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語文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範文(通用13篇)

普通高中語文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範文(通用13篇)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普通高中語文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普通高中語文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1

  一、識字方面

  如何把這麼大的識字量落實下去呢?

  經過這1天的學習,我才發現,是我們教師在“認識”和“學會”兩項要求的把握上出現了一些混亂。“會認”的字只要整體上認清字形讀準字音就可,不需要做任何的字形分析等一些拔高要求的舉措。我們要明確:新教材之所以有這麼大的識字量,目的是讓學生儘早進入提前閱讀,也就是說,識字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閱讀。大量的生字在要求會寫的時候還會出現,根本無須過早地進行分析,這樣就可減少大量的識字時間,更好地用於課外閱讀。

  如何有效地讓學生認得準,記得快呢?就要靈活運用多種識字方法識字,重視培養學生的獨立識字能力,透過多種途徑、採取多種方式鞏固識字。這裡的方方面面很多,我學習重點講講我的新發現。

  1、多結合語境,隨課文識字,不宜大量的集中識字。

  2、生字復現時可採用這樣一個好方法:把每課生字編成一首小詩或小短文讓學生讀。

  3、創設豐富多彩的情境,在活動和遊戲中識字。不管多重複的遊戲形式,對學生都是屢試不爽。如“摘蘋果”、“大轉盤”、猜字、編謎語等。溫州的老師推薦了一種“走迷宮”的方法,可以學過來反覆用。

  二、寫字方面

  在當前課件氾濫的情況下,教師不能屏棄範寫的重要性。因為範寫遠比課件更能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語文老師應該是教學生寫好字的老師,不能把自己的本職工作交給寫字老師,那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要注意對學生寫字習慣和姿勢的養成教育,要在課堂上、平時作業中一以貫之地堅持。教師的強調、堅持,是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保證。

  教師要注意抓字形的難點、易錯點進行示範寫,其餘的可放手讓學生自己練寫,這樣不僅可大大減少教學時間,也能培養學生寫字能力。目前聽課中發現,很多老師在課堂上不安排寫字環節,或者只範寫、生寫而不交流評議,很少能把寫字環節落到實處去。如果安排學生寫完後的評議環節,引導學生欣賞別人字中值得學習的地方,再把字寫好,這樣的指導才會比較到位。很多老師忽視了這一點,所以總覺得辛辛苦苦地教了,學生還是寫不好字。

  三、閱讀教學方面

  新課程中也說到:“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應該讓學生更多地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直接培養能力。”可事實上,有多少人真正領悟到新課改的真諦呢?所以我們所有的學員都對方老師的話“最新調查顯示:課改的最大障礙來自於學校管理層”深有同感,這應該不是無稽之談吧。

  這是我在學習中閱讀教學方面最大的感悟。“語文是一門獨立的課程形態,有特定的目標和任務,有獨特的個性,這就是語文的本。”在教學中我們要牢牢把握住這個本,從關注內容到關注語言,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汲取傳統教學中可取的東西。“以讀代講,以讀促悟”中要更好地體現教師的引導、點撥作用,在“尊重體驗、個性化解讀和創設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要有清醒的理念導航,儘量避免走向這樣的極端:“削弱基礎、脫離文字、表面自主、無效合作、隨意探究、曲解對話、盲目綜合、無度開放、泛化體驗、縱容個性、弱化實踐、空洞感悟、圖畫閱讀、教師無主、語言失寵”。

  有這我要巧用“泡泡”來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泡泡”即語文書上學習夥伴的話,這是抽檢中認為新教材中最好的地方。因為泡泡們有的歸納詞語理解的方法,有的提示句子學習的方法,有的提示學習方法,有的提示學生學會提問,有的進行感悟式評點,還有的引導發現語文學習的規律,引導探究發現。因此,在教學中就要引導學生邊讀邊想,邊讀邊勾畫,邊讀邊做“泡泡”,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普通高中語文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2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然而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我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對語文不感興趣,讀文章語感較差,口語表達詞不達意,寫作文是錯字連篇,詞彙貧乏想象力不豐富,就連那些思路清晰,智商較高的學生也存在視野狹窄,文章空洞,而美感欠缺的問題。這一切無不反映出學生語文素養低。由此看來,語文素養對於學生的語文學習和個人發展尤其重要。我們應該從平時的語文教學入手,尋找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合適的途徑與方法。

  首先要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有興趣的學習不僅能使人全神貫注,深入思考,甚至可以達到廢寢忘食的境地;沒有興趣的學習就會變成一種苦役。教師應努力採用有新意的教學方法,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以此激起學生的積極思維和求知慾望,從而產生學習的興趣。

  其次,充分利用教材,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積累和吸收優秀文化營養。因為教材是語文學習的載體,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例子。語文教材中的課例有許多是大師級的名篇佳作,文質兼美,屬於經典作品,有一定的蘊涵和深度,經得起吟詠和品味;教材中還有一些極具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的作品,這些作品則能讓學生接受現代文明的薰陶。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憑藉它可以對學生滲透思想教育;憑藉它可以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進行知識的積累;憑藉它可以去訓練學生的閱讀技能;憑藉它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憑藉它可以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因而上好閱讀課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所在。

