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溫度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範文(通用12篇)

做有溫度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範文(通用12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心得,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書心得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做有溫度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做有溫度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1

  《做有溫度的教育》,一看書名,就很特別,給人以無窮遐想。這就是本月共讀書目,作者方華。

  書反覆讀了好幾遍,很是喜歡,主要是因為:

  作者的觀點提出了好多新穎而別緻的,給人以耳目一新,震耳發聵的感覺。比如說“課堂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老師雖然在上課,但課堂還沒有開始。”這是對有的老師應付上課,或者滿堂灌課堂的一種抨擊,但是,作者沒有老調重彈,而是委婉倒出,看似輕輕巧巧,實則綿裡藏針,耐人尋味,所以,此說法作者贏在思考力,也贏在表達力。還比如說“以良好的學風影響家風,改變民風。”我讀到這裡,就感覺自己好像找到了組織,平常的教學工作中,問題學生千千萬,深究下去是因為學生的家長問題萬萬千,如果有良好的民風,就有良好的家風,學風當然就不必掛慮了,此說法贏在讀者的共鳴,也贏在作者的教育格局,或者說作者的教育情懷。令人不服不行。

  本書還讓人歎服的還有作者縝密的思維能力和精準的表達能力。比如說到“教育的根本”,我們都知道,現在的教育是舉國上下,唯分為本,唯成績為本,而到了作者的筆下,分數卻掉到了“教育的手段和途徑”,而教育的根本是什麼呢?作者說“透過這些手段和途徑,達到激發內在潛能,養成學習興趣與習慣,掌握基礎知識,開發思維能力,培養人文情懷和公民素養,鍛鍊身體與技能的目的。”其實,平常我也知道,分數不是唯一的,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還有其他的鍛鍊,而現在,讀了方老師的這本書之後,我就徹底明白了學習除了知識點,之外的東東是啥了,所以,本書簡直可以升級成老師學習的教科書,理論性特別強。

  昨晚聽了方老師的報告,不知群裡的哪個高手的弄的亂七八糟、各種搗亂,害的我錯失良機,聽的亂七八糟、一塌糊塗,但,我也是聽到了一點,就是在教育中,有各種溫度,但是,總而言之,教育的核心是“人”,遺憾的是作者對人的認識沒聽全,同時,我也領略了作者強大的耐心和各種禮貌。但是,教育的核心是人,值得我們牢牢記住。

  教育就是引領與幫助,這是作者的教育情懷,教育理想。這也可以成為我的教育的座右銘。

  沒事的時候,趴在床上,背誦這些喜歡的觀點成了我這個假期的一大樂趣,高興了我還會錄個背誦的影片,自己欣賞欣賞,感受一下作者思維的條條縷縷,看看作者縝密的準確而強大表達能力,尋思一下作者丟擲的教育之靈魂的模樣,順便找尋找尋自己的溫度,自己的職業溫度,自己的教育溫度。

  總之,感恩,能夠遇到這本書。

  做有溫度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2

  入職近三年,這學期我與這本《做有溫度的教育》結緣,剛拿到這本書我被“溫度”兩字吸引,心裡想什麼樣的教育才能稱之為“有溫度的教育”?於是攜著疑惑翻開了這本書……

  這本書有方華老師這些年來在各大報刊發表的文章和一些隨筆感悟等。這些文章有的是從一個教育管理者的角度,有的是從一個教師的角度,還有的是介於兩者之間。《做有溫度的教育》,聽名字就讓人感覺到了溫暖,教育確實需要點“溫度”。

  《做有溫度的教育》一書,用非常平實的語言向我們闡述了他對教育的獨特感悟和思考。書中,方華老師一再強調,“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教育最需要耐心”,“教育是給孩子更多可能”,“教育,應該給學生一個美麗的期待”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老師、孩子在愛中接受教育,方華老師的觀點讓我在教育工作中豁然開朗。

  讀完這本書,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該如何做個有溫度的教師呢?面對小孩子,首先需要一顆愛心,我想這應該是每一個教師所必要的吧。如果沒有一顆愛心,即使學識再淵博,學歷再高,也很難成為一個好老師。幼師的工作,與別的老師不同,需要更多的愛心與耐心去關注每一個孩子。孩子的個性與發展的速度都不相同,所以老師要了解每一個孩子的特點,就像對待不同花期的花朵一樣,細心呵護,耐心引導,才能更好的促進孩子們的成長,讓他們綻放絢麗多彩的美麗。

  教育是人與人之間傳遞溫度的事業,教師有溫度,孩子才會有溫度。“自己暖和,別人感到溫暖,這才是教育。”幼兒園的孩子在不需要考慮升學壓力的條件下,我們正好可以慢慢和小朋友們一起感受人生的風景,讓孩子們的童年不管是嚴寒酷暑都處在溫暖裡。有溫度的教育,與“愛”這個字離不開,而如何“愛”也是一種智慧。而這方面不僅需要用心去經營,還需要智慧的方法去愛孩子,促進孩子各方面平衡發展。

  做一個有溫度的教師應該懂得讓孩子們的活動具有趣味性,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在學習中快樂遊戲。幼兒園孩子們還不太瞭解知識對於他們的重要性,只有孩子們覺得有趣了,他們喜歡了,才會樂於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而他們只有在幼兒園的活動中玩的開心、學的快樂,才會慢慢的感受到溫度和快樂。

  做一個有溫度的教師,應該時時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多微笑、說話柔和、多於孩子溝通。即使幼兒園的孩子現在還不太懂事,但只要你對他露出一個微笑,他就會很開心;只要你用柔和的話語和他們說話,他們就會更靠近你;只要你多與他們呢溝通,就會發現他們有很多讓人驚奇的表現。所以我希望自己在工作中能多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希望我的孩子們能靠我近些,再近些。我希望他們能對我敞開心靈之門,我願意做一名有溫度的教育者,讓溫暖和愛的陽光般充滿每個孩子的童年。

  教育就是愛,愛就是教育,做教師就做有溫度的教師,做教育就做有溫度的教育。正如李鎮西所說,大多數老師將教師作為一個謀生的飯碗,更高尚、層次更深的就是把這種職業當成了一種虔誠的宗教信仰。在教育這條路上我希望我能做那個最虔誠的信仰者,把對孩子發自肺腑的愛滲透在教育中,讓孩子在有溫度的教育中感受愛,發現愛,創造愛!

