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理念心得體會(通用8篇)
教育新理念心得體會(通用8篇)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育新理念心得體會(通用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育新理念心得體會1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大凡有思想、很健康的人,大都有一種很強烈的被人欣賞,被人尊重的情緒。作為從事教育的我們要經常給學生一個善意的微笑,給學生一個靈動的眼神,給學生一句真誠的讚美,給學生一個關注的點頭……
尊重是人最重要的需要之一,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認為人最大的需要是得到別人的尊重。尊重是一種不卑不亢的處世態度,是一種自尊、尊人的為人方式,它崇尚平等與寬容,與佔有、攻擊、暴力、貶損、傷害等消極心態與行為是相互對立的。尊重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是社會進步的階梯。
《新世紀漢語大詞典》對“尊重”的定義是:
(1)尊敬重視、尊敬看重;
(2)常用做承認失敗或表示順從的一種謙卑態度;
(3)自重,對自我的尊重。《現代漢語詞典》對“尊重”的定義是:
(1)尊敬或重視(個人、集體或有關的抽象事物,如意見、權利等);
(2)莊重(指行為)。
尊重,顧名思義,就是要重視人、理解人、信任人。指個體對客觀現實具有生命意義的心理反映,具體是指要尊重人的尊嚴,尊重人的基本權利和責任,尊重人的價值,尊重人在自我發展中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我們教育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是教師開啟學生心靈的金鑰匙;理解學生,尊重學生,才能建立起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才能在師生之間架起一座友誼的橋樑,學生才能信任教師。當今的學生,尤其是處於生長叛逆期的學生,他們追求個性發展,追求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平等交往。因此,教師與學生的交往過程中,一定要有換位思考的意識,理解學生,尊重學生。
理解就是理解學生的思想實際、心理實際和生活實際。例如瞭解他們的學業情況,瞭解他們的家庭情況,瞭解他們對教師的要求,瞭解他們對學校的期望等。不能忽視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我們在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的同時,又要承認學生與學生之間是有差別的,要全面發展但不是平均發展,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和要求、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並不是放任自流,對學生的不良行為有時還要作恰如其分的批評。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時,也應尊重學生的人格,處處顧及學生的自尊心,諄諄教導學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應。魏書生曾說過:“教師是從學生時代走過來的,學生的今天就是教師的昨天,學生犯錯誤時的心情,教師透過回憶自己當年犯錯誤時的心情,就能認識的更具體一些。”如果我們能設身處地的為學生想想,然後再推心置腹地做做工作,師生之間的某些衝突時完全可以消除的。一味的訓斥,只能促成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更不能用挖苦、諷刺傷害學生的心。批評學生要慎用。
教師要平等友好地對待學生。校園裡,師生之間沒有人格的尊卑、貴賤之分。教師應平等對待學生,不能以高高在上的態度、家長式的作風對學生髮號施令。例如,當一個學生有缺點或出現過失時,教師對其進行幫助、教育以至嚴肅的批評,都是必要的,但必須抱著與人為善的態度,才能為學生所接受。反之,如果教師對學生進行挖苦諷刺,則只能引起學生的反感。久而久之,師生間就會出現一道鴻溝。
教師應由衷地信任學生。信任是催人向上的力量,是教育學生的一種特殊手段。同樣信任學生也是培養學生自尊心的一個原則。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來說,就在於讓學生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我是一個勤奮的腦力勞動者,是祖國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兒女,是一個有著高尚的志趣、激情和不斷取得進步完美的人。”作為從教者,一定要尊重學生成長的需求和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讓學生在健康發展中發揮他們的潛能。尊重,是一縷春風,一泓清泉,一顆給人溫暖的舒心丸。它常常與真誠、謙遜、寬容、讚賞、善良、友愛相得益彰。給成功的學生以尊重,表明了自己對學生成功的敬佩、讚美與追求;給失敗的學生以尊重,表明了自己對學生失敗後的同情、安慰與鼓勵。教育只要有尊重在,就有師生間的真情在,就有未來的希望在,就有成功後的繼續奮進,就有失敗後的東山再起。我在編排學生的座位時,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一位學生,每個星期輪換一次,有時前後輪換,有時左右輪換,這種編座位的做法學生非常喜歡,家長也很滿意。有一天早自習時,我發現孫萬祺同學在玩四驅車,我並沒有當眾批評他,而是下課後找他談心。我親切地對他說:“玩四驅車當然可以,但要注意約束自己,利用下課的時間玩。”後來他按照我說的去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見,尊重學生是一種教育智慧,也是一種教育藝術。
