為效果。因此,創設各種情境,透過心理認知暗示,能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三、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於教學的全過程

  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融入學科教學之中,透過二者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掌握學科知識的過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科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幾個問題:

  1、注意挖掘學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內容。

  不管什麼學科的教學從心理學和教育學意義上看,都是對學生心理的發展施加影響的過程,在教學中我注意挖掘和組織好對學生心理產生重要影響的學習內容,使其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心靈,這就會使學科教學過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我曾擔任過五年級語文教學及班主任工作,學生全部來自城鄉結合帶和農村,受生活環境的影響,學生的組織紀律性不強。為了加強組織紀律性,我在教《我的戰友邱少雲》時,啟發學生聯絡自己平時在校及其他公共場所的.實際情況談體會,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和守紀的重要。從那以後許多學生都能自覺遵守紀律,並能大膽地制止違紀的行為。

  2、構建良好的課堂心理教育環境。

  心理學家羅傑斯告訴我們:“創造良好的教學氣氛是保證進行有效教學的前提,而良好的氣氛的創設又是以良好的人際關係為基礎和前提的。”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你面對的是兒童的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心靈,學校裡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裡,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可見,學科教學中心理教育的成功與否,關鍵還在於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構建和諧良好的課堂心理教育環境就顯得非常重要。教師應放下架子,和諧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把他們看成是自己的朋友,使學生真正從心理上接受你,教師才有資格做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者、誘導者。還要允許學生有不同意見,允許學生對老師提出批評。在情感相容的基礎上,創造出一種無拘無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圍。同時,還要特別關注學習困難的學生,對這些學生不能僅從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方面下工夫,而應著重分析造成學習困難的心理原因並加以輔導。

  3、注意學科教學活動的設計。

  學生的心理是在活動中發生發展的。教師要精心設計每一堂學科課程的教學,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整個教學活動過程,儘可能使每個學生有展現自我的機會,使他們的心理素質透過參與教學活動過程得到訓練與提高。課堂教學活動要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年齡特徵,寓心理健康教育於趣味性活動之中,活動設計要多樣化,可根據不同的心理輔導內容和小學生的年齡特徵設計不同的活動形式,如角色、遊戲、小品表演、講故事、猜謎、討論、文體活動等;每項活動設計至少要達到一項明確的心理輔導目標。學生透過這些饒有興趣的心理輔導活動,逐步領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心得體會4

  一直以來,人們對孩子的健康日益重視。家長對孩子的健康教育也越來越注重。無論是身體還是身心都應該兼顧。尤其是對現在的小學生來說,心理健康也要非常注意。不然很容易得心理病。現在很多城市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已被納入到正式的學校教育中去,為孩子的健康奠定基礎。對此以下的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體會或許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氣氛和諧,方法靈活。

  對於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年齡小,感知、思維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知識經驗都非常有限。故而,在教學內容上,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力爭做到深淺適度,精講巧練,符合兒童的智力發展水平以及已有的經驗。語文教學,關鍵在於一個“活”字,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容忍、寬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偏執,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熱愛、尊重、理解、相信每一個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要以表揚鼓勵為主,要善於傾聽不同的聲音,適時地選擇一個既合本意,又易於為學生接受的實事求是的表達,打動學生的心絃,引起他們的共鳴,使得課堂成為平等、和諧、圍爐夜話般的溫馨境地,在輕鬆和諧的氣氛中,讓學生想說就說,敢於表述不同意見,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

  從小學生的心理發展上來看,他們在感知過程中,還不能自覺地調節和支配自己的感知,不善於對物體進行綜合分析,目的性不明確,無意性和情緒性明顯;在注意上,小學生是無意注意佔優勢,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異刺激所吸引,此階段,他們的有意注意也在發展,但還達不到完善的程度。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方法上,應該精心設定,有意注意、無意注意交替出現,教學中可採用直觀形象的教具、學具,也可以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例如多媒體電腦等,化抽象為形象,幫助學生理解。我們還可以推出課本劇,讓學生對課文進行創造、加工並演出,合適的篇目讓學生自編、自導、自演、自評,從而全方位地投入到了語文實踐中。透過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在輕鬆愉快中獲取了知識。