  再次,重視誦讀。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整體感知,在誦讀中有所感悟,在誦讀中培養語感,在誦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現在的學生缺乏充分的誦讀訓練,朗讀的時間、次數太少,這正是學生語感能力弱的癥結所在。因此要多讀典範課文,對精*段落,精粹詩文一定要熟讀成誦,潛心揣摩。透過誦讀揣摩,得其意旨,知其意味,領略語言之美,這正是培養語感的過程。而熟讀成誦的文章,對學生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是一個潛滋暗長,積少成多,由感到悟,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樣,良好的言語習慣養成了,語言修養加強了,語感也就具備了。

  最後,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語文習慣對提高語文素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良好的語文習慣有益於人們的身心健康,有助於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和良好的思維品質。這種習慣對語言功能的發展,語文規範的形成,語文能力的提高都會起到直接的作用。

  我們的語文教學著眼於學生的終自發展,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和思維品質的培養。因而,教師要想辦法讓學生喜歡我國的經典子籍以及我們的國文,扶著學生紮紮實實走好語文學習的每一步,力爭讓學生對我們的民族語言有深厚的感情,讀書有鑑別,學語文有“靈氣”,寫文章有個性。這樣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

  普通高中語文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3

  《新課程標準》是《語文教學大綱》修訂之後,教育部頒佈的《新課程標準》,這是面對時代挑戰作出的積極回應。面對語文教學的重要變革,讓我們一線教師作出應答,是每一個語文教師面前的現實課題。

  透過學習我們明確了《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上進行了一次系統而大膽地變革。它吸收了現代課程論的最新成果,對語文課程的性質、特點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新的理念對於富有膽識、敢於創新的人來實踐它。它在呼喚著能夠對課程標準的理念進行準確詮釋,以新型的教學方式完美實施課程標準的新一代教師。

  當代,具有鮮明個性特徵的學生,他們渴望著有著獨特個性和人格魅力的教師給他們一個全新的解讀,渴望闡釋自己的獨特體驗,渴望師生間的平等對話,在觀點的碰撞交流中去共同完成對那一個個文字的理解。順應這一潮流,《語文課程標準》倡導個性化的學習方式,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個性必須靠個性來培養。這必然要求我們的教學必須具有鮮明的個性,能夠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教育才能衝破傳統的羈絆,走向自由的天地,才能充滿生命的活力和獨特的魅力。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體驗到人的自尊和自豪,我們教師也定能成為學生崇拜的大師。

  讓“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是現代社*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

  這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具有淵博的知識,能夠對不同學科的知識進行有效的整合,還要能夠運用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改變以往語文教師的教學行為和習慣。

  教育教學的變革意味著重組。同樣,在新的《課程標準》面前,對每個教師來說,既是一個挑戰,更是一個機會,也為我們在事業上的追求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只要不懈努力、勤於追求、敢於創新,我們都可成為馳騁課堂的驍將、駕馭教材的高手、學生崇拜的偶像、受人尊敬的名師。

  教師不僅是一種職業,還是一項事業,更是我們生命旅程中的一段重要經歷。為師的過程應是我們不斷學習、不斷充實的過程,應是我們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過程。樹立終身學習觀念不僅是我們自身的需要,也是語文教育對我們的期盼。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課程觀,要求教師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要求教師“透過報刊、電視、廣播、網路等媒體瞭解國內外重要事件,透過考察、訪問挖掘本地蘊藏的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它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要想讓語文教學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產生深廣的影響,我們語文教師首先應該善於鑽幽探微,透徹理解文字的深刻內涵,把教科書中直接呈現的(即顯性的)價值取向和隱含於其字裡行間(即隱性的)價值取向,都能呈現給學生,在師生共同探究的過程中和學生一起體驗語文的美。

  現代社會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學生獲得知識的渠道已不再僅僅限於課堂。因此,我們教師要重新認識自己,向學生學習,要真正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我們的語文教學,和學生一起成長。

  普通高中語文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4

  在這次教材教法培訓中,我深刻體會到新的課程標準是根據時代的需要,對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它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同時更給我們教師的教學找準了*,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下面我淺談我自己的點滴體會:

  一、閱讀教學實現向語言運用的重心轉移

  我國有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能作詩也能吟”的俗語有。由此可見“讀”在學習語文中是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我們看到有些語文教師卻對“讀”束之高*,在閱讀教學中去搞新花樣。教師純粹“為講而講”,學生純粹“為學而學”,“方法”看似靈活多樣,課堂也頗顯熱鬧,可學生學完一段時間後實質卻知之甚少,遺忘很快。“讀”得好會讓人受益匪淺。竇桂梅老師的課堂教學中,沒有華麗的造作,沒有表象的熱鬧。是用她那深厚“讀”的功力感染著大家。可見朗讀的魅力是多大啊?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讀、背無疑是積累語文素養的好方法。讀、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反覆誦讀才能真正體會課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氣。

