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教育心得體會(精選18篇)

智慧的教育心得體會(精選18篇)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有利於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一起來學習心得體會是如何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智慧的教育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智慧的教育心得體會 篇1

  人們常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來讚美教師的無私奉獻,和不為回報的桃李天下!!!

  可是,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有些老師就像是課堂上的“消防員”,學生哪方面出了問題就火速解決問題,應接不暇。其實,老師再多也多不過學生。班級裡實行一些相應的管理機制,就會讓班級裡的同學們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實行班級小組自主管理,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老師角色轉為“總監”,學生成為班級管理的“主角”。

  由於英語教學的課時分配和課程特點,英語課堂管理具有短暫性和週期性。那麼,對於我們英語老師來說,教師的在英語課堂上的應變能力,就是組織課堂教學和最佳化教學課程所表現出的一種教育機智,是教師創造力的表現,是啟用和保持課堂活力的必備能力。

  在一次公開課上,說到英國著名作家說過的一句話,一時忘了這個作家的名字,一連將此句話重複了三遍以上,可怎麼也想不也不起來。此時的我已經滿頭大汗淋漓。其實,當時只要拐一個彎,換個角度,改口說:“一位英國著名作家說過—”不就行了嗎?也可以把包袱丟回給學生,給他的學生猜猜這句話是誰說的,猜不到可以讓他們課後查資料再來告訴老師。

  課堂是人的課堂,要把學生當作人來平等對待,要以一顆寬容的心允許他們犯錯誤,然後正確地引導,富於教育機智地處理問題。

  智慧的教育心得體會 篇2

  最近有幸拜讀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與真情》,閱讀肖川美文,我只想為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樹立一根方向性的標杆,用真愛做好本職工作。

  作為教師,我首先是個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門課程的教師。每一門課程的最終目的都是要幫助我們的學生成為一個具有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的人,一個具有積極、樂觀、正直、光明的心態的人,一個友善、寬容和積極介入社會合作的人。

  作者有一句話“眼界決定境界,方向決定方法。”這是非常令人警醒的“如果我們沒有教孩子們任何她真正需要知道的東西,譬如:如何快樂的活著,如何與不同的人相處,如何面對衝突和挫折,如何有個人價值感和自尊心,而單純教給她如何讀、寫、算,那又有多少意義?”如今的許多教育方式所培養出來的很大部分是隻會讀、寫、算,的學習機器,而要出些人才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狀元”很多,然而其未必是“人才”,但是狀元的出現,很有可能埋沒一些真正意義上的可塑之人才,因為大家的目光都被狀元所吸引了。這是在現行教育制度下所不可避免的事實。人人呼籲改革,但是又沒有人知道該由誰來改革。其實能改變這些現狀的,只有我們這些教師,最基層的教育工作者。“教學中的交往使學生間的合作與競爭成為可能,而無論是合作還是競爭均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強大動力;是個體之間面對面的互動作用,因而使及時反饋成為可能;交往使師生間的視界融合成為可能,使課堂生活生動活潑、多姿多彩成為可能,生動活潑、多姿多彩的課堂生活是學生的學校生活之所以值得過的重要原因。”帶著智慧與真情和學生交流,是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必需途徑,人生來就是具有自己個性的獨立體,每個人都有不同於其他人的一面,因此我們要用自己的智慧和真情來感悟每一個孩子的心靈,只有真正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才可能正確而合理的引導他們。交流便是進入他們內心世界的最佳途徑。怎樣才能使每個孩子都認為“學習生活值得過”?

  其實誰都知道,那就是讓孩子們覺得上學很有趣。與孩子溝通可以知道孩子們的興趣,也可以瞭解他們的性格,當對每個學生都瞭如指掌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找到孩子們都感興趣的教學方式了。如果每個孩子都是帶著興趣來學習的話,那麼我們的課堂就真正成了孩子們的課堂了。也只有產生了學習的興趣,學生也就有了學習動力和求知慾。對於小孩子來說動力和求知慾就是新鮮感。這樣的新鮮感,恰是形成“生動活潑、多姿多彩的課堂”的必要條件。作為學生學習興趣的引導者,又該怎樣做呢?書中這樣寫道“作為教師,只有學而不厭,才能保持內心的開放和鮮活,才會有不斷增長的與人分享的內在需要。”只有教師本身的成長才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師需要透過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使自己更具文化眼光。莊子雲: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如果把我們自己比做水和風的話,那麼我們只有豐厚了自己才能“負大舟”“負大翼”,才能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只有多讀,多想,多交流,多實踐才能豐富自身底蘊。這是一個需要持之以恆的學習之道,因為豐厚的底蘊是靠長期積累而形成的個人素養。大量的閱讀是我們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在閱讀中不斷思考才能將知識化為己有;拿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與別人交流探討,是對自己的又一次提升;最後把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傳播給我們的學生。這便是真正意義上教學!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教師的重要品質,其實,前者是後者的必要條件。《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是值得一讀的好書,從書中我們知道教師不僅在於教,更在於學,並且要時刻用動態發展的眼光來審視教育,在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同時,也為自己構築一個精神的家園。