熱愛學生是教育取得成效的關鍵,更是教育與轉化學生的一劑“靈丹妙藥”。熱愛學生就要尊重學生、尊重教育,離開了一顆“愛心”將會寸步難行。我們班上有一名女生,學習成績優秀,人長的蠻可愛,圍著她的男生也不少,作為班主任總是擔心她受干擾,影響學習。雖然對她有所暗示,可她依然活潑好動,常常與男生打成一片。一天課上,我正講的起勁,猛然看見她笑著回頭與一名男生講話,看那“親熱”勁,我氣不打一處來,想起平日裡對她的忠告都置若罔聞,便看著她隨口說出“你以為你笑的很燦爛嗎?”說完,我接著講課,只見她的臉一下子晴轉多雲,繼而笑容消失,神色黯淡下來,我為自己的一句話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而暗自高興。可是沒多久,我卻高興不起來了。課間她正和同學們談笑著,見我進教室,便立刻收起笑容,眼睛怯生生地朝我張望一下,如同老鼠見了貓,逃回座位,必恭必敬地坐著。偶爾用眼睛瞟我一下,又慌張地耷下眼皮。課上,無論同學如何雀躍的舉手發言,她總是紋絲不動,即使我點她發言,她也總是不苟言笑,問一句答一句,絕不多說一句話。以前那個我欣賞的侃侃而談的靈氣才氣在冰冷的回答中蕩然無存。自此一種負疚感壓在我心頭,很沉重。我沒想到,一向自我感覺良好的師生關係,竟然如此的不堪一擊,我不能讓這種局面持續下去!我決定補救這因我的失誤而造成的局面,礙於老師的面子,我把她叫到辦公室,向她表示歉意,可她唯唯諾諾,眼神裡滿是懷疑與冷淡,談話以失敗而告終。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我不能讓脫口而出的一句話改變她的一生,我要用我的豁達和誠意使她回心轉意。
上課了,我對全班同學說:“老師在一次上課時,犯了一個錯誤,用不當的語言批評了某某同學,老師感到很內疚,今天我當著同學的面,向某某同學道歉,希望以後同學們監督老師的言行。”說完,我發現她的眼裡充滿了感激,正大膽地望著我,似乎有話要說,我沒有讓她說,因為我知道此時無聲勝有聲。接著同學們報以熱烈的掌聲。從他們的眼神裡我看到了尊重換來的信任與讚賞。此後,我又看到了她那燦爛的笑容和閃耀著思想的火花。這讓我體會到教師的職業如履薄冰,它需要教育者時刻檢點自己,約束自己,提升自己,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信任的眼神,一個輕柔的撫摸都極有可能點燃某個孩子心頭向真、向善、向美的火種,改變某個孩子的一生。
尊重是一縷春風,讓人心靈之湖泛起圈圈漣漪。尊重是一曲音樂,讓人感到透徹心扉的震顫。尊重是一場甘霖,讓人體味到生活的甜蜜。
尊重是一束陽光,讓人沐浴在溫馨的境界裡!從事教育的工作者就要尊重教育,尊重孩子,讓每個孩子抬起頭走路,在陽光下成長,只有這樣,才能實施尊重教育,也才能促進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
教育新理念心得體會2
當今教師迫切需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將知識轉化為智慧,將理論轉化為方法的能力,增強理解學生和促進學生道德,學識和個性全面發展的自覺性。學習了教育新理念,使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不少的知識。下面是我對這次學習的一些認識和體會:
一、教師要學會尊重、寬容學生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學生多姿多彩的選擇,尊重學生主動活潑的呈獻。寬容,是做人的一種美德,施與這種美德會對受與者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當然這種寬容並不是放縱。教育需要嚴師,但更需要“愛”與寬容。對自己的學生寬容,更是一名教師應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作為教師,應充分理解、體諒學生的“不成熟”,寬容他們一時的過錯。寬容是一種修養,能使教師遇到突發事件仍保持一種平等、平和的心態對待學生;寬容是一種胸襟,能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廣闊的心胸;寬容更是一門教育藝術,它能使教師不厭其煩地對學生堅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給學生以自我反思、認識、改正錯誤的機會。著名教育家魏書生先生對犯錯誤的學生,常常讓他們先做一件好事,然後寫一份心理活動說明書,要求反映出做好事前、做好事時,做好事後心靈深處的舊我和新我是怎樣論戰的,這種做法,既能讓學生自覺認識錯誤,改正錯誤,更能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師真誠的愛。