  讓我們以溫潤的內心,尋覓著教育中的清風明月,成為有溫度的教育者,讓孩子們在有溫度的教育裡快樂成長!

  做有溫度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3

  這學期我與這本《做有溫度的教育》結緣,剛拿到這本書我被“溫度”兩字吸引,心裡想什麼樣的教育才能稱之為“有溫度的教育”?於是攜著疑惑翻開了這本書……

  《做有溫度的教育》一書,展現了他自己長期以來對教育的思考與實踐,在字裡行間折射出自己對教育的溫度的追求與渴望。書中,方華老師一再強調,“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教育最需要耐心”,“教育是給孩子更多可能”,“教育,應該給學生一個美麗的期待”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老師、學生在愛中接受教育,我非常認同他的這些觀點。教育確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本書也提出了大量的教育現象和問題,以及針對這些現象和問題提出了自己多年工作經驗總結出的解決方案和採取策略。

  一個人的格局決定一個人的高度,透過這本書,讓我看到了方老師的教育高度,方老師對教育的獨特見解。下面我從具體幾篇文章談談我的一些感觸:

  《辦好教育需要靜下來》讓我懂得教育是成長的過程,而成長需要時間,不能求高、求快、求全,讓孩子在“靜”的環境下成長才是好的教育。本文讓我重新審視自己這一年教育教學工作,讓我明白我需要靜下心來給學生和自己重新定位。

  《讓底線成為教育的起點》讓我深入明白了教育的價值同時也讓我懂得了教師的職業操守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能培養出什麼型別的學生,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教師都起著主導作用,我們不一定能把所有的學生都培養的那麼優秀,但我們要不放棄、不歧視、不丟下任何一個學生,這不僅是教育的“能”,更是教育的“德”。

  《教育,應給學生一個美麗的期待》方老師用自己真實的教學經歷讓我認識到了自己教育中的錯誤,對於“成功”一詞的定位錯誤,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過的錯一而再的重複。我們應該在不斷的改正錯的教育觀念和行為中實現一個教師的成長,教育者做為一定程度的“公眾人物”更應該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我們應該用最正確客觀的言行來引導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三觀”。

  《“獨行俠”做不好教育》《家校共育贏未來》讓我更加了解了家校合作的意義,合作的原則和方法,更明白了家校合作中教師所扮演的角色,家校合作工作是用不同的方式減輕老師平時在工作中學生帶來的煩惱和心累,辛苦一陣子,輕鬆每一天。

  讀完《做有溫度的教育》一書,讓我明白了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因而教育是有溫度的。一聲問候、一個微笑、一句體貼的話語、一個善意的舉動,都能折射出教育的溫度。此刻在我腦海裡浮現的是,寒風中王校長在校門口為來參加期末考試的一二年學生加油鼓氣的畫面,中層幹部用微笑迎接每一個入校的孩子並向他們問好,是董雪璐那是那一句,我要讓孩子來到學校訓練能看到老師在這裡,等著他們呢,還有一年級班主任蹲下身子為學生寄鞋帶的溫情鏡頭。

  教育的溫度來自師生朝夕相處的真摯情誼,來自學生對學生的純真關愛,來自老師與老師之間的團結融洽。它就在班級的某個角落,就在校園的某個地方,就在我和你的身邊,就在每天上演著的一個又一個真實的教育故事裡。

  做有溫度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4

  快遞來許多書,差不多包含一年書單,還有拼湊的,因為某些原因,我都帶到學校,放到了辦公桌下面的櫥子裡,整整兩摞。

  要開會了,我每次都帶本書,開啟櫥門,琳琅滿目,我一本一本摟了一眼,都毫無興趣,拿到一本,覺得很吸引,就走了,果然,邊開會邊看了一下這本書,題目很動人,內容也精彩,就是方華的《做有溫度的教育》。

  寒假過後,新冠肺炎疫情把假期延長,在新年伊始的二月,有大把的閒暇時間來拜讀這本書,覺得百讀不厭,真是一本好書,有關“教育”的好專著、

  最吸引我的,是書中提出了很多嶄新的觀點,如:

  1、課堂不僅是空間和時間意義上的,更是師生精神意義上的。有時雖然師生在上課,但課堂或許還沒有開始。

  ——關於課堂

  上了一輩子的課了,現在才知道什麼樣的課堂是真正的課堂,真是震耳發聵的觀點。課堂從良好的師生關係開始,課堂從師生共同的興趣開始,課堂從師生平等的交流開始,課堂從師生共同的願景開始。

  2、把路徑當目標也是當下教育的一大弊病。課程、學科、教材其實都是教育的手段和路徑。透過這些手段和路徑達到激發內在潛能、養成學習興趣與習慣、掌握基礎知識、開發思維能力、培養人文情懷和公民素養、鍛鍊身體與技能的目的,才是教育的根本。