  智慧的教育心得體會 篇3

  從劉鐵芳先生寫的序和肖川先生的自序中,都能看出肖川先生對於教育的執著和對於教育的理性思考。我從網上看到這麼一段評價這本書的話——

  “寓凝重、深邃、透徹的理性思考和濃情溫暖的人文關懷,於或輕盈靈動、或細膩雅緻、或明快練達的文字之中。同時,該書更有一種歷經波濤洶湧、大浪淘沙之後的豁達、平實與質樸。宛若一位歷經人間悲歡、遍嘗人生艱辛與輝煌之後陡然看破紅塵世故的老人,那樣地平靜、閒適,那樣地厚重、深沉,那樣地超然物外,那樣地天高雲闊、雲淡風輕。字裡行間無一不折射出作者之於教育、之於生活的智慧與理性之光,無一不散發出湧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喚。當我用心品味《教育的智慧與真情》一書,當我試圖透過文字去捕捉作者思想的來源時,我發現,用“智慧”與“真情”真的是最為恰切不過的了。教育需要理想與信念,包括理想的社會、理想的人生、理想的人格……沒有理想,就沒有努力的方向,教育就會陷於迷茫和困頓;沒有信念,就沒有精神支撐,“就沒有勇氣和毅力不斷生髮的源泉,我們就無法超越橫亙在通往理想之境上的無數險阻和艱難”。同樣,教育也需要智慧與真情。沒有智慧,我們就缺乏透過瑣屑與繁雜洞察精深與微妙的能力;“沒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靈和精神的一種牽累,一種‘認知結果的堆積’”;沒有真情,我們將囿於冷漠、被動和機械,我們更難以發現和體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與感動;“沒有真情,生活就是無邊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心靈和精神的一種牽累。”

  我覺得我也有此同感,只是我沒有這麼好的文采來表達我內心的震撼,只能藉此表達我的感受。我對“名師不可仿”這篇文章印象教深,的確我們學校經常請名師來學校上示範課、作講座。“他們所代表的先進的教學理念的確值得學習,他們的成長之路也值得研究、借鑑,但他們的示範課的招式卻不可簡單模仿。”“著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創造性地生成教學的策略,才能遊刃有餘、左右逢源”。

  以後我努力博採眾長,為我所用,不斷吸收新的教學理念,不斷提升自身修養,努力成為一位優秀的小學教師

  智慧的教育心得體會 篇4

  有人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對話。”這話一點不假,《教育智慧從哪裡來》這本書就是一本好書,讀了書中的那一個個案例,及王曉春老師的精闢點評,受益匪淺。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身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愛學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愛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書育人。

  愛究竟是什麼?它像空氣一樣,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但又因為它無影無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們忽略。但我們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義已經融入我們的生命。而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愛的教育》中有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如果我們對學生的愛是無私的,沒有功利性的,老師對學生的鼓勵,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是一個無意的微笑,讓孩子在輕鬆、和諧的氛圍中感受愛,並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與愛心同等重要”這是王曉春老師點評案例1的標題,是啊,對學生每個老師都傾注了愛,但愛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們的身邊這種現象數不勝數。學生病了,老師上門探望,課落下了,利用業餘時間補,校內跌了,碰了,小心呵護,及時與家長聯絡。但結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會令其家長感動,令周圍的同仁稱讚。但有時真不能讓學生從根本上改變。我想,收效不明顯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還不夠,沒有能解決他真正的心理問題,客觀的家庭問題等。

  如何走進孩子的世界,我在書上看到這樣一個詞——換位思考。並不陌生,卻有那麼陌生。它喚醒了我沉睡的心靈,讓我豁然開朗,使我不斷設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麼?假如是我的孩子,我會怎麼做?換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寬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會多一種教育的方法,就會讓自己讓學生多一份快樂。換位思考讓我不知不覺地走進孩子的心靈,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感受他們細膩、透明、五彩的童心,換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們零距離溝通的一條無障礙通道。

  每個學生都有被人賞識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讚揚,我們要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多給他們一些寬容和鼓勵,多給他們一些關注,最大限度地為他們創造表現的機會。使每一位學生在教學中都有所得!

  智慧的教育心得體會 篇5

  《教育的智慧與真情》字裡行間流露、揮灑著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煉就的教育學問。肖川先生感慨,“對於人生來說,有什麼比受過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書字裡行間無一不折射出作者之於教育、之於生活的智慧與理性之光,無一不散發出湧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喚。

  作者自序中道:為教師而寫作。我讀完此書,我想,與其說是在為教師而寫作,不如說是為所有身在教育、心繫教育、執著於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乃至探求人生真諦、追尋幸福人生的人而寫作,其實還可以包括我們的家長和我們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學生。因為我們嚮往智慧、我們呼喚真情;因為我們更渴望智慧之光沐浴靈府、渴望在真誠的言說裡與偉大心靈的晤對。此書的意蘊也在於此吧:以智慧啟迪智慧、以真情呼喚真情。

  在書中諸多的章節中,《教師的解放》這一部分給我的觸動最大,其中的一些篇章提及了一些教師的生存狀態。書中提到,中小學教師負擔過重,勞動強度過大已成為不爭的事實。肖川博士又理性地分析了造成中小學教師負擔過重的原因。外在的客觀原因有社會對教育的期望過高、一些教育職能部門對學校的各種檢查考評、現行教育教學體制管得太多等。主觀的原因在於教師教育觀念的陳舊落後、教師自身的教育素養和能力不夠理想。肖川博士呼籲全社會從各個層面形成合力來解放教師,並鮮明地擺出自己的觀點:反對對於教師過高和過多的要求。肖川博士作為一個教育理論工作者,能站在教師立場,為教師而言說,真的令人感動。

  我最欣賞“教師的解放”篇裡面的《成為有思想的教師》。文中解答了人生、教育教學中的很多疑惑。讀後感觸頗深。我深深地體會到,要做有思想的教師,首先要樂於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簡單的方法是閱讀別人的書籍,尤其是大師的書籍,讓閱讀成為每位教師的習慣,成為與別人進行心靈碰撞的自由領地,成為自己不斷進步的階梯。反之,沒有博覽群書,只能就教材講教材,就內容講內容,就試題講試題,課堂會因此而單調乏味,死氣沉沉;沒有閱讀,就難有深層次的思考,而自身思想的匱乏,展現於學生面前,就只能是面目枯槁,甚至容貌可憎。所以說,閱讀是教師獲取思想的源頭活水的最佳渠道。要做有思想的教師,關鍵是要在反思中進步。從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得出有效的經驗和反面教訓,從經驗中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將經驗抽象成理論。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作為教師應當學會反思,注意積累一點一滴的經驗,不斷地工作,不斷地總結,不斷地發展,使自己逐步向創新型教師邁進。要做有思想的教師,還要學會引領學生的心靈和精神。從對課程內容的發掘,到教學策略的選擇,從對問題的設計,到課堂氣氛的營造,甚至用什麼語言,背後都蘊藏著一種思想底蘊,平時只是不覺得罷了。教師的思想對學生的薰陶,也是非常關鍵的,思想可以薰陶學生學習、薰陶學生做人。靜下心來仔細想想,要想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師真的很難,這需要自己不斷地去學習和思考。

  該書寫得豁達、平實與質樸。字裡行間折射出作者對教育、對生活的智慧與理性之光,散發出作者心裡的真情呼喚。

  通讀了此書,對我的教學真的有太大的幫助,真的是要多讀書,讀好書。我深深的體會到了,書是生命的源泉!