  二、習作教學強調從學生生活實際的出發。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注重樂於寫作和自信,注重發展個性,注重打好基礎,從而降低了寫作教學要求,不再要求小學生“會寫簡單的記敘文”。中年級只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高年級僅僅是“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象作文”,只要求“內容具體,感情真實”和“能根據習作內容的需要,分段表述”。這些都比過去低得多了。作文的本質在於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有話則長、無話則短,2011版課標迴歸“習作”的定位,刪去2001年版本中高年級“40分鐘能完成不少於400字的習作”的要求,有利於貼近學生實際,學生自由表達真情實感,紮紮實實打好作文的基礎,增強學生寫作的自信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我們追求的是靜下來搞語文、學語文、品語文。在教學中訓練學生我手寫我心的能力。

  總之,《2011版新課標》進一步為我們指明瞭前進的方向,只有再一次深入的進行研讀,我們才能正確把握住我們的舵,駛出正確而堅實的航線。遵循學科規律,遵循學生的身心成長規律,遵循教育的規律,需要我們共同努力。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要不斷學習,自我完善,在自己的語文教學中訓練學生愛讀書,會讀書;愛表達,會表達的能力,為學生的一生奠定紮實的基礎。

  普通高中語文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5

  今天給我們講課的是贛榆高階中學的寇勇老師,想當年,我們直接去上了師範,沒有上高中,今天,竟然能聆聽到贛榆高階中學的老師講課,有一種圓夢的感覺。

  老師給人一種博學多才的震撼力,他對古文的理解對我們娓娓道來,讓我們對難懂的古文也有了興致。老師首先讓我們讀一些簡單的五言詩和七言詩,作為小學老師的我們,學生平時都進行課外古詩的朗讀,教師在耳濡目染中又溫習了一回,所以讀起來很容易,會背誦的也很多,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對其中的意思,也是明白的。但是讀到“……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古文時,就有些吃力了,其中很多的古文字是不認識的.,老師逐字讀給我們聽,我也記了一些,沒記住的就看別人的注音。然後老師讓我們上臺讀,很多人不敢嘗試,我看了一下,覺得還可以,就上臺讀了。

  無論如何是讀出來了,雖然感情不是很到位。

  老師又給我們講解了古文的意思,總算明白了一些。然後能讀得更流利了。

  老師又給我們講了“同勢呼應”,指當前一個詩句結束時,後一個詩句以大致相當的音高來承接,使前後語句連貫暢達。“同勢呼應”的主要型別有高停高起和低停低起兩種。“同勢呼應”的關鍵是詩句承接要自然流暢,不飾雕琢,以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中的兩句為例“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上一句採用上山的語勢,“無窮碧”三字語勢上揚,“碧”字的音高誇張地提高,字腹拉開,字尾時值延長,以引領下文。“映日荷花別樣紅”一句採用下山類語勢,“映”字叼字較緊,以突出荷花和太陽交相輝映的情態。前一句採用上山類語勢,句尾高停,而後一句採取下山類語勢,句首高起,於是完成了高停高起的同勢呼應。

  朗誦是有技巧的,當你掌握了這些技巧,你的朗誦將更加大放光彩。語意的理解也很重要,只有理解了,才能掌握合適的感情,充分表達作品的內涵。

  普通高中語文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6

  經過高中語文新課標培訓,使我對高中語文教學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同時,我也深深感受到新高考對語文教師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學習,最佳化知識結構,改進教學方式,提升教學能力。

  一、語文教學必須牢牢把握學科核心素養。

  語文教學目標是要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就必須把握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建構與應用能力、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鑑賞與創造能力、文化傳承和理解能力。這要求,語文教師在授課中要注重學生主體性,創設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開展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自覺的審美意識,注重語言的應用和表達,還要善用現代教育技術,與語文教學融合,把圖文並茂、動靜結合的三維空間呈現在學生面前,拉近課堂與實際生活的距離,讓學生主動、開放、自由的學習,體會語文學科的魅力。

  二、語文教學組織形式要更豐富性,教學方式要多元化,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習目的應試化、學習內容狹隘化、學習過程模式化、學習方式被動化,學生不可能真正愛語文。新高考背景下的語文教學,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適應新時代新時期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經歷(包括課前預習準備、課中學習交流、課後總結拓展),注重學生的思維發展和思考表達過程。同時還要注重知識積累、情感體驗、語言開發和能力遷移能力的培養。也要倡導多元的評價方式,包括口頭表揚和書面讚美,物質獎勵和精神鼓勵,儘量讓學生展示自我、發現自我、激勵自我。

  三、語文教師要積極參與校本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豐富教學內容,完善課程教學體系。

  為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助推學生全面發展和落實“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課程的實施就非常關鍵。學校儘可能的提供學生多遠語文課程的選擇,就必然需要語文教師的積極作為。在上好基礎型課程外,有意識地開發和建設校本課程。具體來說,教師要認真分析本校已有的課程資源特點,立足地域特點、歷史文化資源以及時代背景,加強團隊合力,展示特長教學。開發活動體驗性課程,諸如《實用調查報告》、《演講與口才》、《朗誦藝術》、《影視欣賞》、等。也可以邀請專家和學者開設各種人文主題的講座。讓學生透過體驗,從教材和課本走向生活,走向社會,並且自覺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

  四、語文作業設計和評價訪視多樣化,並且積極進行考試命題研究和實踐。

  課程設定的變化,使得語文課程學習的內容更具豐富性和開放性,這就要求語文作業設計也要因課制宜。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愛好更有不同,因此語文作業設計要保證目標清晰、數量適宜、層級分明,形式靈活。評價標準要具備全面性、鼓勵性和差異性。