  ——關於教育的根

  而現實呢,是我們都死抱著知識點當成全部,結果,連知識點都搞不定。

  3、我們的學校在教育中不斷地教育孩子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給他們制定了無數條條框框,卻很少讓他們看到希望。這些條條框框只是我們成人的要求,孩子們自己並不認可,因為他們是被動的、無奈的。只有孩子們自己認可、快樂參與的教育,才是他們喜愛的教育,也才是真正的教育。

  ——關於教育

  現實中的教育直接沒有溫度,是那麼地冰冷,那麼無情,那麼無趣,那麼赤裸裸。

  4、什麼樣的老師才能是好老師,愛崗敬業的是好老師,德高識廣的是好老師,愛生如子的是好老師,勇於創新的是好老師······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認為,能和學生一起學習的老師才是好老師。

  ——關於好老師。

  為了愛崗敬業,為了德高識廣,為了愛生如子,為了勇於創新,為了終生學習,加油!

  5、培訓是提高教師專業化程度的必經之路,也是教育教學改革的前提,更是辦優質教育的關鍵手段。優秀教師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不斷自我診斷、自我學習、自我完善而成的。我們渴望優秀教師,所以,為培訓出優秀教師,我們應該努力改變自己。 —— 關於優秀教師

  的確,我們需要一套成熟的培訓模式,其中必定包含著硬性規定,每年讀多少本教育專著。

  6、以良好的校風影響家風,改變民風。 ——關於作者的教育願景

  良好的民風,是多麼令人嚮往的世外桃源,那裡的風景一定很美。

  沒事的時候,趴在床上,背誦這些喜歡的觀點成了我這個假期的一大樂趣,高興了我還會錄個背誦的影片,自己欣賞欣賞,感受一下作者思維的條條縷縷,看看作者縝密的準確而強大表達能力,尋思一下作者丟擲的教育之靈魂的模樣,順便找尋找尋自己的溫度,自己的職業溫度,自己的教育溫度。

  總之,感恩,能夠遇到這本書,感恩所有的因素和貴人。

  做有溫度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5

  近日讀方華校長的《做有溫度的教育》一書,其實有些感同身受。不管是方校長提到的教育是什麼,還是在對待孩子的態度上,還是在講述做有溫度的鄉村教育上,他的很多理念和想法其實和我們還是有不謀而同的地方的。然而,對於我來說,很多理念還達不到方華校長的高度,從方華校長的一篇篇文章中也只能感悟到一些,有些內容真正要做起來或進行改變確實還存在很多的困難。

  只有真正把學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教育才能溫暖,才有溫度。“溫暖”一詞,讓我想到了我們學校的那句“讓我們溫暖的綻放”。怎麼讓教育變得有溫度,讓學生在教育中感受到溫暖,我想,不是簡單的喊句口號而已,而是應該在屬於自己學校的教育理念下,給孩子更多可能的實踐,讓教育不再是簡簡單單的教育,而是如方校長所言:“教育還應有一些更深、更長遠的看不見、摸不著、一時發現不了甚至永遠都無法量化和具體化的東西。”

  在方校長的很多篇文章中都提到了王崧舟老師的那句:教育當以慈悲為懷。慈悲應從心起,教育也是如此。而現在的很多時候,教育變得有些急功近利,變得有些讓人看不清楚。我想,對於教育,確實應該靜下心來好好想想,怎樣才是好的教育,怎樣的教育才是真正對學生有用並能影響學生的教育。

  在方校長的文章中看到這麼一句話:“教學從什麼時候開始?從學生喜歡老師開始。教育從什麼時候開始?從學生喜歡學校開始。”這話說的一點兒不假。還記得在東小交流快結束的時候,和幾個學生在辦公室閒聊時,一個姑娘對我說道:“陸老師,我們原來的數學成績不太好,你知道為什麼你教了我們以後我們的數學成績變得很好嗎?”回問到:“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喜歡你呀,所以喜歡數學呀。”一句“喜歡你”,瞬間融化了我的內心。是呀,我們的教學希望不就是希望能得到學生的喜歡,得到他們的認可,繼而讓教學這個事情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嗎?

  教育是成長的過程,而成長需要時間。教育會像種子一樣,埋在人的心裡,等到溫度、溼度、養分等條件適宜時,就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另外,在方校長的文章中我似乎看到了我們敘事者團隊的影子。“有希望就有動力,有風景就會行走。讓教師知道前方還有更好的風景並且不是他們一個人在行走,這樣,教師的職業倦怠或許就不會來得比較早、比較急。”我們的團隊也是如此,正是因為有了一群人在共同行走,才造就了現在的敘事者望亭團隊,才有了為之共同努力的動力。

  當然,方校長的很多文章都是站在了校長的角度在思考與評述,對於我來說還是有很多觸及不到的地方,也還有許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不管如何,我想,做有溫度的教育是我們需要追尋的目標,也是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付諸實踐併為之努力的事情。願,我們的教育有愛、有溫度。

  做有溫度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6

  有愛、有溫度的房子,才是家。同樣,有愛、有溫度的校園,才是學生溫暖的家。一個有愛、有溫度的老師,才是溫暖的老師。而我,想成為這樣溫暖的老師。

  《做有溫度的教育》一書,是我校“美央青年教師成長工作室”為學員推出的人手一冊的一本好書,此書作者方華老師,以深厚的語言功底向我們談了他的教育觀。這本書中話題涉及豐富,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作為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師為師、為學、為人的一個自我成長的過程。我覺得我要想做好現在的本職工作,就得向他學習,尤其要好好看看他的書,這對今後的工作一定有幫助。

  記得書中有這麼一段話——“教育是愛”的事業,愛學生是老師的天職,老師要學會管控自己的情緒,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認可,接納與愛,老師的愛才有意義和價值。

  說實話,我是一個特別急躁的人,控制自己的情緒對我來說就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也是我這一生的必修課。課堂上,我總是常在強調“不要惹我生氣,我的忍耐心是有限的”“上課不認真,就給我站到後邊去!”每每看到學生被震懾的眼神,主動坐直的身體,我為保證了課堂紀律而欣喜。可當我讀完了這一段話,我開始反思,我這樣做對嗎?合適嗎?我清醒的認識到學生們不是機器,哪個孩子不調皮呢?