  智慧的教育心得體會 篇6

  《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是肖川博士專為廣大基礎教育領域內的教師所寫的一本詩意化的教育學新近著作。用肖川博士自己的話來說,他的書是為教師而寫就的,他力圖反映出教師的需要與趣味。該書旨在我們廣大教師理解與領悟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提供一條別樣的路徑——透過人人皆能讀懂的教育隨筆的自由形式,言說出人性化的教育所應具有的理性智慧與率性真情,加深教師對教育內涵的進一步理解,增強教師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全書瀰漫著人文主義的濃香氣息和發散著現代教育理念的智性光芒,在雅緻的幀裝設計和富有遐想力的漫畫式插圖與淡淡的墨香的襯托之下,《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愈加顯示出讓人有急不可待的閱讀衝動。

  在《教育的智慧與真情》中,始終貫穿著肖川博士對教育的智慧與真情的嚮往、求索與感悟的深摯情懷,而且還貫穿著他的由教育理想到社會理想及人生理想的這兩大主題。

  面對日益功利化的當今教育改革的價值趨向,作為知識分子一員的教師更需要堅定社會道義與民族責任,不懈地追求教育要為幸福人生奠基、為自由社會培養人、為民主社會培養和造就自主發展的好公民的終極價值。

  他的觀點正體現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歷史辨證唯物主義思想,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讀肖川博士的《教育的智慧與真情》猶如與智者對話,它讓我們進一步明白了教育的真諦和責任,也讓我們進一步懂得了怎樣關注教育、人事、社會與時代。

  智慧的教育心得體會 篇7

  蘇霍姆林斯基說:“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養,才幹只有靠才幹去培養。”可見學生的智慧是靠老師去開啟的,這就要求老師首先要成為一名智者。書中認為教師的智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善於以自己的德識才學影響和教育學生;

  2、首先要求教師自己德才兼備,但這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使學生也如此;

  3、教學是教與學兩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過程,只有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慾和奮發進取的精神時,教育才會收到最大的效果。

  4、教師除自身應努力工作,以身作則外,如何啟迪和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並使之持久不息,乃是教學中最關鍵的問題。

  那麼世界上所有的老師就一定都是智者了麼?我看不見得,至少我覺得自己還不是一個智者,只是一個比學生“多半桶水”的學習者。在我看來,智慧人人都有,當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後天決定的。那麼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更向智慧型教師邁進呢?

  1、智慧是靠“想”出來的

  智慧是思索的結晶,教師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師對教育教學問題長期研究和不斷思索的結果。教師如果能從研究的角度來從事教學工作,不斷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研究問題,就能不斷地增長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斷地提煉新見解、新觀點,從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和教育智慧。

  2、智慧是靠“勤奮”出來的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天才靠積累,聰明靠勤奮。”先天的聰明還要靠後天的努力來完成,只有在長期一點一滴的學習中才能形成一定的積累。作為一名教師,要特別加強對心理學和教育學的學習和研究,把握學生在不同年齡的心理特徵。教師唯有熱愛學習,從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營養,才能成為學者,成為能師。

  3。智慧是靠“交流”出來的

  教師的教學是單人單科進行的,教師的勞動在大部分時間裡是個體性的。備課、鑽研教材、上課、輔導、批改作業都是一種複雜的腦力勞動,要獨立完成,但決不能因此而忽視教師之間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學習、共同討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於學習,善於博採眾家之長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

  共同討論,益處更多。首先,討論有助於相互啟發,集思廣益。討論中別人新穎的觀點、奇特的思路都能給人以啟迪。其次,討論有助於激發靈感。討論是思想的交換,在思想的碰撞之中能夠產生靈感的火花,長期困擾個人的問題和疑惑往往能在討論中迎刃而解。最後,討論有助於鍛鍊和提高思維能力。在討論中,激烈的思想交鋒能夠快速有效地增強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提高思維的邏輯性和敏捷性。

  總之,智慧型教師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斷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還要勤於學習,善於集思廣益,博採眾長。“智慧型教師”應成為我們每位教師不斷追求、自覺探索的目標。

  智慧的教育心得體會 篇8

  為了提升我的專業化素質,我在寒假讀了一本書《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智慧格言》,給了我一頓精神大餐。我細讀了一遍,感覺句句經典,自己經歷了一次心靈的洗禮。

  真正的教育是要培養一個人對他人、對社會和對人民的一種責任感,而沒有堅強的意志,沒有嚴格的要求,沒有斷然的命令,沒有合理的教導和不善於把自己的個人利益服從於多數人的利益,服從於集體的利益是不可能有什麼責任感的,因此,我認為,在班級管理中,責任教育則是指老師站在祖國未來需要的高度,培養學生強烈的責任意識,建立科學的責任認知,履行正確的責任行為。

  教會學生自己教育自己,這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所要做的最複雜的一項工作。平常所說的培養自己的信念,實際是培養不違背自己良心的那種能力。我和我的同事們在教育工作方面有個嚴重的缺點,就是隻會去逼迫學生,而不會啟發學生讓他自己去逼自己!

