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講座心得體會(通用6篇)

教學講座心得體會(通用6篇)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裡有了一些心得後,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教學講座心得體會(通用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學講座心得體會1

  透過學習,不僅增強了教育的使命和責任感,更深的領悟了一些有助於教育教學的方法與技巧。培訓雖短,但讓我在教育教學理論與教育實踐方面又增加了許多有益的知識,理論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聽了張老師的講座,深受啟發,她的講座深入淺出,既有理論高度,又有實踐指導意義。一個成功的教育者,一定是一個善於更新知識的學習者。作為教師,實踐經驗是財富,同時也是羈絆,這點我深有感觸,因為我們太多教師因為過多的實踐經驗而排斥對新知識的接受,雖然能一時地掩蓋新知識的不足,但久而久之勢必造成教師知識的缺乏,而大多數教育者不敢打破已有舊的教育理念、理論和教學方式、方法,去重建一套全新的、科學的、先進的、合乎時代潮流的教育思想體系,我慚愧的覺得我們的教育一線領導和教師,現在最急需的應該是觀念的真正轉變!張老師的智慧就在於她善於自我更新知識,敢於挑戰、勇於打破如堅冰一樣的舊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並在其中享受著教育的幸福。這種執著追求與快樂實踐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使我體會到,即使再平凡,也能憑著信念和追求抵達自己的教育彼岸,我相信一步一步來,步步都會有風景、步步都會是享受、步步都會有發展。

  培訓時間雖短,但收穫頗豐。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該積極投身於教育教學改革,成為新課改教師的引領者、學校課程改革的踐行者、與全體教師共同尋求現代教學改革的心路,努力成為教育的智者。

  記得有位專家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眼界決定境界,態度決定高度,思路決定出路,實力決定魅力。”在今後的工作中我願開闊眼界,提高境界,轉變—態度,實現高度。為我們的教育教學也為自己的生命增添新的色彩。

  教學講座心得體會2

  我作為青年教師的一員,在聯合中學的階梯教師聽了xx中學xx老師關於《青年教師專業化成長》的講座,聽後對於自己以前對教學的態度、方法作了深刻的反思,鄧小淘老師在此次講座中總共講述七個方面的內容,現就“教學反思“這點談一些本人的心得體會。

  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教學實踐與認識的過程,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人類的認識總是從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只有理性認識才能科學地指導實踐。換句話說,教師專業化成長過程,就是“教學—反思—再教學—再反思”不斷昇華的過程。反思是教師發展中最具積極性的因素,是總結、是批判、是追求。只有勇於探索、不斷進取的人,才有可能以批判的眼光審視自己,尋找自身的缺失與遺憾。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筆者想改幾個字與大家共勉。為國謀而不忠乎?與學生處而不仁乎?教不專乎?古人云:教之通,貴以專。意思是說教育學生要有恆而專一。而我認為“專”是指一個教師應該具有的全部的專業品質、素養和知識。古人之所以經常反省自己,不過是為省己自律,修身立人,與今天我們所提倡的自我反思有些相似,故不失為典範,可以效法。人貴有自知自明,只有不斷反省、反思,才可以發現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自我,有助於我們從幼稚走向成熟,由感性走向理性,從“教書匠”成為“教育家”。

  教師的發展離不開學習,學習是教師的職業特徵,是教師專業成長的保鮮劑,也是知識不斷豐富的充電器。只有不斷學習,並在學習中反思自己,才可能思考教育教學工作,完善人格魅力。一個不熱愛學習,不善於學習的人必將迷失方向,落後於時代。教師既可以向書本學習,也包括向同事、同伴學習,向有經驗的人學習,向幫教老師學習。向同事、同伴學習的最佳途徑就是交流與合作。俗話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是學習的一種態度和原則。求師和從師是智慧合作的一種方式。現代人不但要做到求師有術,還要做到從師自如。善於從兩者的相輔相成中得到效益、贏得智慧,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同伴互助的真正意義。

  在今後的教學中,本人將秉承“教學—反思—再教學—再反思”的教學態度更好的來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讓自己能夠快速的成長起來。