  考試命題和評價在整個課程建設實施和課堂教學過程中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它是一種教學檢測和激勵導向,對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提升教學質量具有重大作用。作為高中語文教師,積極進行考試命題評價研究也尤為重要。我們可以以個體或備課組形式學習和研究歷年的高考語文試卷,摸索其命題的思路和規律,探究其命題的方式和方法,反思和改進自己命題的問題和不足。命題要依據教學目標和教材課文,同時還要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生活時代,兼顧文字的經典性和時效性。

  五、新高考背景下,語文教師更要注重學生閱讀,尤其是經典文學作品原著閱讀。

  閱讀要注意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大大擴寬學生的知識面,注重知識的積累與應用。因此,語文教師必須對學生的閱讀效果加以檢測,在班上可以進行好書分享會等活動,這可以大大加深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也可以建立班級圖書館,每週安排專門的閱讀時間,同時鼓勵學生讀寫結合,這樣既可以增長知識,還可以為語文作文積累大量的素材,這樣就不怕學生無話可寫。更重要的是加強學生的文學素養。

  總而言之,新高考為語文課程改革提供了一些機遇,也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語文教師來說,必須嚴格把握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轉變教學理念,同時採用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還要注重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更要關注高中語文學科命題研究。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和素養,努力營造高效語文教學的和諧環境,體現語文學科“化人以語、育人以文”的優勢功能,助推學生文化生命體的長遠發展,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養。

  普通高中語文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7

  8月22日至26日我參加了高中語文課改培訓,透過聽教育專家的講解以及與同行的互動,有了新的認識。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中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新課程的基本特點。這一觀點的提出,擺脫了長期以來關於語文學科性質的爭論,正面論述了語文的學科性質和地位,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為了在教學過程中能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社會性的發展,讓每個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我們教師必須依據新課程理念對每一堂課認真思考,精心準備,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的樂園。在已往的教學中,還有部分教師將學生的大腦作為一個簡單的容器,把課堂作為灌輸和填鴨的場所,將整個教學過程設計為"灌"和"填"的流程,久而久之,課堂就成為了一潭死水。而《新課程標準》則強調:現在教師的職責已經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教師必須集中更多地時間和精力從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創造性的活動。因此我們要把學生的大腦看成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把,想方設法去點燃這把火把,激發學生潛在的能力,讓學生自覺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充分地活動起來。讓學生透過自身的活動,充實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真正體現了在樂中學、趣中學、動中學、做中學,讓每一堂課都充滿活力。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做好如下準備:

  一、深鑽課程標準,領會課改精神。

  語文課程標準,有意識地把“語文素養”凸現出來。語文素養內涵十分豐富,它以語文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因此本次課程改革不再將學生掌握系統知識放在首位,而是將學生價值觀和情感態度的培養、激發學生關注和參與社會生活的熱情、培養學生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放在首位。同時,還要培養學生感受、觀察、體驗、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以上目標達到之後,知識的獲得將是很自然的事。這就要求教師在活動設計的時候,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愛上這門課,產生強烈的學習動力和參與欲。在活動中,讓學生自覺去獲取知識。如在講授《荔枝圖序》一文時,鑑於學生對句子“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的難以理解,教師可以事先準備好幾隻荔枝,然後把同學們分成小組,讓他們動手剝掉荔枝的皮。這時,他們會對“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一句有了視覺上的感受。最後再讓他們動口嘗一嘗,這樣,不僅加深對“漿液甘酸如醴酪”的品味,還掌握了荔枝核的形狀。這樣講解,不僅使學生很快解決了難點,而且大大節省了教師講解、啟發的教學時間。學生學得輕鬆愉快,且印象深刻。

  二、瞭解學生,有的放矢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課程活動設計的首要目的是把學生吸引到教學中來,引導他們體驗情感,培養能力,構件自己的知識體系。因此,深入地瞭解學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學生好奇心強,有活力,情感單純而強烈,記憶力強,想象力豐富,處在形象思維強而抽象思維正在形成階段,由於學生們受到現代各種傳媒的影響,有較廣的知識面,對所學的內容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如果能根據學生們的情感和年齡特徵,找到學生們感興趣的話題作為切入點進行教學,再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一定會得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

  為了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資訊,創設各種教學情境,提供直觀的教學材料,僅憑教師的語言和行為動作是無法完全達到效果的。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能夠給學生以具體形象、有聲有色的情境感受,還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時空的資訊量,都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抽象教學形象具體化,使學生在體會、感悟中獲取新知。比如,讓我教《七根火柴》時,先播放《長征組歌》,音樂把學生帶進了艱難的長征歲月,因勢講述此課文的背景,然後播放“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等畫面,最後定格在紅軍“過草地”上。然後設定兩名紅軍相互依偎的情景,配以聲音,使學生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到紅軍為了革命的勝利,不惜犧牲自己寶貴生命的高尚品質,感受到了他們對黨的無限忠誠。這種形象逼真的方式比教師口乾舌燥的講解要好得多。