  人的最大勝利就是他能戰勝自己。一個人從童年起就要學會支配自己,從小就要學會命令自己,管束自己,逼迫自己去做應當做的事,而且把應該做的事變成你願意做的事,這是一種和諧。

  學生犯了錯以後,採用懲罰手段是很簡單的,要教育他為自己的過失感到難受,從而受到良好的譴責。所以,根據蘇翁的觀點,在學生犯錯以後,我們應該努力使他們意識到自己的不良行為,從而產生這樣的想法:我應當成為一個和我現在不一樣的人,為自己的過失感到難受,這是對別人的不良行為不能容忍和毫不妥協的源泉。因此學生犯了錯以後,受到責備主要不是來自老師,而是來自學生本人,作為老師,我們只能去點燃善良思想的火花。

  用知識教育學生,並不意味著把知識變成成品,然後將它們塞進學生的頭腦。學校的使命在於使青少年在心靈裡樹立起自學學習的態度,確立對知識的堅定原則立場和自己的見解。

  當然,勞動鍛鍊、身體鍛鍊等在自我教育中也佔有重要地位。書籍是自我教育的重要資源,引導學生看好書,進行勞動、身體鍛鍊是促成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必要手段。

  總之,要使學生能夠真正地進行自我教育,還需要我們在日常工作中多學習、多探討、多交流。

  智慧的教育心得體會 篇9

  近期,我有幸參加了國培計劃xx縣“送教下鄉”語文學科教師培訓,聆聽了片區六位老師的授課、xxx老師的評課和師訓中心xxx老師的講座《精準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總而言之,感觸很深,收穫頗多,尤其是她們結合文字對教學目標精準定位的深入剖析,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簡要談談我個人的一些心得體會吧。

  首先,我明白了語文每課的三維目標不是網上一搜就能確立的,也非我以前照抄教師特級教案就能完成的,這需要投入一定的時間、精力和技巧。作為一名上崗兩年的語文老師,我自身最缺乏的就是技巧。聽了劉老師的講座,我對教學目標的定位有了更深的解讀,最起碼有了方向上的指引。原來每課教學目標的`確立要依據新課標、課程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反思我在學校老師的帶領下,雖然也認真研讀過課標數次,可平時教學中所寫的教學目標要麼就將三個目標混為一談,要麼就忽視了學情方面的分析。因此,接下來的教學中要花費大量的力氣將三個方面有機結合,這樣設計的教學目標才具有實效性。其次,我明白了教學目標並不等於學習目標。在我來石泉的這兩年,我聽得最多的就是教育系統所呼喊的高效課堂,各個學校倡導的目標導學案。說實話,雖然平時的教研活動中,領導時常滲透這些理論,但總覺得有些偏於形式。尤其是目標導學法,自從我校提出了這樣的模式後,學校每位老師上課的流程基本都是這個模子,千篇1律。當然我也無法評判出好壞,只是一直對教學目標與學習目標含混不清。直到聽了講座和名師的解答,我才懂得原來學習目標中沒有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只是作為一些滲透。在利用目標導學法授課時,學習目標是依據學生的實際設立的,也是靈活呈現的,並不是所謂的強硬、自由制定。

  最後,我明白了教學目標的落實與教學流程的設計是相輔相成的。在我的教學中,一些教學設計、教學課件大都來自於網上貼上複製而成。雖然也有過修改,可因為工作不精細,自身挖掘不深,時常沒有將課件與教學設計中的三個目標做到有效整合。透過細聽三位名師對她們三節課教學構思的闡述,我懂得了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需要注重細節,靜心思考,將教學環節的每個步驟與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一一對應,還應依據教學目標對部分環節做到有的放矢。這樣,我的課堂才不會容量過多,時間不足。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因此課堂效果如何關鍵在於課堂的實施者——教師和學生,尤其是作為課堂引導者的教師,我還要深入研究、多思善想,敢於創新、勇於實踐,善於反思、總結提高。以上就是我就精準定位教學目標的一些淺薄想法,希望各位老師評批指正。

  智慧的教育心得體會 篇10

  當了十幾年的班主任,我最大的感受,班主任工作是一項非常瑣碎的工作,它不僅需要老師的愛心、耐心、細心,更需要老師的智慧。因為班主任面對的是幾十個活生生的、充滿活力的學生。

  有一個晚自修的第三節課,我到我班去巡視,因為天冷,教室的門窗都是關閉著的,當時還有老師在上課,我就不推開教室的門,只是輕輕地推開教室最後那扇窗,從窗縫裡觀看一下教室的情況,不看還好,一看火冒三丈,坐在最後排的兩名男同學,作為重點班的學生,竟然這樣,完全不理會有老師在講臺上,他們在下面邊說話邊吃著棒棒糖,氣得我當時就想進去把這兩名男同學拎出來,給他一頓教訓,但是我沒有這樣做。有的學生就算違反了紀律,沒有證據,會狡辯的,於是我掏出我的手機,在窗外把這兩名男同學的一舉一動拍了下來,拍了三十多秒鐘,這兩名男同學還是沒有發現我。我有證據在手了,看你如何狡辯?我不想打斷老師上課,我打算在走廊上等待老師下課後再教訓這兩名男同學,誰知道等到十點四十分,上課的老師還沒有要下課的意思,這時候我己經不是那麼的生氣了,心想,天這麼冷,就不等了吧,明天再找他們算賬。

  經過思考,第二天上課的時候,我沒有直接找這兩名男同學算賬。而是讓全班學生做一道情景設定題:假如你是一位老師,上課的時候有兩名學生在下面邊說話邊吃東西,你看到這種情景,你是什麼感受?你會怎樣處理這件事?我邊說題目邊盯著這兩名學生觀察,這兩名學生聽了我的題目之後,他們臉一下子紅了。接著,我又指名這兩名學生起來回答。從他們的神態和回答,我知道他們也意識到了老師是在批評他,我就沒有多說什麼。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教育過程中,兒童越是覺察不到教師的教育意圖,教育效果就越好。”所以在處理這一件事時,我運用了情景設定換位思考法,以不批評的形式使學生接受批評,對學生不產生心理壓力,不強求學生接受,而最終能產生積極的作用。