  二、樹立榜樣,陶冶性情。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入了大量文質兼美的優秀篇章。同時也塑造了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有勤奮學習,刻苦鑽研,為人類社會的進步作出貢獻的科學家;有為保衛祖國,忠貞不屈,拋頭顱,灑熱血的民族英雄、鋼鐵戰士;有心地善良,樂於助人,勤勤懇懇的農民;有熱愛學習,人小志大的紅領巾;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民總理等等,古今中外,無所不包。這是一條極其精美、豐富的人物畫廊,老師應該讓學生在認識這些人物高尚靈魂的同時,引導學生把這些人物形象作為榜樣,樹立在心中。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他們或是具體、明確,或是間接、潛移默化地教育了學生,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心靈得到了淨化,情操得到了陶冶,形成了健全的人格。

  例如,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我們可以先讓學生觀看電影《周恩來》,讓學生透過影片初步感知周總理的偉大人格。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老師引導學生體會文章字裡行間所蘊含的人民對總理的真摯情誼,並啟發學生理解人民為什麼如此尊敬和愛戴周總理。課後可以讓學生蒐集有關總理生前事蹟的資料,並舉行一個彙報會,再讓學生討論自己應該怎樣學習周總理。透過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理解周總理一心為公,為祖國、為人民甘願奉獻自己的一切等崇高品格。讓學生把這一形象作為榜樣牢固樹立於心中。

  三、盡情渲洩,保持心境。

  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種消極的心理體驗,此時,人總有表述的慾望,所以說“一吐為快”。小學生的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較差,情緒很不穩定,容易激動和爆發。遇到高興的事就喜形於色,連蹦帶跳,碰到困難和挫折就垂頭喪氣,甚至哭泣。為了能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讓他們把自己的心事傾訴出來。老師、家長、同學都可以是傾訴的物件。然而這些人不一定就會那麼及時地,時地隨時隨地地傾聽你的訴說。從而,作文字便成了學生最忠實的聽眾。在作文教學中,老師要設計一些便於學生表達內心情感活動的作文題目,例如《老師,我想對您說》《媽媽,您聽我說》《今天我真高興》等等。鼓勵學生要在作文中講真話,表真情。還可以鼓勵學生多寫日記,隨時記錄下自己的真實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緒影響和干擾時,及時地在日記中渲洩出來,從而擺脫消極的心理體驗,使自己的心境始終保持活潑、開朗、穩定、充滿朝氣。同時,也有利於教師及時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適時進行疏導、教育。

  我的班級曾經有一位女同學。很長時間以來,我發現她的膽子很小,上課從不敢主動發言,特別對考試很緊張,答題時顯得謹小慎微。前不久,我在批閱她的日記時,發現這位同學對自己的父親“積怨”很深,認為父親對自己極為“兇狠”,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父親親生的,其措辭令我很是震驚。課後我立刻找到這位同學,同她談話,對她進行心理疏導。此後,我又趕緊與她的父親取得了聯絡,向這位父親通報了孩子近期的表現,以及孩子的心理負擔,並同他探討了教育孩子的方式問題。交談中,孩子的父親主動認識到,自己在教育方法上可能過於簡單粗暴,對孩子的學習要求也過於苛刻了,以至造成孩子的心理負擔過重,表示要和老師一道教育好孩子。第二天,孩子主動找到了我,告訴我,爸爸昨天晚上和她談了很久。她也認識到,爸爸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自己能夠成才,只是方法不夠好,並表示今後要多理解爸爸、媽媽。在此後一段時間的觀察中,我發現孩子開朗、活潑了許多。

  四、創設和諧、宜人的教育教學物質環境。

  給孩子一片空氣,讓他們自由呼吸;給孩子一塊綠地,讓他們栽花種草;給孩子一片繪畫壁,讓孩子自由描繪;給孩子一片飼養園地,讓他們感受動物的可愛。順孩子之天性,讓他們快樂的成長。

  創設優美、安全、舒適的物質環境。如校園的戶外場地富有變化,則具有激發小學生多種經驗,誘發小學多種活動行為的功能。在活動場內,設計豐富多彩的裝置和材料,使處處充滿綠色和生機。教室是小學生主要的活動空間,我們力爭使室內寬敞明亮,溫馨舒適。所佈置的內容隨著教育目標、季節變化而變化。整潔優美的物質環境喚起了小學生對生活的熱愛,陶冶了小學生情操,充實了小學生生活,激發了小學生的求知慾,培養了小學生的探索精神與生活情趣。