二、對過程教學比結果教學更重要的認識
在以往的教學中,大多數教師認為,只要課前認真備課、上課環節比較完美、課後佈置一些作業就是一節好課。至於學生能否學到多少有用知識、能力能否提高卻不在思考之列。若按這種教學,表面上看是素質教育,但實際上仍是“應試教育”的翻版,只不過打著“素質教育”的旗號,正所謂拉“素質教育”之大旗,做“應試教育”之虎皮。為此,我透過不斷的學習,才真正的認識到過程教學比結果教學更重要的含義。因為知識才是人們真正的認知的結果。而知識的學習和教學無疑是必要的,但大多數教師往往太注重認知結果的教學了。如果在知識發展緩慢的時候,有這樣的想法還有情可原,那麼,在知識和資訊快速發展的今天,這就不能容忍了。因為學生學到的僅是知識大海的一粟,而缺乏實際問題解決的能力,跟不上快速更新時代的步伐。簡單地說,智慧比知識更重要、過程教學比結果教學更重要,因為知識才是真正啟發學生智慧的手段,過程是結果的動態延伸。教學中能夠把結果變成過程,才能把知識變成智慧,才能提高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三、對新時代教師的認識
在逐步實現網路教育的今天,我們還有部分教師滿足“一支粉筆、一本教科書”的陳舊教學方法。因為這種教學既簡單,又省事。但殊不知,這種簡陋的、過時的落後教學,是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也就是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方可使用。而在經濟發達的地區,哪個學校沒有一到幾個多媒體教室,可這些配有現代化教學裝置的多功能教室卻完全成了擺設,像裝有漂亮鮮花的花瓶,僅供人欣賞而已,沒有更多的使用價值。當然,多功能教室也有發揮作用的時候,那就是上級主管部門來現代化驗收時,學生才有可能在現代化的教學中快樂地學習、才能感受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導致這種不良現象的原因有多方面造成的,如多媒體上課,製作課件是一件繁而難的事,或部分教師不求上進,不能利用有限的業餘時間學習電腦的操作,而是把主要精力用於家教或在“圍城”裡面酣戰,可對課件的製作卻一竅不通。導致這種對多媒體教學不感興趣的現象,造成有限的教學資源得不到合理的充分使用。這種結果要不了幾年,裝置老化,教學質量低下,學生素質下降,最終造成了教學資源的極大浪費。所以,作為一名網路時代的現代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不斷創新。
透過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我感觸很深,體會頗多。我作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在不斷的學習、實踐中,才能真正體會教育教學新理念對現代教育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關注每位學生的成長和生存,才能緊跟時代教育發展的步伐,才能為人民的教育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教育新理念心得體會3
空閒時間我認真閱讀了《教育新理念》這本書。透過閱讀使我深刻的體會到人必須要進行終身的學習。只有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才能與時代同步,才能有足夠的知識傳授給我們的學生。當今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將貫穿於人的一生之始終,可謂“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不再僅是學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僅是教師的特權。一個真正的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時代也伴隨知識經濟時代同時降臨。教育必須正視現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使其形式靈活多樣,促進社會學習化、學習社會化。所以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改變與創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了解先進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透過思想的內化來指導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某位年輕人來到一個地方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輕人便問:“這裡如何?”老人家反問說:“你的家鄉如何?”年輕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討厭。”老人家接著說:“那你快走,這裡同你的家鄉一樣糟。”後來又來了另一位年輕人問同樣的問題,老人家也同樣反問,這位年輕人回答說:“我的家鄉很好,我很想念家鄉的人、花、……”老人家便說:“這裡也同樣好。”一旁的人很詫異的問老人家,為何前後說法不一致呢?老人家說:“你要尋找什麼?你就會找到什麼!”