  四、與時俱進,提高自身素質。

  這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特徵之一是綜合化,強調每個學科彼此建立聯絡,跟科技發展及日常生活建立聯絡;同時強調跨學科的、建立在各個學科之上的綜合實踐活動。這是對傳統教育的極大挑戰。傳統的課程體系偏重於書本知識傳授。課程的綜合化,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教師要了解每一個學生,用他們有切身感受的事情教導他們,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綜合實踐課的開設,對於傳統“應試教育”的教育觀也是一個挑戰。透過課程改革改變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方式,甚至需要全民的一種教育觀念的轉變。課改力圖在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和實施建議等方面全面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功能,從而促進學校教育重心的轉移。尤為重要的是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引導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選擇,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樹立遠大理想。這種過程將深刻地影響他們思想道德的形成,影響他們人生的抉擇。

  五.課改就是讓每一個學生髮展。

  每個家長最關注的是:我的孩子最後得了多少分?對於這個問題,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中心的領導認為,必須伴隨相應的評價制度的改革,從更多地關注結果到更多地關注過程,從更多地關注知識技能等可透過考試評價的學習成果到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情感、價值觀等用考試難於評價的成果。這種新的評估方式是縱向的,更多地關注每個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的一種發展。而以前的評估是橫向的,往往以為傳統意義上的主科不好,就會讓一個學生在班級裡抬不起頭。因此,課程的改革,需要學校、家長評價觀念的轉變,需要每一個人思索我們用什麼樣的評價觀念才能有利於下一代更加健康地發展。在一次國際教育研討會上,香港一位教授曾說,一個人的人品無法考,我們的教育工作者能說因為做人的事情沒法考,我們的教育就不管做人嗎?這是一個多麼令人反思的問題。許多新課程包括綜合實踐課的開設,對學生的發展有獨特的價值,這種價值有很多方面是沒法考的。實際上,考試應該伴隨著課程而發展,而不是課程改革追隨考試,絕不能本末倒置。新教材突出教學方法的轉變,讓學生在學習知識、接受科學文化教育的一開始,就運用親身體驗與親身實踐的新型方式進行學習。在傳統的學習方式中,課堂的主角是教師,好學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數學生只是觀眾與聽眾。而此次課改中強調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同時認為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題,老師應儘可能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儘可能多的學生參與課堂,把主宰權還給學生。把放飛心靈的空間和時間留給學生,營造寬鬆自由的可讓氛圍,在這種輕鬆的氛圍裡真正地引導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學習,這樣一來,學生有了較自由的學習,有了與老師平等對話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大膽,在課堂上踴躍發言,積極地表現自我。在教學實踐中,試圖從日常生活入手,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快樂的學習到知識。在教學中,充分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變化,採取積極的評價,較多地運用激勵性的語言。要能發揮學生主體性和積極性,有一個創新思維活動的空間,教師如何引導,啟發,點撥?能否真正把學生領到這一領域,這就要教師在平時備課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儘量收集製作與教材有關的資料,又要善於把握學生的心理,使學生能和老師發上共鳴,對於教學課堂而言,不光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包括知識與技能、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幾個方面。現在的教師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魚,最重要的是授之漁。教會學生知識,教給學生獨立和生存的能力應成為所有教師的職業追求。

  我深知,實施素質教育任重道遠。我們將一如既往地更新觀念,創新思想,總結經驗,開拓進取,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全面提高教育質量而不懈努力。

  普通高中語文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8

  10月14—25日,有幸參加了杭州師範大學舉辦的高中語文教師教學研究專題培訓班學習,按照學習計劃我有序地完成了培訓學習的任務,收穫頗多。

  在這期間,共觀摩了來自四所省一級重點中學的八位優秀語文老師精彩而有特色的優質課;還聆聽了三位大學教授和六位特級教師或省內名師的講座。他們是構建浙派語文教育的領軍人物和理論的創導者。從張紀良特級教師處,看到了一位名師的成長之路,雖然充滿艱辛,但樂趣無窮,榜樣的力量在激勵著自己;胡勤等老師的講座,又讓我對新課改有了更深的理解;王光龍教授的講座從一定理論高度對語文課程學習方式的轉變做了闡述,加深了對學習方式轉變的認識;彭小明、蔡偉兩位教授的講座,既有理論高度,又有具體實踐操作的指導,深入淺出,非常有指導意義;另外四所重點高中的教研組長的講座,體現了各自的語文教學的特色,有極大的借鑑意義。由衷感謝組織者的精心安排。

  當中感受最深的是杭二中錢增興特級教師的講座,讓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錢老師《閱讀教學設計主問題策略探究》講座,從兩大方面做了闡述。一是課堂教學問題,二是主問題設計三步曲。有理論研究,又有具體事例分析,既有高度,又有實際操作,非常實用。試摘錄部分觀點:教學中用“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鍵問題來帶動整篇文章閱讀的提問設計,稱之為“主問題”設計。它是對大面積教學中提問設計的一種創新。

  1、“主問題”是對文字的概括和提煉,是一種整體閱讀的問題設計。

  2、“主問題”是在教師對文字熟練掌握的基礎上設計的,幾個重要的“主問題”之間,是科學有序。

  3、“主問題”的設計著眼於學生長時間深層次的學習活動。所以,“主問題”就是閱讀教學中質高意遠的課堂教學問題設計,具有“一問抵許多問,一問領多思”效果。然而,“主問題”的設計必須關注語文學習的讀、寫、說、思活動,關注學生更全面更自主的發展。因此錢老師將主問題設計概括為九個字,即聚焦準、脈絡清、探究深,非常準確。