  於是,我嘗試著改變一些,課堂上語氣盡量溫和點,微笑多一點......不得不說,的確有些改變,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本學期的一節隨堂課,當天有雷校長、李金彩老師來聽的我上的——《刷子李》這堂課,學生的積極活躍出乎我的意料,一改往日的死氣沉沉,我十分驚喜,也萬分意外!雷校長告訴我,這一定跟你上課時的儀態有關,因為這一堂課,我的臉上始終掛著微笑。

  是啊,在學生眼裡,老師的微笑對他們而言,是接納、是鼓勵、是讚許。在這之下,誕生的不僅僅是學生的調皮,更是他們的自信,是他們對自己的肯定,自然而然反饋給老師的,便是積極和主動。權衡利弊,微笑一下又有何妨?多些微笑,少些狹隘,相信在與孩子分享微笑的日子裡,他們也會變得慷慨大方,真誠善良。

  我希望能按書上的要求,去嘗試做一做。我也希望能透過書上的習得,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成為一個溫暖的老師,成為一個讓學生喜歡的老師。

  做有溫度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7

  人們常說,不讀書的人只有一種人生,愛讀書的人可以有成千上百種人生。讀書人跟著書中人物走進一種種獨特的人生,品味各色各樣的生活。今年的春節比較特殊,由於新型冠狀肺炎疫情的緣故,我一直宅家門看書。每一本書都有它的溫度,每一本書都可以溫暖我心。在此期間我認真閱讀了方華老師寫的《做有溫度的教育》,並做了詳細的筆記,給我的教育道路指明瞭方向,解決了成長的疑惑。

  今天再次翻閱筆記,寫下感悟。

  非常欣賞書中方老師的三個觀點:

  1.教己育人

  身在教育圈看教育,也深知我們教育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只有真正把學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教育才能溫暖,才有溫度。故而在教書路上不僅僅“教書”更要“育人”。育人先育心,從心靈入手,從方法引匯入口,從合作分享開始。育人需要結合德育教育、每週一課少先隊活動課團課、每月主題教育活動.......

  育人關鍵在教己。英國學著貝奈特說,唯一真正的教育者就是教育了自己的人。蘇霍姆林斯基也說:喚起人實行自我教育的教育,乃是一種真正的教育。疫情當前,“教師搖身一變成為主播,家長搖身一變成班主任,學生成為手機之王”,沒有一定的自主能力,自律能力,不知不覺間就會與能自主教育的人拉開距離了。這不僅僅說教師要有“教己”的能力,學生也要養成“教己”的自主學習能力啊。

  作為一名教師,非常認同方老師說的一番話:“教己”是要有積極、健康的學習心態,要有不斷修正、糾錯的能力,要有正確、健康的價值觀。其次才是要有知識、技能、交流的素養。當然教育工作者還要有主動擔當的職業意識。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在育人路上,要清楚認識學生和我們成人一樣有喜好、有情緒、有選擇、有惰性,且自控力還不如成人。所以,我們除了要對學生講對錯、是非外,還應該從學生的認知規律、情感、興趣、喜好等角度來思考教育,教導孩子學會學習,學會做一個合格的公民。

  方老師說,真正“教己”不是非得學校組織外出培訓學習,而是在“八小時之外”自我學習。我們時間花在哪裡,我們的著力點在哪,成果就在哪。我們的行動在哪,成長就在哪。優秀教師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不斷自我診斷,自我學習,自我完善而成的。只願我們都能一路成長。

  2.讀書聯盟

  關於讀書聯盟,真是越看越欣喜,多希望我校的領導也看到這本書,好抱團一起閱讀。如果一名老師都不愛閱讀,他又如何教會學生閱讀?方老師說推進區域閱讀是推動全民閱讀的基礎,只有教育者和青少年真正愛上閱讀,對全民閱讀的期待才有可能實現。

  閱讀是一個人內心的獨白,是一個人靜心的沉思,但閱讀也需要同行的鼓勵、同伴的分享。我們可以採用靜讀、閒讀、細讀、精讀和群讀、伴讀、互讀等各種方式,只為堅持閱讀。

  打造“書香校園”可以參考方老師的“三四式平臺”。“三”是指形成三級平臺,即縣級、片區級和校級閱讀平臺。“四”是指明確讀書聯盟的四專案標:一是喚醒與激發聯盟成員的讀書意識;二是培養教師的讀書習慣,培育讀書氛圍;三是透過閱讀提升教師和家長的教育專業素質;四是打造書香校園,營造全民閱讀的氛圍和生態。

  在校級閱讀平臺操作中,鼓勵教師和家長一起閱讀,學校可以組織“教師進行每月一推薦(好書),每雙月一互動,每季一詩會(為您讀詩),每學期一展示,每半年一論壇,每年一評選(讀書人家,最美育人家庭,最美閱讀人等),每書一體會(一文一體會,一書一體會,一學習一體會),每活動一交流”等活動,抱團閱讀,我相信這樣的閱讀活動能讓學校走得更遠更好。抱團閱讀,能讓教師精神世界更豐富,學校生活更精彩。