  這件事給我的啟示頗深。批評學生要講究方法策略。在處理這件事時,我不露聲色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學生犯了錯誤,我們老師是為了讓學生虛心接受批評和改正錯誤的不是為了傷害學生自尊的,傷害到學生的自尊可能更加容易激發起學生的反叛心理,那樣班主任的工作就更難做了。管理要想事半功倍,就要想辦法啟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把對個別學生的教育看成一次對全班學生引導教育的契機,讓全體學生的思想品德得到一次淨化,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與空間,以尊重為前提,在輕鬆與平和之中更好地尋求教育智慧,在春風化雨中做到智慧育人,讓“教育無痕”。

  智慧的教育心得體會 篇11

  讀了加拿大教育家馬克斯·範梅南的《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一書,透過此書的閱讀,我學習和認識了更多的教學機智。 範梅南教授以他獨到的現象學研究方法和敏銳的教育經驗,從“現象學教育學”的角度,以教師、父母和學生的生活經歷為原材料,對教育學的諸多方面進行了十分深刻的和有益的思考。他在本書中提出的新型教育學思想和概念,如“教育機智”、“教師替代父母的關係”、“教育的情緒”、“教育生活的體驗”、“對學生的主體性的體驗”,等等,引起了教育界、學書界的廣泛關注和興趣並在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盛行。

  這本書裡我知道了從哪些方面對自己進行提升。書中告訴了我們一個好的教師究竟要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職業使命感,對兒童的喜愛和關心,高度的責任感,道義上的直覺能力,自我批評的開放性,智慧的成熟性,對兒童主體性的機智的敏感性,闡釋的智力。對兒童需求的教育學的理解力。與兒童相處時處理突發事件的果斷性……最後,幽默和朝氣蓬勃也很重要。

  課堂因生成而精彩,因教師教學機智而出彩,而兩者的關係是魚水交融、密切相關的。課堂出彩的基礎是教師教學機智,沒有一定的教學機智,缺乏一定的應變能力,課前預設難以完美,課堂將會失去極好的生成機會。

  機智是一種敏感的、全身心的、審美的感知能力,機智不可以事先計劃,受見解的支配的同時又依賴情感,並“打動”他人。“教育機智表現為剋制”“機智表現為‘潤物細無聲’”“機智促進孩子的學習和個性成長”“機智表現為對情境的自信”“機智保留了孩子的空間”“機智加強孩子的獨特之處”“機智透過語言來調和”“機智透過沉默來調和”“機智透過動作加以調和”“機智在孩子的心靈上留下痕跡”“機智對孩子的興趣感興趣”……從日常生活中的鮮活案例入手,娓娓道來,使我們感受到教育其實是一門藝術,教育需要實踐智慧,教育需要轉向體驗世界,在體驗中開啟我們的理解力和反思力。

  總之,《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這本書中作者的很多觀點就像是盞指路明燈,不僅給我們教師還給家長指明瞭一條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學孩子的正確教方法。我真後悔,怎麼把如此好的書竟然束之高閣?而且竟然以工作忙,靜不下心來閱讀這種理論性較強的書為由。看完此書,反思自己為何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整天忙忙碌碌,卻總達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是缺乏“機智”。所以,在以後的工作中,我要加強學習,以《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這本書中的理論為指導,更新觀念,走進學生,不斷努力去實踐、去探索,做一個有教育機智的教師。

  智慧的教育心得體會 篇12

  今年暑假期間,我閱讀了《教育智慧從哪裡來》一書。該書為教育專家王曉春老師所著,其中彙集了100個小學教師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問題,作者積40餘年教學經驗,從"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師生關係、教師與家長關係、管理問題"這五個部分,就當前在學校、社會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進行點評和剖析。書中的案例真實,極其貼近教師教育教學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文章既有理論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鑑的操作經驗;案例點評註重科學,深入淺出,入情入理,讀後令人深受啟發。

  王曉春老師在這本書中反覆提倡的是教師的科學精神與研究精神。比如在一則案例中,一個學生不講衛生,教師對他進行個別教育,通常會採取兩種方式,"告訴他:你太髒了(直率地或者委婉地)。或者要求他:你必須把自己整乾淨(嚴厲地或者溫和地)。""第一句話是向孩子耳朵裡輸入教師評價。第二句話是向孩子的耳朵裡輸入教師指令。"這兩種方式,王曉春統統稱之為"干涉式教育",並且評價說,"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教師一張口,教育架勢就擺出來了。干涉式教育通常屬於低科技含量的教育。進行這種教育,不需要多少專業知識,靠條件反射就可以實施了。像上面兩句話,普通的家庭主婦也能說得很流利。"那麼怎麼辦呢?王曉春老師結合案例說,"幫助式教育"才是科學的方法,也是真正有效的巧辦法。

  王老師透過一些淺顯易懂的例子告訴我們,老師光有愛心還是遠遠不夠的,正如醫生與病人的關係好,但缺乏醫術的話,並不能保證治好病人一樣。要治好病人,醫生還需要有專業能力,能對症下藥。教師也一樣,面對學生中存在的問題,不能光靠愛心,還應在愛學生的基礎上進行研究。

  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是幫助學生深入具體地分析他的心理問題是什麼,他的智力型別是什麼,他的思維方式是什麼,他的困難到底在什麼地方,從何處突破可以見到成績,可以建立信心。事實證明解決教學中各方面的問題,老師的愛心固然重要,但千萬不要以為愛能包治百病,其實起決定作用的還是老師的教育智慧,即使不比愛心更重要,起碼也和愛心同等重要。因此,我們教師應克服工作方法簡單、思維方式單一等問題,練就一身教的好本領,以科學的態度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以智慧來幫助學生,讓智慧與愛心同行。