  杭二中兩位老師的公開課正好是錢老師這一教學理念的很好註腳。如上《記念劉和珍君》的老師,整堂課緊緊抓住兩個詞語:哀悼和憤怒,引導學生閱讀文字,解決一個個小問題,真正做到“牽一髮而動全身”。課堂教學非常完整流暢,賞心悅目。

  另外還引發我對一個問題的思考,就是多媒體與黑板的關係。自從使用多媒體以來,許多老師就很少甚至不用多媒體了,所有的內容都在課件上,意味著所有內容都有了老師的預設,對課堂的生成置之不理或一棍子打死,因為不那樣就與原來不一致了。而杭二中兩位老師的幻燈片都不超過十張,而都使用了黑板,我想這是主問題策略的必然:主問題用多媒體顯示,這是預設;小問題不能都做預設,要那樣就禁錮了課堂,禁錮了學生的思考。

  透過學習有了很多的想法,但思考都還不成熟。在培訓過程中,透過專家們地引領、點撥,是對我原有的教育觀念的一次“洗腦”,摒棄了許多舊觀念,舊方法,給予我的是更多的反思、自省和重構,為我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不斷摸索、創新,奠定了基礎。我想這就應該是本次培訓的最大收穫。

  這一階段的學習馬上要結束,我會將這裡學到的帶回學校去,在我的教學工作中努力實踐、探索,努力提高語文課堂的有效性。

  普通高中語文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9

  新的一輪以課程與教材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開,這給中學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當然也帶來了挑戰。

  作為一個語文教研員,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學目標更明確了。就語文學科而言,原來的《語文教學大綱》在教學目標上,曾出現過兩種不良傾向:一是過分強調思想性;二是過分強調文學性。滔滔不絕一堂課,到頭來,學生在語文能力的培養上收效甚微。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一是主張實現教學上的主體性,一是強調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在“21世紀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研討會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朱慕菊也談到:“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的經驗與學習興趣,改變課程實施中過分依賴教材、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那麼,在實施新課程標準時,我們的中學語文教學應注意些什麼呢?

  我認為首先就是要由單純傳授知識向目標整合轉變,弘揚人文精神。目標的整合具體體現在:語文教學內容上的整體觀,要堅持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智力開發的整體教育;語文教學方法上的整體觀,要堅持讀寫聽說的綜合訓練,處理好教與學、講與練、學與用的辯證關係;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整體觀,要堅持學用結合,知行統一,實現知識能力的不斷遷移。

  必須注意的第二點就是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學法轉變,喚醒主體意識。現代教學論認為學力大致可以由三個同心圓所組成:最外一層,是知識,對於語文學科而言,包含著字詞句篇、語言篇章等基礎知識和相關知識;第二層,是讀寫聽說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裡面的核心層,包含著學習動機、興趣、習慣和方法,也就是“知學、樂學、善學”。這是現代語文教學理論重心的轉移,是喚醒學生主體學習意識的重要標誌。

  而且,學法指導不應只看作是簡單的傳授方法,而應突出學生學習活動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只有驅動學生自己去主動介入,歷經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創造等心理體驗,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語文學習的規律,養成習慣,形成學力。其次,課堂設計要變“教”為“導”,形成教與學的互動推進。教師應充分了解“學情”,營造使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情境,有針對性地進行學法訓練,提高學法指導的自覺性;適時引導學生自悟學法,有意識地強化活用,加強能力遷移。

  另一點體會是,新課程標準仍然非常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新課程標準對語文基礎知識不但有具體的要求,還有量化標準。基礎知識的學習應該充分結合社會實際和學生實際。如錯別字改正和病句的訂正,可以從廣告、招牌、標語、報刊文章中選取新鮮活潑的材料進行命題,使學生透過考試真正體會到語文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

  這就提醒我們必須繼續由封閉向開放轉變,堅持生活化、社會化、資訊化的大語文教育觀。語文課本的選文是一部小百科全書,無所不有,無所不包,要把教材作為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一個範例,堅持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的教學方式;同時以課堂教學為主,開闢第二課堂,挖掘隱性課程,融通學校、社會、家庭多種語文教育渠道,形成立體式、網路化的語文教育環境。語文教師應像導演、像領航員,課外閱讀、社會調查、書法訓練、日記撰寫、詩歌背誦等等都可成為教學內容。就課堂而言,“天地閱覽室,萬物皆書卷”,而教學手段更應該是“語言+普通教具+現代媒體”。

  課程標準中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突出板塊就是課程的評價。長期以來,語文課程的評價主要側重在考查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而評價的方式又大都採用試卷考核的方法,這種以“分”為本的評價嚴重地扭曲了語文教學的價值取向,使語文教學蒙上了強烈的功利色彩。其實,語文學科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可以說它最能影響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新的課程標準在“評價建議”部分,就對語文課程的評價提出了新的實施原則、方法和策略,併為實施留下了一定的創造空間。