  推及學生活動,我相信學生看到我們老師如此積極努力讀書,他們也會加入我們的“抱團讀書”,“書香校園”便指日可待。

  3.尊重與接納

  尊重教育。教師之間需要相互尊重,師生之間需要相互尊重,家校之間需要尊重,校社之間需要尊重。有怎樣的心態就有怎樣的教育觀,有怎樣的教育觀就會教出怎樣的人。我們工作者應以真心換家長真情,以熱愛工作換工作熱情。家校合作才能贏未來,尊重教育、尊重學校、尊重老師,尊重孩子=尊重我們的未來。

  接納教育。教育的真正價值好似給種子澆適量的水、施所需之肥,與陽光、雨露等自然力量一起幫助種子生長。鄉村孩子,就像一顆顆種子一樣,這些種子良莠不齊,有些發芽較快,成長較快,而有個別種子遲遲不願意“發芽”,這時候我們要有耐心,給予他適合的水分、空氣、陽光,溫度,等待他慢慢“出芽”。

  就如接納我們鄉村的孩子不是“優等生”,明白我所教育的孩子至少三分之二並不是別人眼中的“好孩子”“優秀的孩子”,他們只是一個普通人,他們的學習跟不上進度,作業沒法按時上交,上交的作業錯誤百出,甚至有時會調皮搗蛋惹我生氣,可他們一個個都是那麼淳樸,那麼善良,總是在不知不覺間讓人心懷溫暖。

  也許我接納一個個獨特的他們。同時更要引導、激勵他們學會做人。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將來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鄉村教育需要“關愛”,需要“關注”,需要更多的“光”,願真心紮根鄉村教育的教育工作者,真誠努力改善鄉村教育,為鄉村教育帶來更多美好。

  做有溫度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8

  方華說:“做教育,有時波瀾不驚,有時候如十面埋伏;有人看似閒庭信步,有人卻身處驚濤駭浪之中。愛、慢、欲,是他的教育三字經”。

  教育是“愛”的事業。愛不是隻愛聽話的學生,愛自己喜歡的學生,而是愛全部的學生。接納所有的學生,我們當老師的不僅教學生知識還要了解孩子的家庭環境,我們要從幫助學生的角度看問題,關心孩子的生活,讓孩子感受到老師對她是充滿真誠的愛,從而拉近師生距離。在前者關係建立基礎上再引導孩子學習,我深信只有孩子愛上老師才會喜歡這門課,老師在教育中應盡最大的可能去幫助學生,引導喚醒,激發每個學生不斷成長。

  教育是慢的藝術。方華老師說,教育是慢的藝術,我們是讓孩子接受18歲的教育,還是享受80歲的教育呢。讀到這裡我在反思自己經常會說“怎麼這麼簡單的問題你們都聽不懂呢”。教育是靜等花開,是潤物細無聲。因此課堂我再也不害怕孩子學不會,相信只要孩子態度端正,教師慢慢引導,正如方華老師所說“教育的真正價值好似給種子澆適量的水,施所需之肥,與陽光,雨露等自然力量一起幫助種子生長”。

  教育是“欲”的體現。教育是讓學生有“欲”。“教育不是教誨,也不是給予,而是複雜而又充滿創造性的個性化工作”這一句話再次敲醒我,我們一節課並不是將知識灌輸給學生並讓學生會做題就達到目標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包括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培養,每節課堂氛圍寬鬆,激發孩子求知慾,尊重每一位學生,讓學生敢想敢說。讓學生對知識、文化充滿好奇,甚至著魔,相信長期這樣下去學生就有學習動力,就無需我們苦口婆心的告誡、勸說、甚至威逼了。

  愛是教育的起點,慢是教育的規律,欲是教育的條件。老師只有慢下來,對學生才會有真正的幫助,相信孩子只有被愛包圍著,孩子成長才是快樂的,只有點燃孩子心中對未知的慾望,我們的教育才會真正有效。

  做有溫度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9

  “不是木錘的擊打,而是水的載歌載舞,使得鵝卵石美輪美奐……”翻開《教育的溫度》扉頁,迎面邂逅泰戈爾的詩句,心被打動。後來看到作者在書中說,當他第一次讀到這句話的時候,他的眼睛都溼潤了,內心波瀾壯闊。這句充滿詩情畫意的語言,閃耀著生命的哲理,概括了人生,也概括了教育,上善若水,是親切而溫煦的。

  林格是當代有廣泛影響的教育專家,曾經走遍全國各地上千所市縣,深入上千所學校進行調研,被稱作是“用腳做學問的人”。他既有深厚的教育素養,也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更有一種連天接地的理論高度,從而讓他的文字具有極生動的表現力,充滿了激盪人心的力量。

  當然,這是一本講述如何做教育的書,可是這絕不是一本僅僅講述教育的書,它同時也是一本有關生命哲學、啟迪人的心靈,促進人自我成長的著作。全書66篇,每篇的內容都不長,主題不一,彷彿是作者的隨思隨想,隨感隨悟,內涵卻又一脈相連,都在告訴我們如何做教育,如何讀書,如何成長,如何做一個優質的人。在林格老師心中,教育是溫暖的,也是美好的。

  對於教育,林格老師有很多精闢的論述。在家庭教育中,他說:“養樹養根,養人養心。”“養育一個孩童,乃至蓄養自己的精神靈魂,卻是一段持久的關照歷程,它需要你不斷傾盡心力,以一顆不斷上進、開放的心,來體味生命這種東西,才能最終孕養出一個豐富的生命靈魂。”對於學校教育,他說:“教育的真諦是讓陽光照進心間”“教育唯一的目的是喚醒人的自覺”,“教育的目標是強大孩子的內心”在教育的過程中,讓人懂得關心、合作,等待,從而喚醒人的自覺心,進而塑造強大的內心。