  王老師指出大量的案例中存在的教師非專業化的反應,比如碰到釘子就急躁,遇到失敗就沮喪,稍不稱心就埋怨,怨氣沖天,顧影自憐,工作情緒化。其實仔細想一想,這正是一線老師的寫照?在王老師看來,一個專業化的班主任遇到難題,首要的任務是瞭解情況,進行分析,鎖定問題性質,然後才可以根據性質進行干預。萬不可上來就管,那樣容易下錯藥。王老師分析瞭解決問題的兩種思路,一種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促使學生成長",一種是"看到現象——進行教育——達到教師目的",然後提出:"為了解決某個問題,我們先要儘可能周全地瞭解情況,佔有材料(否則根本無法研究,因為研究就是思考,而思考是需要有材料的,人的腦子不能空轉),然後根據這些材料提出種種歸因假設(假說),即初步診斷。有了診斷,就可以開藥方試試了,於是採取措施對學生及其家長進行干預。再根據反饋回來的干預結果,調整假說,調整診斷,調整藥方……如此巡迴往復,認識不斷深入,問題也就逐漸得到解決。"

  智慧的教育心得體會 篇13

  8月29日,鄭媚主任就智慧校園、智慧課堂教育方面進行了培訓。透過學習,讓我受益匪淺,認識到資訊化的普及已經掀起人類歷史上第四次工業革命,任何事物脫離資訊,都變得滯後。在教育領域,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已迫在眉睫。教育資訊化如何做,如何去迎接資訊化時代的各種挑戰,如何改造我們的教育、改造我們的課堂?'智慧校園'應運而生了,讓我們這些在一線上懵懂、困惑、不知所措的教師們,提供一個可以參考的標準。在'智慧校園'的教育模型下,學生將認同學習內容,主動、個性化、儘可能以探究方式學習,最終培養智慧的人。所以學習“智慧校園”教育勢在必行。

  1、要轉變觀念。“智慧課堂”實施,需要教師們要究、多思考、轉變自己的觀念、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同時也要關注當今社會發生的種種與教學相關的事件,把課本知識還原於生活,這樣的工作量很大,需要教師們不斷地學習,而且備課的工作量加大,如教師們沒有強大的觀念支援,是很難實施的。

  2、智慧課堂非常重要。新的課程理念認為,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學習的過程,它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是不可重複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過程。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和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課堂教學所呈現出來的前所未有的艱鉅性、複雜性,以及教學活動自身的特異性、多變性和不確定性,都對教師洞悉複雜局面、應對複雜挑戰的智慧品質和智慧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應是透過師生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共同發展的課堂。它既注重了知識的生成過程,又注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能力的培養,智慧課堂可以提升實現過程和能力培養的智慧水平。

  3、要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要提倡數學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知識的獲取,無非三種方式:一是教師講授,二是學生看書學會,三是小組合作探究。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採取不同的學習方式。但是無論哪種情況的孩子,都儘可能透過探究方式獲得新知,做不了的嘗試讀懂,實在不行就聽講。並讓其在各個環節都能夠得到有效的指導和幫助。智慧課堂能讓每個環節佈置完任務,給學生提供三種可供選擇的影片,有引導看書自學的,有講授式的,有小組探究的。學生可以選反選擇適合自己的,也可以隨意的暫停或是重複看。教師真正實現主導作用,完全發揮學生自主探究的主體作用。學生自主探索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才是困擾自己的最關鍵的問題,教師再進行個性化、針對性的輔導,學生帶著問題去聽課,效果好。先學後教,翻轉課堂;以學定教,事半功倍,效率格外高。

  總之,智慧課堂不是隻關注學生的知識、技能、分數,而是更關注學生的未知世界,學生生命的智慧。智慧課堂教育是一種最直接的、幫助學生建立完整體系的教育方式,其教育宗旨在於引導學生髮現自己的智慧,協助學生髮展自己的智慧,指導學生應用自己的智慧,培養學生創造自己的智慧。

  智慧的教育心得體會 篇14

  近期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教育的智慧》一書,書封面上對李鎮西老師的評價語是“一位真誠的教育思想者,一位執著的教育實踐家”,其實在接觸這本書之前,就已經知道並接觸過關於李鎮西老師一些報道與介紹,知道他是一位深受孩子喜愛也深愛著孩子的老師,他長期擔任班主任與語文教師,在語文素質教育、青春期教育、班級民主管理、後進生轉化等方面進行富有成效的探索與實踐。他的關於“關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當好老師”的教育理念也深入人心。在本書中,李鎮西老師對他的教育思想作了進一步的解讀與詮釋。

  一、愛是教育的必要條件

  如在“愛,不是教育的一切”這一篇中,他談到因為多年前出版了《愛心與教育》一書,被貼了一個“愛心教育”的標籤,對此,他表示不認可,他的思想被誤讀為有了愛就有教育,他認為愛是教育的前提條件,但除了愛,還要有思想、智慧、技巧等。當老師需要愛心,這是都明白的事情,強調愛心是必要的,但還是有很多問題需要探討。愛是萬能的嗎?愛是否可以作為一種教育手段?愛心與懲罰可以相容嗎?老話題可以產生新討論。

  二、教育家首先是教書匠

  在“教育是藝術還是技術”一文中,李老師對“不做教書匠,爭做教育家”這句話作了剖析,這也比較困擾我的一個觀點,我們一面在提“不做教書匠”一面又在提“工匠精神”,兩個“匠”的意義是一樣的嗎?技術上升到一定層次可以是藝術,教育究竟是一門技術活兒還是一門藝術活兒。李老師鮮明大膽的提出,現在許多學校存在的普遍問題,不是“技術”過度,而是“藝術”氾濫,他認為在中國當下這一定的時期或一定的時代,我們更應強調的是“最缺的東西”,我們一些青年教師現在過多地推崇或者說太迷戀“教育藝術”,但凡是人人都能夠拿來就用的東西,絕不是藝術。教育家必須是教書匠,沒理由鄙薄教書匠。