  我覺得把握新的課程評價標準,有一點最應值得重視,那就是:語文課程評價一定要立足於現代社會要求學生所具備的語文素養上。也就是說,我們的評價要讓社會認可。當我們的學生踏入社會,社會上的人說“這個人的語文素養不錯”時,我們的評價才沒有出問題。現代社會需要怎樣的語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除了這兩點,現代社會要求一個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語交際能力和運用現代技術搜尋、處理資訊的能力。基於這些思考,就可以發現目前的評價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口語交際的水平,也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的書寫能力,更沒有很好地去評價學生開展語文活動的實踐能力。既然現代社會需要這些能力,我們就應該做好這方面的評價工作。

  總之,一切的革新,必須在實踐中提高,在探索中前進,希望中學語文教學在新課程改革的大道上一路走好。

  普通高中語文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10

  非常榮幸能有機會參加這次的培訓,這短短几天的培訓讓我收穫到了許多平常注意不到的東西,我會把收穫到的這一切慢慢加入到我的課堂裡,相信會對那些學生有很大的幫助。

  透過這次的培訓,我意識到我的原先的教育太過於死板,以致於學生們在上課時都沒什麼幹勁,回答問題時不積極,偌大的教師只有我一個人講課的聲音在迴盪。這次培訓我見識了一下其他老師的講課,我發現他們總是能夠輕易的帶動學生們的積極性,學生們的聲音裡也總是充滿著激情。

  而且我發現很多優秀的老師,他們講課的時候總是脫離了書本的,不需要向我一樣時時刻刻看著書,他們對於書裡的那些知識點了然於心,這讓我十分的羨慕。當然我也清楚的知道這樣的行為不是現在的我可以做到的,需要時間的積累和沉澱,再加上自己刻苦的鑽研。這次的培訓只有短短几天,帶給我的收益卻是我平日裡幾年的收穫,因為在教書的時候,我們是無法正確的判斷自己是否教的好。也不會時時刻刻都有老師看在你的授課給你評價,大多的時候,我們都是在盲目的教學。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很清楚這門學科的不易,相對於其他的科目來說,語文的確是一門比較輕鬆一點的課程,班裡的學生隨便一考,成績也不會太差。可這門功課難就難在成績很難得到高分,語文成績的提升只能靠著平日裡的積累和死記硬背。眾所周知,靠死記硬背是讀書效率最低的,因此我作為一名語文老師,要多想想能夠讓學生們如何提起對這門功課的興趣。

  培訓我看著上面講課的老師,有幾個甚至比我還年輕,但他們講起課來卻讓人感到很舒服,而我的講課大概只會讓人感到枯燥。兩者之間巨大的差距引發了我的思考,這樣的差距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學生們考試成績沒考好固然有一份他們自己的原因,但老師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透過這次的培訓,對於老師這個崗位,我有了更深的體會,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與其一個勁的給他們塞知識,還不如教會他們如何去學習,讓他們對學習產生興趣。這次我清晰的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後我會向那些有經驗的老師虛心請教,看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我會繼續努力的。

  普通高中語文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11

  參加高中語文教師培訓的學習,透過一段時間對專家講學影片的學習、探討新課程教學的優秀論文的拜讀及跟同事的心得交流,有如下幾點體會:

  一、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學

  語文課程改革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的提出,是語文新課程的核心。例如重視民族精神、國際視野的形成;強化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培養;注重生命意識、環境意識、誠信意識、職業意識的養成。徐澱芳老師說,課標中提出的這一系列新的課程理念,是編寫教材、進行教學的重要依據。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努力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意蘊,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提高人文素養,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語文課程還應該重視提高學生的民族精神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語文新課程把課本這本“小書”和生活這本“大書”融為一體,強調語文學科和生活的密切關係。《語文課程標準》把語文課程的性質界定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這是一個非常有新意的提法,是與“語文素養”相吻合的。“人文性”就是教學生如何做人

  語文新課程不僅繼承了語文教學的工具性,更重要的是強調了語文教學的實踐性。語文是人類最重要的社會交際工具。要教會學生掌握好工具必須引導學生到言語實踐活動中去鍛鍊、去領會,自己去獲得語文交際能力。學生的言語實踐活動是一種綜合實踐活動,其形式靈活多樣,儘量適應學生要求、符合學生興趣。主要反映在語文課改中淡化字詞句篇基礎知識和文體知識的教學,但不是說教師在課堂中不教這些知識,而是教學生在具體語言環境中與生活中學會運用語言,這是一種不同以往的新的理念。

  二、新課程下的師生關係

  語文新課程中的師生關係是新型的師生關係。有一位專家說:“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合作學習。”“老師首先是學生的學習夥伴,其次才是學生學習指導者、引導者、誘導者、輔導者。”語文教育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它既不是教師一味傳道授業解惑,學生一味地服從老師,也不是教師只能造就學生,圍著學生轉,而是師生平等、相互合作,教師引導、學生探究。語文課程的教學活動中,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消極的,不再是被灌輸的器皿,不再是課堂的聽眾,而是具有個性的、生動活潑的、思想活躍的、充滿生命力的學生;教師不再是站在學生的對立面居高臨下,教學就是教師和學生的平等對話。

  教師不管在上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還是研究型課程,都應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這樣使得學生人人都必須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另外教師在教學反饋中,要善於評價學生學習地過程,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方法和效果。