的確,這個故事告訴大家:當你以欣賞的態度去看一件事,你便會看到許多優點;當你以批評的態度去看一件事,你便會看到無數缺點。我們傳統的教育,多是為了分數的教育,從教師自我出發,而不真正是對學生這一主體人的教育,教師的抱怨也就“順理成章”了。而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孩子的發展。“優生”有缺點,“差生”也有閃光點,在我們教師心目中每個學生都應是有天才的一面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改變教育觀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師生關係,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欣賞者”。從這一角度出發,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合理的心理需求與個性差異,尊重他們的愛好與選擇,尊重他們的人格。同時,及時捕捉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並予以讚揚,特別是對“差生”而言,一兩次別開生面的欣賞無疑是沙漠裡的綠洲,久旱的甘霖,這樣將會激發他們身上的潛能,讓學生在充滿鼓勵與期待的沃土中成長,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在《教育新理念》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教師不單單是知識的傳授的,而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問題能力在於學生,能不能以問題貫穿教學在於教師了。
目前,在課程改革的浪潮中,我們有時也迷失了方向,把握不住了重點,一學期下來不知道讓學生們學會了什麼?懂得了什麼?對自己教學產生了懷疑,不知從何處入手。這不由得引起問們深思的是,教育的真正功能究竟是什麼?在文中,袁教授給予了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諦在於“將知識轉化為智慧,使文明積澱成人格”。其中包括兩層含義。
其一:對教師而言,教會學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學會判斷知識和資訊,要比教給學生現成的知識重要得多。因為知識本身是多變的,不斷更新的。
其二:現代文明的成果並不能透過傳授內化成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麼,教師的教學行為直接影響到學生智慧、人格的形成與發展。這不由又落實到最根本的就是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師究竟應該教什麼,怎樣教?透過閱讀《教育新理念》這本書對我真的收穫不淺!
教育新理念心得體會4
1、 深入瞭解學生
在《教育新理念》一書中指出,師生關係是影響學生成長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創新能力的培養息息相關的問題。所以,在當今社會,對於現在的學生,民主的師生關係顯得更為重要。
才能看到學生所看到的,聽到學生所聽到的。要成為學生中的一員,走近他們的心靈,學生就是一名教師用一顆火熱的心,一腔赤忱的情在學生心靈上播灑陽光和雨露。
我們 在看學生時,就會發現學生的“長處”,就會學會用放大鏡去看學生的“閃光點”,學會賞識學生,這樣才能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為此,教師必須尊重學生,親近學生,信任學生,愛護學生。
2、 啟發學生思考問題
我對《教育新理念》一書中提出的“不直接回答問題”的例子感受頗深。平時,有學生向我提出不懂的問題,我總喜歡儘自己所能告訴學生,讓學生滿意為止,還自認為盡到了責任。事實上,送人以魚,不如教人以漁,教是為了不教。教會學生自己去發現和尋找答案,遠比傳授知識重要得多。
3、 教育的多樣性
《教育新理念》一書中指出:哲學在於欣賞哲人的思想智慧,欣賞觀察和分析世界的多種視角。它是一門使人的靈魂生輝的課程。而現實教學中,它對人的生命價值的肯定、對生命價值的尊重卻沒有成為教學的重點。要實現這一點,就要尊重學生,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生命的跳躍,生命價值的昇華。
《教育新理念》一書中指出: 教育本身的多樣性、個性化的特點要求教師承認多樣性、認同個性化。如果我們忽視多樣性,教學中非要給一個統一的標準答案,失去的將是學生的批判能力和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尊重這種多樣性、認同個性化,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很顯然, “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首先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問題性教學“。“要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孔子”,這是創造的動力和創造的空間。
《教育新理念》一書中指出: 教育是技能的教授,更是生命的對話。師生之間的對話,傳遞的是心靈交流的內容,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這種情感的交流,產生自己獨特的見解、智慧,最終形成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
教育新理念心得體會5
新課程倡導“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教學服務,而不是一定恪守 以往的常規秩序,應當根據學生髮展的需要來調整教學策略,有些課雖然沒有完成任務,但學生在某一方面獲得了充分發展,也應當給予肯定。課程改革要改變過於強調知識傳授的傾向,但不是不要傳授,必要的概念還
要講,但是學生自己探索解決的問題,要給學生提供機會,讓學生自己去 解決,是在現今的教育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教師的角色上主要 講述教師是學習者、發現者、欣賞者,教師是開發者、引導者、組織者, 教師是研究者、反思者、創造者這三個方面。結合《數學》課程,在課改的教學中有許多新的變化,這就需要我們 課改實驗教師認真從學習課改的教育理論,從學生出發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和自己角色靈活轉變入手。