  三、尊重每一個孩子的未來。

  李鎮西認為,學校創辦百年,顯然絕不只是培養了名人與所謂的成功人士,更多的是千千萬萬個普通學生。他們將來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同樣為國家貢獻著自己微博的力量,同樣是學校的教育成果,同樣是學校教育成功的標誌。尊重每一個孩子的未來,不管他是傑出者,還是普通人,只要善良正直勤勞,都是我們的驕傲。這一觀點顛覆了我們許多教育者固有的觀念。

  這本書分四個篇章,每一篇章又都有很多文章,其中既有深入獨到的理性思考,又有大量生動鮮活的實踐案例分析,還穿插著作者對自己閃爍著理想主義光輝的教育情懷的詩意表達,在本書,李鎮西提出對一些比較時髦的觀點做了自已的解讀,體現了一個知識分子的獨立性與批判精神,這是李老師思想越來越成熟的表現。

  智慧的教育心得體會 篇15

  這假期我有幸讀了徐建平校長著的《釋放你的教育智慧》一書,感觸頗深。在書中,要求廣大教師要對自己的職業生命負責,要關注自己的職業生命質量,對自己職業生涯有一個規劃。他分別從“教師成長篇”“學生感受篇”“教育教學篇”“管理藝術篇”“影響輻射篇”這五個方面闡述了自己多年來對教育教學的一些感觸,是來自生動鮮活實踐的啟迪,是一種教育人的生活哲理,有好多例子是可以活學活用的。

  比如在書中,有這樣一個案例,在一次批改試卷時,老師發現王明和張強兩位學生答卷非常相似,他們的成績差異非常大,這顯然是一起作弊事件。作為教師,想必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的非常之多,我們的第一反應肯定是把他們的卷子單獨挑出來,把他們叫過來狠狠批評一頓,甚至再通知家長。可是,這位教師卻換了一種思維方式,用一些激勵性的語言,讓張強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以寬容的心態包容了他的行為,保護了他的自尊心,喚醒了他的羞恥感,引發了他的求知慾,激發了他的內驅力。

  還有一個案例對我的感觸也很深。徐校長一次出差時,住賓館,得到的“非同尋常的待遇”,管他房間的那位服務員不但為了燒好了開水,準備好了滑鼠墊,還洗好了水果。作為服務員只要把衛生搞乾淨,東西擺放整齊就完成了任務。可是,她還提供了超值的服務,讓旅客享受了“賓至如歸”的感覺。這位服務員,雖然沒有多少知識文化,寫的字甚至還有錯別字。但是,從她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她是在用心做事的,從她的身上,也彰顯了企業的文化服務。這位服務員的工作態度和思維方式值得我們學習,作為教師都應該像她那樣,除了作為學科教師教好的課程外,還用心發現學生身上需要我們去關心、去幫助的事情,要仔細地捕捉學生內心深處需要去呵護、去引導的事。

  教育需要智慧,所以每一位教師都要追求做有智慧的教師。教育的智慧,就是要對人性有深刻的瞭解,要顧及他人的心理感受。智慧需要釋放,深藏著的智慧,就像地底下的寶藏,體現不出價值。釋放了智慧,才有能量,才有價值。一位優秀的教師,一位受學生歡迎的教師,一定是一位讓學生感受到的有智慧的老師。

  智慧的教育心得體會 篇16

  曾軍良教授是北京實驗學校的校長,中學物理特級教師,有25年的一線教育教學經驗,是一位對教育有深入研究和切身體會的教育學者。曾軍良教授的著作《愛與智慧的教育》共計22萬9千字,分為理念篇、教育篇、教學篇、管理篇、探索篇、附錄、後記7個部分。

  在多年的一線教育生涯中,我們都希望將學生們打造成有知識、有涵養、有能力的人才,但總有學生不會按照我們所設定的軌道去走,無論是後進生還是特立獨行的學生,如何面對他們,如何正確地引導他們,是每一位教師的畢生課題。以愛的智慧撫慰學生的心靈,是曾軍良教授給予我們的第一個提示。

  我是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數學是一門培養思維的學科,教會學生數學基礎知識、計算技巧、解題技巧都不是數學教育的最終目的,培養數學思維才是。在班級教學過程中,有為數不少的學生表現出“不開竅”,例題能做對,課堂反應也不錯,但例題稍微變化一下就不會解了,這說明他們只是將數學知識、規律、定理背誦記憶了,並未真正理解。初時他們與那些真正理解了數學內涵的學生沒有太大的差距,隨著年級的上升,開放性試題越來越考驗對數學知識的綜合掌握,學生之間的差距也就越來越明顯。

  面對這種情況,作為教師要在班級中營造一種平等、和諧、友愛的環境氛圍,讓學生都能夠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關懷;寬容善待學生的不足,幫助學生找到落後的原因,習慣的問題就從習慣入手,思路方法的問題就從思維訓練入手,習慣和思維都不是一天兩天能養成的,教師的耐心、積極引導是重要的推動力量。教師要多多對學生進行誇獎和鼓勵,在良性的暗示下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只有自信心旺盛的情況下學生的潛力才能夠儘可能挖掘出來。“你能行!”是教師培養學生自信心的重要工具,在這一方面我們千萬不能吝嗇好話。

  曾軍良教授在書中說:“沒有愛與智慧,就沒有教育。”在教育領域中,愛是永恆的主題。教師對學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家長對孩子沒有愛,也就沒有家庭教育,孩子對父母沒有愛,教育是失敗的。國家開放二孩政策推行時間還比較短,目前大多數城市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最多也不過兩個孩子,農村家庭中有幾個孩子的也很少。可以說,孩子數量的減少意味著每一個孩子都承擔著父母深切的關愛和希翼,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大多數父母的現狀。

