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心得體會模板集錦6篇
孩子的教育心得體會模板集錦6篇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啟發時,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孩子的教育心得體會6篇,歡迎大家分享。
孩子的教育心得體會 篇1
現在的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拍摔著,吃穿不愁,衣食無憂。
無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都是富有的。呵呵,簡直就是家裡的寶啊!
有一種愛叫做放手。教育孩子的文章我不只寫過一篇,但是生活中的素材還是寫不完的,屢見不鮮。齊齊已經上幼兒園半年多了,是小班的孩子。可是來上學時總是由姥姥抱著,送到教室門口。姥姥讓他問老師好,他的聲音小小的,用膽怯的眼神看著老師。老師讓他跟姥姥再見,他低著頭一聲不吭的走進教室,姥姥無奈的搖搖頭走了。是什麼原因讓孩子變得如此膽怯呢?這是小班的孩子還有可原諒,可是中班有一個叫豔豔的小女孩,每次我看到他入園的時候,都是在奶奶的背上。奶奶彎著腰吃力的往前走,花白的頭髮被風吹起,顯得更加滄桑。孩子,你趴在老人背上舒服嗎?這是不是該怪孩子呢?這樣的愛到底能堅持多久?
教育要從幼兒抓起,每個人都愛自己的孩子,但不能脫離教育這項重要任務,這需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做。學校教育固然重要,但離開了家庭教育的配合,它也會顯得蒼白無力。像齊齊的姥姥,豔豔的奶奶,不要讓孩子只徘徊在你們的雙手這塊狹小的天地,讓孩子飛吧!
有一種愛叫做放手。孩子是需要鍛鍊的,幼兒園的孩子正是動手,動腦的年齡。他們喜歡在春天裡撿石子,採野花,盪鞦韆;在夏天裡玩水,捉魚;在秋天撿落葉,捉迷藏;在冬天堆雪人,打雪仗;他們喜歡四季中的每個季節,每一天。一天天進步,一天天成長。如果他們離開大人的懷抱,會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嬌嫩的翅膀只有經歷風吹雨打的洗禮才會豐滿。在這期間,孩子不僅不需要抱著,揹著,他們還學會去幫助別人。幫老奶奶提籃子,幫小弟弟撿皮球,摔倒了自己爬起來,鞋帶開了自己系,連髒了自己洗······
有一種愛叫做放手。愛是不同的。對孩子一味的寵愛,不但是教育的一種失敗,還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始終有一種依賴人的思維。有了困難自己不會想辦法去解決,而是在家人,或者可以在依賴的人的面前哭訴。時間長了就會形成自卑感,沒有自信,還會脫離社會。而放開手腳成長起來的孩子,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他們都會自己想辦法去克服。在戰勝困難時,他們的心裡有一種滿足感,以後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多不會畏縮。這樣的孩子很適應社會,對前途充滿自信。孩子如果去做一件正確的事情,還需要老師的鼓勵,和家長的肯定:你是對的,你真棒!
家長們,放開你們的雙手,讓孩子擁有一片蔚藍的天空吧!