  教學講座心得體會3

  xxxx年10月19日下午,北師大“農村學校管理改進與質量提升”專案組專家鄧濤教授在靈山中學為我們做了一場精彩的講座,課堂有效教學---導學案的開發與教學應用,獲益匪淺。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髮展,導學案這種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登上了課堂教學的舞臺,並且越來越受到許多優秀教師的青睞。

  那麼,什麼是導學案呢?導學案就是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為達成一定的學習目標,由教師根據課時或課題教學內容,透過教師集體或者個人研究設計並由學生參與,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師生互動“教學合一”的設計方案。捷克著名的教育家誇美紐斯說過這樣一句話:“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多學。”“導學案”作為教學的一種手段,目的是變傳統的封閉灌輸型的`教學為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的教學。把教學過程由“灌”變為“導”,為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式的“我要學”提供平臺。從教學效率與激發學生興趣及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的探究學習習慣來看,“導學案”不失為一種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有效途徑。但是實踐中導學案也面臨著諸如缺乏明確、有效的理論指導,不利於教師因材施教,不利於教師課堂上的靈活應變以及容易導致教學上本末倒置等實踐問題。鄧濤教授指導我們學習導學案的開發與教學應用,主要內容包括:導學案及其作用;導學案的開發流程及關鍵要素;導學案編制的誤區;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流程與環節;導學案操作中要注意的問題。透過聽講,我們加深掌握了導學案的撰寫方法與作用。對今後應用導學案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總之,聽了鄧教授的講座,感覺值了。感謝鄧教授的精彩講座。

  教學講座心得體會4

  7月14日上午,坊主陳邦老師從教學與有效教學、為有效教學而準備、提高課堂教學行為的有效性、有效教學的策略、有效教學的評價五個方面為工作室和國培班的學員們作了《走向有效的課堂教學》的講座。

  能聽此講座是我的幸運!因為在這次講座中,我的思想又被激起了陣陣漣漪——幸甚!

  浪花一:

  當陳老師展示出這幅圖,我震驚了。南轅北轍?可不是嗎?我在之前的教學中,不就正是在做著這樣的事嗎?費力不討好,還習之以為常。

  浪花二:

  今天教育的內容80%以上都應該是方法,因為方法比知識更重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依曼

  這是陳老師在講述“為有效教學而準備”時給我們展示的一句話。看到這句話,我也是震驚了。反觀自己以往以講解知識為主的教學,不禁直打冷顫……十多年了,原來自己很多時候都只是在做無用功,都只是在做著捨本逐末的事情,一天到晚辛苦著授人以魚,保姆似的跟在學生左右……卻是事倍功半。

  浪花三:

  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德國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

  同樣的,自己在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方面,是不是在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佔的比重更大呢?顯然很多時候不是的!

  所以,我想到了一句市場經濟裡常說的一句話:做生意、找錢,靠的就是觀念。

  其實,現在擺在我們大多數老師面前的,何償不是一樣?我們需要不斷更新觀念!這次講座,於我而言,在這方面,我有了收穫。但更希望以後能實實在在地踐行。

  教學講座心得體會5

  透過觀看趙才欣有效教學設計講座,深有感悟。所謂“有效教學”並非僅指教師的課上得好不好、有沒有完成教學任務,更是要看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有沒有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去學習,在知識掌握、學習能力的培養和終身可持續發展上有無進步。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教學有沒有效果,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真正的掌握知識、能力得到發展。如果學生厭學或者學生學無所得,即使教師教得再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累,但各方面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效率低下的教學。要想提高教學效率,首先必須摒棄一些錯誤的教學理念:

  1)“講”得越多越有效

  有些教師覺得:上課時老師多 “講”一些,就可以幫助其掌握好所學知識,就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這種教學,由於把學生當成了儲存知識的容器,儘管教師盡心盡力,但往往向學生:“灌”得越多,他們的依賴性也就越強,自主學習的能力也就越差,從而造成他們不願意動腦筋,效果常常適得其反。

  2)片面追求“時尚”的教學方式

  在當前教學改革中,有些老師脫離學生的實際,片面追求“時尚”的教學方式,比如在現有的職校學生實際狀況下為:學生普遍存在著“讀中職是接受下等教育”、“上中職沒出息”的錯誤偏見,缺乏理想信念,學習目的不明確,無心向學,痴迷網路聊天、遊戲,不做作業和抄襲作業;以初中階段成績中下者居多,內心的悲觀情緒較重,有自暴自棄的心理缺陷。在還沒有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的情況下,進行所謂的專案教學法、合作探究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等都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那麼如何進行有效教學呢?趙才欣老師說的好;要先學後教,多學少教。對此我深有同感,也很贊成。