一、學習課改的教育理論。
任何實踐都應有理論的指導,沒有理論的指導是盲目的,缺乏科學性 的。作為一名課改實驗教師,應深深懂得這次自己所肩負的任務的重量,所以在教學實際中,應不斷的學習,提高自己的業務理論水平。
《課標》中指出:英語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為每個學生提供公平的 學習機會與有效的指導,要充分考慮到每個學生各方面的差異,這既體現了義務教育的公平性原則,保證每個學生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權利,也反
映了英語教育面向全體的思想。 也是初中學生學習英語主要方式,真正實現 學生的英文素養的有效途徑。
還有課程的內容要滿足社會和學生雙方面的需要;課程要具有開放 性; 把對學生的多樣化評價引入課程等。
當然是在前人教學的基礎上發展與探索出來的。理論的學習解決了我們教學的方向性問題。
二、讓學生自主學習。
讓學生自主學習,並不否定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作用,學生 自主學習的能力,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計劃有層次地培養起來的,學生自主學習的每一步,都離不開教師的指導與幫助。面對全班學生,這個學生的學習態度要端正,那個學生的學習障礙要排除;課堂良好的學習環境
要精心創設,學生個體的巨大差異要尊重;共同性的疑難要解答,獨立思 考的問題要誘導……這些細緻而複雜的內容,只是決定著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角色有了新的變化,即由傳統教學中“教師教,學生學”變為“充分 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僅僅是讓教師重新定義“傳道、授業、解惑”的內涵與外延,讓教師教的.過程精彩紛呈,更要讓學生學的過程充實、輝煌。
教育新理念心得體會6
我讀完袁振國教授的《教育新理念》後收穫頗多!書中這樣一段話令我印象深刻:教師絕不是教書匠,而應該是具有教育思想、教育風格、教育能力的教育家,應該對教育活動有自己獨立的見解;有自己獨特的追求,有獨立進行教育科研的意識和能力。應該使教育過程成為實現和提升生命價值的過程,在教育過程中透過激發學生的生活熱情、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塑造他們的高尚人格,實現自己的精神追求,豐富自己的情感,放射智慧的光輝,實現自己的幸福理想。這是一種真正的教師境界。
我認為教師首先應當具備比較高的教育研究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是指運用一定的理論和方法,研究、解決教育問題的能力。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每個教師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如怎樣轉化差生,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等。研究和解決這些問題,要求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研究能力。
一、對角色作用提出了挑戰
教師作為指導者,應當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作為學習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教師作為促進者,應當冷靜地旁觀:學生在自主觀察、實驗或討論時,教師要及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其二,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援,以適當的方式,使學生的思維更為活躍。最後,還要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使學生遵守紀律,與他人友好相處,具有合作精神。新課程要求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教師則首先應該成為研究者,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注重科學研究。
二、對教學方式提出了挑戰
隨著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教師將重新建立教學方式。在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指導學生收集資訊;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並能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創設支援學生自主學習的心理氛圍;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
三、聯絡教學,不斷摸索和探討
1、主體地位得到真正的體現。
不要走入兩個極端,一個不敢放手,一個是完全放手。我想在課堂上要注意這樣幾點:
(1)要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2)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3)要注重培養學生好的學習方法;
(4)要正確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
2、教學中不能過分依賴多媒體。
有一句話說得好:“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師的教學應該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運用多媒體教學已經是現代教學的一個趨勢,但永遠不會成為唯一的手段,永遠不會替代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我們設計的教學課件是為了更好地進行教學,但課件卻不應成為左右課堂程序的主要因素,人才應該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過分依賴課件,就會造成我們培養出來的人模式化,不利於不同的學生的不同發展。教學中,教學手段的運用應該是多變的,是根據不同的學生和不同的教學情境而設計的。因此,我想在一節課中,如果自始至終都採用多媒體,那就不能稱是一節好課,至少說沒有把人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上,忽視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思維是多變的。所以,教學上是否成功,關鍵在於我們用什麼合適的方法,而不是我們用了多少方法。