孩子的教育心得體會 篇2
作為孩子的家長,很榮幸老師挑選我們家長寫一篇教育孩子的一點心得體會。今天很靜心的坐下來寫一點體會。
孩子上小學二年級了,作為家長如何教育好孩子其實也是一門課程。以前總覺得孩子長大一些就好了,現在覺得“萬里長征”才開始。下面就談談我們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一點體會
1、“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德,品德決定命運。”從小讓他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交際習慣、道德行為習慣,意志品質習慣及個性品質習慣。不斷的糾正其不好的生活習性,引導他知道怎樣處理簡單的事情,養成獨立生活的習慣。
2、“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壞孩子是慣出來的”,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多給孩子一些表揚和鼓勵。多給孩子欣賞的目光,有利於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和品質,同時有利於增強父母對孩子的信任,就會看到孩子與眾不同的長處和優點,看到他的一點點進步,肯定他,堅持鼓勵他,耐心引導他,孩子就會把自己的優點發揚光大,這一點是很必要的。
3、對孩子不要輕易的發火。我覺得,經常對孩子發火,會出現兩種結果:一是他習以為常了,覺得你發火沒什麼大不了的事;二是會因為他膽小而懼怕你,使他對你望而卻步。如果經常發火,他就會報喜不報憂,家長就瞭解不到孩子真實的情況,這樣教育起來就會被動。
4、要教育孩子不要說謊話。誠信是一個人高尚道德情操的重要體現。一、父母應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體驗,無論這種體驗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都應按孩子感受到的去說,而不是按父母的意思來說。二、父母應樹立好的榜樣。有時家長讓孩子做一件事就輕易許諾,但過後又忘了,孩子的希望落空了,會認為父母在騙他,從中認識到撒謊是允許的。三、父母儘量做到獎罰適度。獎勵有以使孩子有一種自豪感,懲罰要適度,不要採取分嚴厲和粗暴的態度,這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5、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在學習上尊重孩子的選擇。孩子有很強的好奇心、豐富的想象力和爭強好勝,這是孩子成長的三大要素。同時結合該年齡段的孩子年齡特點:天性好玩。在這方面就要保證孩子有充裕的機動時間去玩和放鬆,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千萬不要憑家長的主觀意識去左右孩子的發展方向。
俗語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確實是這樣,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孩子。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為父母應該以身作則,在孩子面前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長大成才,但教育孩子不是一個簡單的事,這需要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加強與老師的日常溝通。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也是我們每一個做家長的希望和寄託。教育孩子不光是老師、父母的責任,也是每一個人和全社會的責任。希望我們這個社會、這個世界能帶給他們一個美好的印象和記憶,能為他們營造一個祥和的氛圍,能讓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我們共同努力吧!
孩子的教育心得體會 篇3
第一句話是:優秀是一種習慣。