  三、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師

  教學,是實施“課程標準”的主渠道;課堂,是實施“課程標準”的主陣地。把傳授語文知識作為語文教師的全部職責,這一直是語文教師教學思想中的誤區。在語文新課程的教學活動中,要學習語文知識,也要培養語文能力,還要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要新奇感轉化為未知欲。步根海老師說:“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興趣,培植學習語文的自信心。”

  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利用課程資源,開發課程資源。基礎教育改革過程中,尤其是新教材的實施中,要求教師根據自身發展需要,開發利用課程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教材所提供的空間,體現教師不僅是課程實施的主體,事實上,新教材的實施過程,就是教師發展、提升自己素質和能力的過程。我們教師不僅要承擔起培訓者的責任,更要充分發揮“以學生為本”的理念。

  因此,我們語文教師應明白:“語文教育是事業,貴在淡薄名利,默默無聞;語文教育是科學,難在持之以恆,求是求真;語文教育是藝術,美在享受母語,陶冶身心。”

  普通高中語文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12

  20xx年12月22日,xx市高中語文教師的繼續教育培訓活動在我校舉行。我聽了兩節優秀的課堂和鄒國金教授的精彩講座後,感慨頗多,受益匪淺,現將我此次學習的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一、要注重提高語文教師的素質。

  鄒國金教授向我們強調了提高語文教師素質的重要性。對此我也深有同感:提高語文教師素質是提高語文教育質量的關鍵。

  在語文教學中,課堂教學的效果往往與語文教師的個人魅力、個人業務素質有很大關係。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提高語文教師的自身素質是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對於語文教師的專業素質,我個人認為,應該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豐富的知識儲備、高超的教學藝術等多方面。而要提高自己的語文專業素質,就要不斷充實知識、鍛鍊技能,並在不斷實踐和總結。提高語文教師素質,能夠提升語文教師的個人魅力,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從而促進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要注重對文字的解讀。

  鄒國金教授品杜甫和王維的詩,重在迴歸文字解讀。無論是內容還是風格,都可以在文字找到相關的痕跡。一度被大家所忽視的王維“空”的佛家思想,在鄒國金教授的點撥下,我們恍然大悟。對著文字品味,我們在字裡行間,會有驚喜的發現。這些發現,也許不同於教參,甚至和教參相背馳。但這些“發現”,是否也是在新課改下關於“探索”的體現呢?

  重視迴歸文字,重視對關鍵字句的品味和揣摩,這是“深讀”文字,“深思”文字,“品味”文字的體現,也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重要的學習方法。賞析詩歌,除了從整體把握詩人的感情外,還要具體分析詩歌的意象和品味這些意象所創設的意境,從而感悟在這些意境下詩人的思想情感。散文也如此,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由景看情。而“情”的發現和感悟,無不是立足於文字。

  語文教師應在平時的教學中,就要引導他們在品味好詞語,好句子中去發現美,鑑賞美,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這也是培養學生審美鑑賞能力的要求。

  透過這次培訓,我重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今後的教學實踐中去。今後,我將繼續努力提升自己,讓自己取得更大進步。

  普通高中語文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13

  2月14日—21日,四川省高中語文省級骨幹教師四川師範大學培訓班104名學員參加了我校舉行的培訓。短短8天時間,他們聆聽了10餘位學者專家的專題講座,我校孫雪梅老師和另外兩位外校老師就《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這一課進行了精彩的同課異構。以下是黃燕老師的聽課感受。

  12月20日上午,七中嘉祥外國語學校的大階梯教室裡濟濟一堂,四川省高中語文骨幹教師培訓在我校熱情綻放。今天培訓課題是對語文教學的同課異構,即用不同的教學設計去構造同一堂語文課。

  冬日的晨霧並沒有遮擋住語文課堂的陽光,溼冷的空氣中彌散著語文課堂的熱情。本次同臺獻課的有來自綿陽中學實驗學校的任文川老師,成都七中劉源老師和我校孫雪梅老師。三位老師以其敏捷的才思和深邃的才情給在座的老師獻上了三堂精彩紛呈的語文課——曾榮獲普利策新聞獎的《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他們所教授的內容雖然相同,但是三位老師所傳遞的語文教學之美卻是截然不同的:綿陽中學任汶川老師對文字的深沉探索,七中劉源老師真誠地和學生一起溯游文字,我校孫雪梅老師懷著對歷史的深情祭奠讓人動容,他們的語文課堂無一不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感受到了他們身上所綻放的思維之光。

  課堂上,《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讓學生懷著沉重的心情去緬懷那段不忍回顧的歷史,讓孩子們在擁有美好的世界裡去追問歷史留給我們的思考,讓在座的所有老師也隨著三位老師的講述找尋那種油然而生的使命感。語文課堂不僅是傳授之乎者也的花園,更多的應該是讓學生們在老師的精神感召之下有一種責任感和反思精神的陣地。

  這次培訓時間很短,三堂課留給我們更多的思索應是如何在語文課堂裡營造更多的美,思想之美和語言之美,人文之美和人性之美。這次的培訓不僅僅是一堂堂語文課,更讓我們感受到是一場場精神盛宴,讓我們向語文教學更深處漫溯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