  都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學生們小學要上6、7節課,孩子的時間有大半是在學校度過,是與老師相處,所以老師的陪伴顯得至關重要。但陪伴得是有質量的陪伴,如果你只是陪著,而沒有讓學生感受到,那就沒有意義。那什麼是有質量的陪伴呢?我認為就是關注學生的身和心,關注他們的學校生活,在校學習情況,能夠滿足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學習過程中的需要,並真誠的對待每一位學生,讓每個學生感到自己是珍貴的存在。老師應該在各個方面讓學生們感到教師都在關注他們,都在身邊陪伴他們,並給他們溫暖,讓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我們的學校是他們的母校,是有溫度有故事的學校。(馮俊如)

  做有溫度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課堂是神聖的,它不能被忽視或者敷衍;面對它,我們需要充滿信心但不能有半點驕傲或矯情,更不能隨意。而一名教師,經過多長時間的歷練可以著書立說,闡述自己的教育信念、傳播自身的教育經驗?原本我認為很難,但暑假閱讀了《做有溫度的教育》一書,認識了王兮老師,驚歎,幾年的時間就夠了。

  這位從教僅十年的教師,經歷過教學過程中的各種挫敗,曾有得過且過混日子的念頭。到其他學校支教過,在教育教學的道路上彷徨過。四年前加入朱永新先生倡導的“新教育”團隊之中,一下子找到了做教師的感覺,短短几年的時間,在班本課程建設、家校互動、推廣閱讀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也為新教師的成長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一、為孩子一生成長負責

  為孩子一生成長負責,這句話說起來很簡單,但要真正落到實處是很不容易的。長遠如此渺茫,現實又是如此骨感,使得很多教師和家長在面對當下和未來的抉擇時,不約而同地將目光關注到了當下,關注到了即可能夠看到的“成效”。班級的學科平均分是否超過了其他班,自己孩子的學科成績是否具有領先地位,這是教師和家長在短時間內可以看到的“成效”,也是他們鞭策和激勵孩子最為重要的法寶。無論是老師還是父母,都在乎分數以及孩子依據分數所佔據的位置,至於孩子的道德、人格、情感等方面的涵養,很多教師和家長並不重視,或者說缺少這些方面養育的意識和辦法。雖然孩子可以考出很高的分數,但卻沒有學會如何去面對變故和挫折,更沒有教會孩子去了解人,瞭解人性。

  王兮深受新教育基本理念的影響。關注人的生存狀態,關注人的發展空間;教給學生一輩子真正有用的東西;關注孩子的自我發展,關注孩子的精神狀態;透過閱讀來實現師生與人類崇高精神對話,等等,都對她原有的教育經驗帶來了巨大的衝擊,也讓她找到了自身成長道路上的一盞燈。在新教育理念的引領下,她將目光關注到每一個學生身上,關注每個孩子的不同家庭背景和學習特點,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表現,引導他們從學會做人開始,開展對生命、對自然、對社會的關注和思考,努力提升孩子們的道德素養,探索如何透過自己的教學為孩子們的長遠發展奠定紮實的基礎,讓學生能夠在校園裡面抬起頭來走路和歡唱,輕鬆愉悅、溫暖舒心。因為這樣的實踐,她所看到的不再僅僅是整個班級的學生,而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每個人都是那樣的獨特,那樣富有創造潛力,那樣的生機勃勃,這使得她時刻不敢怠慢,唯恐因為自己的些許失誤給孩子的成長帶來負面的影響。這樣的執著探索,讓她發現了一片新天地,也贏得了學校和家長的支援。大家意識到,教育,原來是可以有不同的樣貌的,孩子的成長,不應該侷限於一種路徑。看著王老師的教學實錄,想著教育、課堂可以是這麼美這麼有趣。

  二、別開生面的班本課程

  在《做有溫度的教育》這本書中,王兮老師用很大的篇幅介紹了她的班本課程實踐,這也是我很感興趣之所在。王兮在書中介紹了她建立的兩類班本課程,一類是貫穿整個學年的班本主題課程,另一類是根據學生的成長特點而設定的微課程。

  貫穿整個學年的主題課程,需要有時間來保證。王兮老師看中了每天早晨20分鐘的早讀時間。根據“新教育”所提出的晨誦課程的建議,構建起了適合本班學生成長需求的“晨誦課程”。希望透過晨誦,養成一種與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習誦、領略優美的母語,感受詩歌所傳達的感恩、優美與音樂感。之所以會選擇詩歌,一方面是因為大多數的兒童詩都短小精悍、活潑生動、淺顯易懂,符合孩子們身心發展的規律;另一方面是因為這些詩歌本身所描述的大都是自然的景色、四季的變化、動物和植物的奇妙等,有助於幫助學生藉助詩歌這一媒介來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生活,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學一年級的晨誦課程,王兮老師精心準備了金波、林煥章、高洪波、羅大里等人的系列詩作,以5-10首詩歌為一組,形成九個不同單元的課程系列。在書中,她向大家詳細介紹了晨誦課程的開設情況,以及學生們的表現,讀來特別讓人感動。而三年級的孩子,以泰戈爾的《飛鳥集》中的部分詩篇作為學習的內容,看上去似乎有點難度,但孩子們的理解力依然讓人驚歎。