  1)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同時,著重要指導學生如何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一定要養成學生的預習習慣,儘管老師會在上課時告訴學生今天課的重點和學習任務是什麼,但是學生很少有人會在其腦中形成印跡。因此我覺得老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學,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學生只有透過預習,才能知道在課堂上老師所要教的內容。才能更好的跟著老師的教學思路去學習,否則會造成老師在前面講的天花亂墜,而學生卻不知所云。那麼如何預習呢?

  預習通常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先把教科書通讀一遍,在不甚瞭解的地方做個記號,上課時針對這些疑點提出問題,直到了解為止。

  第二階段:研究課本後的問題或習題,將它們解答出來,上課時將答案與老師講解的正確答案對照。

  第三階段:利用參考材料,將沒有學過的內容做一番預習。能做到這一步,不僅預習的興趣會迅速增加,而且預習的功夫也會漸漸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2)記得趙才欣老師講了這樣一個案例,一位老師上課時並沒有按照教案直接上課,而是詢問學生透過預習已經掌握了那些知識,還有那些不是太清楚。然後老師著重講解同學們共同存在的問題,講完後請同學們結合老師的講解再看書,直到弄懂為止。這樣的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能夠大大的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3)結合情境教學

  職業學校教學不能僅侷限於課堂上,因為職業學校的課程將來大多要到企業去用,比如計算機專業,你在課堂上講計算機的硬體,不如到機房去上來的有效,開啟一臺計算機,裡面的硬體一目瞭然,比你老師講得要來的清楚,如果條件,還可以帶學生到企業去參觀,使學生直接瞭解裝配一臺計算機的過程。

  總之,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一是在課堂教學的理念上,應明確樹立為能力而教、圍繞問題而教,而不是單純為知識而教、為考試而教。要相信學生,不僅要關心學生的行為投入,還要關心學生的認知和情感投入。只有這樣,才不會上“糊塗課”。二是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師生應善於分別學會選擇到最適合自己的教法或學法,只有引導學生實現由“學會”到“會學”,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才有可能得到張揚、主題精神得到凸現,其靈活性、天性和“野性”得到保護。

  教學講座心得體會6

  10月27日上午,在學校認真組織下,我學習了吳校長《激勵性語言,學生學習的驅動力》專題講座,透過學習,使我對教育教學常規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教師要時刻加強學習,努力提高理論修養,自覺加強業務的鍛鍊,更好的服務於學生。

  講座中曾提到教師的語言評價應具有激勵性。在此,我是這樣理解的:課堂中,教師每一句可能自以為無意性的評語,往往會左右學生聽課情緒,甚至影響學生的一生。針對這一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妨將課堂中對各層次學生的隨意性評語變為可激發學生更積極思維的特意性評語,從而提高興趣,強化效果。如當某學生被提問時,回答的答案與正確答案出入較大時,教師簡單粗暴的指責會使之更緊張,甚至思維停滯,使之以後更加害怕上此類課文,形成惡性迴圈;如果能親切和藹地對他說:“你的思考方式很有特色,但與這個問題的正確思路稍有出入,換一個角度想想,或許會有新發現的。”這樣就激勵了被提問的學生,使他有了進一步思考的信心。學生有這樣一位老師和風細雨地鼓勵和引導,他們自然會沒有任何心理負擔地投入學習,自然會爭先恐後地發言。

  可見,教師善於運用激勵語言,不僅給學生創造性思維活動的機會還激起了學生表現的慾望,鼓起了學生表現的勇氣,讓學生勇於嘗試,敢於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與此同時,學生在課堂上所想,所說,所議,所評,自然成為了課堂教學的焦點,它激起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對智慧的挑戰,也成為了學生學習興趣的強大動力。學習不再是煩瑣的分析,機械的講解,而變成了受學生強烈的認知需求驅使下的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是由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主動學習。

  為了今後能在課堂教學中取得更好的效果,我將聯絡學生實際,有效地運用激勵語,讓自己的課堂教學登上新的臺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