  五、創設民主、和諧的教育教學精神環境。

  校園的教育教學精神環境是指校園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及校園校風、氛圍等,它包括小學生生活、學習和遊戲的人文因素和活動空間。

  心理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對認知與情感的關係,作了這樣一個生動而貼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地上。”反過來講,如果離開“情感”這塊“肥沃的土地”,也就結不出“良好的發展”的果實。

  1、平等相待學生,跨越陳舊的“代溝”。

  在課程改革環境下,要求教師轉變心態,改變以往居高臨下的權威態度,以親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諧的口吻與學生交流,縮短師生間的“心距”。學生在這樣一個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為得到鼓勵、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圍中,就能盡情釋放自己潛在的創造能量,毫無顧慮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問,首先就是創設和諧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

  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是高質量教學的有力保證。心理學研究表明:和諧、愉悅的氛圍有助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緊張、冷漠的氣氛會大大抑制學生學習的熱情。如何減輕消除學生學習上的心理壓力,培養學生對學習的一種良好心態?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一名引導者、組織者、協作者的角色,創造最佳的心理氛圍,使學生情感得到體驗,心靈得到溝通,理念得到認同,情緒得到調節,行為得到訓練,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從而使學生能學得懂、學得好、學得輕鬆。這樣不僅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和勇氣,而且培養了學生相互協作,共同探究的精神。當學生的思維、情趣、愛好都有了張揚的空間時,就會走進老師和老師攀談併成為朋友,為學生的心理能夠健全發展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2、師生真誠相對,理解鑄就成長。

  在人際交往中,真誠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別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作為教師,在學生面前必須表現一個真實的自我,用真誠的愛去對待每位學生,才能使學生感到真實、可信。蒙臺梭利說:“教師不僅是一個教師,還是一個心理學家,因為他要指導兒童的生活和心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許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訴我們:不理解何來教育。我們只有透過各種途徑,深入地理解我們的學生,才能達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為一名老師,一名心理輔導員,如果不理解兒童的心理情感,不與他們真誠的相處,他是難以順利開展工作的。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化發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斷地變化著。社會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唯有積極探索,適應新情況,敢於面對新問題,才能不斷地發現兒童的最新動態,走出一條與時俱進而不會落後的道路。

  現代的教育觀認為,教師不應該是教育的主宰,不應該再有權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強迫的教育方式其實是把軟刀子,不但否定了學生的權利和尊嚴,導致學生的心理障礙,而且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創設寬鬆、和諧的氛圍,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交流,用真誠換真誠,讓學生切實感覺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才能使他們從心裡接受你善意的意見與建議。

  3、傾注真心真愛,促進感情內化。

  師生心理交融的基礎是感性的交情,也是愛的投入。教師應重視那些存在各種缺點的學生,多關心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常常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壓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較孤僻,心理也比較脆弱。當學生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會產生不良情緒,並對學習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如何讓這種消極的影響降到最小?我認為教師應深入瞭解學生,善於與學生溝通,進行談心、交流,進而開導學生,傾聽學生的內心情感,感知學生的內心世界,以老師真誠的愛去關心、呵護每個學生,讓學生的心靈得以寄託,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傾訴,精神得到依靠。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老師應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學生,使學生幼小的心靈得到鼓舞,讓學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讓我們每一個人都來關心、維護孩子的心理健康,讓他們的身心都得到充分、健康地發展,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有用人才。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心得體會5

  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能夠參加20xx年xx月份心理健康教育培訓,我覺得非常的榮幸。自己先前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不是很瞭解,透過這二十多天的學習和交流,在聽了幾位名師們獨到的見解和講座,受益匪淺,每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衝擊,對自己在平時教學中遇到的種種問題,也找到了一些解決策略。尤其是聽了李明軍老師對《心理健康教育綱要》的分析之後,知道了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意義重大。對於問題頻出的小學生來說,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我想就此淺談自己從這次培訓中獲得的體會。

  一、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生處在兒童時期向青少年時期的轉折,像我校中大部分學生是外來工,父母離異,家庭貧困,加強對這些學生的心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透過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認識到健康不僅指身體上的,而且是能正確的認識自我,接納自我,調整和感受與他人的關係,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能平衡過去,最終在心理上產生安全感,歸屬感和自信心。作為一名小學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做到:

  (1)在教學中,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長的環境,一個和平,積極,溫暖的學習環境,避免不利因素的出現。

  (2)在教學中,有效的使用“成功教育”原則。使學生從被動教育走向自我教育,從他律走向自律,使學生由自卑自棄走向自強與自信,讓學生參與活動,讓學生感到學會,讓學生今後用得上,讓學生有成功的喜悅。

  (3)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輔導。讓學生樹立正確的

  學習態度。學好文化知識,長大了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貢獻。

  二、作為教師也要加強自身的心理健康

  教師心理是否健康,輕則影響師生關係,重則可能傷害學生心靈。透過這次培訓,豐富了我的實踐經驗,知道了要用一顆博愛的心去關愛每位學生,從關心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出發,嚴格要求自己,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成為學生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透過對個別典型案例的分析學習,對識別心理異常現象有了認識,也瞭解了一些解決策略。所以我們自己要做到:

  (1)尊重每個學生,要保持一個樂觀的心態。教學活動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教師的情緒,言行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所以一個心理素質良好的教師,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他們會在教師的感召下,表現出興趣,體驗到愉悅,充分的展現自我,並表現出對教師的愛戴和尊敬。教師也從而實現了“教書育人”的目標。

  (2)樂於為工作奉獻,培養自己的多種興趣與愛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3)要善於調節自身對工作的倦怠。在面對學生時要關愛學生,真誠自然,多聽少說,不要無故打斷學生的話,,站在學生立場,捨身處地瞭解學生。在面對同事時,要給予別人真誠的讚美,重視互動關係,彈性處理問題,控制與疏導情緒。

  (4)瞭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掌握心理調適的基本方法,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自覺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學會與學生平等相處,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瞭解和掌握青少年學生在認知、情感、意志、個性和社會交往等方面的主要特點,自覺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為提高班級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努力奮鬥。

  總之,透過這次培訓,我感受到的是情感,真實的自我,留下更多的是感悟與思考,只能在以後的工作中,邊實踐邊總結邊反思,不斷鞏固所學知識,真正做到學用結合,學以致用,使學生了解自我,欣賞自我,在自我賞識的環境下生活,成長。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心得體會6

  今天,我們學校舉行了隆重的心理健康遊戲。遊戲可好玩了。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遊戲是同舟共濟,剛上去的時候很簡單,但是,到最後只剩下一塊泡沫拼板了。我們互相抱在一起,不讓對方倒下。終於結束了,我問阿姨:“我們贏了嗎?”阿姨說:“你們贏了。”我們立刻歡呼起來。我還用票卷換了一盒飛行棋。

  現在有許多的事情影響著我們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比如:最近接連發生的校園的慘案、如今的升學壓力……無時不在影響著我們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現在就讓我們來討論討論小學生的學習壓力。

  我認為應該不要分什麼名校,如果說哪個孩子上的是名校,就認為他很好,說他將來一定有出息。而恰恰相反的,如果哪個孩子沒上名校,就認為他將來不會有什麼出息。這是肯定的嗎?我們常看到一些高智商的犯罪,犯罪分子不就是人們心目中從小長大的小天才嗎?而沒擁有知識淵博的人,不也照樣成為英雄嗎?因為有了什麼名校,父母都希望我們將來有出息,也不管我們願不願、適不適合,給我們報了各種各樣的培訓班。我們小學生的週六、週日已經成了正常的上課時間,讓我們沒有了屬於自己的休息和娛樂時間。雙休日也成為了我們小學生痛苦的兩天。好希望不再有什麼培訓班,還給我們自己的時間,與家人在一起過一個愉快的週末。

  我們沒有了壓力,學得輕鬆,成績一定更優秀。

  ① 有利於學生的身體健康成長。

  中學生正處在心理機能迅速發育成熟的時期,因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就是及時地針對性地施以教育,對症下藥。使學生知道什麼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學保持心理健康就能促進學生身體健康成長。

  ② 有利於學習、工作效率的提高。

  健康的心理對於學習、工作的效率起重要的作用,對競賽技能的發揮更為重要。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是朝氣蓬勃,開朗樂觀,學習和工作就有勁,效率就高。而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常常心神不定,思慮過多,不能集中精力於學習和工作上,既影響生活效率,也大大妨礙創造才能的發揮。