3、教學不要過於形式化,注意教學內容。
在教學中,有時我們老是想著如何體現新課程標準,用什麼手段去體現,往往就沒有注意到教學活動的目的是使我們的學生能全面發展。只要能讓我們的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就是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課,就是好課。在許多課上,正是由於我們教師想得太多,因此使教學活動變得只有形式而沒有了真正的內容,就像是一套好看的衣服,卻沒有一個相稱的身材人去穿它,那麼衣服的美又如何體現呢?衣服,我們知道只要穿得得體就會很好看。同樣,我們教學模式不管是什麼樣子的,只要能使學生全面發展,就是一個好的教學方法,就是符合新課程標準的。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想的是如何使學生得到更大的發展或進步,而不是去考慮用什麼方法去體現新課程標準。
總之,如何達到一種“真正教師”的境界,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和探討。
教育新理念心得體會7
有人說:讀書使人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養性靈。因為書中有著廣闊的世界,書中有著永世不朽的精神。雖然滄海桑田,物換星移,但書籍永遠是新的。
在課餘時間,我有幸拜讀了《教育新理念》這本書。這本書闡述了:作為教師究竟應該樹立哪些新的教育理論,轉換哪些舊觀念。在教育模式、學習方式正在發生根本性變革的今天,我們在轉換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方面應如何去做?透過自學使我體會到作為個體的人必須要進行終身的學習,作為教師必須把教育看作是貫穿與人的整個一生與人的發展各個階段的持續不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與時代同步。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將貫穿於人的一生之始終,可謂“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不再僅是學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僅是教師的特權。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某年輕人來到綠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輕人便問:“這裡如何?”老人家反問說:“你的家鄉如何?”年輕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討厭。”老人家接著說:“那你快走,這裡同你的家鄉一樣糟。”後來又來了另一個青年問同樣的問題,老人家也同樣反問,青年回答說:“我的家鄉很好,我很想念家鄉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說:“這裡也同樣好。”旁聽者覺得詫異,問老人家為何前後說法不一致呢?老者說:“你要尋找什麼?你就會找到什麼!”
的確,這個故事告訴大家:當你以欣賞的態度去看一件事,你便會看到許多優點;以批評的態度看,你便會看到無數缺點。反觀我們傳統的教育,多是為了分數的教育,從教師自我出發,而不真正是對幼兒這一主體人的教育,教師的抱怨也就“順理成章”了。而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孩子的發展。我們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幼兒全面發展(由於個體差異,絕對意義上的全面發展實際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發展能為個人所駕馭,孩子可以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出發,自由地從事多方面的活動,充分發展多方面的能力)。
何況,“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優生”有缺點,“差生”也有閃光點,在我們教師心目中每個孩子都應是有天才的一面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改變教育觀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師生關係,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欣賞者”。從這一角度出發,教師應該尊重幼兒合理的心理需求與個性差異,尊重他們的愛好與選擇,尊重他們的人格。同時,及時捕捉幼兒身上的“閃光點”,並予以讚揚,特別是對“差生”而言,一兩次別開生面的欣賞不啻是沙漠裡的綠洲,久旱的甘霖,這樣將會激發他們身上的潛能,讓孩子在充滿鼓勵與期待的沃土中成長,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問題為紐帶的教學”。書中闡述到“創造始於問題。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首先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問題性教學。”“美國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教師並不是以知識的傳授為目的,而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問題能力在於學生,能不能以問題貫穿教學在於教師。”