  王兮所探索的班本主題課程不僅僅侷限在晨誦,還有繪本的“讀寫繪課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繪本對他們的精神世界的成長和豐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讓孩子自己去閱讀繪本,和在老師的引導下閱讀、講述故事的內容,談自己的感受、用彩筆繪製自己的想法有很大的不同,後者可以讓孩子聽、說、讀、寫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特別重要的是,繪本中所蘊含的那些關於勇氣、友誼、愛、善良、智慧、美德等人類共同的話題,是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所繞不開的重要話題,學生的想象力、閱讀能力以及品德修養等,都會透過這樣的課程得以培育。這種以繪本為載體,透過閱讀、畫畫和寫作三者相融合的學習方式,能讓真實的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讓眼睛和心靈結合起來,讓藝術和生活結合起來。

  班級所開設的微課程,也是很有意思的。比如說《筆記大自然》微課程,讓孩子們在學校的小花園裡,去發現平時熟視無睹的植物中所蘊含的各種細節和美妙;《生命》微課程,讓學生了解生命的起源,男生和女生的區別,以及植物世界以及動物世界的男生和女生;《甲骨文》微課程,透過對漢字起源以及演變的探究,讓學生理解漢字的形成特點,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文化意義,體會文字之美、文化之美;《吟誦》微課程,喚醒那些湮沒於歷史之中的聲音之美,尋找那些根植於我們靈魂深處的根;《經濟學》微課程,則讓孩子認識金錢,懂得一些財經素養,從小養成正確的金錢觀……這類課程的特點是這種體驗,讓孩子們在身體力行之中有所感悟和發現,給學生創設學科知識之外豐富多彩的生活,讓孩子們的生命在課程中拔節。

  三、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

  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教育,家庭教育不容忽視,但很多家庭不僅沒有能夠給孩子創設良好的生長環境,為孩子的學習營造良好的氛圍,還經常以“愛”的名義對孩子施加各種傷害。絕大多數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不良行為都與不恰當的家庭教育有關。

  王兮老師在接手新的班級的過程中,就意識到了家校共育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從該為班級取一個怎樣的名稱開始,就發動家長和學生一起來參與;學生在班本課程中的各種表現,她都會及時透過家長通訊群傳送給每一位家長,讓他們關注到孩子的點滴進步;孩子正在閱讀的作品,也會及時告訴家長,讓家長回去配合老師一起來講故事,豐富故事的內涵和情節;王兮在“新教育”的網站上學到了一些適合家長學習的內容,也會及時轉發給班級裡的所有家長,大家一起來分享並互動交流。鼓勵家長豐富家庭的藏書,在圖書館開辦家長和學生共同參與的主題閱讀講座,讓家長參與到班級的管理和義務服務活動中來,和家長們共煮一鍋“石頭湯”……

  在這個過程中,王兮老師看到了家長們的轉變,充分感受到了家長對自己工作的支援,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調動……做這些事情的確很累,但很多事情都是具有開創性的,這比每天花費大量時間來做“消防隊員”,為班級裡此起彼伏的問題“滅火”要有意義、有價值的多了。

  愛能幫助別人進步,也能完善自己。當家長們感受到了老師對孩子的這份赤誠之心,感受到了老師所付出的這份愛的時候,他們也會想盡一切辦法來幫助教師。這正應了那句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付出了愛,收穫的必然是滿滿的愛!做這樣擁有赤誠之心的教師,真好!

  做溫暖的教育者,是一種教育理想與情懷,也給我們教育一線的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會多讀經典涵養自己、多學習,多反思,勇於實踐,敢於創新,不斷提高自己成為一個溫暖的教育者的能力,向溫暖的教育者的行列邁進。陶妙如老師是在用心做教育,做溫暖的教育、智慧的教育。正如陶老師所說:“用正直塑造形象,用真愛美化心靈,用寬容對待周圍的人。這是讓自己整個人生動而富有吸引力的法則。”試想,我們都像陶老師在教育上面如此用心,我們的教育又何愁沒有發展,保持一種向上的姿態,前行!

  做有溫度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當我一拿到“美央青年教師成長工作室”為我們推薦的學員必讀書——《做有溫度的教育》這本書時,便心生歡喜。“溫度”——多麼溫暖的字眼,那麼,怎樣的教育才是有溫度的呢?透過閱讀這本書,我豁然開朗,明白了很多。它彷彿一盞明燈,告訴我該如何前行。

  在書中,方華老師一再強調“教育是面向全體師生”、“教育是需要耐心”、“教育是給孩子更多可能”、“教育,應該給學生一個美麗的期待”……它讓我看到了方華老師的教育高度和對教育的獨特見解,也讓我重新審視自己這幾年的教育工作。我在心裡默默問自己,我算不算一個有溫度的教師?

  五年前,我懷著滿腔熱情踏上了大河這片沃土,從此成了一名光榮的鄉村教師。我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用心教育我的學生,將我的青春奉獻在這裡,成為一名學生喜愛的老師。剛踏上工作崗位,幹什麼都特別有激情。一開始工作就教一年級語文而且帶班主任,面對這樣一群剛踏進小學大門的小朋友是特別需要耐心和活力的。因此,每堂課我都用心備課,課上安排了很多小遊戲,可以看得出孩子們學得很快樂。還不時地收到了學生們給我寫的小紙條,說喜歡我。這讓我工作起來更帶勁。除了上課,課下有關班級、學生的事我也很用心。為了讓學生們愉快地度過小學階段第一個兒童節,我親手用卡紙為我們班參加節目的二十幾位同學每人做了一套服裝,每一套都傾注了我的用心,孩子們穿著獨一無二的六一禮服在臺上盡情展示著自己的風采,最後,我們班的《時裝秀》獲得了表演一等獎。