這句話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的。如果說優秀是一種習慣,那麼懶惰也是一種習慣。人出生的時候,除了脾氣會因為天性而有所不同,其他的東西基本都是後天形成的,是家庭影響和教育的結果。所以,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是日積月累養成的習慣。我們有的人形成了很好的習慣,有的人形成了很壞的習慣。所以我們從現在起就要把優秀變成一種習慣,使我們的優秀行為習以為常,變成我們的第二天性。讓我們習慣性地去創造性思考,習慣性地去認真做事情,習慣性地對別人友好,習慣性地欣賞大自然。
以熱愛大自然為例,我們不少家長,只是嘴上說說,真的到了星期天,往往會以孩子課業重、家務忙等等為藉口,錯過了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或者是這個週末想到了就去做,下個週末,忘了就算了,其實這是因為很多根本不知道什麼叫著習慣,其實,人類語言中並沒有習慣二字,只是我們做某些事,做得多,做得連貫,不自然地養成了習慣而已。我還是說得更直白一點兒吧,所謂習慣,就是要會“裝”,要持續的、不間斷的“裝”,裝久了就成了真的了,就成了習慣了,比如準時在孩子到家後,拿起高雅一點兒的書本來讀,每次都這樣,你裝裝看,你裝一年看看,裝十年看看,裝的時間長了就形成了習慣。
第二句話是:生命是一種過程。
事情的結果儘管重要,但是做事情的過程更加重要,因為結果好了我們會更加快樂,但過程使我們的生命充實。人的生命最後的結果一定是死亡,我們不能因此說我們的生命沒有意義。世界上很少有永恆,比如愛情,但我們能就此否定愛情的美好麼?因此,體驗,是豐富我們生命過程的一劑良藥。
比如餵養孩子這個生命過程的體驗。不少農村母親,由於不是享受這個別人無法體驗的生命過程----這個孩子慢慢地長大、慢慢地呀呀學語、慢慢地蹣跚學步而給自己帶來的無限快感,於是牢騷滿腹、埋怨充斥整個親子空間,在廣大農村,甚至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看管,自己落得“一身輕鬆”,等孩子長大了,有缺憾了,才後悔當初沒有好好跟孩子一起享受TA長大的過程,埋怨孩子的爺爺奶奶沒有好好教育孩子,其實,是因為這些農村父母不懂,所謂的最好教育,就是陪孩子一起長大。生命本身有沒有意義,在於你有沒有賦予它意義,在於你自己有沒有賦予你的生命一種你希望實現的意義,因此享受生命的過程就是一種意義所在。
一直很享受與女兒一起長大的那些點點滴滴。
第三句話是: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並不一定是直線。
在人與人的關係以及做事情的過程中,我們很難直截了當就把事情做好。我們有時需要等待,有時需要合作,有時需要技巧。我們做事情會碰到很多困難和障礙,有時候我們並不一定要硬挺、硬衝,我們可以選擇有困難繞過去,有障礙繞過去,也許這樣做事情更加順利。大家想一想,我們和別人說話還得想想哪句話更好聽呢。尤其在中國這個比較複雜的社會中,大家要學會想辦法諒解別人,要讓人覺得你這個人很成熟,很不錯,你才能把事情做成。
所以,我們一直在諒解別人,欣賞別人,卻唯獨在諒解自己的孩子上出了問題,甚至,我們對他們的要求是苛刻的:別人能做到的,我們要求他們也要一定做到,別的孩子做不到的,我們也要要求我們的孩子做到,而且,在孩子們面前,我們會用最簡短的語言----直線語言表白:“一分值兩萬七啊!”“唉呀,你說你再不好好學,你能考上哪啊,趕緊學吧。”“人的一生中,有好多次機會和轉折,這是你人生的一次重要轉折,抓住了機會,你就會成為人上人,如果錯過了,也就不會再有轉機。”“必須考上四中、五中!”這種看似最短距離最直白的表達最能直抵孩子心靈深處的語言,其實,與孩子距離最遠!
當然,如果你在考數學試題,一定要答兩點之間直線段最短,如果你在走路,從A到B,明明可以直接過去,但所有人都不走,你最好別走,因為有陷阱。在親子教育上,直線性思維在很多地方要碰壁,這是中國特色的中國教育方式。
有時候,欣賞孩子愛玩、會玩也是一種曲線救國方式。女兒小時候很愛帶小朋友到家玩,女兒也一直把我欣賞她會玩作為她的驕傲,轉而讓我欣賞她的學習。
第四句話是: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
去年暑假教女兒輪滑的時候,女兒最大的體會就是停不下來。我沒有給她請教練,其實,教她之前,我也從沒有接觸過輪滑,我只是從物理平衡角度教她學習,一開始,我就從教她練習靜止,練了兩天,我看女兒能穿上輪滑鞋靜止下來了,才開始教她前行,這個時候我就發現女兒已經會滑了。只要你能停下來,你就不會撞上樹、撞上石頭。因此,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高速前進。
第五句話是:放棄是一種智慧,缺陷是一種恩惠。