  但反過來,孩子在面對父母的愛時是怎樣的感受?他們弄懂這些愛了嗎?他們對父母的愛是否有正確、良好回饋?這些都是引起教育界及社會各階層深思的話題。培養小學生懂得愛,應當是全體一線教師們共同努力的方向。小學生是一個生理年齡、心理年齡都比較小的群體,他們需要從家長付出愛的基礎上去學會愛,需要從家長和教師付出關愛的方式上去學會正確地回饋愛,如果家長和教師給予關愛的方式不正確,他們要怎麼懂得愛呢。

  在日常與家長的交流中我發現,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耐心不足,尤其體現在作業輔導上面,參與課後作業的家長時不時就被孩子氣得跳腳,不參與課後作業的家長只會盯著孩子“快去寫作業!”,這兩種方式都不是正確的。

  數學是一門培養思維的課程,學生不懂題目、解不出正確答案的原因是沒有弄懂思路,沒有正確的方法,家長要做的是幫孩子分析“不懂”的原因,這是正確付出關愛的方式,而不是拍桌子狂吼“你為什麼還不懂”。教師的教育工作需要家長的配合,我有的時候也會與家長交流一些正確的引導學生的方法,但有的孩子適用,有的則效果有限,這說明作為教師我們的經驗和智慧還是不足的。

  《愛與教育智慧》一書凝聚了曾軍良教授的智慧和心血,凝聚著他多年一線教育中總結出的激勵、喚醒經驗,“教育需要智慧之愛”發人深省。作為一名一線教師,自問對教育事業有專心,對學生有耐心,但這其中是否貫穿著智慧,卻難以自查自省,只能再接再厲。

  智慧的教育心得體會 篇17

  初次翻開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1982年2月(李鎮西老師開始參加工作的時間)”,從這一年算起,8年後我才來到這個世界上,帶著厚重的時間感所凝聚起來的勇氣,我小心翼翼看著後面的一頁、又一頁。

  李鎮西老師的這本書從三個方面闡述了自己對教育的理解。第一編是我的教育觀,後兩編分別是班主任的自我修養和好老師是這樣煉成。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尊重每一位孩子的未來這一篇。

  在頂著巨大的升學壓力的今天,幾乎每一個學校都比較看中學生的成績,平時成績較為優秀的學生更是備受關注,相比之下,大部分成績平平的學生的受關注度也就不言而喻。而在李老師的“尊重每一位孩子的未來”這一篇中就有提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不論是未來的科學家、思想家、藝術家、工程師、技師、醫生,還是未來的鉗工、車工、農機手、拖拉機手,乃至泥瓦匠、炊事員,都應該是富有智慧並因勞動而幸福的人。他所關注的絕不只是少數有可能成為科學家、藝術家等名人的天才少年,而更多的是未來註定只能成為普通勞動者的絕大多數孩子。是的,細細想來,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固然會因為那些未來成功了的孩子而驕傲自豪,但一個學校甚至一座城市在多少年後又會有多少人成為我們所謂的“名人”。大部分孩子都會成為善良勤勞富有的普通勞動者,而我們在他們需要關心需要關注的求學階段,似乎少給了他們一些什麼。

  我帶的是三年級的學生,他們單純,天真可愛。在平時的學習中,孩子對事物或是問題的理解程度不一,有的就像天才一般對什麼都頗感興趣又能積極探索,有的又像一個等待著被關注的小貓般安靜地呆在那兒。正是李老師的這種教育理念及時地提醒了我:尊重每一個孩子的未來————不管他是傑出者還是普通人,都會是我們的驕傲。

  智慧的教育心得體會 篇18

  我利用課餘時間拜讀了著名教育家肖川的《教育的智慧與真情》一書。讀後,受益匪淺。書中的他的一些對於教育的獨到見解,對教育者們的啟示,使我感動,折服。摘錄一些精彩的片段以自勉。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不僅要樂於學習,也要樂於教學。

  作為一名新教師,初出茅廬。因此簡單的機械模仿是必要的,在剛踏上教師崗位時,能上像一堂課必須建立在大量的模仿之上。在此我覺得要感謝學校給我們新教師機會,舉辦一系列如“新教師站穩講臺”、“新教師我型我秀”等教學展示活動,讓我們可以有機會展示自己,以及學習他人長處。但任何方法都不能簡單地搬用,而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創造性地運用。也正如肖川先生在書中所說的說:“如果一個教師只有別人告訴他應該怎樣做,他才會怎麼去做,而不會主動地探索一些有效地方法,那他的發展前景就很難令人樂觀。”是的,當我們站穩了講臺後,我們就該積極尋求、主動探索一些個性化的教學路子。我們更要善於發現自己的性格和業務方面獨到的優勢,在夯實自己教學能力的基礎,培養出自己獨特的教育思維和教學個性。這對於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也具有一定的意義。

  書中肖川先生還提出:“老師們更多地關注學生對於學科知識的掌握,而忽視學生學習策略和思維策略的發展,更談不上對於學生作為完整的人的成長的關照。”在我認為,教師某種意義上來說更是良心職業,是要從道義上對每個學生負責任的。因此需要我們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用心關注其日後的成長。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教師是培育花朵的園丁。我們要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現代教育觀。樂觀估計學生的天性,善於發現學生的優點,多用讚美替代批評。對於犯錯誤的學生要及時糾正,用自己的智慧與真情鼓勵引導,寬容對待。

  教師的任務就是教書育人。《學記》中說:“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肖川先生看來只有當我們教師有不斷學習的願望和興趣,才有可能為學生打下終身學習的基礎。這也就要求我們心存樂於教學之心。比如我的師父馬潔老師,我就覺得教學經驗豐富的她已經將教書育人融為到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從樹下的一藤牽牛花,牆角的一株小草身上,她也能發現生活的樂趣,生命的美好。她把這種快樂分享給學生,讓他們也懂得生活,懂得感激。這大概就是她的生活哲學,教育信仰吧!從他們身上我感受到了樂“學”的幸福,更是從中獲得啟迪:教育之路漫漫其修遠兮,更要求我們用自己的真情與智慧去感染我們的學生,以及我們身邊的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