同時袁先生提出的“知識的綜合與知識的綜合教育。”也讓我頗多受益。書中舉了個鮮活的例子:一位教初三數學的教師向全班學生提出——教室的體積有多大?這個問題的每一個具體知識對初三學生來說都是非常簡單的,可是把它們綜合起來(先利用身上的尺量出教室的長寬高再計算)解決一個問題時,全班四五十個同學卻一籌莫展。這在日常表現出來的是“我們的學生普遍的考試成績都不低,他們對相當精深的專門知識都能掌握。遺憾的是,在生活中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卻很低,而解決這些問題的知識他們是完全擁有的。”與之相反的是大神探福爾摩斯的例子。福爾摩斯的各種專業知識非常有限,有的甚至為零,卻能夠無所不通、料事如神,這靠的是在需要的時候他能調動所具有的有限的知識,當他覺得知識不夠用時,能及時補充。從這裡我也聯想到了我自己。
我是一名語文老師,平時看有關語文教學的文章,讀文學作品,聽語文課我是樂在其中,而聽其他學科的教研課我就不得已而為之了。因為我一直認為既然自己是語文專任教師,教好我的語文課足已。事實上葉聖陶先生早在20世紀40年代初就提出“教育的最後目標卻在種種境界的綜合,就是說,使每個分立的課程,所發生的影響,糾結在一塊兒,構成個有機體似的境界,讓學生的身心都沉浸在其中。”而要使學生能夠“沉浸其中”,教師首先要進入這一“境界”。我們不求勝任二三門課程的教學,但有必要熟悉學生所學習的全部內容,能夠在學科間相互溝通。
袁振國教授思想敏銳,視野開闊,關注現實。在文章中所體現出來的事例典型吸引人,文筆通俗而優美,文中所闡述的觀點,我覺得有很多自己以前朦朦朧朧彷彿感受到的地方,經他或以事例說明或引經據典般地娓娓道來,不覺大受啟發。對於文中倡導的“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給學生固有的知識,而是轉向塑造學習者新型的人格。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在於使學習者學會如何學習,學會如何工作,學會如何合作,以及學會如何生存。”有了更深的認識。
因此,教師的知識與觀念的自我更新顯得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加急迫了。一個成功的教師,首先是一個善於不斷自我更新觀念的學習者,只有在及時地吸取當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礎上,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教育新理念心得體會8
閱讀了袁先生的《教育新理念》,讓我的頭腦經歷了一番洗禮。處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時期的教師,需要以一種怎樣的姿態迎接這一轉變呢?我個人認為應具有以下理念:
一、修身養性,展現教師的人格魅力
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該以教師的人格為依據,因為只有從教師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湧現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規章制度,任何人為的機關,無論設想的多麼美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業中教師的人格。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二、熱愛學生,做到對學生尊重與寬容
教育是人學。教師勞動的物件是有著豐富情感和人格尊嚴的、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具體的人。人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應成為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邏輯起點。
(一)教師應尊重學生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學生多姿多彩的選擇,尊重學生主動活潑的呈獻。
(二)教師還要學會寬容學生
寬容,是做人的一種美德,施與這種美德會對受與者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當然這種寬容並不是放縱。
教育需要嚴師,但更需要“愛”與寬容。對自己的學生寬容,更是一名教師應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作為教師,應充分理解、體諒學生的“不成熟”,寬容他們一時的過錯。
寬容是一種修養,能使教師遇到突發事件仍保持一種平等、平和的心態對待學生;寬容是一種胸襟,能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廣闊的心胸;寬容更是一門教育藝術,它能使教師不厭其煩地對學生堅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給學生以自我反思、認識、改正錯誤的機會。著名教育家魏書生先生對犯錯誤的學生,常常讓他們先做一件好事,然後寫一份心理活動說明書,要求反映出做好事前、做好事時,做好事後心靈深處的舊我和新我是怎樣論戰的,這種做法,既能讓學生自覺認識錯誤,改正錯誤,更能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的良苦用心。
三、要做伯樂,具有一雙發現人才的慧眼
生活中許多有特殊天賦的人、有著異乎常人的大智慧的人,一開始通常不會被人理解,反而被稱為愚蠢或傻瓜。
我們的學生中其實也不乏這樣與眾不同看似愚蠢的人,身為老師的我們是不是隻盯著那些分數指揮棒下的“優等生”,而錯把美麗的天鵝當成了可憐的醜小鴨了呢?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發展。需要教師關注個性差異,允許每個學生自由地發展與個性充分地張揚。我們對待學生不能象“割韭菜似的一刀切”,而是應該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因材施教,我們應當善於用欣喜的目光去發現去培養有獨特個性,富有想象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與鼓勵作為給學生們的禮物,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有天才出現。
以上只是我的幾點感想,其實書中的每條建議都帶給我不同的感受,我想我現在最應該做的是將這些教育智慧賦注於教育實踐中,努力成為一名成功而幸福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