當你擁有六個蘋果的時候,千萬不要把它們都吃掉,因為你把六個蘋果全都吃掉,你也只吃到了六個蘋果,只吃到了一種味道,那就是蘋果的味道。如果你把六個蘋果中的五個拿出來給別人吃,儘管表面上你丟了五個蘋果,但實際上你卻得到了其他五個人的友情和好感。以後你還能得到更多,當別人有了別的水果的時候,也一定會和你分享,你會從這個人手裡得到一個橘子,那個人手裡得到一個梨,最後你可能就得到了六種不同的水果,六種不同的味道,六種不同的顏色,六個人的友誼。人一定要學會用你擁有的東西去換取對你來說更加重要和豐富的東西。所以說,放棄是一種智慧。
每個孩子都有缺陷,每個父母缺陷更多,我們不能因為這個孩子有缺陷就去放棄,也許孩子的這個缺陷,恰好就是TA今後優於其它人的方面。
孩子的教育心得體會 篇4
當我靜下心來坐在電腦前面為我的孩子寫一篇關於家庭教育的文字的時候,忽然想起著名教育家夏沔尊先生在80年前把《愛的教育》翻譯至中國時曾在序言中寫道:教育到了現在,真空虛極了。單從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馬燈似的更變迎合,而於教育的生命的某物,從未聞有人培養顧及。好像掘地,有人說四方形好,有人又說圓形好,朝三暮四地改個不休,而於池之所以為池的要素的水,反無人注意。教育的水是什麼?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那是六年前為人師為人母的我見了這樣針砭教育時弊的觀點時的警醒,至今記憶猶新。
當我們剛剛弄清楚該什麼時候讓孩子吃、睡,該怎樣換尿布的'時候,一切又都發生變化了。將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嬰兒培養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父母對孩子的關係是永遠不變的,要讓孩子真正地瞭解自己,接受自己,則要不斷反省自己的“父母”角色是否符合孩子成長的要求。
一、給孩子一個和睦的家
孩子特別喜歡聽故事。一個星期總有幾個晚上,童話、少兒雜誌、報紙。讀者是我,聽眾是他。我們一起體驗故事中的喜怒哀樂,在體驗中幫助孩子分辨善惡美醜,不用說教,生動有趣的故事告訴他做人的道理。在做出決定之前徵求大家的意見,有時把自己的想法直接告訴孩子,尊重孩子的選擇,家庭成員在交流中溝通,在溝通中織就親情之網。
“百善孝為先”,孝道是我國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精髓。小的時候,一家老小圍著餐桌吃飯,他爸爸無意識地問他:“現在我剝蝦給你吃,以後你長大了,剝蝦給誰吃?”沒想到他一本正經地對大家說:“給兒子吃”一句聽似無意識的玩笑話,引起我們的反思:孩子的心靈是一塊淨土,種下什麼收穫的便是什麼。身教重於言教,平時我們非常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特地將孩子的爺爺接到家裡來跟我們一起生活,尊敬長輩、孝順長輩、關心長輩。爺爺每次飯前要吃降血糖的藥,但經常忘記。開始是我們每次提醒,現在是孩子提醒,每當爺爺樂呵呵吃下藥片的時候,飯桌上邊洋溢著濃濃的快樂,孩子在天倫之樂的氛圍裡健康成長,長大自然懂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理。
二、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孩子能夠堅持獨立將事情做完做好,其主要動機來自於對所做的事情的嚴重責任心。作為一名身心健康的社會成員,人們必須承擔起各種各樣的義務和責任。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我們在心裡就要給孩子定下一個準確的位置:在這個家庭,他是個未成年人,應當受到保護,但他又是家庭的一員,家庭成員分工不同,都要為這個家庭服務。作為父母有父母必須要盡的責任,屬於孩子的工作他必須得完成和承擔責任。做作業是他的責任,是對學習的負責。做不出不問,寫不好都是不負責的表現,應當受到懲罰。父母的責任是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父母是不能代替他完成和受到懲罰的。當然僅僅侷限於讓他完成一些具體的事情,若是一直沒有機會去判斷是非,進行選擇,在內心建立行為標準,而讓他“聽話”這種責任心有可能出現偏差。因此,培養孩子的責任心,還應該從道德的高度著眼,包括對生活的態度和對人類幸福的關懷。作為父母,孩子的啟蒙老師,自己的品德和行為對孩子的責任心的培養,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