  還記得教二年級時,我們班有一位叫趙x宇的孩子,他是一個很特別的學生。平時上課時,他總是動個不停,不是左顧右盼,就是玩自己的東西,連一塊橡皮擦他都能玩一節課。但是,他在看課外書時卻是格外安靜。有一次上美術課時,我讓學生畫一畫自己的願望,他畫了一個蛋糕,旁邊寫上了一行潦草的字跡“我想要一本課外書。”他的家庭並不富裕,爸媽離婚後,爸爸就在外務工,由體弱多病的爺爺奶奶在家照看,也沒怎麼給他買過課外書,雖然他的畫不漂亮,字也不好看,但是我卻被他感動了。於是當天我就發了一個朋友圈,希望有誰能夠滿足這個農村留守兒童的小小願望。當天下午,我的朋友就把幾本課外書送到了我的手上,並寫上了她的溫暖話語,希望能夠激勵這個孩子。第二天,當我把課外書送到他手上時,他臉上的笑容比花兒還燦爛。雖然後來他不在我們班上了,但希望他能夠一直熱愛讀書!

  回憶當初的溫暖瞬間,這一幕幕都記憶猶新,我想那時的我應該也算是一位溫暖的教師吧!但不知何時起,我也成了孩子眼中嚴肅的教師,上課總是板著臉的教師,我和孩子們之間有了距離,現在他們上五年級了,這種距離感越來越強。他們不再向我吐露心聲,上課不再那麼活躍,課下也不再與我親近。我暗自思考:我還是他們曾經喜歡的老師嗎?曾經對教育的那份激情,對學生的那份熱愛都去哪兒了?於是,某一天中午,我向學生說出了我的心聲,希望還能做回曾經的曾老師,希望孩子們還是一如既往地喜歡我。孩子們也被我感動了,都紛紛上來同我擁抱。他們那一顆顆跳動的心是那麼清晰,那麼溫暖。我想以後我也不該吝嗇我的擁抱了,我要多多溫暖我的學生。

  讀完此書,我想要做就要做一位有溫度的教師,要做就要做孩子喜歡的教師。路曼曼其修遠兮,在未來的教育之路上,我定會不忘初心,溫暖前行!

  做有溫度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這個寒假有些漫長,但是,也有一些幸運的事情,遇見《做有溫度的教育》這一本書就是其中之一。

  一看到這本書的名字,就能預想到作者一定是一個很有思想的教育學者。事實也是如此。百度百科裡有他的人物介紹,他更是2014年度全國十大最具思想力和行動力教育局長,2015年度“中國教育報推動讀書十大人物”。在《中國教育報》、《人民教育》、《中小學管理》、《未來教育家》等報刊上發表了很多文章。

  方華局長不僅是個有教育情懷的教育局局長,更是一個有思想的教育實踐家。他認為“辦好教育需要靜下來”、“求高、會干擾成長規律”“求快,會打亂成長節奏”、“求全、會破壞成長環境”。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教育是給孩子更多可能,只有孩子們自己認可、快樂參與的教育,才是他們喜愛的教育,也才是真正的教育。

  育人先育己,道理大家都懂,可知易行難。因為這是從認知改變到思維改變再到行為改變的漫長過程。做有溫度的教育,就要理解教育的內涵:關注學習,關注個體透過學習的成長,才是教育的核心。童年最大的任務是向內的探索,當教育“慢下來”,更多關注孩子本身,並給予多元評價,孩子才能溫暖綻放。

  認知學者皮亞傑認為,兒童的思維方式不同於成人,他們不太能夠理解抽象的符號,還要藉助具體的事物來學習,所以當老師遇到低年齡段孩子學習的時候,應該配合兒童的思維方式來進行。

  遊戲可以幫助兒童的身心發展,孩子們天生喜歡遊戲。他們藉由種種的遊戲去探索世界,去了解事物,建立概念和各樣的知識,學習使用語言,與人溝通,表達需要。兒童的學習與發展都是為了提升生活適應能力來做準備。所以,如果老師能夠結合遊戲和教學,讓孩子能在遊戲中學習,他們就能在愉快的情緒下自然地學習。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教學遊戲化。

  當我們明白教學遊戲化的目的之後,而能夠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適當採用遊戲的形式,讓他們學習複習,不僅能夠活絡氣氛,在愉快的情緒當中,能夠自然有效地學習,而且,能夠在娛樂當中潛移默化地吸收和內化知識。

  舉個例子,在教學一年級的孩子10以內的分與合的時候,等教學結束後,我會給孩子們介紹“搶10”遊戲:把1-9的數字做成卡牌,小組4-6人進行,每人手中一張牌,同時翻開,然後看是否有兩張卡牌的數字加起來正好是“10”的,如果有,馬上按鈴搶答,例如“3和7”“6和4”,最快說出答案的小朋友就能贏走那兩張卡牌,如果沒有可以組成10的卡牌,繼續每人翻一張牌,贏牌數最多的就是最後的贏家。小朋友特別喜歡這個遊戲,回家都會和爸爸媽媽一起玩,既促進了親子交流,同時10的分與合更是牢記在心。

  兒童注意力維持的時間比較短,也很容易受到新的刺激影響而轉移。所以我們在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的時候,需要加入讓孩子們能夠專注的元素。而對孩子們而言,他們對有興趣的事物,會有較佳的注意力。所以教學活動的設計必須要是讓孩子們愉快,並且與他們的生活相關。在教學活動設計遊戲配合複習,就可以讓學習變成一件愉快的事。而這樣的學習就比較有成效。並且當孩子們覺得學習有成效的時候,就會更多地增加他們學習的動機,建立多元化的學習興趣。這樣的教育,相信是可以彼此溫暖的吧。

最近訪問