  ③ 有利於智力與個性的和諧發展。

  心理健康對於促進人的智力與個性和諧發展,發揮人類最大的聰明才智,對培養人才具有重要意義。對於處在智力發展成熟和個性形成時期的中學生尤為重要。一個人重視心理健康,可使大腦處於最佳狀態,更好地發揮大腦功能,有利於開發智力,充分發揮各種能力,有利於個性的和諧發展。

  ④ 有利於心理疾病的防治。

  心理疾病的發生,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我們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就會注意防止和消除產生心理疾病的各種因素,以防止病變的發生和發展。人的心理疾病,大多數是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而積累逐漸形成的。如果發現學生有了心理病變的苗頭,就及時採取適當措施,使它在量變過程中得到以終止和消失;如果確實患了心理疾病,應及早給予積極的治療,使之儘快恢復健康。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心得體會7

  1、 讓學生樂觀的面對生活

  教育學生用積極的態度、積極的心理去面對身邊的一切事情。積極樂觀的心理像一個強有力的磁場,又如同花蜜吸引蜜蜂一樣會將各種有利的因素吸引到自己身邊,事情因此就有了改變的可能。

  現在學生中單親家庭的比較多,有時候一個班中有接近一半的學生都來自單親,極個別的學生對親人有種排斥、牴觸情緒,當讓不會相信身邊的任何人,給班級管理增加難度。20xx年我班轉來個女生,進校的穿著很社會化,進入我班,不跟其他同學接觸,經常犯一些很小的紀律問題,我觀察,她的每次錯誤都做給我看,很想引起我的注意,我也把她父親叫來交換意見,也許是礙於面子,還是不想給學生增加思想負擔,家長根本沒給我談到他們家庭。在一次運動會上,我跟學生閒聊時我才知道她是單親家庭,她不能面對這個事實,他認為父母不愛她。我就給她講,父母肯定是愛你的,至於他們為什麼離婚,那畢竟是上一輩的事,你沒有必要去改變這個事實,但你要想想你今後的生活,要高高興興的、快快樂樂的生活學習。樂觀的面對生活,換一種眼光看待這件事,也許對你及父母都會

  有好處。並鼓勵她多給同學接觸,我並安排幾個同學幫助她,在那學期的期末考試中成績有較大的改觀,紀律觀念也加強了。

  其實,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很多事情也像這樣,樂觀的心理總會帶來快樂明亮的結果,而悲觀的心理則會使一切變得灰暗。不僅如此,這對他們以後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影響。

  2、 最好的幫助是給學生信心

  自信是生命中積極、肯定的力量,正如樂觀的心理一樣。它是早晨露珠中閃亮的光澤,它是雨後樹葉上動人的綠色,它是生命中沒有塵埃的寶石,是每個學生走向成功的源泉。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呢?

  (1)營造氛圍,樹立自信心

  為學生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引導學生超越自我。學生往往由於自己表現的機會少,而產生膽小的心理,認為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從而缺少自信心,不敢展現自己,針對這種心理,我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讓學生表現自我,發現自我,樹立自信心,培養學生大膽健康向上的心理。如常在班上組織朗讀比賽、書法比賽、知識競賽等。學生一旦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便會樹立起“我能行”的自信心。

  (2) 讓學生學會善於競爭,增強自信心。

  在班級管理中,引進競爭機制,幹部輪換,每個願意為班集體服務的學生都可以上臺發表自己的“執政綱領”,競爭上崗,最後“優者上崗”。透過這種形式上崗的學生有正確的競爭態度,充分相信自己,幹工作積極、主動、認真、自信心很強。

  (3)教會方法,培養自信心

  學會正確評價自我,“我能行”與“我不行”,雖只有一字之差,卻有本質的不同。“我能行”是成功者必備的心理素質,而“我不行”正是失敗的主要原因。因為他們失去的是成功的生要支柱——自信。引導學生克服“我不行”的錯誤評價,正確認識自我,充分挖掘自身潛力,可以首先讓學生清楚地瞭解自我否定的內容;其次,讓學生認真思考為什麼要自我否定;最後讓學生採取積極行動,變自我否定為自我肯定,從而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雖然任重道遠,困難重重,我相信:只要我們愛這項工作,傾注我們對於教育事業的滿腔的熱情,雖然我們不一定輝煌,但是我們一定會進步,我們的孩子一定會在快樂中健康的學習和成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