記得一位成功學專家曾說:“所有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的人際關係非常好。”從小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是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因為家裡多醫生的緣故,從小我們就教給孩子學會關懷別人,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孩子:我們周圍的每一個人,都需要我們的關懷,只要我們還有能力。把關心和愛護周圍的人當作一件快樂的事情去做。並且不要求回報。儘可能為孩子開啟生活的空間,鼓勵孩子走出家門,廣交朋友,以自己的誠心贏得友誼,以寬容解讀人生。
孩子的教育心得體會 篇5
20xx年8月9日《晶報》的一篇文章《不求你卓越,只願你做個快樂的普通人》深深的震撼了我。“壓力太大了,我想去海邊靜靜心!”6月28日上午,在深圳工作的耿堅棟在電話裡給其父耿玉強留下了最後一句話。耿玉強和其妻徐紅麗以為兒子只是壓力太大了,但萬萬沒有想到,通完了這個電話以後,兒子的手機再也沒有打透過。萬分焦急的父母從山東老家趕來深圳,經過41天的苦苦尋找,仍無孩子的下落。目前,他們已經向警方報警,並希望深圳的好心人提供線索幫幫他們。
耿堅棟的父母兩人都是中學高階教師。他媽媽說,因為父母兩人都評了高階職稱,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也會感到壓力。而耿堅棟因為承受不住壓力,跟上司發生爭執後辭職。父親耿玉強反思,從小他們對耿堅棟的挫折教育不夠,他的成長被光環環繞著,以致於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時難以應對。在耿堅棟苦惱的時候,他媽媽會對他說最重要的不是有多成功,而是工作的快樂。但他媽媽發現兒子已經對母親的說法免疫了,因為從小父母的教育就是要他長大成為“卓越的人”,他已經難以接受媽媽建議的那樣,去平凡快樂地生活。
“其實成功的人只是少數,大多數人都是普通和平凡的。當教育功利的時候,其實是將孩子推向懸崖。教育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做人做事,做一個真實的自己,做快樂的普通人。”他媽媽面對自己的教育反思說,並擦了擦眼淚,輕聲嘆了口氣。
做一個快樂的普通人談何容易?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雖然我國近30年經濟高速發展,但gdp平均到每個人就比較可憐,並且貧富差距很大。我國衛生健康保障、教育保障、退休保障近年雖有很大的提高,但我們領的是低工資,住的是高房價,購一套像樣的房子可能需要幾輩子人的努力。並且整天有人叫著要延遲退休,我們何來快樂?
在我們國家現實是一個人在孃胎就開始比拼,就進行著什麼胎教,生怕輸在起跑線上。出生後就比拼喝什麼奶粉,稍大些就著急進什麼幼兒園,在幼兒園就要比拼讀多少個興趣班。到了小學就學校、校外培訓班轉過不停。目的就只有一個希望自己的孩子初中能上外國語學校或那幾個重點學校的什麼超常班或什麼特長班之類。但孩子往往不理解,學得非常苦,孩子那有快樂可言。比如:有一個老師的小孩每到晚上、週末做作業就非常抗拒,但某天晚上,如果他媽媽需要加班,他就會很高興。他說:“如果每天晚上校長都給你佈置工作就好囉。”看來我國的基礎教育真的出了大問題。初中進行的是掠奪式的教育,目的是為了考進前百分之五,可以進名高中。高考當然要爭取考進“985工程”或“211工程”的高校。因為很多單位,他只招“985工程”或“211工程”學校畢業的學生。所以,我們的孩子從出生到大學,到大學畢業,到工作都很少有快樂。
教育部今年8月22日所公佈的《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徵求意見稿提出,小學不留書面式家庭作業;一至三年級不舉行任何形式的統一考試。沒有睡眠、沒有童年的孩子太需要減負了。減負已經喊了多少年啦,但社會大眾普遍感到學生的負擔越來越重。正如8月26日《晶報》上鄧海建所說的“如果教育資源配置還是按照分數和名次來,如果‘拼爹’的人生中高考仍是‘最不壞’的上升路徑,就是逼著所有的老師不佈置作業不考試,家長也一定會把你減掉的負擔重新回家給孩子‘裝載’上去”。
我認為真心要減負,必須要做到四點:第一就是給老師、給學校減負。老師沒有平均分、高分的焦慮,那個老師也不會給孩子佈置海量的作業。評價一個老師應該看他的師德,看他的敬業精神,看他的科研及科研論文,看他的課堂是否高效,看他培養的學生是否有潛力等。我校的項校長就提出我們要培養贏在終點的學生,贏在起點、贏在中點都不算贏。她鼓勵老師大膽改革,改變師生的教和學的方式,不要盯住學生眼前的分數,要放眼未來。第二就是給家長減負。許多家長的口頭禪“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儘管誰也不知道起跑線在哪兒,但誰都知道孩子學不好的嚴重性。那就要改變社會的用人方式,用人單位不要只盯住“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畢業的學生,應該是大膽給那些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機會。微軟的比爾·蓋茨、蘋果的喬布斯、facebook的馬克·扎克伯格都是大學肄業生,這種現象值得我們研究。第三就是給孩子減負。如果一個孩子童年都不快樂,那一個人這一生還有快樂嗎?相信現在四五十歲年紀的人,童年的時候都生活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但想想我們都有許多值得回憶的東西,那時候晚上是不用做家庭作業的,週末、寒暑假是不用上種類繁多的興趣班的,沒有玩具我們會自力更生,創造出各種玩具來玩的。現在靜靜想想我那是雖然吃不飽,穿不暖,但童年快樂的生活還歷歷在目。想想現在的孩子,長大了有什麼值得回憶的呢,除了作業、興趣班,還是作業、興趣班。一個孩子一天到晚都在做題,他那裡還有時間去思考、去創新呢?第四就是要有完整的保障體系。讓孩子讀得起書,讓老百姓看得起病,住得起房,讓普通百姓老有所養。
記得我家女兒要讀幼兒園的時候,有親戚建議到市實驗幼兒園去讀,到時候小學、初中、高中都可以在市實驗學校就讀。但我經過反覆衡量,讓女兒留在益田村就讀幼兒園、小學、初中,這樣女兒每天早上最少可以多睡1個小時,並且可以免去早晚在路途上的折騰。我經常對女兒說“學習就像馬拉松賽跑,不是看你剛開始或中途跑得多快,而是看你衝刺時有沒有力量。”其實就像項校長所說的要贏在終點。孩子讀高中是非常辛苦的,我女兒讀高一時,我告訴她首先要養好身體,保持平和的心態,高二、高三發力,力爭上游。記得我女兒高一第一和第二學期期末考試在全校一千左右考生中排名都在七八百名,但我沒有半句責怪女兒,我說“相信自己”。女兒也覺得要努力啦,並在房間門貼上寫有“人生就像現場直播,沒有重播或回頭重來的機會。”高二第一學期期末成績已經進入文科班中游,第二學期進入全校文科班三百五十多人中的三十多名,高三第一學期期末及今年高考成績已經在學校名列前茅。我的女兒週末經常回來說,我的同學都說小雅你很幸福,很快樂。高考後,女兒說,“其實五月份開始,我晚上十點多就睡覺啦,但很多同學還在挑燈夜戰。”今年暑假小雅回去看她高中的老師,老師都說,小雅你很有潛力,一定要加油,要讀研究生哦。我常說,“小雅,你是爸爸、媽媽將你帶到這個世界,爸爸、媽媽一定要給你幸福。”所以,我女兒有什麼事都會跟我們說,我們都會給她參謀參謀,當然最後做主的還是她自己。我還常說,“要使我們家的生活越來越好,需要我們的共同努力,需要爸爸、媽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盡職盡責,你呢,現在是學生,那你現在的主要任務是認真學習,學到真本領。”女兒每次都點頭,說,“我知道啦。”女兒到大學報到的那一天,我說:“小雅,大學四年除了好好學習以外,還要多參加社團活動和社會實踐,做個快樂的大學生。”
要讓我們的孩子成為快樂的普通人,首先要從我們做父母的開始,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學校老師不要只盯住眼前的分數,而要給足學生自由暢想的空間。如果你是行政首長,請你將減負落到實處,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給孩子更多自由發展的空間;如果你是僱主,請你給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學生機會,而不要只盯住他畢業的學校。也許,這樣,我們在不追求孩子卓越,反而培養了卓越及快樂的孩子。
孩子的教育心得體會 篇6
上初二的晨晨鬧著要吃炸雞翅。媽媽雷厲風行,立即行動。午飯前,炸雞翅端上桌;一刻鐘後,正式吃飯,媽媽爸爸喜滋滋地落座,準備享受與兒子在一起的天倫之樂,一抬眼,卻目瞪口呆:兒子已把炸雞翅一掃而空,哪可是1斤多雞翅,三五十個啊!看著兒子油乎乎的嘴臉,一副意猶未盡的模樣,父母的心“吧涼”“吧涼”的:兒子怎麼這樣自私?
看著淚眼婆娑的朋友,我深深理解他們的心情。愛也是一種能力,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教育孩子擁有良好的品德,豐富的文化知識,還要教會孩子怎樣去愛。
首先,要率先垂範。教育的微妙之處在於長期的潛移默化,而不是空洞的口頭說教,所謂身教遠遠重於言傳。不是我們口頭教育孩子要“善良勇敢”,孩子就“善良勇敢”;不是我們要求孩子“孝敬父母,誠實守信”,孩子就“孝敬父母,誠實守信”……如果這樣的口頭說教能成功的話,教育就極其簡單了。
父母的示範作用極其重要,我們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先成為這樣的人!十幾年前,我寫了一篇文章《點亮心燭》發表在《作文報》上。
我和妻子都是教師,我教高中,她教初中。
那一年,我倆同時帶畢業班。聽到母親胳膊摔斷的噩耗,我們才恍然意識到,半年了,都沒能回家看看父母。
趕回家,母親已經打著石膏,一邊曬太陽,一邊掛點滴。“奶奶!”三歲的女兒一聲甜甜的呼喚,催開了母親的笑靨,母親的眼裡盪漾著幸福的花兒。
匆匆忙忙地給母親做了頓飯,我們又要走了,高考中考帶著殺氣一天天逼近,幾百雙求知的眼睛盼著我們。
臨走前,妻說:“媽,我給你洗個頭吧!”一向好強的母親,溫順地答應了。落日的餘輝籠罩著她們,兩人拖著長長的影子,母親斑白的頭髮讓夕陽染成了金黃。女兒像只小白兔,調皮地蹦前蹦後,衝著母親喊:“羞,羞……”母親閉著雙眼,始終甜蜜地笑著。
第二年年關,妻又提議給母親洗頭,母親推辭說:“我好了,自己能洗。”妻子堅持著,母親就溫順地坐到妻子的懷裡。女兒搬了一個小凳子,瞪著圓圓的眼睛,靜靜地瞅著,神情有點肅穆。
又過了一年,妻子再給母親洗頭的時候,女兒像只快樂的小麻雀,飛出飛進地端水,拿毛巾。忙結束了,她走過來拉著我的手說:“爸爸,等你老了,我也給你洗頭。”
十多年來,我回家看望父母的時候都帶著金柳;陪老父親散步時,我總要牽著父親的手。女兒不解人事時會嘲笑我:“都這麼大了,還要爸爸拉!”等到慢慢理解後,孩子偶爾會問:“你為什麼要牽著爺爺呢?”我說:“我小時候,爺爺就這樣牽著我!”彈指間,十二年過去了,母親已經去世,父親也已成為年過九旬的耄耋老人。女兒大學歸來,也會拉著我的手去公園看花,去電影院看電影。
其次,要適時指導。美國教育家弗羅姆把孩子養成愛的過程劃為三個階段:嬰兒時期沒有愛的意識;8歲前會有被人愛的意識,8-10歲愛的意識漸漸甦醒,“孩子感到送給母親(或父親)一樣東西——寫一首詩、畫一張畫或者做點別的東西”;10歲以後,孩子會進入“創造愛”階段,會覺得“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要比被愛更重要”。
這個規律告訴我們,孩子愛的意識需要我們去喚醒,孩子愛的行為需要我們去指導。每次外出遊玩,我都要三番五次叮囑同行的孩子給家長購買禮物,尤其是送給父母的。
為了控制孩子的亂花錢,我採取零花錢配給制——每孩每天20元。第一次出行,一些孩子見到什麼好東西,大多是買給自己。除了口頭要求外,我還特意補助優先給家人購買禮物的孩子:凡給家人購買禮物者,每人每天額外補助零花錢20元。出行幾次後,孩子們慢慢養成了這種意識,他們會有意識地積攢零花錢挑選一些實用的禮品,例如給爺爺買一個玉杯,給爸爸買一個紫銅靜心缽等。對孩子來說,這些東西的價格都過百了,算是貴重物品吧,但孩子掏起錢來毫不猶豫。
自小,我們就應有意識地喚醒和指導孩子去愛,比如明確要求孩子給生病的爸爸媽媽倒一杯水,用手摸媽媽的額頭試試體溫,放學回家後的第一件事是到病床前噓寒問暖等。我們中國人有一個特別悲哀的思想:總把眼光盯在學習成績上,“只要你把學習成績搞上去,比啥都強!”於是出現許多畸形現象:高考期間隱瞞父親死訊者有之,爺爺奶奶去世怕耽誤孩子學業而不願請假送葬者有之,託著病殘的軀體為孩子織毛衣至20歲者有之……這些有悖人倫常情的做法,當然會培養出自私冷漠的下一代。
我在類似遺囑的檔案中寫道:“在我生病期間,要如實向我報告病情;不要向我的朋友和家人隱瞞我的病情,我希望他們能來看望我;尤其是金柳,無論在做什麼重要的事(比如高考),都必須停下來,陪伴我走過生命的最後一程。”這個世界離開任何一個人仍會正常運轉,可父母沒有了孩子就沒有了一切。父母與孩子都是唯一的,高考今年不能參加可以明年參加,科研專案沒有張三有李四,可是爹死了就永遠死了。
最後,要激勵強化。孩子向我們表達愛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強烈回應來激勵強化孩子的信心。每個孩子都有向父母表達愛的需要。孩子很小時,因為能力有限,表達愛意總是樸拙的:有時是一張卡片,塗抹著稚嫩的色彩和文字;有時是一首小詩,寫著天籟般樸素的文字;有時是給我們預留的一點食品,如一小塊巧克力、一粒糖果、半片餅乾等;有時是孩子最心愛的收藏,如一枚石子,或一張樹葉;……此時,父母們萬萬不可小瞧這些物品,甚爾露出嘲笑的表情,這樣會打擊孩子;一定要用虔敬的心,認真對待孩子的饋贈,因為這是孩子的一顆跳動著的愛心。先用一個誇張的表情和動作來表達自己的喜悅,然後珍重地收藏起來。這樣,孩子的愛心得到鼓勵和強化,會產生巨大的喜悅和成就感,他就會繼續自己的行為,甚至發揚光大。
孩子漸漸長大,能力慢慢增強,表達愛意的方式也轉變成較為珍貴的物質。此時,家長絕對不能產生“你花的錢都是我給的,與其浪費錢給我買禮物,不如省點錢”的想法。當然,我們可以正確引導孩子愛意的表達,但一定不要有孩子花錢向我們表示愛意是浪費的邏輯。
20xx年正月,因剛入職西安而昏天黑地地忙。下班回到家,我的書桌上擺著一份禮物。我開啟一看,是一支鋼筆,鋼筆下面壓著一張摺疊著的紙條。開啟紙條,裡面包著一張小字條,上面寫著:“祝爸爸生日快樂,萬事如意!”下面是一張16開的大紙。紙的上部畫著天空,綴滿了各式各樣的星星;下部畫著湖,倒映著天空中的繁星;中間寫了一段話:“爸爸,一顆星星表示最大的心願,我送您一天星星與一湖星星。祝您只有快樂,沒有痛苦!”
那一年我36歲,孩子不到11歲。時至今日,尤其是孩子上大學離開我之後,每次見到孩子的這份禮物,我的眼眶都會一遍遍潮溼。雖然孩子購買鋼筆的錢來自我,但這份心卻屬於她,我們要的是孩子的心。在以後的歲月裡,每逢我和妻子的生日,孩子都要送一份禮物,或汽車加溼器,或一個電話,或一個小紅包,或一張音樂CD……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初生的嬰兒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自私的一面,身為父母的我們,需要喚醒孩子愛的意識,指導孩子愛的行為,強化孩子愛的快樂;經久沉澱,孩子才會形成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